产城中国|深圳:粤港澳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转型【第02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深圳城市发展

1.1深圳之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之下,出于自身利益城市间各自为战不可避免

自2019年年初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已经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目的是为了区域间的整体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是全国一盘棋以下的策略,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但是与长三角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纵深程度不够,缺乏发展腹地。向西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属自治区、贵州西南区域多山地、基础差、发展阻力大;而向北向东粤港澳之于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联动性,相比于浙江、江苏之于上海关系,两者根本无法对比,协同程度非常差。第二,长三角江苏与浙江两省的独特地缘优势使得长三角必然更胜一筹。所以,在上海引领作用强大、浙江宽松谋变肯干、江苏资源优势突出的发展环境下,其经济纵深、产业发展精细与复杂程度远非粤港澳可比。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东省内部的各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抱团发展,关系没有表面的和谐。首先广州、深圳两者之间有东莞,距离较近,两市资源之争(这在下一小节中提到)不可避免。且以目前的发展来看,深圳和东莞发展结合紧密,深圳承担科技研发、创新金融,东莞由于其低生产成本要素,可以负责生产、物流,深圳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深惠莞城市圈,未来将纳入深圳主导的“大都市圈”以内,与广州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协同的作用。

图 – 粤港澳大湾区

1.2深圳之于广东省:深圳与广州作为省内“双雄”,长期竞争态势下深圳在资源上难以协调

其实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的试验田,中央私底下的态度是可以允许失败,所以深圳一直做边缘创新。在省内,深圳与广州作为广东省双核心城市,多年来城市之间一直处于“深圳追着广州”态势,导致2大城市间进行资源争夺。且由于受限于行政级别,深圳的区域资源调动能力不足,区域协同具有一定的难度。

1.3深圳发展规划:城市中心确定“前海、福田-罗湖”双核心,对外转变与香港的关系

深圳城市总规已经制定3版,分别为1986版、1996版、2010版,第4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正在制定中。作为中国地域最小的“特大城市”,深圳市域面积1997 K㎡,从1980年到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从3K㎡扩大至922K㎡。

图 – 3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在总规1986版中,城市以外向型工业作为重点的综合性经济特区,从东到西,规划沙头角—盐田、罗湖—上步、福田、华侨城、南头—蛇口等5个组团,形成带状组团的空间结构,并且规划了11个工业区。

在总规1996版中,以西、中、东3条放射发展轴为基本骨架,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全市组团结构,全域规划以适应城市扩张需要。在总规2010版中,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前海中心、福田-罗湖中心的双核心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深圳目前确定以前海、福田-罗湖为中心;对外,由于地缘关系,深圳侧重加强与香港的联系,但是双方的关系已经发生转变。

在2017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开《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编制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其与香港的关系由“服务”转向“合作”。

2019年深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但深圳的发展始终离不来香港,建设先进示范区,深圳诸多方面有待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省内的周边城市的联系,深圳提出“50公里都市圈”,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辐射力,在广东省内、粤港澳大湾区扩大影响力。

二、深圳产业发展分析

2.1深圳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从依靠“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升级,目前由现代服务业引领

①1980-1985年: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依附香港,由贸易流通业主导,以商品贸易为主,围绕罗湖、上步、蛇口、沙头角工业园区展开;

②1985-1995年:确定深圳产业向传统制造业转型方向,发展“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济,以香港为代表的大量外资型企业进入。代表工业区为上步工业区(华强北)和蛇口工业区;

③1995-2005年:以1995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为节点,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产业,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产业转向高新技术,由纺织和制鞋等传统制造向家电、电脑、通讯产品等产业转型;

④2005年以后:2005年深圳明确文化产业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图 – 深圳产业转型图示

2.2深圳整体产业发展现状:发展4大主导产业、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大大未来产业

目前深圳以三产为主,2019H1三产占比为61%。城市主要有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4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作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和海洋产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6大未来产业。产业机构中,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1%;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

图 – 深圳历年GDP及2019H1三产比例

图 – 深圳整体产业发展情况

2.3深圳各区产业发展:在技术快速发展潮流下,各区积极布局未来,聚集科技、金融等领域

目前深圳10个区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点,以福田区、南山区为例。福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区域内总部经济良好,税收过亿元楼宇达86栋,成为全国“含金量”最高的中央商务区。南山区经济总量连续6年位列全国区(县)第三、广东第一,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南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了100多个细分领域,汇聚了中兴腾讯、大疆等创新型企业以及深圳90%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区域孵化能力位居全国区(县)第一。

2.4深圳产业面临问题:要素成本上升、科研力量缺乏、政府支持的创业或者孵化存在市场不确定、变现困难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人口、土地等红利不再。在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下,深圳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1)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外流至珠三角其他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中的城市:目前低成本要素优势不在,拿房价举例,据相关研究,在房价在一定的范围内,会抑制消费;但是当房价超过一定水平,反而对消费的影响变小。目前深圳房价高耸早已成为事实,处于后一种情况。深圳属于一座外来型人口城市,2018年常住非户籍人口比重占65.1%。城市房价过高,在城市奋斗的一小部分年轻人买不起房,不得不选择离开。我们也看到深圳做出的一些努力,主要在租赁住宅部分,将对标新加坡,解决买房困难问题,其共有产权房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最为彻底。

(2)高校资源较少,科研力量相对匮乏: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整体高校资源较少,无法为区域持续地提供优质人才。未来区域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主要靠政策的吸引非长远发展之计,政府也在新建或拟建多所大学。

(3)政府支持的创业或者孵化泡沫大,变现存在不确定性:无人机来说,目前主要销售对象是面向国企单位,且市场空间狭小,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居多。深创投之前企业营利尚可,但近年来其营利下降,主要由于其投资大量的孵化类企业,导致资金难以变现。

图 – 广东新建/拟新建大学情况

三、深圳产业地产市场分析

3.1产业土地政策:严防MO用地上出现类住宅化,在政策端加强把控,倒逼行业回归主业

一,针对产业地用地端,2013-2018年深圳享受政策红利,但2018年后政策端收紧,行业不得不回归本业。

(1)自2013年1月深圳率先提出新型产业用地(M0)概念,目的是为了缓解土地空间压力、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公布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及其附属6个文件(简称“1+6”)。

(2)2014年1月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城市规划与标准与准则》,首次在传统土地类别中新增了“新型产业用地(M0)”门类,M0用地成为深圳市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体制创新(备注:新型产业用地M0是指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 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活动的用地)。

(3)2018年8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工业区块线管理办法》,核心内容包括保证工业用地的总量规模,严格控制M0(新型产业用地)的比例,厂房和研发用房不得采用“类住宅化”规划设计,禁止在工业用地上建设住宅、专家楼、商务公寓和大规模商业,加大产权分割面积(厂房不低于1000㎡,研发不低于300㎡)、提高产业准入与分割转让门槛、全生命周期监管和土地使用权收回等。

(4)2019年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工业楼宇及配套设施转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限制严格分割转让。

二,增量市场深圳将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满足城市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

11月5日深圳将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可供应产业用地共35块,市域范围内约25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约5平方公里。从区域分布来看,大于1平方公里的地块共有9个,分布在宝安、龙华、坪山、光明、大鹏、深汕特别合作。但深圳整体增量土地有限。目前最大的产业地产项目是星河World,每年推出的写字楼就占深圳写字楼新增供应市场的一半。

图 – 深圳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分布

三,存量市场再挖掘难度大,各方利益关系错杂

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历经近40年发展,目前产业地产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于存量,政府提出“工改工”的策略,虽然出点发是好的,但是目前私人拥有很多的资产及土地,目前随着城市资产价值在日益增长下,不愿意同意“工改工”,将利益共享于他人或者其他企业。

2019年宏观环境趋于下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在增量方面,政府意图通过加大市场供应,以降低租金水平。政府在过程中产生的心态就是“功勋不必在我,功勋必然有我”。而且产业地产方面的政策越加严格,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开始在省内其他城市寻找机会,投资不明朗化。此时企业一味往前冲,可能起到反向作用。

3.2深圳产业地产用地:土地资源紧缺,土地成本上升,供求集中在龙岗、坪山、光明及南山

目前深圳工业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2019年以来价格涨幅较大,和土地出让区域有关。自2010年以来深圳整体工业用地供应萎缩,整体的成交均价接近3000元/㎡。成交区域主要集中在龙岗、坪山、光明及南山,4区整体的供应与成交都在600万㎡以上,南山区的成交均价最高。宝安、龙华、盐田及大鹏新区供求价都相对较低。罗湖及福田处于中心城区,本身可出让土地资源就较少,成交价格已达5000-6000元/㎡水平。

3.3深圳产业园区:高新区扩容约14倍,分布南山、坪山、龙岗、宝华及宝安5区[x1] 11个片区

国家高新区园区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布局,由面积由11.52k㎡扩容至159.48k㎡。原来深圳国家级高新区主要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南山区的深圳湾园区,总规划面积为11.52k㎡。自1996年成立以来,发展至今,在全市不到0.6%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约11%的GDP。2019年4月深圳出台《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园区将扩张,形成“一区两核多园”的布局(一区即深圳高新区,两核即南山园区和坪山园区,多园即深圳高新区的多个组成园区)。5个新扩园区11个片区总规划面积约147.96k㎡,加上深圳湾园区,深圳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159.48k㎡。 

图 - “一区两核多园”的布局

3.4深圳产业地产面临困境:亟待解决提高单位土地产出、降低租金成本及增加适配新兴企业的产业园等多重难题

目前深圳产业地产面临的问题,诸如:

(1)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在产业用地资源日益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就业,提高单位产出的坪效;

(2)降低物业的租金成本:在经济下行及外部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或由于要素成本上升而外迁,或考虑降低扩张,或由于金融政策打压及政府监管趋严等多种情况,深圳写字楼空置率居高,2019Q2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环比上升23.3%,而前海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在50%以上,政府如何在政策乃至行政层面上给予企业很多的支持?比政府打击“二房东”乱象,严控租金;前海管理局为提升企业回迁继续强化租金优惠政策,采取补贴一半租金的措施吸引企业;

(3)解决产业空间错配:深圳正处于经济换挡提速,缺乏适合于优质创新企业发展的空间,而已经存在的一些小型产业园区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四、深圳产业地产典型案例

4.1深圳产业地产企业3种主要模式:一二级联动开发、传统二级园区开发、旧改

(1)一二级联动开发模式:以招商蛇口为代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产业新城模式在国内独具特色,与其企业基因关系密切。产业新城的开发需要整体联动,以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再配套城市功能开发。招商蛇口形成研究和布局、产业导入和升级、一二级联动开发、城市综合运营的一整套流程。典型案例为蛇口网谷。

(2)传统二级园区开发模式:对二级市场土地进行再开发,典型案例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3)旧改模式:深圳存在很多旧改产业地产项目,主要以“工改工”的形式存在,政府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典型案例为天安云谷、星河World。

4.2深圳产业地产7个典型案例

图- 典型案例分布

①深圳万科前海企业公馆

前海的标志性产业项目,采用的是BOT(建造—运营—转移)土地开发理念,由万科集团和前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万科集团仅拥有土地8年的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权,后期移交给政府。项目总占地面积9.4万㎡,总建筑面积为6.4万㎡。项目分为两期开发,2013年9月5日正式开工,2014年12月全部完工并开馆启用。园区定位为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了以金融业占比最高的多家企业。项目最大的亮点为,万科在可以获得较高收益的情况下,但在政府要求将项目打包成REITs。以前海万科企业公馆的租金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鹏华前海万科REITs。该REITs产品作为中国首只投资REITs项目的公募基金,于2015年6月8日正式获批并完成注册,6月26日限量发行

②星河World

岗坂田街道“工改工”的典型案例,坂田最大的综合体项目。星河控股旗下首个产业地产项目,承载了星河集团的转型升级。项目占地面积6.2公顷,建筑面积约160万㎡,整体分五期进行建设。原来是雅宝科技园,2009年由星河集团接手打造,2014年正式投入运营。2017年招商面积近10万平方米,单个项目招商面积全深圳第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将集聚1000家企业,提供7.5万就业机会,创造年产值逾1000亿元,新增税收100亿元。星河WORLD的建造是以金融、战略新兴、文化创意三大产业为引领,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打造“园区+金融”双闭环的产业新城。

③天安云谷

岗坂田街道“工改工”的典型案例,占地76万㎡,总建筑面积289万㎡,总共分六期滚动开发,其中一期2014年底建设完成。项目将产业+生活+学习+商业+商务全息结合,通过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构建,开创“云服务模式”,以人为核心,打造企业与人才关联的产城社区,也是以社交化、移动化、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为内容创新云社区。华为终端、艾比森安奈儿、世强电讯、香港环轩等行业龙头也已进驻园区。

④宝能科技园

园区位于龙华区,由宝能控股旗下子公司中林实业斥资百亿打造。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0万㎡,建设总面积达168万㎡,分三期建设,是融产业办公、科技研发、人才公寓、商务休闲、宜居宜业为一体的国际化生态产业园区。项目于2013年起投入运营,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一期已入驻企业372家,包括国家级高新企业232家,高新双软企业29家,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17家。

⑤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项目作为深圳湾七大产业园区组成部分。七大园区作为深圳高新区重点园区,整体是由深投控打造的产业园区旗舰产品,包括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创业投资大厦、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深圳软件园、高新工业村等深圳湾,总建面接近400万㎡,按照国际新一代产业园区标准规划建设,目前已经引入800家高新企业,目标是超过1000家,年产值达到1500亿。园区算大帐,园区是政府意志的体现,租金有较大的折扣,政府强势导入核心产业资源,短期内不考虑成本回收。

图 –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⑥蛇口网谷

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与南山区政府携手打造。

华侨城甘坑客家小镇

The End

你可能还想看

大家也关注一下产城君的好兄弟吧~

合作交流请联系:

司女士 13681699018

华南区域请联系:

李女士 1822195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