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大牛市的预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市场进入加速上扬状态,上证50指数上涨6.1%,沪深300指数上涨7.58%,中证500指数上涨10.33%,创业板指数上涨12.83%。海外市场中,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0.96%,标普500指数上涨1.76%,纳斯达克指数上涨4.01%,恒生指数上涨1.40%,A股表现遥遥领先。


上周市场中,券商板块仍然充当旗手的角色,注意力和资金聚焦,龙头个股如光大证券中银证券、第一创业涨幅都超过30%,带动银行、保险、地产等低估值板块,以及煤炭、有色等周期板块大幅上扬,上证综指单周最大涨幅超过300点。


因为赚钱效应的突出,大街小巷、楼堂馆所、电梯电话里面讨论最多的话题都变成了股票。在上一周,熟悉的剧情再次上演,我又接到了远多于之前各周的问询信息,核心关注点:牛市是不是真的来了?从剧情的戏剧性程度而言,还没有到“久未联系的小学同学来问有关股票的问题”,也没有到”牛市的顶点不是他们来问股票,而是他们来给你推荐股票“的时候,但市场的热度已如炎热夏天的燥热空气一样让人难耐。


这篇笔记试图简单谈一下对市场的看法:是否有风险、结构会如何演绎等。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市场上涨的长期逻辑一直存在,事实上在近两周上涨之前,结构性牛市已经演绎很久,近两周只是前期滞胀的金融、地产板块的一次系统性补涨。就当前位置而言,短期最大的风险是市场涨太快,在上周四的晚上包括金融股大非减持、监管口径微调等信息已经出台,针对的无疑是4个交易日上涨的300点,以及投资者毛孔里盛满的牛市预期。监管层对股市的态度和对楼市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希望涨太快,更不希望跌,最好是慢慢涨。楼市相对而言更符合慢慢涨的状态,但股市的慢牛往往体现在局部结构性行情和个股上,全局性的慢牛很少出现。


对资本市场而言,证监会前主席肖刚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清晰讲出了一个观点:资本市场的历史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金融板块领涨的背景下,无疑短期加深了投资者对这句话的信仰。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反馈是自然界最危险的一种回路,最终的结果是系统的循环放大以致最后失控。在以人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2015年的股灾就是最好的样本之一,因此监管层对于过热情绪的调控显得非常必要,而这种调控的根本出发点是希望市场长期向好,就短期而言,鉴于市场情绪已经起来,也很难一下熄灭。监管层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有点类似于煮饺子的过程,水开了再加点凉水,再煮开了再加凉水,如此三次饺子就煮熟了。之前两周可以理解为是第一次开的过程,因此短期有调整,但系统性风险不大。 


从结构角度来看,年初至今创业板仍然遥遥领先,全年涨幅54.52%,中证500次之,涨幅26.74%,沪深300涨幅16.03%,上证50涨幅9.42%。经过上两周的上涨,四大指数在方向上同步,在涨幅上趋于均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市场整体预计仍然会往更均衡的方向过渡,不会再简单重复上半年医药、消费和科技方向的局部极致行情,但经过近两周的系统性修复以后,指数简单暴力拉升的契机在淡化,行业整体均衡,但在各行业内部也会出现分化的格局,事实上周五如券商板块内部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


总结而言,投资者还是不要简单报以大牛市的心态,太容易看得见机会的地方往往不是机会,太容易赚的钱往往难以持久。按照现在信息的传播速度,如果有地方太容易抢到钱的话,那么蜂拥而至的人群也就会在很快的时间内搞得一地鸡毛。格雷厄姆说过,牛市是一切亏损的根源,最新一个关于2014年-2015年的样本调查报告也显示,经过那么一轮轰轰烈烈的所谓牛市,最终的结果是0.5%的家庭受益,85%的家庭受损。对于要直接下场炒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更加不建议下重注,震荡上行是长期主线,结构分化仍是主基调,短期有调整不悲观,长期还是要看选股,想要乘大牛市的风是难的,尽管市场热闹的时候勇敢地扔点钱进来买股票很容易赚到钱,但懂得卖的人太少。因此从长期角度看对多数人来讲,买股票仍然不如买基金。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