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70年中国住房变革之路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土地的执著与迷恋,从未消减。

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古训,而房子则是成家立业的标志,是安居乐业的支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前行的住房改革,带给中国人民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迁。

70年来,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居住环境改善、促进城乡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今天,腔调楼市就带大家回顾一下,中国的70年地产史:

住房只为遮风挡雨 (1949-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人民刚刚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对住房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改造成房子住人。

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要有的住。

50年代住房

在农村,没有一间完全由砖瓦砌成的房子。在那个时代,农民大多住在只有茅草苫盖屋顶的“草房”。简单的木窗木门,加上碎石堆砌的墙,那时的中国,还真是“一穷二白”。

农民住的草房

即便是在大城市,人们的住宅也是显示出一片经济衰败的景象。这其中的代表便是当时“遍地开花”的上海弄堂和北京的排子房,四合院。

上海弄堂

北京四合院

进入六十年代,土房的出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不必再居住“四面透风,冬冷夏热”的草房了。但是这样的土房仍然无法摆脱面积小、取暖困难等等问题,居住环境仍然是十分艰苦。

六十年代中期的土房

企事业单位实行分配住房制  1970-1986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仍停留在“等、靠、要”的地步,即: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

“筒子楼”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筒子楼

筒子楼

在八十年代初,分房小组要调查申请人的住房状况,还要根据申请人的各类情况和领导的意见、建议制定“住房分配细则”等等。

那时候,房子还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因此,当时的房交会叫做调房大会,真正的房交会在1987年才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80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楼,与筒子楼和团结户相对,相当于西方的公寓。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之外,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的整体,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

单元房

商品房时代浪潮开启(1987-1999)

30年以后,当人们重新审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脉络里,竟然把中国楼市起点的坐标定位到了1987年那场并不起眼的土地拍卖会上。

就在中国南海边,新成立的深圳为筹钱发展特区卖出了新中国第一幅土地时,也正式拉开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序幕。

90年代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开始为房子发愁。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98年,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

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90年代商品房项目

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商品房的不断发展,中国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

人们在居住的选择越来越多,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在追求房屋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美观舒适、节能、防风抗震、环保等,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房地产的发展历史,过程艰辛坎坷,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巨大。

尽管变化虽大,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7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摆脱了绝对短缺的状况,市场化改革给房地产开发投资注入了巨大活力。

2018年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高达12.03万亿元,其中住宅投资达8.52万亿元。

面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让中国的住房制度更加完善、合理,让普通百姓能有个舒适的居所依然是行业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后中国房地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以上正文来源:腔调楼市,原创:腔调楼市leon

魔都房房房系列微信群

覆盖数万魔都房产热爱者,中高端房产社交;分享接地气的房产投资、各抒己见;一手楼盘、8折笋盘、买卖交易等爆料。

各板块讨论群、魔都房产群、水库地主群、信贷交流群、动迁使用权群、上海户口居住证群、魔都学区群、海外房产群、家居软装群等。扫码或加modululu为好友,拉你入群。

入群注明:群名称

房房房A8验资群

上海最大A8群,专注高净值人群。入群严格验证净资产达到一千万以上。房产投资、商业思维碰撞。扫码或加xmshaoshui为好友,验资审核入群。

入群注明: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