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量化指增基金

本人首次接触量化指增产品大概是2019年5月,当时听说的第一款量化指增基金是明汯500指增。由于当时对量化指增类产品的逻辑了解有限,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购买。直到2020年9月,在了解并认可量化指增基金的投资逻辑后,投资了第一支量化指增产品-衍复500指增,并在后续的2021年8月、2022年2月陆续投资了其他量化类产品。

为啥上来先交代我个人参与量化类产品的投资经历,主要考虑两个原因:

1、相对于投资主观多头基金,我投资量化基金的时间不算特别长,目前能分享的经验有限,仅供参考;

2、观点自带立场,我是站在一个普通量化基金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个人观点,立场不同可能就同一个问题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

下面我分享下个人投资量化指增产品的一些经验,主要分以下4个方面:

1、量化指增基金在过去一段时间整体表现好于主观多头策略产品的原因(个人分析,未必对,仅供参考);

2、量化指增基金如何挑选;

3、量化指增基金如何购买;

4、量化指增基金如何配置。

Part1:量化指增基金在过去一段时间整体表现好于主观多头策略产品的原因;

过往一年半的A股行情(2022.1-2023.6),对于A股参与者来说肯定没有太多好的回忆。就基金整体业绩而言,可以明显发现量化类产品业绩会好过同期主观多头的表现。量化指增类产品相较主观多头类产品的净值,整体离散度较低,方差也小(讲人话就是:在同个时间段内,量化指增类产品表现差的和表现好的净值差距没有主观多头类产品拉的那么大)。

从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无论是指数还是指增,都是小票类更优。现在大A有约5000支股票,前1000只和后4000只大约各占50%的市值。而当前主流主观基金投研覆盖的主要是排名前1000的股票,机构针对排名在1000~2000的股票投研明显弱很多,而针对排名在后3000的股票投研就更少了。这意味着在定价还没有足够“标准”的4000只小票中,存在更多的机会。

当市场行情机会主要集中在小票行情的时候,很多主观多头基金因为投研没法完全覆盖,导致没法迅速捕捉到相应的投资机会。同时,今年的市场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市场内各个板块轮动迅速,很多投资机会“稍瞬即逝”,动量和波动率因子表现较好,相较以“基本面投资”为框架的主观多头类基金,量化指增类产品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优势。

Part2:量化指增基金如何挑选

选量化指增基金,个人觉得主要抓的关键点,是α,也就是超额收益。简单来说,选基看α。什么是好的超额收益,我觉得归纳来说,就是要具备长、高、稳的特征

如何在那么多产品里面挑选到好的量化指增基金,我觉得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A、感知环节,像情报员一样,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这一步,你选取产品,不要局限于某一个代销渠道,争取要做到全市场同类产品覆盖。

以500量化指增基金为例,市场主流财富端代销的产品仅占整个市场同类产品的一小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500量化指增私募基金,市场上目前就有150+支产品,而主流财富端代销产品仅有约30-40支)

B、认知环节(定量分析),像分析师一样,需要特别的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参数、产品的优缺点,给予公证的评价;这一步需要考察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定。

第一步横评,要做详细的对比分析,进行综合排名。历史数据的颗粒度要尽量的细致。不仅要看季度、月度,还要观测周度数据。夏普比率、信息比率、超额回撤、超额平台期、净值平台期、周胜率、月胜率、滚动收益率、最大回撤、最大回撤修复时间等等。选取各类指标排名靠前的产品,然后取交集,选取候选的两、三只产品。

第二步竖评,我觉得不仅只看一个公司的单个产品的业绩,而且要全面的看该公司所有产品线的业绩,我个人很看重量化公司产品业绩一致性的问题。那种同一个公司,不同产品线出现业绩偏差过大(偏差过大指的是同公司有些策略能做到市场头部,有些策略又做的稀烂)的情况,我个人比较不喜欢,一般会选择避开。对于同个公司架上产品业绩竖评,我一般会关注:自然年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最大回撤、最大回撤修复时间、年化波动率、月胜率、持有一年盈利概率等等。这些基本的情况都要有个大致了解,但是具体每个参数要定多少的阈值,就看个人偏好、因人而异了。

关于历史数据分析这一块,有四个点我觉得关注:

1、业绩非常亮眼的产品可能已经封盘了(或者是打榜、自营产品),买不到、只能过眼瘾。

2、很多产品公布的净值数据是母基金数据,没有扣除固定管理费,因此实际你根本得不到相应的收益。

3、不同管理人之间对比业绩,需要考虑到“规模”(策略容量)这个因素,在差不多超额业绩水平的情况下,规模小的管理人完成超额难度较小,策略容量较小的产品往往超额衰减的速度会比较快。

4、在做业绩横评、竖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处理基本功,还需要有多方位信息来源,付费工具是很难绕开的,同时这一块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5、基本上市面上所有基金代销机构,都不会提供给你相应的分析服务(吃力不讨好,还伴有合规风险),一般需要投资者独立完成。

第三步了解管理人背景概况(定性分析):

1、量化公司基金经理履历。包括不限于求学(一般搞量化的都是学霸)、从业背景(这一块又分为本土派和海归派);

2、公司管理总规模及各业务策略的具体规模。比如有的公司就有300 、500、1000、空气指增、多策略、中性、CTA等业务产品线。通过了解公司业务产品线的情况,对公司产品策略有个大致了解。策略越齐全,说明公司综合投研能力越强;

3、股权结构。公司股权架构一定要清晰。不然后面容易出现股东“撕逼”的问题。(这两年相信关注量化的朋友对我说的“撕逼”例子都有所耳闻,我就不举例了)

4、投研团队人数及分布。量化策略投研团队非常重要,有些管理人因为短期踩对了风口,规模膨胀很快,但是投研人员没跟上,容易出现“吃撑消化不良”的情况。而团队分布情况,主要考察的就是人员储备和人才分布(有些量化大厂在海外也设有分部);

5、投资策略的一些历史概况,比如股票量化策略的策略模式及模型进化历史;

6、投资策略的一些特征,包括持仓特征(持股数量、风险敞口、对标指数偏差等等)、因子构成(基本面、价量、机器学习、特殊舆情等等因子占比)、换手率、平均持仓时间、风控手段(事前、事中、事后等等)。

C、决策环节,像个指挥官,必须根据认知环节得到的评估,做一个决策。而这个决策肯定是有取舍的,这个环节你要非常果断。不能陷入选择困难症之中,既要、又要、还要。在这个环节中,你需要做对单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优、劣势,而优点基本都会在卖方材料里面极度渲染,而劣势往往只字不提。

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列出产品的优、缺点,让自己对产品有个理性而全面的认知。个人觉得,优点往往只决定了你获得收益的最大可能性,而缺点决定的是你该不该投资的问题。我现在看产品,先看缺点,如果缺点无法承受,那么优点再多也没有含义。

在这个环节,我觉得需要额外提出两个关注点:

1、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提成的方式和比例。现在大多数在售产品的固定管理费都相差不大,拉开差距的主要是业绩提成。这一块分绝对收益提成和超额收益提成。同时超额收益提成的比例也有差别。对投资者来说,当然是提成收的越少,越划算。当两款基金费前业绩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业绩提成的方式和比例是需要重点考量的。同时提业绩提成的频率,这一块对复利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

2、封闭期(半年、一年、两年、硬软封闭方式等等)、申赎条件(周度、双周、月度、季度开放)、追加的条款(双周追加、月度追加、季度追加,追加额度限制条款)都可能有差异。我们投资者关注的是最后到手的是费后收益,还有资金的灵活性和流动性。

D、行动环节,像个战士,不畏市场艰难,勇往直前,对自己理性分析后,选出来的产品,拿得住,拿得稳,不会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患得患失。

Part3:量化指增类产品如何购买;

选基看α,买卖就要看β。我们投资量化指增类产品的收益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市场指数给的收益(β),另外一部分就是产品超额收益(α),我们获得的收益=α+β。

尽量在指数低位,也就是市场便宜的时候购买量化指增类产品。而如何衡量市场的贵和便宜,我觉得主要参考几个常用参数:

1、市场指数百分位,通过分析指数PE、PB百分位水平(三年、五年、七年、十年)来感知市场水温。这一块需要额外提出,市场百分位的便宜和贵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这个需要投资人自行判断。选取时间区间不同,得出来的市场水温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比如选取近10年数据(纳入2015年大牛市的时间区段数据)和只选取近三年时间区段数据,在百分位水平上偏差会较大;

2、股债性价比,股票市场指数的滚动市盈率倒数与长期债券收益率差值或比值。随着股债比价差值的上升代表股票的相对优势上升,差值的下降代表债券的相对优势上升。

Part4: 量化指增类产品如何配置。

市场上常见的量化指增类产品有对标300、500、1000指数以及股票精选(空气指增)。我们选取量化指增类产品,往往需要站在整体资产配置的角度通盘考虑,不要all in某一个产品。

即使同为500量化指增产品,不同管理人可能在策略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有些管理人擅长做高频,有些擅长做中低频;有些管理人优势在于量价因子挖掘,有些管理人擅长基本面因子挖掘;不同的因子在相同市场环境中表现也会有差异,因此投资人需要全面考虑,综合配置。

因为你无法预测市场未来会在哪个赛道发力,所以量化指增类产品需要均衡配置,各个指数赛道(300、500、1000、小市值、全市场 )需要通盘考虑。

如果投资者精力、能力有限(不会做基金定性、定量分析,也不会做基金管理人尽调、同时也不具备产品相关性分析的能力),那么可以通过配置指增FOF类产品进行投资

最后再啰嗦提一句,一定不能只看卖方宣传资料、小作文去买基金。

以上就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对量化指增基金投资的一些小感悟。其实买基金跟买其他产品逻辑大差不差。搞清楚自己要啥,不要啥,缺啥,不缺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个人诉求),买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产品属性),买的价格(购买市场点位)是否划算,这三点弄明白了,投资踩雷的概率也就会降低不少。

正确的事情反复做,结果=行为*概率。微观世界是概率叠加概率,概率嵌套概率,到了宏观世界,就被叫做“运气”。在基金投资里面应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就要引入“组合”逻辑,在投资框架和方法论正确的前提下,通过构建组合提高基金投资胜算。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雪球转发:1回复:15喜欢:1

全部讨论

NEHCECI08-25 09:43

一年几千块,一个月几百块吧

用户979727627308-25 09:12

火富牛好像还挺贵的。。。

NEHCECI08-16 06:15

好滴谢谢。回头我改下

理财师-平凡之路08-15 23:52

现在大A,市值前200名占了总市值的一半左右,不是前1000。

NEHCECI08-15 11:56

火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