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汯股票精选”为例谈谈如何选取、持有量化产品

之前的季度总结里面,我多次提到了我持仓明汯的空气指增,借着这篇文章,我打算阶段性总结和反思一下,谈谈该如何选取、持有量化指增产品。下列内容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方法,不见得对,仅供交流参考。

首先,说下这个产品购入的时间以及持有收益情况。2022年2月15日建仓,2022年4月15日加仓。截止7月7日净值,盈利17.06%,其中2月15日建仓盈利16.87%,4月15日加仓盈利24.9%。根据明汯的合同条款,该产品要到今年年底才收第一笔carry,因此目前收益是除掉固定管理费,而没有扣除业绩提成的。

Step1:我觉得选取量化产品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先对量化公司的整体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一步我觉得可以通过投资顾问进行了解,因为这部分的信息大概都是公开的,各大渠道对产品的培训都会说明,每个产品的介绍内容大差不差。就我个人觉得,关注点包括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A、量化公司基金经理履历。包括不限于求学(一般搞量化的都是学霸)、从业背景(这一块又分为本土派和海归派)

B、公司管理总规模及各业务策略的具体规模。比如明汯就有300 、500、1000、空气指增、多策略、中性、CTA等等。这一块,通过公司产品线的情况,大致对公司产品策略的完整性有个了解。策略越齐全,说明公司综合投研能力越强。

C、股权结构。公司股权架构一定要清晰。不然容易后面出现很多撕逼的情况。这两年相信关注量化的朋友对我说的“撕逼”例子都有所耳闻,我就不举例了。

D、公司是否有关联主体。有些公司有,有些没有。比如明汯关联的就有千宜、还有Juptiter Tactical(负责海外产品线)

E、投研团队人数及分布。量化策略投研团队非常重要,有些管理人因为短期踩对了风口,规模膨胀很快,但是投研人员没跟上,很容易出现“吃撑消化不良”的情况。而团队分布情况,主要考察的就是人员储备和人才分布,比如明汯就有国内(上海)和国外(纽约)2个团队。

F、投资策略的一些概况,比如量化股票策略的策略及进化历史。以明汯为例:2014-2016,基本面量化选股,中频价量模型,人工挖掘因子为主;2017-2018,引入机器学习、加大量价因子尤其是日内和高频因子的研发,开发全频率、全维度的策略模型;2019年,升级中频价量模型,降低换手;2020-2021,建立北美投研中心、加入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升级a股选股模型。

G、投资策略的一些特征,包括持仓特征(持股数量、风险敞口、对标指数偏差等等)、因子构成(基本面、价量、机器学习、特殊舆情等等占比)、换手率(换手率,平均持仓时间)、风控手段(事前、事中、事后等等)。

Step2:对量化公司有个基本的认知之后,认可了,觉得没啥bug后,我觉得第二步才开始看产品的业绩。(我知道很多人喜欢上来就看业绩,这个顺序上我觉得看个人喜好吧。)

业绩这一块,我觉得分两步看,第一步同类策略,全市场各家产品业绩情况。这个叫横评。

Ps:对于历史业绩数据,我觉得注意以下几点:1、很多排名业绩亮眼的产品可能已经封盘了,买不到、只能过眼瘾。2、很多产品给出来的净值数据是母基金数据,没有扣除固定管理费,因此实际你根本得不到榜上的收益。3、对于那种表现特别好、特别差的产品,或者业绩不稳定的产品,我个人会避开。4、在选择出候选的产品后(一般2、3家)要做详细的对比分析。历史数据的颗粒度要尽量的细致。不仅要看季度、月度,还要观测周度数据。夏普比率、信息比率、超额回撤、超额平台期、净值平台期、周胜率、月胜率、滚动收益率、最大回撤、最大回撤修复时间等等。

第二步,我觉得不仅只看一个公司的一个产品的业绩,而是要全面的看该公司所有产品线的业绩,这个叫竖评。我个人很看重量化公司产品业绩一致性的问题。那种同一个公司,不同产品线出现业绩偏差过大(偏差指有些策略市场头部,有些策略又做的稀烂)的情况,我个人是比较不喜欢的,一般会选择避开。

Ps:对于同个公司的竖评数据,我觉得自然年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最大回撤、最大回撤修复时间、年化波动率、月胜率、持有一年盈利概率等等,这些基本的都要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具体每个数据要定多少的阈值,这个就看个人偏好、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Step3:走到这一步,就需要你开始做单品的优、劣势分析了。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优劣势,而优点基本都会在卖方材料里面极度渲染,而劣势往往只字不提。所以这一步,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偏好,列出产品的优缺点,让自己对产品有个理性而全面的认知。

下面我分享下我去年年买产品之前做的优劣势分析,很多项目可能到目前看,都不构成优缺点了,仅供参考。

当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产品的缺点,那么就基本可以购买了。多提一句,费率、条款这一块,需要重点关注,不同渠道的产品在费率(固定管理费、提成、认购费等等有差异)、封闭期(、半年、一年、两年、硬软封闭等等)、申赎条件(周度、双周、月度、季度开放)、追加的条款(双周追加、月度追加、季度追加,追加额度是1w or 10w倍数)等等条款都可能有差异。我们投资者关注的是最后到手的是费后收益,还有资金的灵活性和流动性等等。

以上是投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我讲讲持有量化产品,个人怎么感知、跟踪。

我觉得像指增类产品,那么其实很简单,关注的就是超额,超额的质量就是最核心的因素。而对于明汯空气指增,我一般用万德全a去对标,有时候也会根据他持仓的比例,动态对标一下1000、500、300指数。比如我去年4月份做了个统计,现在贴出来供参考。

如果超额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不会太多的关注(这一块量化确实比主观省心)。但是如果出现了超额平台期、或者持续负超额的情况,我一般会通过渠道向管理人进行询问。而我一般会把我关心的问题用WORD文档形式让渠道转发给管理人进行答复。只要你问题问的够具体,不要泛泛而谈,管理人也会乐意回复。但是如果有些投资者问的问题属于“没水平”,情绪攻击、或者无法回答(比如啥时候回本、今年能不能翻倍)的问题,管理人也没法回答的。

随着量化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增加,量化管理人不断涌入。量化超额逐年下降,稳定性逐步降低。我个人对量化的收益预期也在不断下调。对于量化超额稳定性的要求也降低(刚接触量化的时候,持续3个月跑不出超额,我都可能想着plan b了,现在这两年极端行情,也试过持有的产品半年下来没超额,慢慢的也就麻木了)。事后看,相比主观,量化的超额质量和稳定性,阶段性还是优势明显的,去年试过半年没超额的情况(持有的其他量化产品,非明汯),后面业绩也追上来了。

我觉得持有产品,对业绩净值阶段性异常,需要甄别,归因(不知道的话,问问管理人),如果能接受就等一等,如果碰到一些原则上的问题(比如管理人撕逼、重要核心人员离职、风险敞口突变、量化模型迭代失败等等),那么就可能需要启动plan b计划了。

以上就是我现阶段关于量化产品选择、持有时候一些小经验,希望对其他投资者有帮助,也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意见和提点。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私募 @今日话题

雪球转发:1回复:7喜欢:6

全部讨论

蜀韭香07-25 11:51

明汯在哪个渠道买可以免申购费,求私信

NEHCECI07-13 05:51

选基看阿尔法,买卖看贝塔,你买的时候看了贝塔么

boy807-12 22:09

按照你说的,我选了幻方,结果亏死

今天吃什么哇07-12 22:01

规模大的管理人,产品一致性很容易相差比较大,我最近觉得lj就是这样

NEHCECI07-12 21:01

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量化相比主观多头,本来净值离散性,方差都小,这时候有个管理人特别出彩,怀疑是风险敞口暴露的特别大,或者是压中某个赛道了。这种业绩持续性我个人担忧,之前就有这种的例子,mh,sx,ty,xk都有这种情况(未经证实,没法证实,谣传而已)。事前牛逼(你看到没买到),追进去容易挨打。我个人怕站岗,所以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