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基金投资已经有些年头了,最近散读了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书,从这些讲“商业模式”、“人生算法”的书里让我慢慢琢磨到了一点基金投资的普通人“算法”。其实很多方法之前都有应用,只是之前并没有系统归纳和总结,借着这次从其他学科获得的灵感,我把它们延伸到了“基金”投资这个细分领域。
在具体展开基金投资“算法”之前,我略微感慨一下:在雪球社区,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围观“就某个具体基金、某个产品展开分析”,很多人觉得“投资感悟、投资方法论”的心灵鸡汤读完然并卵,不如通过“某个产品分析”直接抄作业来得快。挣快钱或者有挣快钱的快感更容易让人上头。
大家都喜欢得到确定的解决方案,而不愿意去思考究竟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需求,又或许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真的经得起推敲(我看到很多分析,其实是有带货倾向的)。
我写东西并不是指望靠它变现,而是希望通过持续输出找到一些有同样爱好和认知水平(期待有更高认知的前辈)的人一起沟通、交流、学习。
言归正传,我大概写下我现阶段对基金投资算法的理解,未必对,不喜勿喷。
PART 1:闭环。这个不难理解,做投资,必须要亲自下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天天整模拟盘,哪怕你业绩在牛逼,跟做实盘还是两码事。做投资与其闷着头想,不去先下场,真金白银投一把再说,用于尝试,不停修正,最终你自然会一步步逼近最优解。
PART 2:切换。按照《思考快与慢》书里写的,我们的大脑拥有系统1和系统2。日常琐事,我们经常都会让大脑自动驾驶,而遇到棘手、重要的事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切换到主动控制模式。人的大脑里面并行着两套系统,一个是快速、自动并且无意识的;另一个是缓慢、刻意和深思熟虑的。
我们需要通过刻意的训练,在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后,积极用“主动控制系统”复盘。
有时候做基金投资决策,往往容易为冲动买单。比如你可能对某个基金经理的人设特别有好感,对某个公司的产品有特殊的情节。于是买产品的时候就容易进入草率模式。对某些基金评价的文章、基金宣传材料、基金路演等等看着感觉贼对,恨不得马上就赶紧买、买、买。这时候,你应该冷静一下,让“主动控制系统”介入,对基金产品进行缓慢、刻意、深思熟虑的思考。
PART 3:内控。当你碰到了第一感觉不错的产品,那如何甄别呢?我觉得分四步走吧:step 1:感知环节,像情报员一样,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step 2:认知环节,像分析师一样,需要特别的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参数、产品的优缺点,给予公证的评价;
step 3:决策环节,像个指挥官,必须根据认知环节得到的评估,做一个决策,而这个决策肯定是有取舍的,这个环节你要非常果断。不能陷入选择困难症之中,既要、又要、还要。
step 4:行动环节,像个战士,不畏市场艰难,勇往直前,对自己选的产品,拿得住,拿得稳,不会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患得患失。
这四个步骤之间,都要设置“内控点”,要在大脑里面给自己设置一个角色,叫“立项决策者”。立项决策者是这四个步奏的总指挥,他要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步奏完成接棒和赛跑。避免出现因为懒惰或者自作聪明(或者叫自圆其说,聪明人很擅长找到一个解释,然后就觉得自己想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这种人赢了就觉得是自己实力强大,输了就说是运气不好。这样其实会堵死自己成长的路途)。
每个购入的基金产品,我们都要去定期反思、总结、复盘,充分利用每一次基金分析的经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经验中提升能力。
PART 4:重启。有点儿像电脑的重启机制,看起来系统快要崩溃了,按一下重启键又复活了。在基金投资的道路上,肯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时候会一路走来踩无数的雷。我们不能因为选错一次、两次基金,就放弃。
面对重启,往往有两个挑战,第一是舍不得去掉旧的;第二是无法开始新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忽视那些让你纠结的沉没成本,面对问题,提出理性的解决方案;把所有的事实,当作已知条件,然后像一个解题高手一样,重新配置资源,积极计算,寻求最佳答案。重启其实是向你提出了两点要求:往后看,过往不恋;往前看,不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
PART 5:增长。对于基金投资而言来说,增长思维有一个清晰的主线:在输得起的时候快速试错,积极探索,目的是找到可持续的、可规模化、适合个人需求的基金投资方式。
step 1:先建立最小化的闭环,也就是下场投基金。从笨办法开始,不怕犯错,代价并不高,你可以勇敢去尝试。想知道杯子是冷是热,就伸手去摸。不行动,你就没有办法获取反馈。当你知道,每一次失败都会为最终的成功,采集数据,你就不会那么害怕失败了。
step 2:验证,其实是确认两件事:第一,获取一个正向反馈(也就是哪个基金能让你挣到钱);第二,找到基金挣到钱的关键要素(分析这个基金里面的关键要素)。
step 3:执行,设计复制策略。把你总结出来的基金投资方法快速应用到市场。从而将你的努力转化为收获。
PART 6:内核。在基金投资领域,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之“术”,也就是要有投资体系、投资框架。内核要“简单”,但“简单”这个词可不简单,它要满足三个关键指标:大概率(是市场中大概率会重复发生的事)、可复制、大规模。举个例子,巴菲特说:“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高的栏杆,而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高的栏杆。”这句话还有一个潜台词:你必须找到那些可以大规模复制的1英尺高的栏杆,否则一个个去找,太费劲了。
正确的事情反复做。结果=行为*概率。微观世界的概率叠加概率,概率嵌套概率,到了宏观世界,就被叫做“运气”。在基金投资里面应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就要引入“组合”逻辑。在投资体系、投资框架正确的情况下,通过构建组合提高基金投资胜算。
PART 7:复利。复利的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在行动上,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时间”这个概念。人在不确定性面前,要坚持守住时间是很难的。真正能延迟满足的人,本质上是有一种能着眼长期价值的时间观。想要收获人生的复利,我们怎么才能克服不确定性,做到延迟满足呢?学习,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动力。你需要洞悉时间的机制,用持续学习来构建自己的“垄断”优势,致力于获得长期收益,从而创造复利效应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