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从濒临破产到70亿资产跨国集团,他们做对了什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企业家的格局是稀有资源”

12年前,在默克尔的第2次访华行程中,发生了一件不太一样的事。

2007年8月27日,正值中德建交35周年,默克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一位中国企业家,并就这位企业家咨询德国政府对中国在德企业的政策及信贷支持做了详细解答。

这位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并与德国总理对话的企业家,是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复材”)时任总经理张定金。这也是张定金代表中国复材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但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几年前,这个公司的名字还无从查询。

命运的掌舵手

在中国建材集团大楼里,张定金办公桌正前方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座很有年代感的大摆钟,置身其中的人,感觉每一秒都被发条的滚动声催着往前走。每到整点,这个大摆钟更是“当当”作响,仿佛在郑重宣告时间的一去不返,也像在宣告下一个时代即将开启。

2002年,出身耐火材料、干了十几年工业陶瓷研究工作的张定金走马上任中国无机非材料科技实业集团总经理(下称“中实集团”)。此时的中实集团,实则并无大的“实业”,是个“只有一些资产、一些股权”的资产管理型公司。

更让人不省心的是,中实集团当时仅有的2大控股企业之一——通辽玻璃厂天天嚷着要“分家”。而另一方面,公司的“玻璃钢”业务也都是小苗待成长。“那时候仅北方的山东、河北枣强就有上百家玻璃纤维厂,都是一家人、两家人的小公司。”

张定金环顾四周,自问自答“做点什么好?”

这一年,他随同上级公司领导、中国新型建材集团(后改名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宋志平一行赴美国参加复合材料展。一场展览看下来,已到辛辛那提的凌晨三点,因为时差,毫无睡意的3人索性一起出门逛大街。

闲聊中,大家再次谈起公司的未来,“到底做什么好呢?”

“复合材料!”或许是白天的展览让大家明显感受到:国际市场上复合材料的欣欣向荣与国内复合材料的贫瘠落后形成强烈反差,在异国他乡的凌晨,一行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答案。

他们决定,要对业务不清晰的中实集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让复合材料在中国生根发芽。

回国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将中实集团更名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公司。

“原来的名字实在太长太难记住,我自己每次对外介绍都要掰着手指头数看有没有漏,况且国内叫了半个世纪的‘玻璃钢’其准确属性就是复合材料。”

2003年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家以复合材料为主业,并用复合材料命名的集团公司就这样诞生了。与此同时,中国复材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得到明确,“紧紧围绕民用、复材两个方向”。

主航道一经确认,中国复材立即对全球复合材料需求进行细致调研,最终认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有‘重量级’的项目做支撑”。

复材应用量大的船艇以及朝阳产业风电叶片被中国复材相中。

兵贵神速。目标确定后,张定金随即提枪上阵,甚至不惜从美资企业手中虎口拔牙。

当时,张定金得知以玻璃钢管道为主营业务的连云港连众玻璃钢有限公司(中复连众前身)正在改制,便赶紧前往。但捷足先登的美资企业早已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双方甚至已经进入谈判环节。

关键时刻,张定金用一句话扳回局面,“美企的收购目的是为了关闭你,进而吞并中国市场,而央企加入后将会选择继续扩大发展。”

中复连众玻璃钢管道生产现场

一场雷厉风行的并购战下来,中国复材当年便将连云港中复连众、常州中复丽宝第、威海中复西港船艇等玻璃钢管道、罐体、塑胶地板、玻璃钢船艇等多个复合材料企业收入囊中。

此时,千亿级风电叶片也正处于市场爆发的前夜。留给中国复材和张定金的时间不多了。

跨出国门一小步

风电叶片制造涉及气动、结构、铺层以及模具设计、钢结构、制造规范等诸多专业技术,中国复材没有完整的技术储备,国内相关厂家也基本以750千瓦、850千瓦产品为主。

与国际上当时盛行的兆瓦级风电叶片相比,中国落后了数十年。

张定金意识到,中国复材若想想抓住风电叶片这个即将腾飞的产业,就必须获得世界一流的风电叶片制造技术。他将寻求技术来源的目光投向了海外。

2005年的一个晚上,上海玻璃钢研究院陆准立院长给张定金带来一个重大信息:欧洲第二叶片制造商德国NOI公司正准备出售一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技术,国内外多家企业都已介入洽谈。

机会稍纵即逝,来不及犹豫,张定金向中国建材集团做完汇报后,紧急“出兵”欧洲。第三天,张定金派出的商务谈判队伍就出现在万里之外的德国NOI欧洲总部。

趁其他企业还在观望之时,中国复材用风驰电掣的速度夺得这个切进国际风电叶片市场的机会。2005年7月,中国复材所属中复连众成功获得1.5兆瓦风电叶片生产许可证及制造技术。

一年内,中复连众通过技术攻关磨合,国产首只单机功率1.5兆瓦、长度37.5米的风电叶片在连云港顺利下线,半年后实现量产。

也正是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第二年元旦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

酝酿已久的风电叶片市场在国内正式引爆。

为满足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及风电设备进口替代的要求,中国复材必须跑步提速产能扩张,但当头一棒就是模具的不足和技术储备的相对薄弱。

当时的主旋律是市场换技术,张定金适时变通为“用金钱换速度”。

2006年6月19日,中国复材的谈判团队奔赴丹麦,与模具设计公司进行业务洽谈。但丹麦人对来自中国客户的业务订单表现出明显的傲慢和轻视,这让中国复材坚定了要在欧洲设立自己的技术中心的决心。

恰逢此时,曾经有过商务合作的德国NOI公司因投资方遇到致财务危机,正在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叶片制造商,拥有现代化的叶片模具制作工艺和先进的原材料性能检测实验室,2003年已经发展成为欧洲第二大叶片制造商,引领了1.5兆瓦、2兆瓦、3兆瓦叶片研制的世界潮流。

对中国复材来说,这是获取风电叶片核心技术,进入欧洲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一役,张定金志在必得。临行前,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给张定金打气:“无论如何一定要拿下,集团全力支持你!”

6月21日,中国复材南下赴德国,与NOI的高管进行会面,表明并购决心。但闻风而至的不止中国复材,更有来自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与之相比,中国复材并无优势。

但中国巨大风电市场的诱惑以及中国建材集团的全力支持最终赢得了对方认可。双方同意推进并购的合作,并相约国庆在北京见面。

国庆假日,中国复材的远洋电话不停地打进打出。张定金也早早来到办公室等候,却迟迟不见NOI的人影。察觉异样的张定金赶紧让人查清德国人的去向。

原来,由于中国复材提出的收购申请还在走国家商务部审批流程,NOI的2位高管却按照托管律师的指示,悄然来到中国西北与另外两家收购者进行接触和谈判。

听闻此事的张定金赶紧致电NOI,明确表示“你们不用去找别人,我们肯定买!”

紧接着,中国复材的高管和律师连夜赶到德国NOI二位高管下榻的酒店,向NOI高管解释了详细原因。

2006年11月21日,中国复材团队再次赴德,与德国NOI的托管律师正式就NOI的资产售价谈判并签约,此时,距NOI发出全球收购招标刚刚194天。

就在默克尔第2次访华的7个月前,2007年1月6日,中国建材集团正式签约全面收购德国大型风力机叶片生产企业NOI。并由中国复材下属中复连众在欧洲设立全资子公司SINOI,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2兆瓦以上风电叶片。

事后,中材科技董事长曾多次向张定金“讨债”,“如果你们再晚几天,德国NOI就是我们的了”。“没有如果,就是差了半个钟、一分钟也不行。”每次听到这里,张定金就马上做出回应。

“紧盯”“大胆”“快速”,这是张定金对中国复材这一时期的主要概括。

中国复材大胆迈出国门的这一步意义重大,在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中国建材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同时,更是开创了本土企业收购西方发达国家高端企业的先河。

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复连众在兆瓦级风电叶片市场中不断开疆拓土,并实现年产万支叶片的产能,产品出口至德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30%。

目前,中复连众兆瓦级风电叶片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二。每当夜幕来临,这些从连云港出海的风电叶片就通过四通八达的电网,将全球不同角落依次点亮。

“搅局”碳纤维

前半场,张定金用“金钱换速度”将中国复材起死回生,但下半场一开场,张定金就发现这个策略行不通了。

时代的指向标已经发生巨变,上世纪末提出的“做大做强做优”不知不觉被调整为“做优做大做强”。

2006年,国资委第一任掌门李荣融首次提出,到2010年央企重组至100家以内,最终数量或减至30-50家。而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时,央企数量为196家。

4年时间要砍掉近半数量,这个消息让央企高层人人自危。“当时大家都在快速发展,都想做到行业前三,不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但中国复材不想止步于前三,它想做到第一。

“要做复材就做风电叶片,要做纤维就做碳纤维!”有着敏锐战略眼光的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正式拍板,“纤维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中国复材‘必须进去’。”

宋志平对张定金的交代斩钉截铁:“我不管你遇到什么问难,但就是要做成这件事!”

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也称“黑色黄金”。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是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的绝佳原材料,也是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的敏感材料。

两院院士师昌绪2001年上书中央时

陈述碳纤维的重要性

当时的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想到,碳纤维这个“吞金兽”将要耗费他们十几年的时间,加之数以亿元的投入。

2007年5月2日清晨,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神鹰碳纤维南厂区燃起一串长长的鞭炮。这天,这个碳纤维公司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根碳纤维,虽然还只是形似神不似的黏糊糊丝线。

鞭炮声中,前一天刚拍板建设连云港1000亩风电叶片产业基地的宋志平在张定金的陪同下突然到来。

此时,神鹰碳纤维正面临资金和人才短缺的困境,而中国复材又正有入局碳纤维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当年便重组成立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

时值新千年开始的“碳纤维热”持续升温期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碳纤维企业,仅江苏一个省内就有四、五个碳纤维公司同期挂牌成立。更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几十家碳纤维企业都选择了PAN基碳纤维,且生产路线也是相同的。

“黑色黄金”碳纤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接下碳纤维军令状之后,张定金一心扑在碳纤维调研工作中,他对这种无差别打法产生质疑。

经过对全球主要碳纤维企业的商业数据调查,他们发现日本东丽的干喷湿纺碳纤维不仅性能优良,且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这是完全不同于国内其他企业的生产工艺。

随着中国复材的加盟,“民用”这个词也被植入到中复神鹰的企业基因中。而要生产老百姓都用得起的碳纤维,日本东丽性价比高的干喷湿纺生产工艺就是最佳选择。

2009年,中复神鹰当机立断,面对同行及整个行业下游应用端的质疑,一改此前的湿喷湿纺生产工艺,全面调整为干喷湿纺路径。

在历经每天“烧掉一辆桑塔纳”的悲壮之举后,2012年终于实现了干喷湿纺纺丝的连续化稳定生产,其后便稳步扩大产能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中复神鹰干喷湿纺碳纤维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国企业前赴后继地踏上碳纤维自主生产之路时,国外碳纤维企业随即将此前卖出黄金价的碳纤维由800元/公斤跳水至百元左右,企图用价格倾销战让中国永远做不出这种“卡脖子”材料。

而随着中复神鹰对干喷湿纺碳纤维的攻关成功,物美价廉的国产民用碳纤维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这给常年盘踞中国市场的碳纤维外企带来巨大冲击,碳纤维国产替代率逐年攀升!

在此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LKQ曾赴江苏省考察,在参观中复神鹰生产线时,副总理向张定金连续发问,“这个企业你们控股吗?你们绝对控股吗?”得知中国复材只是第一股东,却未绝对控股便语重心长地表示,“你们要承担起国家责任。”

听出副总理的言外之意,中国复材及归属公司中国建材集团随后便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地方国资委股份等方式,将股权比例由45%提高到51%,最终达到现在的64%。

长跑没有尽头

2018年1月8日,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10年前一样,张定金作为中国复材的代表,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不同的是,这回他身上多了几个标签——中复神鹰副董事长,同时也是碳纤维专家。

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与张定金等

干喷湿纺碳纤维项目攻关成员握手

今年5月13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碳纤维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青海省西宁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举行。

当天,这个西北边陲小镇姹紫嫣红。

望着眼前这个全世界海拔最高,也即将被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基地。张定金不由地想起12年前宋志平拍板碳纤维时的万丈雄心。

“全球最厉害的碳纤维企业是哪个?”

“日本东丽”

“东丽年产量多少?”

“一万吨。”

“好!那我们就要超过东丽!”

公元8世纪开始,生活在挪威、瑞典和丹麦的维京人不顾海涛汹涌,凭着落后的航海技术和简陋的船只,用惊人的胆略开始了长达3个世纪的海盗生涯。并将足迹踏遍欧洲大陆及北极广阔疆域。

或许是这种维京海盗的精神,培养了欧洲人在科技创新上勇往无前、敢于冒险的气质。

在张定金看来,对于世纪之初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国家同样迫切需要一批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企业家。

“企业家的格局是稀有资源。”张定金认为,中国复材的每一个关键步伐都离不开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战略指导。

更名17年来,这个曾经没有主营业务、资产分崩离析,名为“实业集团”却囊中羞涩的公司,经过一代人的运筹帷幄,终于成长为一个让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复合材料跨国集团。

但复合材料的竞争是一场长跑竞技,“树脂比碳纤维更差”“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交、汽车领域的应用仍大片空白”,身在其中的中国复材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

中国复材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中国复材

-相关推荐-

想知道更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想与更多龙头企业董事长交流企业管理之道?想扩充自己的高端人脉圈?一切尽在——

新材料私董会

相关阅读

他的企业是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 为何迟迟未上市?

这位销售员30岁辞职创业,14年后公司上市,如今身价过6亿

碳元科技的5G棋局:散热石墨膜抢先下手 液态金属、3D玻璃、陶瓷背板纷纷落子

从濒临倒闭到敢于叫板跨国巨头 这位“92派”企业家如何逆袭

杨小姐

135 3814 1531

(同微信)

0755-8606 0912

新材料在线商务合作

请联系:王小姐 0755-86060912(9:00-18:30)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