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领读 | 王栋:一个“美国梦”的范本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大咖领读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栋。他还是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2018年北京首届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称号获得者,《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一书作者。

作者 | 王栋&迈克尔·布隆伯格 毛大庆

校对 | 知更君

全文共 4852 字,仔细阅读需约 7 分钟

>>>王栋书评

在美国,迈克尔·布隆伯格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是著名的商界精英,拥有超过50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

他是著名的政客,曾三次连任国际大都市纽约的市长;

他是著名的大慈善家,以超过60亿美元的个人捐赠及擅长组织慈善活动而闻名于美国社会活动圈;

他也是著名的新闻传媒人物,他所创办的彭博在美国新闻界独树一帜。

但在国内,有些人可能只听说过彭博而没有听说过其创始人布隆伯格。

毛大庆先生近期完成的这本译著,肯定会增进中国读者对这位享誉全球的著名商界领袖的认识。

在这本自传中,布隆伯格以个人成长经历、商业经历、家庭经历、从政经历和慈善经历为主线,真诚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

布隆伯格成长于普通的美式中产家庭,从小崇尚独立、勤奋的生活方式,在马萨诸塞州的中学生活使他培养出勤谨自强的个人品质、热爱公共服务的政治观念、与人沟通的熟练技巧以及知人善任的社会能力。

在完成霍普金斯大学本科学业和哈佛商学院硕士学业后,布隆伯格进入华尔街,以底层雇员的身份就职于所罗门兄弟公司,随后因其优秀的个人业绩成为公司合伙人。

在他39岁那年,当时的执行委员决定将公司出售,布隆伯格被委员会“踢出”公司并领到1000万美元的遣散费。之后,他立志要“做一名企业家而不是雇员”,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布隆伯格以极其敏锐的市场嗅觉认识到,在股票和证券行业变幻莫测的形势下,华尔街对于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数据产生空前需求,为此开始提供数据终端机和软件设计等金融服务产品。

随着业务的扩展,公司利润快速成长。到20世纪90年代,布隆伯格已跻身华尔街商业“名人”之列。

然而,不满足于硬件设施的他又向前一步,创立了独立的金融信息报道平台——彭博新闻社,并成功地“以小博大”一步步成为美国新闻行业的重要力量。

本着多样化地尝试不同生活经历的目的,以及对政治生活和公共服务的兴趣,布隆伯格又宣布进军政界,并成功当选纽约市市长。

在担任市长期间,他将自己的企业家思维带入施政实践,大幅提升政务公开度,严厉打击犯罪行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环保和清洁项目,解决了纽约市政府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问题。

在他主政12年以后,纽约市变成一个更加安全、清洁和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市长的布隆伯格自然也受到了纽约市民的尊重和爱戴。

当然,慈善也是布隆伯格一生都在认真对待的“事业”。通过无私的巨额捐款,来支持美国和全球的公共卫生、教育、医疗和环保事业。

通读这本自传可以发现,布隆伯格的人生经历正是美国精英的成功典范。

从个人品质修养的角度来看,他生于普通中产家庭,但从小在父母的指导下培养出勤奋工作、善于交流、懂得合作、平等待人(无种族歧视观念)、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

从商业精神的角度来看,他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代表着市场经济的典型——华尔街的成功。

自传中的布隆伯格也体现了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典型特征:

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敢于投资又乐于承担资本风险,拥有科学理性的管理头脑极度勤奋且热爱工作毫不隐藏对利润的欲望热爱竞争

从政治人的角度来看,书中多次提到他对服务国家的热情,对诚实纳税的坚守,对参加公共服务的热忱,对将自己的收入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坚定。

可以说,这本《布隆伯格自传》就是一个“美国梦”的范本,即通过完美的个人品质修养,以勤奋和开拓进取的姿态不断奋斗,成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成功者。

然而,作为“美国梦”代表的布隆伯格当然属于极少数可以到达金字塔尖的幸运儿。

大多数在事业发展初期和他一样穿着内衣、在没有空调的地下室里点数证券的同行们,都没有变成富豪,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这说明,在自由市场环境中崛起的成功者们背后必然存在着竞争失败的输家。

在布隆伯格开始创业(1981)到担任纽约市市长(2002)期间,内嵌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正处于繁盛时期,其负面影响尚未对像布隆伯格这样的自由主义信奉者产生负面冲击。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负面影响开始明显冲击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垄断、规则管控缺失造成美国社会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制造业、尤其是低劳动力需求制造业从美国本土大量外流到发展中国家,美国国内那些既没有资本又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工人成为全球化利益分配的输家。

全球化和自由市场长期以来在美国的实践导致美国国内日益加剧的分配不均和贫富分化。根据2017年的相关收入数据,美国1%的富人竟拥有40%的财产,而80%美国人只拥有7%的财产。

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扩大已经给美国政治带来重大冲击,包括民粹主义的崛起以及对分配制度和社会正义的争论。而争论又进一步导致美国社会群体的撕裂和民主、共和两党意识形态的明显分化,最终使政治内斗和党派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党派极化使得像布隆伯格这样的政治中间派和温和派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中“两面不讨好”,在选举中同时受到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攻击,因而在当今的美国政治中重新建立“温和的共识”已经变得难上加难。

到如今,像布隆伯格这样既支持维护自由市场又支持加强社会正义的中间派政客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艰难,这也许是布隆伯格最近几年屡次尝试参选总统但最终又放弃竞选的主要原因。

就此而言,这本自传尽管代表着美国、美国梦以及美式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过往的“黄金时代”,但这个“黄金时代”的负面影响直到现在才真正明显地开始冲击美国的国内政治议程和社会变迁。

本书译者毛大庆既是我的好友,也是我非常敬佩的著名企业家。

熟识大庆的人都会为他充沛的精力、爽朗的性格和睿智的思维所折服。作为一名工作繁忙的企业家,大庆居然可以分配出时间来完成这样一本质量优良的译著,着实让我叹服!

我认为,如此的高效率很可能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我们都知道大庆是著名的马拉松爱好者,平均每年要跑17个全程马拉松,迄今已经跑完102个全程马拉松!也许正是马拉松赋予大庆的“奔跑者”精神,让他可以完成如此艰辛庞杂的翻译工作。

大庆和布隆伯格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他们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创业者,对于在创业过程中如何把握机会、管理团队、与人合作、参与竞争、达到成功有着共同的心灵感悟,因而大庆在翻译布隆伯格自传的过程中,也许找到了同为商界精英的“思想共鸣”,我想,这可能是这本自传读起来如此引人入胜和妙趣横生的根本原因吧!

>>>《布隆伯格自传》选读

以下内容选自《布隆伯格自传》

第2章《资本主义,我来了》

回到现实,我乘坐地铁去上班,到公司之后读办公室里的《华尔街日报》,好省下在报摊买报纸要花费的15美分。我每天早上7点钟到办公室,除了比利·所罗门之外,我比其他任何人到得都早。如果他想借个火儿或者聊聊体育比赛,我是交易室里唯一可以交流的人,所以他就跟我聊。在26岁的时候,我成了执行合伙人的“哥们儿”。除了约翰·古特弗罗因德之外,我每天下班都比其他人晚。当他需要有人在非工作时间给那些最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或者听他抱怨那些已经下班回家的人时,只有我在场。而且我可以免费搭他的车回家,他可是公司的二号人物。让自己随叫随到并不是件苦差事——我喜欢我所做的事情。而且,不用说,跟那些掌权的人保持一种密切的工作关系,也不太可能会损害我的职业生涯。

我从来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不这么做——让工作离不开他。我读研究生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的那个暑假也是这么做的,当时我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哈佛广场的一家小房地产公司工作。学生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找一间开学时可以搬进去的公寓,他们总是很着急,迫切地希望能尽快搞定然后继续回去过暑假。我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三四个租金水平不同的广告,每个广告里列出了20套公寓。每天,那些新来的求租者都起得很早,抓起宾馆里的报纸,看房地产版,然后打电话,跟“下一个有空的经纪人”约好时间去看那套听起来比较合适的房子,然后回床上睡觉。当天晚些时候,他们才会出门去看房。

我早上6点半去上班,到7点半或者8点的时候,所有来到坎布里奇的潜在租房者都已经给我们公司打过电话并约好了看房时间。当然,我是唯一一个愿意不辞劳苦地这么早来接电话的人,而那些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成年“专职人员”(我只是个“打暑期工的学生”)9点半才上班。于是,一整天,他们都坐在那里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接一个的人走进办公室找布隆伯格先生。

有人说过:人生中80%的时间都不过是让自己到场而已。我相信这句话。你永远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生存状态。你无法选择起步时拥有的优势,当然也无法选择天生的智力水平,但是你可以控制工作的勤奋程度。我相信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足够聪明,不用努力工作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获得成功,但是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人。你干得越多,就干得越好。就这么简单。我总是比别人工作得更加勤奋(如果我不是这样做的,那现在写这本书的人肯定就不是我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记得我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过于投入工作而耽误了晚上或周末的娱乐。我跟很多女孩子约会。我去滑雪、跑步锻炼和参加聚会的次数比大多数人都要多。我只是确保12个小时投入地工作,12个小时尽情地娱乐——天天如此。你越是努力,就越能拥有更丰富的生活。

虽然我对待自己的工作很严肃,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预案”。不像我的大多数同班同学,我没有计划在30岁的时候成为合伙人或副总裁,或者35岁的时候成为亿万富翁,或者40岁的时候成为美国总统。当年填写大学申请表的时候,有一栏“你未来10年打算干什么”,要求写上至少1500个字,为了凑够这么多没有意义的字,我绞尽了脑汁。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我从来不让计划妨碍我。

我发现,生活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每天你都会遇到微小的出乎意料的机会。有时抓住一个机会就能让你一步登天,但是大多数机会,如果有价值的话,只能让你前进一小步。想要成功,你必须一步一步来,而不是指望一次就中彩票的大奖,不可能人人都有好运气。现实的做法是:不断提高你的技能,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为即将开始的事情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然后,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向前多看一步并相应地调整方案。要利用大量的机会,做出大量你自己的、当机立断的决定。

不要设计什么“五年计划”或“大跃进”。这种做法对企业家也未必会起作用。规划大师们告诉你,要像奴隶一样遵从那些特定的、按部就班的策略。他们说这种方法永远有效,但在我的世界里不是这样,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你努力工作,是因为这样能积累更多的机会,但是结果无法保证,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里碰巧拿了什么样的牌。我一直认为,应该尽可能地多玩几手牌,尽可能地聪明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我或我的公司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渐进性的而不是革命性的,是集腋成裘,而不是撞了大运。

而且我保持着“灵活性”。几年前,在所罗门公司突然给了我机会来创建自己的公司之后很久,有个记者问我:不谈那些备受关注的成功,彭博有没有在什么地方失败过。想了一会儿之后,我回答:“没有,不过我们所取得的成功并不都是我们计划内的事情。”通常,在发展过程当中,事情并不会按照我们事先计划的那样进行下去;我们的产品产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效用;我们不知道的客户出现了,而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万无一失的客户却正好相反。计划有它的作用,实际的思考过程有时会创造出伟大的新想法,但是你只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条件允许的成功。

那么,无论你的想法是什么,你都要为之付出比其他任何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能把事情安排得令自己喜欢去做,完成任务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因为付出更多几乎总是带来更大的成功,反过来,你也会获得更多的乐趣。然后你会因为得到了回报而愿意付出更多,如此循环下去。我一直热爱我的工作并且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这帮助我获得了成功。我真的非常同情那些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他们在工作中挣扎,非常不快乐,最终取得的成就少得可怜,而这又给了他们更多的理由去憎恨他们的职业。在人短短的一生当中,有太多令人快乐的事情值得去做,如果不喜欢在工作日的清晨早起,就没有时间去做了。

- END -

延伸阅读

《布隆伯格自传》

作者:迈克尔·布隆伯格

译者:毛大庆

彭博创始人、三任纽约市长

布隆伯格亲笔自传!

完整记录他在彭博初创期的创业心得、

发展期的经营理念,

以及担任纽约市长12年间的为政之道。

39岁被华尔街投行抛弃后开始创业,

59岁当选纽约市长。

从华尔街名不见经传的创业者,

到全球财经资讯公司的掌舵者,

一个来自中产家庭的平凡少年,

如何成就非凡的美国梦?

这本《布隆伯格自传》给出了答案。

点击以下链接可直接购买↓↓↓

往期精彩推荐

财富逆袭 | 富人思维 | 华为行动法则

布隆伯格 | 马云和阿里 | 李彦宏救不了百度

美团王兴 | 张一鸣 | | 拼多多黄峥 | 11个小趋势

成年人的牛逼谈何容易 | 哪吒爆火背后

打破“嘴笨”困局 | 演讲高手 | PPT | 傻瓜式思维

人际管理 | 人脉建议20条 | 时间管理 | 焦虑

职业规划 | 职场情商 | 逆商 | 应对跳槽

富哥哥穷弟弟 | 出身贫寒该怎么过好一生

人生的商业模式 |弱者思维 | 指数型思维

知更已推出多元服务产品——

知更读书会

提供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课程等精选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元的经管知识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知更图书馆

获取更多经管实用干货和深度好文

别忘了把我们“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阅读好文

近期新书一览

(左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