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马拉松,劳逸结合才能达

发布于: 雪球转发:52回复:67喜欢:298

下篇

每一次下跌之后,市场里面涌起的情绪无非就是希望快点反弹,快点结束这让人沮丧的状态。毕竟这么多年的各种影视剧情,总是传导一种苦难之后总有救世主出现的剧情,再加上自古以来民俗文化里面宣导的否极泰来抑或绝地反击,都让大家无形之后抱着各种侥幸心理。

简单说说这次行情重构后的可能方向,我们面临的可预的机会或者风险。

这一次股市再次选择了新低,我自己从整个轮廓来理解股灾之后这几次大反弹之后反复的行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把15年股灾之后的屡次反弹做一个这样的推演的话,好像又很容易理解行情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否也是一种情绪博弈的最好呈现。

由于上证指数在国家队的维系下,基本失真,我拿创业板指这个代表之前散户参与最活跃的指数来看一个轮廓。之所以这个结构有一定的参考性,那是因为股灾之后,整个行情其实一直陷入在存量博弈的大框架里面,这样的状态没有外界力量的过分干预。

股灾之后创业板指的第一个低点发生在2015年的9月2号,这个低点的出现之后市场后面再次试低打不穿之后,迎来了一轮一鼓作气的大反弹,而这次大反弹,也是资金参与度最高,大家对于之前超跌修复最有博弈情绪的一段,因为这个阶段,资金规模还在,牛市之前的预期氛围还在,大家的憧憬依旧饱满。

16年1月份的熔断,将大家再次带回现实,出现的第二个次低点,既2016年3月1日1841.22点,此后虽然行情依旧有反弹,但是相比第一段的反弹,已经呈现出更加羸弱的局面,是的,那么再而衰的市场博弈情绪,反馈的是大家逐渐认识到往上的希望渺茫,而赚钱的机会非常之稀缺,这一整年,局部机会虽然层出不穷,但是随机性太强,且这一年对于次新的炒作变成了局部共识之后,疯狂拉板的次新板块,也为后期的整个行情重构埋下了隐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前担心的定增解禁的压力,大小非减持的压力,整个宏观资金面以及金融管制的政策意识开始逐步发酵,从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到银行理财,每一个层面都在压缩资金杠杆,防风险,控风险成为政策主调,过往的金融创新,过度交易,资本套利成为了管理层眼中极为忌讳的状态,而这些状态其实也都是之前创小板里面典型表现的存在。这一整年反弹行情衰弱的程度,其实回顾这个结构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一整年的三根影响整体结构的阴线,居然都是整个反弹高点的一种共识性下跌。首先是2月25日的这根阴线基本定调全年高点的上限区间,创下新低之后的再次反弹,每一次的高点突破无力之后,都是一根巨阴结束反弹,后续4月20日,以及7月27日的阴线,基本上可以说是所有反弹突破预期的终结线。

当这一切随着新一年的时间周期的来临,终于在17年1月份,再次显露出了恶意。如果16年12月12日的这根大阴线是一次重要预警的话,随着1月中旬行情推进到邻近次新低的这个状态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一次之后的行情,没有了往上爬的任何念想,阴跌,慢跌的温水煮清式状态正在蚕食每个人的耐心。终于在7连阴之后,邻近次新底的时候,溃败式的暴跌几乎是以自残式的方式宣泄内心的无助。因为这个暴跌之前,并没有累积足够多的短期获利盘,是中长期市场筹码互相伤害式的大清洗,每一个丢出带血筹码的人,内心几乎是一种绝望。

虽然这个期间以上证50为代表的国家队依旧发起了护盘的任务,但是,就整个行情轮廓而言,这里是三而竭的最后一波抵抗,不管这里有没有反弹或者反抽,基本上可以预判高点不会太高,而之后依旧将出现新低。这便是股灾之后,这一轮反弹结构的一个大概推演,而这一轮结构打破之后,再次确认新低,再次呈现一轮博弈结构,可能才会是资金敢于去找机会的一个时间。

利用这样的俗语去阐述盘面,多少会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如果放到整个市场状态来理解这波下跌的时候,其实并不晦涩难懂。我之前在年底文章《17年,泡沫的幻灭与重生》中已经阐述过了整个行情方向的可能。真正造成当前局面的,源于宏观货币状态,政策导向,以及微观上市场供求状态,解禁抛压以及大量新股上市以后呈现的比价状态造成的泡沫挤压。这个过程,已经不可逆的到来了。而且还会随着大量新股的上市,市场上对于过往疯狂炒作的题材或者公司,无情抛弃的一个大周期。你需要做的,便是在这个行情重构的初期规避风险,虽然市场的锚定记忆会让一些新开板的新股具备一些短期的博弈价值,但是,你一定要清醒认知,整个行情结构未来还将出现大量小而新的上市公司,这些大又老的品种,都将是资金喜新厌旧的本性下无情抛弃的存在。

12年的时候,自己虽然也知道熊途漫漫,但是过早下注带来的痛苦和难堪,至今记忆犹新。你没有能力阻挡整个大潮的侵蚀,你无力去改变趋势,你所能做的,就是当一个旁观者,就算是想火中取栗,来一番极短的阶段博弈,也应该控制好仓位和介入的时间,切莫短炒变成长持,因为如果你持有的价格不是那么合适,后面漫长的泡沫出清过程,会让你痛苦很多年。

现在,谈谈这个阶段之后市值博弈结构,虽然昨天的中篇里面我举了一个30~40亿的小市值博弈的道理,并且这个模型其实过往一直被利用。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状态,是需要一些历史机缘的,一个是此前上市渠道基本堵死,大量急于上市的被迫借壳,一个是实体行业里面因为整个经济环境不是那么美妙,而存在大量吞并或者说并购的机会,一是行业之间的整合,一个是很多上市公司也想通过并购转型或者做大做强,且当时管理层鼓励各种并购重组,于是整个生态就被激活,但现在的状态是过往的定增经过几年的积累变成的巨大的堰塞湖,而新股火速上市造成的上市渠道的疏通,也让一些好公司有了IPO的时间表,于是借壳的效率或者代价自然就要降低才能获得市场认同,另外最近的消息是说未来要压缩定增规模,也就意味着之前火爆的并购重组将减少或者不难么容易。这些都可能造成之前过于高预期,高溢价的壳股,小市值公司短期受制于未来预期的想象力而进一步回撤。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了并购重组,利用资本的力量迅速做大做强其实一直都是上市公司的主要模式,只是说在这个切换的节点,直面的依旧还是一个压缩估值的过程。这个是风险,也是我无法确定小市值在这个切换的初期会面临多大的估值压力,一个是供求失衡的背景下新股造成的溢价下降,一个是风险偏好造成的高估值厌恶。如果参考12年之后大量创小的走势和新股上来造成的影响,大量小公司回到10~15亿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是重构期,一个很长的观察阶段。而这个大周期什么时候完结,我大致预期一定是17年下半年之后的事了,那时候新股发得七七八八,估值体量基本也适应了整个供求生态的平衡,以及经历了各种泡沫挤压之后,整个市场自发性平衡的一个周期也即将来临。

那么在此之前,多看少动,可以适度参与一些阶段的反弹或者热点机会,但一定还是注意,防风险为主,低仓位试水,这场马拉松,跑到最后的人才有机会领大奖!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