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牌最新研习笔记 | 菁财研究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喜欢:4

菁财导读

品牌,英文译为“Brand”,关于其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

1、起源于古德语,意为火漆,代表贵族的家族徽章,用以区别、彰显身份;

2、起源于古法语,意为白兰地brandy,用以区分产地和生产白兰地的庄园;

3、起源于古英语,意为烙铁,用于牲口交易时烙在牲口的屁股上,用以标记财产所有权,从而与他人财产区别开来。

可以说,以上3种说法基本代表了品牌最初的三大作用:识别产地和生产者、证明品质、彰显身份。

而现如今,更多的专家认为,品牌的本质的是信任与认同,好的品牌可以成为一种价值观的代表,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 | K先生

来源 | 菁财资本(ID:jcziben)

本文约5300字,建议阅读时长9min

01

品牌的本质和意义

具体而言,品牌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3种:

No.1

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

一方面,品牌可以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顾客的选择成本,同时还起到降低社会的监督成本。

面对一个消费品,我们通常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能力,根据原料、工艺等更本质的评价标准,去判断产品的优劣。而且,人脑的进化机制决定了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倾向于节省精力、规避风险。

因此,依靠“品牌知名度”这种间接证据,我们可以保证在选择产品时,大概率上不会出错。而这一点在如今产能过剩、各种同质化产品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此外,现实中顾客一旦对某个品牌进行归类或定位后,他就很难接受它的改变,无论你花多大力气、投入多大资源,也很难改变他的心智,这就启发了企业在选择品牌定位和营销时,要慎之又慎。

No.2

创造价值认同和身份识别

在如今的买方市场,精神层面的价值对于消费者主权时代而言,显得更为突出。我们相信,很多有钱人购买奔驰汽车,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质量更好,也因为奔驰能够帮助其表达“我是一个成功人士”。

因此,品牌的意义是能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立体的价值感,而非单维的使用价值。

No.3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溢价和风险保护

可口可乐诞生于1886年,今年133岁,目前市值大概2000多亿美金。市场上一直流传着一个经典故事,可口可乐传奇总裁-罗伯特伍德鲁夫曾说:“假如可口可乐的所有工厂在一夜之间被大火全部烧毁,但它能一夜之间起死回生。”

这就是品牌力量的最好诠释。可口可乐作为“快乐水”的代名词,牢牢占据着消费者的心智,因此当消费者一进商店直接冲着可口可乐而去,就算可口可乐被摆在角落里,也能被找出来。

因此,像可口可乐这样处于心智货架上的商品,是不需要交市场货架的上架费的。而靠市场货架销售的产品,将花费大量上架费、入场费、条码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还要被渠道盘剥,公司的溢价空间也必然得到了很大的限制。

总结而言,公司品牌经营得越好,信用值越高;信用值越高,销量越好;销量越好,品牌知名度越大。由此无限循环,形成了“赢家通吃”的系统动力。

所以,菁财资本认为,品牌是对所有认真做生意并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最好的回馈,很多成功打造了品牌的消费品企业,也比很多技术驱动的公司的护城河要深厚的多。

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五百年来无此奇遇!真正的经营高手是不需要工厂的,他们玩的是一场智力游戏,比如耐克戴尔,他们只要控制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就行,然后在全球寻找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公司来为其制造。”

02

所有的品类都适合做品牌吗

现实中,经常有人在讲“有品类、无品牌”是最大的投资机会,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都具备投资机会。

一般来说,ToB的不是很在意品牌,ToC的则比较重要。

一方面,对于功能性需求产品 (如电视、空调),消费者更多的是追求性价比;而对于精神爱好性需求产品(如潮鞋)等,则愿意掏更多钱。

同时,关注度越高的品类,越容易形成新的品牌(如手机);越是低关注度的品类,越难以形成新的品牌(如筷子)。这里的关注度高低,也可以理解为心理距离。

另一方面,产品差异化越大或用户个性化需求越强的市场,品牌作用越小;越标准化的市场,品牌作用就越大。此外,信息不对称的消费品市场,品牌作用也越大,比如医疗服务领域。

03

如何做好品牌

No.1

尊重和了解消费者,直达用户心智

真正的护城河永远都在消费者心智上:可口可乐代表了可乐、吉列代表了剃须刀,张小泉代表了剪刀,百事可乐代表了“年轻人的可乐”……这些心智上的占领,都是品牌价值最根本的基础。

因此,一个消费品牌,往往要针对某个特定用户群体来设计,并为自己构建一幅文化认同图景,以希望成为这群人的专属。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品牌对这一用户群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洞察:了解他们的爱与恨、社会压力与身份焦虑,产品在他们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具备什么样的意义,以及产品如何改善他们自身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只有如此,品牌才能成为群体的共识和信仰,成为一群人的符号与图腾。

不过,幸福的是在如今新零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对大数据、评价内容、评价主题等分析,尽可能地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同时,品牌方还可以合理利用社交媒体,从触发消费者讨论、分享、传播,到通过用户反馈形成自己品牌的画像,按照品牌的愿景,指导品牌优化运营、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修正负面评价等。

No.2

场景和渠道

品牌的传播离不开渠道和场景。当然,最早的产品品牌打造基本是靠人群的口碑传播,比如很多的老字号。

之后进入到大众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户外、明星代言人),品牌打造的核心变成了做知名度。

因为当时的消费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消费心理:只要是上过央视的品牌、请了代言人的品牌,才叫做牌子。知名度高的品牌,品质肯定没问题(也即从众心理的影响)。

不过,在互联网媒体时代之前,所有可信任的媒介都可以花钱买到,比如央视有标王,那时候一个产品定位加一个央视标王,就能撑起一个中国知名品牌。

但在如今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现实情况是:社会信息严重超载,品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高。

过去全国人民的娱乐时间非常集中,新闻联播后紧接着黄金电视剧,黄金时段皆被央视所占据。但现今国民的时间分配非常碎片化,很多年轻消费者也都开始不看央视或纸媒等过去的所谓主流媒体,普遍状态则是早中晚和睡觉前刷一刷抖音、微博或者头条等。

当然,曝光(流量)本质上其实也不能解决信任的根本问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更聪明的消费者只相信自己,相信点评或种草平台,相信买家秀和身边的口碑。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位广告营销的大咖说:“以前塑造品牌,人们通常会讲一个成功的故事,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需要消费者仰望。而现在,品牌主更多的是讲述那些触手可及的故事,那些本该就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比如这些年很多的消费品创业者,就非常善于抓住流量红利,从2012、13年微博,2014、15年微信公众号,2016、17年今日头条,2018年抖音,到2019年淘宝直播,从单纯的卖“货”角度而言,他们无疑是成功的,但真正有多少人在此期间成功打造了品牌?

此外,一个品牌要想影响消费者的心智,可能还需要运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综合手段。而外观、名称、包装、商标、说明、广告、橱窗、展示、代言人等,都是打造符号化的手段。

星巴克全球创意副总裁-Stanley Hainzworth,在谈及星巴克时曾说:“对品牌来讲,产品就是体验,体验就是产品。拿星巴克来说,当你品尝饮料时,你听的音乐、你和某个人在聊天,以及你所坐的沙发,构成了完整的体验,谁又会说我只是来星巴克喝杯咖啡的呢?”

所以,对于星巴克这样的品牌而言,它在意的不是向消费者传递咖啡的知识,宣传如何做好一杯咖啡的理念,而是为他们创造咖啡馆的体验,让用户享受这一第三空间的体验品牌。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纯粹的互联网品牌,比如淘系品牌,因为在渠道上无法给用户更多创新的体验,因此很难诞生品牌。因此,如何同时做好线上和线下,是致力于打造品牌的消费赛道创业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话题。

No.3

品牌溢价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价值的大小和所谓的品牌溢价能力,不能简单的划等号。衡量一个产品和其品牌力,是需要经过市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

比如最近刚刚宣布明年一季度将发布新一代手机M6的奢侈手机品牌8848钛金,就单个手机产品的溢价能力肯定比小米要强得多,但应该不会有人觉得8848的品牌价值比小米大吧。

而且,品牌的成功不是在于它看上去多么高大上,旗下产品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否IP化、符号化,能否成为某类产品、某类行为的代名词。

曾有专业人士打趣说,小米高端化受阻的问题,不在于品牌做得太差,而在于品牌做得太好,用户的固有印象很难改变。

No.4

持续的品牌账户投资

华与华的华杉老师有个观点很经典:你投放的每一笔广告费,不是在买用户,本质上是在往一个账户里存钱,所以不要谈什么性价比。这个账户,往小了说,是个超级符号;往大了说,是整个社会公众对你的认知。当你的品牌账户越来越满时,你的流量就变成免费的了,你的顾客自动会来。

比如我可能写了很多篇文章,才能有一个真正的客户转化,但你能说前面其他的文章和坚持都是无效的么?客户确实是在看到了某一篇文章后来找了我,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客户从很久前就开始持续观察,我是否是一个能坚持和持续高品质产出的人。

No.5

产品差异化的优良品质是基础

品牌运营如同建造宫殿,地基牢固才会有未来的宏伟与瑰丽。派克品牌创始人-乔治.派克就曾说过:“使产品更臻完善,人们才会购买,因为技术与质量绝不妥协。”

因此,产品差异化越大(和现有产品对比),同时又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硅谷常说的Product Market Fit)的品类,越像一个新品类,而且这样的品类,显然很有机会用新品牌做大。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相当于被重新定义了,市场的格局自然也会随之变化,为新品牌留出机会。

No.6

克制盲目多元化和规模化的冲动

现实中,很多创业企业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以下问题:盲目进行品牌的多元化,或追求规模化。

比如茅台推出所谓的啤酒和红酒,会对其品牌价值造成严重的损害;五粮液有诸多的主打品牌,还有诸多系列的酒品牌,最终混乱品牌导致其主品牌的价值不断被摊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低。

No.7

理解中国本土市场的复杂性,持续创新和跨越周期

经历过时间沉淀和周期检验的品牌,其价值才更货真价实。而且,由于中国市场非常的庞大和复杂性,可能存在适用不同时代的品牌营销方法的情况。

比如像可口可乐星巴克、麦肯这些伟大的品牌,也都是从很“low”的品牌一路成长上来的,即使在已经非常成功的当下,他们依旧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和品牌营销的创新。

04

国潮崛起正当时

No.1

“被迫”的选择

其实在上半场的商业竞争中,所有人都在忙着收割流量红利,挣钱也容易,没有多少人真正的会去选择代价大、风险高的品牌打造之路。

而且在过去产品稀缺的卖方时代,消费者对产品需求高涨,对产品也可以忍受将就,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上世纪初,福特有名的宣传口号是:“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车,只要那是黑色的。”因为福特只生产黑色汽车,你要不要自己看着办。

在中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企业,最初的发展得益于填补了某个市场的空白;而他们的成长壮大,也源于享受到了某种红利,比如人口红利、渠道红利、媒体红利等。

但如今这些红利逐渐消失、市场竞争激烈根本没有空白可言,好日子正在一去不复返。

No.2

持续提升的产品力

其实,从最早的德国,到后期的日本,很多品牌也都曾经历过从OEM模式向自有品牌进军发展的阶段,德国和日本制造最初也被冠以廉价、地摊货的标签。

而中国的供给端,在替国外品牌贴牌打工的几十年里,也持续积累了大量的优质产能。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如今的中国制造,再也不是品质低劣的代名词。

No.3

大国崛起和文化繁荣复兴

民族品牌崛起的背后往往是国运,像雀巢咖啡、可口可乐、立顿红茶等品牌出现的时间点,都跟其所在国家的发展周期有关。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本身很弱,是很难养起一个大品牌的,比如过去大多数人喜欢美国品牌而不喜欢中国品牌,正是因为觉得中国品牌low,美国品牌则代表了品位、品格。

所以说,品牌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表达方式,有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它与国家的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如今,共和国成立的70年,数代中国人的筚路蓝缕,凝结成了年轻一代国人身上特有的骄傲与自信。

如果说80后及其之前的中国消费者,在整个心理底层上对于中国商业文化的自信还是比较脆弱的,在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之间选择时,更容易倾向于国际品牌。

那么90后、特别是00后的消费者,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也有国际化的信息输入,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中国文化和中国实力。这也是中国产生巨型品牌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心理基础的变化。

此外,营销咨询公司Prophet日前发布的《中国最受欢迎50大品牌》调查报告显示,昔日在中国市场无往而不利的外国品牌,似乎在今年遭遇了滑铁卢:苹果从2017年的第5名跌出前十、耐克从第6名暴跌至44名、宝马也很惨地从第8名暴跌至4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在上榜的50个品牌中,30个为中国品牌,而这一数字在2年前仅为18。报告显示,在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国人都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中国品牌,华为、格力伊利等品牌日益为消费者所青睐。

星巴克消费的是西方国家的白领文化形象、麦当劳可口可乐消费的是美国快餐文化、优衣库和无印良品消费的是东方简约文化或日本文化。商业上假以时日,随着真正代表东方价值观、文化自信、审美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相应的高端品牌也一定会出现。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值得看看 -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

- 关注我们 -

校对、图文 ︱ 晓琴

copyright ⓒ 菁财资本出品

点亮「 在看 」 一起成长   

全部讨论

餐饮战投葛贤通Ksir2019-10-30 22:22

那么90后、特别是00后的消费者,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红利期,也有国际化的信息输入,真的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中国文化和中国实力。这也是中国产生巨型品牌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心理基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