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03投资体系(四)

发布于: iPad转发:15回复:2喜欢:52

估值和卖出的原因

估值

1估值肯定要结合成长才能进行、成长最终也要回到估值上来。

(成长股需要担心的是错判而不是高估,也就是把不能成长的当作成长来估,因为真正的成长给再离谱的价格都问题不大)

2最重要 :股东权益收益率、留存收益比率 生息负债率

解读:现行估值的方法一般有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PS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七种,但就本人的实践来说感觉用处都不是特别大,因为企业最重要的三个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留存收益比率、生息负债率没有被综合考虑进去,我们知道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企业核心盈利能力的体现,也是一切投资获利的根本所在。而留存比率又是决定未来的回报是以单利还是复利进行、决定着同样盈利能力却完全不同回报结果的关键所在。而生息负债率呢?我们都知道,企业的未来现金流不仅属于股东,债权人比股东有更优先的索取权。所以我们在考虑企业整体价值的同时必须要进行债务的扣除和息税的调整。如此才可以避免相同盈利却不同资本结构所带来相同估值的可笑局面。所以在以上指标中我选择PEG进行一些改良用做估值判断,那就是对分子的PE进行含债调整、同时将分母的净利润成长率(有的地方是用税前利润成长率、营业利益成长率、营收成长率)换为权益报酬率,因为以上的那些成长率在目前的中国企业中波动实在太大,而且这样计算出来的指标只适用于IT等行业的市梦率的疯狂依据,换为权益报酬率后不但可以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理论上如果在其他商业条件都不变且全部滚存的情况下,企业的净利增长率应该是会等于权益报酬率的。那么用改良了的PEG计算后,我们会发现虽然A股跌了这么多,但其估值仍然偏高,而不是媒体报道所谓的严重低估。恰恰是那些这些年一直在涨的大牛股,在这个指标的检测之下显示仍具备投资价值!我想,这应该是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吧!

备注 在这些估值模型中,成长率g是和留存比率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留存比率推导出g,所以这些模型中已经考虑到你的问题。股息贴现模型还可以转化为EBO(Edwarchs-Bell-Ohlson)模型,这个模型中的超额报酬率就是ROE减去要求回报率,所以,你说的不适用的这些模型中,都已经隐含了你认为很重要的因素。

虽然理论上公司分红少,留存多点成长性高,但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中国上市公司,人们不放心公司的再投资,害怕它们将留存利润挥霍掉,所以愿意多分红利。所以,理论上面的合理在具体的现实社会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PS市销率=毛利率*乘数,这样会动态因应些,比如毛利率20%的,市销率=0。2*3。5=0。7,这个3。5就是乘数,毛利率80%的,市销率=0。8*5=4,这个5也是乘数,具体乘数可以看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的经验来定,一般在3到5之间,低于计算的市销率就可以认为是便宜的,这样比费雪的规定要更贴近实际一点,否则按它的要求,很多优质公司都严重超过标准了。我之前看超级强势股的书,说低于0。75才好,我就很费解,怎么可以这样一概而论,我看老巴选的票都超过他定的线了,所以就自己琢磨出个毛利率乘以乘数等于市销率的办法,感觉还比较适用,给你参考下。

3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大家过分重视估值的,因为这首先是个博弈的市场,且具备明显的不对称属性。每个领域都存在更全信息、更深理解的内行人士,他们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虽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能力圈从而达到半内行的标准,却很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诗外寻找优势,在心智能力上锻炼自己,而成熟心智模式的基础就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估值却从态度上就不符合这种精神,它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划定而非由外及内的聆听。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一个起码的工具来对市场进行标示,关键是分清主次,不要刻舟求剑。

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弹性评估

从基本面出发,估值是工具。 安全边际是极限概念。

一切投资智慧的背后都一定是有其估值判断方法作为依据的,而投资逻辑最终的体现就一定是估值逻辑!

4.现实与理论的差异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博弈行为复杂化,我们对估值的使用一定要从务实角度出发,先把它当作理解市场的工具,从它的异常中读出市场的思考和预期点、标识出此基础上的赔率分布、然后才是具体的价值估算。

我认为好的估值目标应该是有换位思想,从市场多生态多偏好的角度去解释对手双方和现在与未来,它必须是合理非偶发的,从结果上能达到需求平衡的区域,如果是寄托在失控和错误中,那么就算达到,也不能否认当初设想的侥幸。

估值没有一定之规,我一般从两个角度下手,先看绝对估值,看能否满足最基本的回报要求,然后看相对估值,后者难度会大很多,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数值比较,而是要把个体的差别综合考虑,要理解整个估值体系,比如说行业内的估值差异体现在哪方面,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估值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是否具备合理性及可改善性。我在投一个票之前我会把整个行业的公司都调出来看,体会造成其差异的市场逻辑,然后去判断这种市场逻辑大致持续或发展的方向、设想可能会导致其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大致会以怎样的形式和时间发生改变,这里面不用拘泥于单个指标,可以大广度的去看,思考越周详越好,兵无常形,但前提是你要睁开眼看世界,不能仅注意自己的那些票,投资是机会收益的选择与比较,所以它一定是动态的思考以及动态的修正。

pubmed兄好,这两个其实差不多,估值肯定要结合成长才能进行、成长最终也要回到估值上来。你问的卖出条件应分两种,一个是梦想落空时的出逃;一个是达到预设后的收手。前者比较简单,什么时候发现就什么时候离开,不太计较价钱和时机,因为没有什么损失会比把自己困住丧失其他机遇来得更大。对于后者,老巴有句话,最好的投资是永远不用卖的,这个比较容易误导人,其实是指一直让你找不到卖出理由的才是最好的投资,因为有的企业可能在你整个投资生涯中都可以保持持续的成长,当然,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只是这一般都属于事后的总结而非预判,所以我们只能心里祈祷它是个永远不用卖的家伙,然后经常审视它现在是不是该卖了,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保持跟踪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和阶段预期。我们的世界是复杂多因素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思考,在多元思维后简化、择选出易感知的方面,再做出不见得最正确但肯定更容易把握的决定。因为理论上只要你能确定会有下跌就可以算卖出条件成立,难点是你如何在多因素矛盾作用的情况下来确定,这取决于能力圈和赔率。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避免永久性资本损失,但对可逆的下跌不强求回避,也就是说会被中长期因素修复的波动可以不理会,除非是有绝对理由和充分信心。很多人看老巴说保本重要又说跌50%不怕的话太矛盾,我认为不冲突,他指的应该是永久不可逆的损失,我曾把它分解成三个层面,一是估值倍数的不可逆,也就是说基本面看对了,但现在的倍数以后不再会出现了。二是业绩的不可逆,就是和你预想完全不同,且不是短暂偶发因素导致的。三是时间的不可逆。这不是追求买入就挣,而是要求企业的内在价值必须有增长,允许延后进行集中体现,否则就算在倍数上和业绩上是可逆的,但时间已经损失了。我认为好的估值目标应该是有换位思想,从市场多生态多偏好的角度去解释对手双方和现在与未来,它必须是合理非偶发的,从结果上能达到需求平衡的区域,如果是寄托在失控和错误中,那么就算达到,也不能否认当初设想的侥幸。

另外,到倍数的理解上,我在以前的贴中也有谈到,认为我们对成长股需要担心的是错判而不是高估,也就是把不能成长的当作成长来估,因为真正的成长给再离谱的价格都问题不大。只是,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先前确定的之后未必真会如此,所以我们在买入的时候要把不确定考虑进去,在理论估值和不确定率中间找到一个能接受的区域,这就是我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并且,由于对事物的熟悉和认识程度因人而异、事物的可见性也随时间进展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我非常赞成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弹性价值评估,在一个微妙位置上的不同选择都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是不同的人针对自己能力圈和承受力做出的不同判断,只有抛开后验的思想才能够平心去想怎么做才是适合自己的,这本身也是市场多层次多流动的基础。总之认清估值倍数的高弹性大跨度可修正的变化特点,再结合业绩增减的双重乘数效应,我们就更能接受和理解市场的大幅起落并参与其中了。

不同市场本来就应该保持不同的估值差异,我一向不赞成同股同价的说法,不同市场的投资者组成和需求完全不同,对资产的回报率要求及风险偏好自然就不一样。高储蓄国家不需要很高的回报率就可以吸引大家来保值增殖,高消费国家则要加大回报率方能吸引民众节省消费转向投资。记得当初投资的时候有个朋友也学经典价值书籍的,总和我抱怨没有书上那么便宜的机会,我说你看格老的书都什么时候写的,那时候谁有余钱啊,都在为基本消费奔波发愁,PE不低到7倍以下怎么吸引人呢,所以我让他把注意力放在经典书籍中的逻辑中,而不要按图索骥般的寻找投资对象,并且我说既然你认为中国的估值比较高,那就要彻底放弃低估值票的研究,把精力放在成长股上,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从不看收入负增长票的主要原因,因为所有的低估都是我们这个高估体系里的相对低估,这样的低估没有绝对意义,因此只有兼具相对低估和绝对成长的票才值得我们多花精力。

注意:估值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精确做到的东西,因为有太多因素是需要时间来明朗的,就长期来说,低买的未必会比高买的回报高,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企业本身的核心优势以及这种优势的持续性上,它们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当然,有些人是非常强调低买概念的,像温莎基金的约翰聂夫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戴维斯王朝里都是这样认为,他们说以高PE买入高成长股不如以低PE买入低成长股来得更稳妥和有收益。其中的逻辑是,如果以30倍买入30%年成长的股票,5年后成长预期放慢的话,PE降至20倍,你的获利是2.47倍。而如果以6倍的PE买入10%年成长的股票,5年后由于成长的稳定性PE升至12倍,你的获利却可高达3.22倍。所以他们强调到没人去的地方来寻找投资,因为这种情况下能够从容地买到低PE的股票。确实,他们这种计算方式有一定道理,但他们的假设并不符合企业的客观发展。因为就具体企业来讲,高成长是一种结果,是企业卓越的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正是由于这种能力,企业才有可能拥有远胜过他人的成长率和回报情况,也正是在这种能力的作用下,高成长往往还会具备持续性和加速性,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是以15年来考察的话,就算前者PE降至15倍也远比后者升至30倍PE所带来的回报要高。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茅台、双汇、云南白药、娃哈哈等无不是十年如一日地增长再增长。如果在15年前娃哈哈创业之时给你一次以1000倍PE买进的机会,到今天你仍旧可以获得100倍的回报。拿美国股市来说,就算你在1972年漂亮50泡沫中以50倍PE买入菲利浦莫利斯,到现在你仍旧可以超越当时任何一个低PE股票。所以讲,估值从来都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汾酒能实现其复兴之路的话,目前50倍PE都是低估的。否则的话,现在30倍也是高估的,问题是你怎么来看待它。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一个年成长50%的公司我会用多少钱来买它,我的回答是,当然应该是110倍PE以上,因为就算它在10年后完全停止成长,110倍买进再以10倍PE卖出的话,你依然可以获得20%的年回报,巴非特也不过如此,所以我认为,大家永远都在低估成长股,我们的错误不是为成长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而是错在对它的误判,把不成长的当作成长、真正成长的却视而不见。就像我主贴中所说的,不要高估目前也不要低估未来。很多人感叹茅台的伟大,说什么品牌存货等等,其实都是扯淡,真正的伟大是它的成长,其余只是保证成长的手段而已,我们国家有品牌有垄断的多了去,如果失去了成长你看看它还会上涨吗。像金发科技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它的成长率就足以令股东傲视天下。

很多人在股市待久了就觉得20多倍PE不高,其实你到社会上收购企业一般都不高过5倍的,我觉得A股里大部分公司超过10倍都属于高估,少数股票30倍亦低估,能适用20倍以上的估值都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了。当然这是从生意投资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仅是从市场构成体系进行交易的就另当别论,那种高估低估是建立在市场认识系统上的。 如果真的有机会在社会上收购资产的话,你会发现低估值比成长性更重要,当然这里指的是一般中小型普通资产,不太涉及经营的那种,因为你可以拥有盈余资金的管理权,可以自己使之获得再成长,这个时候你投入资产的现金回报率才是重要的指标,当然前提是你能不断找到再投资对象,如果说限定只投一次那么成长才比估值重要,而且这里面还有个度的比较,但大概的精神就是如此。 另外,估值体系中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比如生意模式的难易程度,这决定着你维持的概率。这一点我在99楼已对这个股票有一定点评。我不是要否认它未来不具备良好的投资未来,我只是认为应该先为其易再为其难,除非市场上对难和易给出了极其充分的估值折扣。要知道我们的投资是取决于机会成本的,并且这种机会选择不是回头来看,而要包含不确定因素,而难易程度显然会影响不确定性,当然难易相对于各人是有不同的体会的,因此我一直说投资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你来说确定的或许对我来讲就不那么肯定,因此我们不需要达成一致,交流了看法就好。

再有,我们观察历史数据是为了从中看到未来,这里可以有两种逻辑,一是你凭什么判断它未来能继续高成长(如果你不能肯定它能则它就不能),第二种逻辑是你凭什么判断它未来不能继续(如果你不能肯定它不能则它就能)。前者是生意投资的模式,后者则是在市场认识体系上进行交易的模式。也就是我之前经常说的长线或中线、忽悠自己还是忽悠别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假定,无谓对错,不过很显然,从你的论述方式上看,你显然是后者,把良好的历史数据一摆,然后告诉我们,市场错了。当然,从结果上你也许是对的,但从逻辑上,我不认为这是你开头认可的生意投资思考模式。知行如一才不容易让自己混乱和迷惑,放弃后验、用前验思维去要求自己,哪怕这个票未来有百倍涨幅我亦不会认为我现在的谨慎是错误的。

总结 价值投资看证实逻辑 ,成长股投资看证伪逻辑

低估值的原因

1收入规模不能维持或者是需加大费用以维持收入

2已触及天花板沦为债券范畴非股权投资者所长

3利润没有现金流的支持导致估值基础不存在

牢记

1.始终牢记一句话“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不要因为一些无价值股的低估或周期股的暴利繁荣而放弃自己坚守的部位。

2、大家永远都在低估成长股,我们的错误不是为成长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而是错在对它的误判,把不成长的当作成长、真正成长的却视而不见。

3、你可以去寻找市场的盲点,但最好不要去寻找低估,这是两个概念,特别是你所认为的低估如果是在静态理解下得出的,那么它对你的杀伤力可能会远大于你不计买点进入成长股所受的损失,所以请勿轻言价值、请勿轻言低估。再有就是,牢记世界是创造出来的,寻找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和摧毁一切对手的企业,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的安全边际。

卖出的条件 一是估值倍数的不可逆,也就是说基本面看对了,但现在的倍数以后不再会出现了。二是业绩的不可逆,就是和你预想完全不同,且不是短暂偶发因素导致的。三是时间的不可逆。这不是追求买入就挣,而是要求企业的内在价值必须有增长,允许延后进行集中体现,否则就算在倍数上和业绩上是可逆的,但时间已经损失了。

@sunbird的救赎 @群兽中的一只猫 @钱真理 @不明真相的群众

全部讨论

风水轮回2019-03-28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