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根源与解决方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本文同步发送于同名微信公众号“修外求内”,欢迎前往讨论。

前言


  最近“逆全球化”频繁刷屏,很多人因为之前世贸红利期中我国受益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而对此情况忧心不已。其实“逆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个阶段后的必然现象,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历史终结,反而是新一轮更深入“全球化”的开端。

  因为百年前的上一轮“逆全球化”思潮也是以新一轮更高级“全球化”来予以终结的。

技术的利弊转换和反噬


  在上一篇讲光刻机的文章《光刻机也许走到了历史终点?》里讲了,任何一种技术在其初始阶段带给人们都是利大于弊,等其发展到终末期时就变成弊大于利状态,而这种弊大于利状态正是会促进我们发掘新技术来对它形成替代。

  不光以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在升级换代时会出现这种由利大于弊到弊大于利的状态转换,以商业模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在升级换代时同样会出现这种由利大于弊到弊大于利的状态转换。

  “全球化”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是利大于弊状态,所以我们看到“全球化”初期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公司都拼命全球化,想在这个新商业模式里给自己分一杯羹。但是当“全球化”这个商业模式发展到终末期时,商业模式的好处被开发殆尽,商业模式害处却越来越明显,整个商业模式就进入了“弊大于利”的终末期,这时自然会出现“逆全球化”反思浪潮。

  但是这种反思浪潮并不会让“全球化”彻底失败,只会促使人们发掘出更符合人们需要、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一代“全球化”商业模式,正如百年前的“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浪潮一样。

以史为鉴:百年前“逆全球化”和“再全球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全球化”实际上已经是“第二代”全球化了,第一代“全球化”是以商品全球化流通为代表的全球化,这我在之前《经济增长三部曲:出口,消费,投资》里已经有过论述了。

  第一代“全球化”是以商品全球化流通为代表的全球化,指是原料和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而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因为各地区交流间极少,没有条件达成全球化的原料和商品流通。第一代“全球化”好处在于商品、原料全球化流通后,各地都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用强逼自己生产自己处于生产劣势产品,整个社会生产效率因此大为提高。经济学里“帕累托最优”讲就是这个事情。

  但是在这波商品、原料全球化走到终末期时,全球化带来利益增长全都被工业国家依靠工农业效率差,直接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直接拿走了,留给各个殖民地的只有“全球化”后更有效率的殖民压榨而没有分享到因效率提升带来的“全球化”收益,所以以“大萧条”前美国率先提高关税壁垒为标志,第一轮商品全球化进入了“逆全球化”状态。

  这一轮“逆全球化”根源在于工农业效率差,直接原因在于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所以这一轮“逆全球化”诉求主要有两点:1,殖民地要求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2,殖民地要求拥有独立公平的贸易权。而这两点都在新一轮更高级跨国公司式“全球化”里予以解决了。

  其中第一点诉求:拥有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新一轮“全球化”里是以跨国公司在各地设立当地工厂方式来解决的。典型就是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的灌装厂和供应链,以及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大生产。

  第二点诉求:殖民地要求拥有独立公平贸易权。这个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是分独立和公平两个部分分别解决的,独立是以美苏为支撑的“民族解放浪潮”,让绝大多数殖民地脱离了殖民体系拥有相对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另一个是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世贸组织”,让加入其中的国家都享受到了相对平等的贸易体系。

  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世贸体系后,这一轮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也走到了最高潮,随后进入了弊大于利的终末期,此时人们再度萌发了“逆全球化”思潮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这一轮“逆全球化”根源是先发工业国家利用产业链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利润形成了不对称掠夺,所谓“微笑曲线”就是其典型代表。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内不同阶级对产业利润的不对称分配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以“民粹主义”的方式对这种双重不对称掠夺(先发工业国对产业链不对称掠夺、资本主义内对掠夺利润不对称分配)形成反噬。

“逆全球化”的解决方案


  上一轮“逆全球化”是以更高级形式的“全球化”来化解其中的弊端,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发展聚集度越高则效率越高这一基本社会规律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发展趋势是必然是越来越聚集,也就是越来越“全球化”,所以本轮“逆全球化”解决方案也应该是更高一级的新“全球化”解决方案。

  这一轮“逆全球化”根源在于双重不公平掠夺,那么新“全球化”解决方案也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第一个“微笑曲线”不公平掠夺问题方案,大概率是在全球化框架下加强“经济区域化”内的公平分配。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间达成利益公平分配非常难,但是在区域内数个国家或十数个国家内达成产业链利润公平分配将要简单很多,并且在“经济区域化”探索出合适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式后,也方便以此为模板将产业链利益公平分配模式推向全球,就像当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前身)由23个国家逐步推向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一样。

  解决第二个资本主义下不同阶级对产业利润不公平分配问题方案有两个可能发展方向。其一是治标不治本方案,也就是不根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以福利制度来减缓甚至压缩贫富差距,典型案例就是北欧高税收高福利的“福利国家”方案。第二个治本方案,就是以更公平社会制度来替代不公平分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许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源自:弗朗西斯·福山)

结语

  历史总是螺旋式发展,但是又服从更为本质的基本规律。所以“逆全球化”思潮只是无数历史逆流中的一朵小浪花,不改变人类联系必然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历史趋势。

近期热文汇总:

光刻机也许走到了历史终点?

新基建:第一次数字革命!

沙俄石油战争何时结束?

当我们聊新基建时,我们在聊什么?

旧文重发:未来前瞻系列(一)——从AI说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