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营运能力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7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用来衡量企业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效率,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产占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周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创造尽可能多的收入。因此,营运能力体现了企业占用资产的质量,反映了企业资产运用的效果,而对效果的衡量标准,可以是投入产出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可以是产出的变现能力变化。因此,营运能力可分为资产周转能力和获现能力两个方面。

周转能力指标分析主要是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主要依据,以衡量企业运用资产创造营业收入的有效程度;而获现能力指标分析则主要是以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主要依据,以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质量,强调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创造等量的现金流量。

9.1    营运能力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营运能力分析能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层级,并能在此基础上预期它的发展前景,因而与企业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重大。

1.有助于衡量企业资产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而言,他们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清楚企业的盈利水平,而且要关心盈利取得的原因和过程。而通过营运能力分析,就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对资产的需求状况,发现与企业整体经营水平不相适应的资产使用状况,从而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并据此调节资产结构比例,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最终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

2.有助于合理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准确评估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企业存量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实现收益的能力就越强,这就是所谓薄利多销的目的。但是,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反映为现金净流量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收益质量不佳。而通过获现能力分析,就可以对收益的质量做出合理评价,从而可以进一步合理、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

3.有助于合理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以充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安全性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都是一种基于资产存量的静态指标,而通过进一步分析资产的获利能力和获现能力就可以了解这些资产的质量,并进而显示企业偿债能力的质量。因为当企业的资产能够在周转中创造更高的收益,并产生更多的现金流量净额时,就表明了企业具备了更强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则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也就会相应降低。

9.2  周转能力指标分析

营运能力的强弱主要是通过资产所创造的收入来衡量,因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资产的使用来获取收入,并与相应发生的成本进行配比后,来计算盈利,因而在计算财务比率指标时,通常应保持其分子和分母的一致性。但利用收入来衡量资产运用效果时会产生困难,比如某台生产设备产生的收入是多少,这是一个很难计量的问题,因为一般无法将收入分配于各个别资产,或因太过繁琐,或因花费太高。因此,只能选择使用资产的周转率来说明资产使用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即利用资产周转率来反映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与质量。通常,如果一个企业资产周转的速度越快,就说明该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越高,利用效果越好,则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强,质量就越好。

一般来说,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通常有资产周转率和周转天数两种,其公式如下。

资产周转率=周转额/平均资产

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资产周转率

常见的资产周转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营业周期等。

9.2.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1.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要是一种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流动性及其质量的财务指标,可分别用两个指标形式来表示,一个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称应收账款周转率),另一个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其中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赊销净额/360天)

上述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的分母之所以用平均数,是因为其分子取之于动态的利润表,是累计数,而分母则取之于静态的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数。为使分子、分母能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而将分母折算为平均数的一种折中方法,当然,若能按月度(或按天数)平均后合计计算则更好。同时说明,累计数的分子和时点数的分母其实从本质上说并不可比,按其方式计算的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大致数,即便使用平均数其结果仍然如此,故而有时在实际使用分母数据时,也可直接按某期的期末数据计算,无需平均,以方便计算(本书若无特殊说明,均使用期末数)。

根据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如下。

2017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7,216/1,820 =3.96(次)

2017年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3.96=91(天)

2018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9,259/ 3,359=2.76 (次)

2018年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2.76=130(天)

2019年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11,939/ 6,108=1.95(次)

2019年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1.95=185 (天)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一个企业通过信用销售方式所取得的营业收入(赊销收入),与所占用的尚未收到的款项之间的比例,反映的是企业应收款项所支撑的营业收入的倍数,计算的是企业从获得收取账款的权利到最终收到现金的平均次数和平均天数的财务指标,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表明了企业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的质量。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支撑的倍数越大,或占用的时间越短,即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应收账款的质量越高意味着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越强,从而也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日常开支能力的越强,并相应可以减少机会成本、收帐费用和坏帐损失,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效益。因此,在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余额应越小越好。

需要说明的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是指应收账款的净额,即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减去坏账准备后的余额。故,若两家公司采用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或计提比例不同,必然会影响应收账款的净额,最终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其他需要计提准备的资产,同样存在此类问题。

上述计算表明,该公司2019年度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之2017年和2018年度有较大幅度降低,从2017年的3.96(次)、91(天),到2018年的2.76(次)、130(天),降低至2019年的1.95(次)、185 (天),说明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质量在降低,而且总体上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也偏底,2019年应收账款周转一次居然大致需要6个月,显然质量不高。究其原因,该公司201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降低,一方面受营业收入提升的影响,该公司营业收入提升了29%,另一方面受应收账款占用额的影响,该公司应收账款占用额提升了81.84%,应收账款占用额的上升幅度,明显大幅超过了营业收入的上升幅度,从而导致了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大幅下降。

9.2.1.2.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析

通常,在计算以上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时,为使得该指标的计算更为方便、有效和准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在内部分析时,应尽量采用赊销净额,因为只有赊销才会产生应收账款;但外部分析时,因很难明确赊销与现销比例,取得赊销金额,故可采用销货净额,即直接采用利润表上的营业收入。

2、为消除季节性的影响,应收账款最好采用月度平均余额计算,即先计算月度余额,然后相加并除以12计算出年度平均余额。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为方便起见,也可直接采用月度或年度余额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因为,若一贯如此计算,则各月、各年度之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仍然是可比的。

3、公式中的应收账款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两部分内容,并以其净额,也即扣除坏账准备后的余额列示。

4、会计年度应为365天,简化起见用360天。

5、由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是扣减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因此坏账准备计提方式和计提比例的改变,必然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高低。

9.2.2 存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2.1.存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存货的流动性及其质量,它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流动性及其质量很相似,也可分别用两个指标来表示:存货周转次数和存货周转天数,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次数=营业成本/期末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从存货周转次数公式可知,其分母仍用期末存货,这一点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母使用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意义相同,但其分子却没有使用营业收入数据,而使用了营业成本数据,因为一般认为,存货与营业成本直接相关,而与营业收入间接相关,毕竟是已销存货构成营业成本,而未销存货则形成期末存货,其成本构成内容是一致的。当然,如果销售单价与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式线性的,则该公式的分子使用营业收入也是可比的。

仍以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存货周转次数和存货周转天数如下。

2017年度存货周转次数=5,539/1,695=3.27(次)

2017年度存货周转天数=360/3.27=110(天)

2018年度存货周转次数=8,797/1,932=4.55(次)

2018年度存货周转天数=360/4.55=79(天)

2019年度存货周转次数=10,495/3,690=2.84(次)

2019年度存货周转天数=360/2.84=127(天)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2019年度的存货周转次数较之2017年和2018年度均有下降,较之2018年的幅度更大,下降了1.71(次),表明该公司在存货控制方面的能力大幅削弱,存货变现能力变差。究其原因主要是,2019年该公司的营业成本上升了大致19%,也即销货大致上升了19%,而同期的存货却上升了将近1倍,达90,99%,明显说明该公司的购货盲目了,或者库存积压了,从而导致了存货周转率的大幅下降。当然,总体水平究竟如何还需要与其他同类型企业比较后才能得出结论。

9.2.2.2.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分析

与其他财务指标相同,存货周转率指标也是由营业成本和期末存货两个因素构成,其提高还是降低,均是两个因素互动的结果。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是季节性经营,则根据年初和年末存货计算的平均存货将导致误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像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那样,使用月度(或天)平均存货,或直接使用期末数。

由于营业成本体现的是已销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存货的一部分体现的是已完工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将营业成本除以该会计期间内的存货平均余额后,就可以求出存货更迭的平均次数,这比使用营业收入作为分子更合理。如果营业成本不变,存货周转次数越多,存货的流动性就越大。在既定毛利率的情况下,一年内所得毛利是随存货周转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存货周转次数下降,不但会使企业的毛利额下降,并且可能意味着企业的残、次、冷、背货增加。而残、次、冷、背货的增加会使企业在存货上的投资增加,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的利息支出和机会成本也相应增加。

如果是因为存货或营业成本的金额数据不合理,而影响存货周转次数指标的合理性时,可以采用实物数量指标代替金额指标。另外,应同样关注“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的数额,不同的准备计提政策,也会影响存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9.2.3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3.1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合计之间的比率,反映的是流动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及其质量的财务指标,同样包括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两种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平均流动资产=(期初流动资产合计+期末流动资产合计)/2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越合理,各项流动资产配置越恰当,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仍以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如下。

2017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7,216/8,808=0.82(次)

2017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0.82=439(天)

2018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9,259/12,197=0.76(次)

2018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0.76=474(天)

2019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1,939/18,843=0.63(次)

2019年度的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0.63=571(天)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F公司2019年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较之2018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了0.13(次)和0.19(次),说明F公司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在退步,从2017年的每1元流动资产创造0.82元的营业收入,下降到2019年的每1元流动资产创造0.63元的营业收入,反映了该公司流动资产质量的下降。同时,考虑到该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同期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大致相同的下降幅度,以及较之2018年存货周转率1.71次的下降幅度,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主要是受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的影响,提示该公司应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当然,该公司持续发生的每1元流动资产创造不足1元的营业收入并持续下降的现状,是否说明该公司的流动资产总体配置过高,因而导致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应结合该公司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平均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作出相应的评价。

9.2.3.2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的分析

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一个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左方反映企业的资金运用项目,它们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关系。资产负债表的这种关系式实质说明,企业通过不同渠道所取得的资金,最终总会落实为不同的资金运用项目,这些项目就是不同类型的资产占用。当然,企业占用这些资产的目的,并非占用本身,他们必然希望通过对这些占用资产的使用产生回报,即创造收入,然后与资产创造收入时所导致的消耗,即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形成利润。这样,就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联系了起来,其中,资产显然是导致收入、成本、费用发生的因,而收入、成本、费用则明显是资产经使用后所形成的果,它们之间具有典型的因果关系。

对一个制造企业而言,在所形成的全部资产中,必然需要包含一部分作用于流通环节的流动资产,比如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等,必然还需要包含另一部分形成生产能力,作用于非流通环节的非流动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就流动资产而言,其配置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不仅会影响其收入的产出,成本、费用的发生,同时也必然影响流动资产中各占用项目此增彼减的变化,并最终影响一个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当然,此种影响不仅对流动资产,对企业的所有资产均为如此,因为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金总是有限的,使用资金也总是有代价的。

而就F公司而言,其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下降,显然说明了其总体流动资产配置的非合理性和正当性,说明了其投入产出能力的下降,说明了其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同时,相对过高的资产配置,必然导致相对过高的消耗,形成相对过多的成本、费用,最终导致相对过低的利润。

当然,在分析F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同时,需要特别关注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变动情况,以及它们对流动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政策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

9.2.4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4.1.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之间的比率,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及其质量的财务指标,同样包括固定资产周转次数和固定资产周转天数两种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

固定资产平均净额=(期初固定资产净额+期末固定资产净额)/2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固定资产周转次数

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投入产出越高,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资产结构分布合理,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高,营运能力强。

仍以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和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如下。

2017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7,216/15,815=0.46(次)

2017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0.46=783(天)

2018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9,259/16,625=0.56 (次)

2018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0.56=643(天)

2019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11,939/22,500=0.53(次)

2019年度的固定资产周转天数=360/0.53=679(天)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F公司2019年的固定资产周转次数较之2017年上升了0.07(次),而较之2018年则下降了0.03(次),但总体持平,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较大幅度下降相比,保持了基本稳定。但该公司各年度每1元固定资产大致创造0.50元的营业收入,均反映出该公司固定资产利用的低效率状况。虽然固定资产的配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该公司持续发生的每1元固定资产仅能创造大致一半的营业收入,显然应该与配置的超前性无关,而与配置的盲目性,或固定资产的质量更相关。当然,究竟是否合适,是否说明该公司的固定资产总体配置过高,因而导致其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还应结合该公司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平均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作出相应的评价,因为国企的资产利用效率普遍偏低。

9.2.4.2.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的分析

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不同,即使是相同数额的固定资产,由于不同企业之间计提折旧以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固定资产净额的计算,从而影响该指标的可比性。

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属于生产能力、生产资料型资产,而生产能力型资产的配置较之流动资产(比如材料这种劳动对象型资产)的配置存在更强的前置性,以及相对稳定性。同样一个企业,即使营业收入不变,但固定资产净额却会自然逐年减少,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会呈现自然上升趋势,但这并不是企业营运能力增强的体现。同样,固定资产的阶段性增加,也会影响该指标的历史趋势分析。

另外,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和准备的计提并不影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因而在计算此一指标时,应特别关注固定资产原价、净值、净额的变动幅度,并与该指标的变动幅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准确地评价一个公司固定资产的质量。

相应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记账,而营业收入则会因为物价上涨而相应增加,导致企业在营运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却会有所提升,这也应该引起分析者的关注。

9.2.4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4.1.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利用效率和资产质量的财务指标,同样包括总资产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两种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总资产周转次数

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其高低取决于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平均余额两个因素。通常为了寻找提高总资产周转率的途径,可以将总资产分解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等。

仍以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总资产周转次数和总资产周转天数如下。

2017年度的总资产周转次数=7,216/25,803=0.28(次)

2017年度的总资产周转天数=360/0.28=1,286(天)

2018年度的总资产周转次数=9,259/30,353=0.31(次)

2018年度的总资产周转天数=360/0.31=1,161(天)

2019年度的总资产周转次数=11,939/52,846=0.23(次)

2019年度的总资产周转天数=360/0.23=1,565(天)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F公司2019年的总资产周转次数较之2018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了0.08(次)和0.05(次),相较流动资产周转率的0.13(次)和0.19(次)下降,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0.03(次)下降和0.07(次)上升,算是取了一个中值,说明F公司总资产利用效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流动资产利用效率下降的影响,表明了该公司未来进行资产管理的方向。但无论如何,该公司持续发生的每1元总资产创造大致0.30元的营业收入,周转一次需要超过1千天的时间,似乎实在过低,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9.2.4.2.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分析

总资产是企业各项资产的总和,包括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部分产生的收益计入投资收益,不会增加营业收入,所以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的口径并不完全一致,进而导致这一指标受企业对外投资资产变动的影响,可能发生前后期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

同时,总资产周转率指标集中反映了企业各单项资产周转率的综合水平,但也因此包涵了所有单项指标的不足之处,从而导致所有影响前述单项指标的因素都会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计算。因此,这就要求在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时,需要辨明每一单项资产周转率的变动对总资产周转率变动的影响。

9.2.5营业周期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2.5.1.营业周期指标的计算

营业周期是指从购入存货支付货款,到存货售出收取现金为止的这一段时间间隔,如果企业购进存货的同时就支付货款,则一般可以根据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推算出大约的营业周期,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

而如果企业购进存货和支付货款的时间不一致,则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相加得到的营业周期指标,是假设在现购状况下的营业周期,其含义就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期末存货变为现金。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仍以表9-1、9-2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以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相加得到的营业周期如下。

2017年度的营业周期=91+110=201(天)

2018年度的营业周期=130+79=209(天)

2019年度的营业周期=185+127=312(天)

计算结果表明,2018年与2017年相比,营业周期稳中有升,2018年较之上年快了8天,但2019年却有了大幅度上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天数较之2018年分别上升55天和48天,说明该公司销货的收款时间延迟了,同时存货的周转也迟滞了,但公司的营业收入却没有同比例增长,总体说明该公司的市场环境恶化了,管理能力下降了。

9.2.5.2.营业周期指标的分析

在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相似企业之间的营业周期时,这一指标十分有效。只要计算公式内各个数据具有可比性,不管其被低估还是被高估,在比较分析时,总是有实际意义的。

但如果一个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发生改变,或者企业之间存货计价方法及提取坏账准备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就会影响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计算,因而也会影响营业周期计算结果的可比性。

此外,外部报表使用者通常只能根据销售净额而非赊销净额计算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企业存在大量现金销售的情况下,就会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进而会缩短企业的营业周期。

注:表9-4中的各项指标均按表9-3中的期末数计算,未考虑平均额。为统一起见,方便分析,存货周转率的分子也取营业收入。

从表9-4可以看出,该公司2017年~2019年度各项周转能力指标,除固定资产周转率略有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所增强,显示该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与上述F公司相比,该公司的流动资产占比相较固定资产明显偏高,说明该公司是一典型的人工密集型企业,而F公司偏高的固定资产占比,说明了其是一比较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公司,这会影响两个公司的财务指标结果。

从流动资产周转能力的比率看,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7年的4.47(次)上升到了2019年的17.95(次),增长了2倍之多,这一结果是在营业收入逐年较大幅度增长,而应收账款逐年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一方面说明了公司应收账款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说明了公司所销售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市场地位的提升。此外,存货周转率也从2017年2.34(次)上升到2019年的3.85(次),虽然在营业收入上升的同时存货也在上升,但存货上升的幅度显然低于营业收入上升的幅度,这同样也说明了存货质量的提升。同时,由于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双双提升,也导致公司的营业周期从2017年的235(天)下降到2019年的114(天),下降幅度高达51.49%,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大幅提升,这均说明了由于该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流动资产质量的提升,导致的资金利用效率的很大提升。

从长期周转能力的比率及趋势看,固定资产周转率在2018年度有一个大的提升,其后保持平稳,结合公司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看,应该是与公司生产能力的提前配置相关,说明固定资产的配置达到了预期的效应。而总资产周转率从2017年的0.75(次)上升到2019年的1.53(次),加快了一倍,这应该主要是得益于营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和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特别是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加快的结果。

总体而言,从资产看,该公司为一劳动密集型企业,资产配置恰当,资产质量良好,资产利用效率也较高;从营业收入看,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快速,说明市场开拓能力良好,市场前景光明。总之,该公司管理和经营能力均属优良,企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可能,当然,最好能结合同类型企业的各项指标一并对照分析,以比较差异和优劣。

9.3  获现能力指标分析

获现能力指标的计算类似于财务指标中的获利能力,只是将此类指标中的分子由利润改为了现金流量。获利能力指标分析主要从利润与收入(产出与产出),利润与资产(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作出的评价,而获现能力指标分析主要是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产出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现金净流量与全部资产、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作出的评价。其指标主要包括;销售获现比率、净利润现金保证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及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9.3.1销售获现比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3.1.1. 销售获现比指标的计算

销售获现比,也称销售获现倍数,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值,它反映企业通过销售商品(产品、劳务)获取现金的能力,用于衡量当期营业收入的资金收现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获现比=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如果销售获现比等于1,即100%,说明企业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基本一致,市场地位稳定,资金周转良好;如果该指标大于1,说明企业前期的应收收入在本期得以收回,或者,前期的应收款的收回大于本期未收回的应收款,再或者,本期预收款较之上年在增长,表示企业信用政策合理,收益质量较高、资产变现能力强;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账面收入高于实际收到的现金,企业营业收入没有能创造相应的现金流入,此时需要关注企业债权资产的质量。

仍以表9-2F公司利润表相关数据为例,并列示F公司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见表9-5所示。

根据表9-2、9-5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销售获现比指标如下。

2017年销售获现比=7,990/7,216=1.11(倍)=111%

2018年销售获现比=9,860/9,259=1.06(倍)=106%

2019年销售获现比=12,813/11,939=1.07(倍)=107%

从指标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公司2017年的获现比最高,2018年最低,但基本持平,说明该公司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已逐步收回,进入相对稳定期,也说明了该公司的销售获现质量稳定。同时,该公司的销售获现比指标3年持续过1(倍),应该可能是预收账款的逐年不定增长所致。

9.3.1.2. 销售获现比指标的分析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两者并非因果关系,分析时,应注意公式中的分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是来源于当期的收入,还是收到的前期的收入。短期内该指标在1左右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销售一定以现销为主,只是说明前期的收入在本期收到的数额与本期收入递延下期的数额可能相一致而已。但在销售量稳定的情况下,若长期能保持在1的水平上下,则说明企业的信用政策适当,销售环境良好,资金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反之,如果该指标持续走低,则说明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信用政策不合理。

当然,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持续增长的预收账款,且应收款项的回笼稳定,也会导致该项指标持续超过1(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营业收入反映的是“已收”和“应收”收入,而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反映的是“已收”和“预收”收入,故,若该指标不为1(倍),也可能是“应收”收入与“预收”收入之间的差异所致。

9.3.2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3.2.1. 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指标的计算

净利润现金保证比,也称净利润现金保证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值,该指标是评价净收益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投资回报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现金保障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净利润现金保障比主要衡量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创造的现金净流量程度,说明形成净利润的收入和支出中所包含的现金流量情况,该比率越高,一般表明净利润中已经收到现金的程度越高,利润质量好。当然,由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基本只包含经营活动本身,而净利润中既包含经营活动损益,还包含投资和筹资活动损益,故而该指标的高低势必受到非经营活动损益等的影响,分析时应加以关注。一般而言,该指标以等于或大于1为宜。

根据表9-2、9-5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指标如下。

2017年净利润现金保障比=3,554/521=6.82(倍)

2018年净利润现金保障比=291/-125=-2.33(倍)

2019年净利润现金保障比=-379/458=-0.83(倍)

以上计算结果说明,该公司2017年的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最高,主要是因为经营现金净流量远超净利润所致。但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现金保障比均为负数,2018年为负是因为净利润为负,而2019年为负则是因为净现金流量为负。很难评价此2个年度保障倍数指标的高低,因为净利润为负,实际说明净流量对净利润的保障程度相对更高,反之,净流量为负,则应该说明其已基本丧失了保障程度。故,就像本书前面的说法,分子式中,一方为负,往往会导致分子式结果的不准确,尤其是当分母为负时。当然,总体而言,该公司的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正在逐年下降,这是与以上各项周转率指标最不同的结果,显然应该是净利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双重影响的结果。

将该项指标与销售获现比指标对比可以看出,该公司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营业现金流量应该均属正常,则净利润为负就说明应该是营业总成本过高,或非营业活动的损益(包括投资收益等)变动所致,而净流量为负,则说明该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出超过了流入。至于该公司的2018年净利为负,2019年净流量为负,最大的可能是,净流量由于流出持续超过流入,导致不断降低,而2019年净利的由负变正,则应该是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增长所致。

9.3.2.2. 净利润现金保障比指标的分析

一般而言,企业在创造净利润的同时,应该创造出相应的现金净流量,这样,企业盈利质量和财务状况才能得到保障。如果企业的净利润现金保障比小于1,或者说明其利润中包含大量的应收款项,或者说明其利润中包含大量的非营业活动的成果,也即,净利润中所包含的非现金因素过多,则表明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较差,或利润的质量较差,最终说明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较差。

由于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仅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而净利除反映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外,还同时反映投资活动的损益,会计政策运用的差异,营业外收支的结果,以及所得税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发生,也就是说,利润表涵盖了经营、投资和筹资,甚至汇兑损益这些流量表的全部内容,故分析此指标时,需要明晰这些不同。同时也说明了,单纯利用既定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的尴尬之处。

如果该项指标用经营现金净流量去除营业收入与不包括财务费用的营业总成本后的差额,得出的结论应该能更准确一些。

9.3.3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3.3.1.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的计算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反映流通在外的每股普通股平均占有的现金流量,依然是一个倍数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普通股每股的产出效率与分配水平,与每股收益指标相比,由于该指标的计算不涉及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同时,在评价公司当期资本支付和股利支付能力等方面,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也更为全面、真实。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当然,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最大的分派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

根据表9-1、9-5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如下。

2017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3,554/10,000=0.3554(元)

2018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291/15,000=0.0194(元)

2019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379/15,000=-0.02527(元)

以上计算结果说明,该公司普通股利的现金支付保障逐年大幅走低,至2019年已无保障可能,说明了该公司创造现金净流量的能力逐渐丧失。相比该公司3年的每股收益0.0521(元)(2017年)、0.0083(元)(2018年)和0.0305(元)(2019年),更是毫无起色,说明该公司的利润不仅低,且质量更差。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创造的最大现金红利的支付能力,而每股收益反映的是企业每一普通股能分享的净利份额,公式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故,若两种指标之间产生差异,一方面就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就是计算范围之间的差异了,即,因净利的计算范围更大,一般情况下,每股收益应大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但并不说明其现金红利的支付能力也大。

9.3.3.2.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的分析

该指标的分母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在报告期内,企业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因增资配股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时,应考虑普通股在该会计期间实际发行在外的时间,计算全年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以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如果公司有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等可稀释证券时,则可以采用稀释的约当普通股股数。(具体计算公式可见第11章11.2.1)

9.3.4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9.3.4.1.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的计算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也称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平均余额之比,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用于衡量企业总资产获现能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平均余额

一般来说,总资产现金回收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质量越高,资产获现能力越强;同时,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仍以表9-1、9-5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3个年度的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如下。

2017年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3,554/25,803=0.1377(倍)

2018年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291/30,353=0.0096(倍)

2019年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379/52,846=-0.0072(倍)

上述计算结果说明,F公司2018年总资产现金回收倍数较之2017年有大幅度下降,2019年更甚负值,主要是因为该公司的总资产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变化正好相悖所致,一方面是总资产的大幅提升,同时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急剧下降,凸显出该公司投资的盲目性和资产使用效率的低下。

9.3.4.2.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的分析

由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全年的金额,所以理论上,计算该指标时分母应当是资产的平均余额,这样会使计算结果更为合理,不过本书一以贯之的采用期末余额,希望不要造成误会。企业在分析该指标时,应以企业以前年度水平、同行业平均水平作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方便企业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力度,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反映以企业全部投入资产创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主要是依据资产与收入、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设定,并假设收支的发生基于收付实现制,以此评价企业投入资产的合理性、匹配性和有效性。同时,与上例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每股收益俩指标的比较类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也可与总资产净利率指标进行比较,以发现其中的不同,不过,就F公司而言,其分析结论应该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每股收益俩指标的分析结论一致。

9.3.5收益质量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9.3.5.1. 营运指数指标的计算

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会计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其财务指标主要是(现金)营运指数,其公式如下。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其中:经营应得现金=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经营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

有关计算收益质量的信息,列示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

假设S公司2017年度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相关数据如表9-6所示: 

现以表9-6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该公司2017年度的营运指数指标如下。

    经营活动净收益 =净收益-非经营收益

=12,846,413-3,408,299=9,438,114(千元)

经营应得现金 =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

=9,438,114+3,346,997=12,785,111(千元)

营运指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9,610,730÷12,785,111=0.75(倍)

即,该公司若剔除非经营收益(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投资收益、财务费用等均属于投资、筹资活动),同时假设全部收入均收到现金,并考虑加上非付现费用,再剔除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实际经营所得现金应为12,785,111(千元),高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说明该公司的创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能力较差,同时也说明该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确实过大,影响了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发生额。

9.3.5.2. 营运指数指标的分析

营运指数是反映企业现金回收质量、衡量现金获得风险的指标。理想的现金营运指数应为1,小于1的现金营运指数反映了公司部分收益没有取得现金,而是停留在实物或债权形态,而实物或债权资产的风险远大于现金。现金营运指数越小,以实物或债权形式存在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越大,收益质量越差。

营运指数指标假设营业收入已全部以现金形式收到,然后扣除(加或减)形成净利润的全部非经营性收支(即扣除属于流量表中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那部分收益、损失、费用等),加上那些没有导致现金流出的各项支出(折旧、摊销、减值准备等),以使净利润所包含的内容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内容保持一致,并比较两者之间差异的一种财务指标。

至于其营业收入的假设部分的证实,则可以通过销售现金比指标来达成。通过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就可以达到比较准确的评价一个企业净利润质量的目的。

9.3.6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上述财务分析指标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拘泥于以上有限的财务分析指标,还可以考虑根据公司管理当局的需要适当改变现金流量表,设计更具说服力的指标,获取其他更有意义的信息。

(2)全面、完整、充分地掌握信息,不仅要充分理解报表上的信息,还要重视公司重大会计事项的揭示,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报表的评价;不仅要分析现金流量表,还要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各种报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业绩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成绩和问题。

(3)报表使用者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特定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如分析公司的营运指数等,并将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结论相互对照,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