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管制—银行、保险、证券之殇(银行股之四)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72回复:366喜欢:352

银行股估值长年低迷,股东们怨声载道,赚到的利润不是用来填补坏账黑洞,就是堆在报表里不分红。理论上银行生意可以无限上杠杆,在资产规模缓慢增长的背景下,分红比例完全可以提高,但又偏偏不分,稳定的现象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本文以一场正在发生的管制变革(30万亿)出发,分析银行股分红少,估值持续低迷的原因,进而论证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集体悲剧的未来,国债市场与养老产业的兴衰。主要内容如下:

一、管制案情

(一)银行业政府债券持仓量快速增长

见图1、表一,自2013年起,国内主要银行开始增加政府债券持仓量,且持有比例不断上升,到底是什么在驱动银行大量配置政府债券

(二)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持续上升

见表二,自2013年起,国内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银监会在2012年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即《巴塞尔协议III》的落地,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提出监管要求。

银行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 * 100%

商业银行对中央政府债权(国债)的风险权重为0%,对公共部门实体债权(地方债)的风险权重为20%

由此可知,商业银行增持国债、地方债可以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这是增持政府债的直接驱动因素

《巴塞尔协议III》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但此类国际协议,通常很难通过,即使通过了也很难执行,如《京都议定书》。

预防金融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短期只能看到成本,没有收入,无利不起早,为何我国执行得如此坚决

(三)一切的根源—社保

由图2、表三、表四可知,扣除财政补贴,社保基金早已入不敷出,财政赤字预算逐年增长的内容大部分是社保基金的财政补贴,财政收入不够,发债来补。

综上,社保缺口带来节节攀升的财政赤字正是这一场变革的根源。巴塞尔协议的坚决执行,是背后利益的一致驱动,政府债券换手率低,如果没有坚定的买盘,如此猛增的发行量维持不了这么低的利率。截止2019年4月末,在资本充足率的管制下,商业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合计25.78万亿元。

二、管制路线图

(一)管制工具

1、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 * 100%

银行业提升资本充足率成本最低的方式自然是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即增持政府债券。

2、杠杆率=(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 100%

通过增持政府债券,减少资本充足率分母也可以达标,但监管机构可不傻,有杠杆率来应对。

面对监管,最优秀的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也要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工行、中行、农行也赶着发行永续债。缺什么资本补什么,未来银行业的融资停不下来。

(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一起来

2018年11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拟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其制定特别监管要求,以增强其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

参评标准:即所有参评机构表内外资产总额不低于监管部门统计的同口径上年末该行业总资产的75%;或采用金融机构的数量指标,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参评机构数量分别不少于30家、10家和10家

附加监管要求:在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之外,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附加资本要求杠杆率要求

(三)世界大行—更带劲

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是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含四大行)提出的监管要求,在进入处置程序时,能够通过减记或转股方式吸收银行损失的各类资本或债务工具的总和。

简单地理解,四大行需同时满足TLAC监管要求与巴塞尔协议Ⅲ,到2025年,四大行至少应达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工行20%、农行19.5%、中行20%、建行19.5%。2028年最终应达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工行22%、农行21.5%、中行22%、建行21.5%。

TLAC还有杠杆率及合格债务工具的要求,本质上都是配套工具。

三、低估值的银行业

被管制的银行股东很可怜,可我国银行股东大多又是国有股,本质上是全国人民透过财政吃银行,即国有资产在补贴社保,可怜的其实是陪跑股东。

一盘银行生意,基础业务是存贷汇,理论上并不需要本金,无限上杠杆,股东回报可以惊人。但竞争之下,生意有波动,杠杆自然会被约束。

试想未来的银行生意带来两个管制,使其租值大幅下滑,一盘好生意被釜底抽薪,估值低迷是合理的一是多买政府债券,银行生意的本质是经营风险,通常不会配置太多国债,政府债券占总资产比例应当是相对稳定的,但管制带来明显的偏离,且未来将持续增长。二是杠杆被限制,不仅分红减少,甚至加剧对资本的需求,左手买国债,右手发行高成本的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等。

保险业、证券业同理。

四、证券资产评级

基于本次案情的始末分析,本文以该负面因素给予相关行业相关买入、卖出评级,仅代表对该行业的未来展望,没有能力判断股价,也不是建议买入卖出,请谨记。

(一)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卖出评级

在未来,上述金融机构将被施加更严格的杠杆监管,减少分红,增持政府债券,不排除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但行业整体受管制侵害,股东利益受损,给予卖出评级。

(二)养老产业——卖出评级

社保赤字连年攀升,已入不敷出,2019年养老金增幅已降至5%,未来增速将降至CPI,甚至不涨。养老金是退休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目标客户收入下降,养老产业又如何能快速发展?给予卖出评级。

(三)国债长牛—买入评级

管制背景下,金融机构将持续增持政府债券,甚至地方债风险权重有可能调整至0%,面对持续的强力买盘,利率应该是熊不下去的,给予买入评级。

五、结语

身处一场历史变革之中,却不能参与,甚感愧疚。

@今日话题

拥有最便宜的存款,争取最优秀的客户(银行股之一)

买入最优秀的银行(银行股之二)

解决银行股投资的3个问题—对比境外银行(银行股之三)

$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SH601166)$

#银行股投资攻略# $华宝中证银行ETF联接A(F240019)$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2019-05-30 13:28

想当然,增配国债是经济危机后全球银行的共同选择主要是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和资产风险。国债利率3.5%左右,无风险,不消耗资本金,不用计提减值还免税,关键时刻还可以作为抵押物借钱。傻子才不配置国债。未来人民币的发行机制必然从锚定美元转向锚定国债。这个是必然趋势,和银行估值低有个毛线关系。我国的国债发行量远低于美国,银行持有国债比例也并不高。请问美国银行的估值如何解释。文章根本就是拿个套硬往上安,差评
 以国债投资为例,危机之前美国银行业持有国债在证券投资中占比保持1%左右,而目前该比值已经达到14%。美国银行业增持国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流动性较为宽松导致银行业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金相对充裕;二是在经济低速增长以及监管较为严格的条件下,银行在扩大资产规模方面承受较大压力,投资于流动性高的国债是较好的选择。

杰克迅2019-05-30 15:41

1、帖主写的是“政府债券”占比上升,而不是“债券”。假设mario兄说的“实体”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那么需要回答,银行持有的(政府贷款+政府债券)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是否上升了。假如只是因为债券发行成本降低了导致持有债券上升,那么(政府贷款+政府债券)占比不应该上升----不知谁手头有数据,可以验证一下。----否则不能推翻帖主的分析。
2、mario兄关于中国为啥坚决执行巴3的解释,跟帖主的解释不冲突、社保和政府债券只是政府手里的不同口袋,社保这个口袋一直往外漏钱,要保持这个口袋的水位,必须要从税收、政府债券这些口袋掏钱过来。这些年社保补贴确实是越来越高。帖主假设政府和监管部门合谋,坚决执行巴3,以推高银行对政府债券的需求,降低发债成本,帖主的假设目前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验证。

大米中山2019-05-30 13:06

保险业自从实行偿二代之后,资本管理从管规模转变到管风险,剩余边际可以计入实际资本,导致偿付能力在提高,但实际杠杆率是在上升的,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银行业面对未来实行TLAc,确实面临杠杆率受限的影响,但是总损失吸收能力,注重的是资本充足率,对核心一级资本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高,没有超过巴三的范围,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发行次级资本债,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提高杠杆率,境外次级债市场比较发达,问题是央行和银保监,对次级债态度比较谨慎!银行的估值提升还是取决于监管的态度

估值的救赎2019-05-30 13:38

优先股不是核心一级资本,发了相当于加杠杆。优先股不会摊薄股东权益。没有巴塞尔协议时候的银行混乱不堪风险很高杠杆很高反而不应该买入。有了资本充足率限制可以保证银行的有序平稳的发展。投资不能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估值的救赎2019-05-30 13:21

楼主忽略了,风险加权资产中的高级法和标准发的区别的,简单的给了监管只会降低杠杠的结论。如果银行成功切换了高级法,就可以在低风险资产中获得更高的杠杠率。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建设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只比农业银行低,但是总资产却比农业银行高。

全部讨论

高山流水c372019-07-06 19:45

银行不识谷子弟,阅遍大V也无益!精辟精辟!

高山流水c372019-07-06 19:44

哈哈银行第一V一出马,声势大不同。本来我觉得给怕是要Pk下的,看来不用

wzqdaren2019-07-06 08:53

对的,实际上就是混合经济模式的特点。国企股东利益本来就不是第一要务,不能叫釜底抽薪,这钱本来就是国家的,因为是国家赋予你的垄断生意,本来就是应该全国人民通过社保吃你的。
所以,如果是市场化部分,凡是深圳等特区业务为主的企业就可以市场化看,其他非特区地区,管制为主的国企、甚至私企在形成垄断后、都会被管制。
招商,平安等特区企业没事。
其他非特区的,小股东赚不到大钱的,大肉归国家,你可以喝点汤。
但如果你在竞争成为垄断之前下注,则是可以的。
混合制经济作者不把市场和政府管制加以一定的区分,想以一条逻辑解释一个行业甚至几个行业的所有企业而不看他们所处的背景,就是犯了部分决定整体的逻辑错误。

加班的会计2019-07-05 06:29

那当然,躺着挣钱

BRUCE_SUN2019-07-04 22:43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买银行最好买负债成本最低的,买国债也有盈利的银行?

价值定价人性2019-07-01 10:34

多谢兄

加班的会计2019-06-30 11:29

市场的选择是结果,个别人的想法不重要

加班的会计2019-06-30 05:51

不能凭个人喜好评价好坏啊,招行给所有人的利率都低,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招行,是真的好,市场不是傻子

加班的会计2019-06-30 05:50

bobzhu1632019-06-28 12:16

你自己用极限思维想想,一家银行市占率稳步提升到百分之100是怎么样一个场景,贷款的边际成本(不考虑风险成本)会趋于0,大体上只是存款法定准备金的占用,因为贷款产生的存款不会被转到其他银行。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寿险是没这般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