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何涌现?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比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1回复:65喜欢:390

创新如何涌现?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比


由群友聊天补充整理。

群友: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就是政府砸出来的,严格说是在战争威胁下,美国政府用现在至少上千亿美元的巨资砸出来的,这个是计算机发展史上说的。

中国自主芯片是几个套利的小商贩,美国早年是集全国之力。难的是从0到1,空中花园的塔基;市场完成的是1到100,空中花园的繁荣。

我:搞反了。在1930年代,IBM就投入了100万美元成立研发中心,先后造出了机械式的、电子式的计算机了。当时北京协和医院还进了一台穿孔机,可不全是政府和军方买单。

没有民间这种创新,军方会有那本事灵机一动,想到用很多电子管可以比机械式的运转更快?不是的。实际上军方头疼于弹道计算或者核武研发等自己的目标,ENIAC计算机是宾州大学机电实验室的几个家伙构想的,去游说正在头疼的军方出钱买单。

总造价不到50万美元。堆了大量的电子管。而廉价、精巧、可靠的电子管怎么进化来的?想想1920年代,美国曾有600家收音机生产商在市场上厮杀(摩托罗拉还是后起之秀),就懂了。

对计算机而言,0到1时没政府多少事儿,ENIAC是相当于3-5的时候,卖给了军方一台6,没有军方这张订单,一样会出现6。而且ENIAC启用的次年,晶体管就发明了,几年后贝尔实验室造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那才是时代突破,紧接着是集成电路。再往后如同那篇很火的文里一样,每一个“此路不通”的指示牌下,都是累累的失败者。X86干死了无数牛X哄哄的系统,INTEL和微软也经常几十亿美元打水漂。

流传的认知偏差实在太多,挨个吐槽纠正会累死。从文革的认知废墟上爬起来不久,如果没有一两本优秀的外版书打底,依靠三国演义套路的大众读物,或者重磅干货大棋解密的网文(一惊一乍的节奏,很像出租司机习惯听的评书),难免以为驱动世界的力量是那种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式的—早晚会在现实世界中撞的满眼金星。

顺手推荐《他们创造了美国 -- 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美国两个世纪历史上最著名的53位创新者》网页链接  可以看看这些创新有多少“补贴机制”“举国之力”的作用。(一边讨论一边荐书是群里习惯…想想还是贴出来)

50万美元离“举国之力”遥远的很。网页链接  这篇里讲美国民间修公路的,1840年纽约州、新英格兰州、宾州的民间公路股票就达到2200万美元;里面推荐的《市场失灵的神话》里也有一章,分析自由轮的造船速度何以那么快的(对,就是二战时期美帝造了约3000艘万吨货轮,敌国一月击毁50万吨他们能造100万吨,最快的记录是从搭龙骨到下水,4天15个小时),提到,珍珠港后一年多,有6家船厂就投资了3000多万美元,抢军方的订单,因为每交付一艘,官方能给核定6-12万美元的利润。

特别要注意的,在美国早期,是没有通商产业省经济企划厅国土规划厅、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土部等这些衙门,去指点产业界该干什么给谁奖励给谁批地的。议员们有时会吵着加税或者价格管制,而军方等政府部门对产业界的影响,其实主要是一个冷酷的大买家,为了自己的目标,在研发和采购时货比三家。

竞标输了的企业照样死了一堆一堆的,或者把整个部门包括设备图纸工程师专利,都卖给赢家,加速进化又减少浪费。二战时美国5年30万架军用飞机有多少家承包商,现在只剩两三家还在竞争吧。

但什么事儿到了中国都要特色一下。美国政府军方给了高科技企业很多钱,是吧?政府给的这些钱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是吧?所以我们也要给钱,起些推动作用,没错吧?所以也要给政府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等每年拨几百几千亿预算,加速科技成长,否则永远落后挨打或者挨宰啊。(等会儿,美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中科院?他们定了多少产业政策,怎么考核、拨了多少款、费效比怎样?)

记得以前吐槽过美国式的救市,是等倒下一片时联储给活着的赢家提供无限子弹,输家的股东高管割干净,交给赢家玩下一局,而到中国的救市就走样了。类似的还有日本的产业政策神话,抄来的是有问题的那段(还有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里引发惊世泡沫中的很多部分,也照抄不误)。

更多可以参考这篇《吴敬琏呼吁加快产业政策转型: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网页链接  



群友:倒也不是全然不行吧。还得看政府投资试错,对比市场投资试错,那个效率低、代价高?

我:首先得知道,政府的税,也是抽自于市场的。其一政府有抽取成本,比如税务系统和企业报税的员工;其二是,税收对市场有抑制作用。能尽量减税的话,会提高投资收益率,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形成资本积累;这又会导致雇佣增加和工薪上涨;而增长的这些就业还有工薪,变成消费的话能刺激其他企业扩张,形成乘数效应,变成租金或者按揭的话能更好的支撑资产价格还有债务杠杆。

现行增值税的设置对投资和创新其实阻碍不小,20年前,是的没错20年前,就看到财政口的学者们不断的讨论。通俗说,就是企业建起了厂房、采购了生产或者研发所需的设备,还没开始赚钱,政府已经笑嘻嘻的先拿走了17%的买路钱,即使09年以后允许从收入中抵扣,也还是不如消费税制下的美日等国。这才是普遍的对投资和创新的阻拦。(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可能,除非财政和央行能把其他经济相关的部委按在地上摩擦,而不是反过来。以前我老说“国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部级副部级领着、几十万捧饭碗的人推着、几千上万亿的流水的行业,更容易推成国策;其他比如“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央地分权”等国策,或者外来的比如WTO义务,如果不能影响相关部级司级位子考评的话,执行就很难到位。)

税的成本这么高,就只用于维护国防治安警察消防等的基本开支,需要时再借债,这其实是政府和市场的互利分工,也是从光荣革命到一战之前英美领跑的秘笈(熊彼特更是认为,这种市场机制稳住以后,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生并且传播开来,而不是前几千年的停滞)。

我觉得,多收税本来就是自己勒自己,除了国防航天等采购砍价以外(高铁有点类似),政府对产业的支持最多到服务层面,比如搞些行业研究、情报整理、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这一层,到规范指点纳税企业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甚至哪个实验室谁领头最好、哪些设备该上、评什么待遇,那就很荒谬了。

因为创新的失败率是如此之高,官员如果不要求成果验收,那可想而知,来申请政策拨款的都是什么人;而如果每笔拨款都能通过成果验收,那可想而知,大部分成果验收都涉嫌走过场、演戏。时间长了,还会养出一个创新科研的演艺产业(想想打磨芯片那位的表演),而很多在创新科研有潜力的人,因为在应对繁密的流程规则这方面缺乏竞争优势,而输掉了竞争。

新发明的国有投资基金的方式,比起官方拨款再成果验收,那算是向市场化机制迈进了不小的一步,毕竟基金的最终回报需要靠市场买账,但比起减税和裁撤部委管制而言,效率还是会差不少。



群友:有些风险没那么高的创新,是不是适合集中攻关呢?

我:风险不大的创新,称之为产业升级更合适,而最适合的政策,也正是前20多年来经济和技术腾飞的秘籍:更开放、更市场化、更多企业家松绑。

先是港台日韩那几百亿美元的服装、食品、家电等行业资本进来,带着每年几百亿美元订单,只需苦干苦学就能挣钱,国内其余95%的工厂也被刺激的拼命追赶(不追赶的破产了),这些行业的水准,很快就从哈尔滨亚麻一厂、青岛无线电二厂的档次,上升了两三个台阶。比起自力更生,开放带来的财富、提升的水平、缩短的时间都好太多了。比如企业家们、经理文员、工程师工人的成长,他们的收入能启动内需,也支撑了城市化交通电力电信等基建的收费或贷款,政府提前拿到了地租还有税金,也无需把更穷的国民勒的更紧。

这二十多年来,实际利用外资约1.8万亿美元,即使扣掉洗澡镀金的,应该不止1万亿美元。我估计相当于10个马歇尔计划了(二战之后美国投入了约130亿美元,稳定并重建了废墟上的西欧盟国)。

十倍于西欧重建的资本带着订单落地,其他市场主体也全力学习和追赶,这其实是20年来经济奇迹的主因。当然,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中央的统一税制和消除地方保护、民法商法公司法等的改善、金融系统的规范和信贷支持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产业政策的功劳嘛,有句调侃是,没了部委的行业才能证明中国企业家的能力,比如曾经的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部委都撤了,或者新兴的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没设立部委管起来。

还有也因为开放,几十万家企业拥有了技术工人和研发工程师,教育系统也得以扩张到能每年培养输送数百上千万的技校生、大专生和本科生,同时向上支撑了几倍规模的硕士博士教授和实验室。

资本和贸易开放后,市场机制带来的是所有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互补,而非苏联式的卫星上天、窗户漏风、水龙头漏水。把税费、管制、干预和产权风险减下来,自会有天才企业家们变不可能为可能,比非市场的方式要快的多;同样,海外的天才企业家们有了更多激励后也会不断发明更多新的东西,卖给我们。

以消耗外汇这种无厘头的理由去阻拦进口毫无必要,因为别人挣的钱还会买回来的,变成你这边的出口和财富。是的要记着财富是贸易双方同时双增的,你多了一辆车,他多了十万块,他又会买回来,说不定还加杠杆。除非他的收入被征走了囤积成国资或者外储长期淤滞不动了,那值得琢磨怎么想办法对付一下。

最后是,除了国防采购等以外,没必要为了圆珠笔芯、宫颈癌疫苗、芯片、粮食等那几百上千种不能完全自给的单项,去扭曲市场甚至改变发展方向。投资和贸易开放才是最好的国家安全,大英帝国不担心美国的崛起,因为双方资本互通早已深度互相持股成为了合伙人;二战后列强之间能长期共享和平,也是因为谁都很难跟自己的客户、供应商、股东和债权人打起来,连地毯式轰炸乃至核弹屠城的痛苦记忆都能消弭。同样,假如邓没在苏联解体后两个星期就南巡、启动新一轮开放,那多半是第二个靶子没跑了。至于那些至今把门关的最紧的,倒是危险系数最高。



群友:现在教授们很难专心做些学术和研究的工作。

我:这正好可以作为官僚干预行业时的案例,因为对高校的管制一直就没怎么松过。每年预算在1000亿出头(地方高校和中小学都在地方财政,没在教育部),最终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只有几段话。但每一句背后都有历年许多个文件规定支撑着。

大到学校是不是985,学科是哪个级别的重点学科,论文要发多少发哪里,小到每月待遇怎样,出租车票能不能报销…几万名教授、上百万名高校的教职员工,直接间接都被罩在部委那几十个人编织的各种无形的规定之网里,教授们适应这些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效率,而适应了之后呢,会发现不用真研究什么了也还行呀…

而那几十万个民营企业的研发人员,时间精力和才华就没这么多干扰。因为市场在指挥着他们,主要围绕着结果转,而不是遥远的部委里那十几个人,每几个月半年,就出一串新规定下来。

医疗领域也类似,几百上千份文件规定,医生评职称要发论文,合法收入太低,儿科没人肯做;一些药核定的价格太低没法生产,一些手术和门诊核定的价格太低只能转着弯儿收钱,《中医药法》倒堂而皇之的出来特殊庇护;为了“医保支出保持合理增长”十个字出一份新文件,十万人的救命药或者报销钱的预期就变了…

推到产业领域来,比如汽车。这些年来发布了无数政策和文件,排量税,产能限制,油耗标准,甚至要研究某年之前停产纯燃油车。几万亿的一个产业,其实这些年来都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你不知道3年后5年后会下几十个什么新文件,谁也没胆子为了五年后的技术路线全力一搏,那长成现在这个样子能怨谁?

当然要怨企业们不思进取、目光短浅、不知为国分忧了啊,然后就怒而开始编写报告:汽车产业这些年来发展不如人意,市场机制下短期化行为明显,核心技术难以取得突破,每年消耗大量外汇,建议加强规划和管理,实现弯道超车、自主替代……最后怕领导不重视无人过问,斟酌半天又加了一句:发生重大冲突时面临断供停摆的风险,危及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你的报告不加,而别的报告加了,就容易被扔一边。最后所有的都意义重大,都能影响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了)。

不过比起土地房产政策这都不算什么,从粮食安全推论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再推进到“严格限制特大城市扩张”,物权法什么的靠边站,无数细节规定去调控实现,比如户籍、社保、学籍学位、贷款、转让、税收……彻底改变社会奋斗方向和风气。做生意的改去炒楼,打工的削减消费,未婚的修改恋爱条件,已婚的琢磨离婚,有小孩的挤学区….城市发展受限,企业外迁,基层干部也成为出气筒,这还没提1.6亿亩宅基地资产价值清零、上亿户农民无力消费…这能健康了?(更多见 房地产长效机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网页链接  )

是的,官僚机构设置原则自身就最适合那些日常规定动作(比如收税、房产婚姻登记、儿童免疫等)或者突发事件(抵御侵略或者惩罚违法犯罪等),离这些越远的通常就做的越糟糕。连国企都是考核指标最简单的相对效率也最好(比如存款、汽油、宽带商品几乎完全同质而且数据透明);

中国从70年代的100个部委,到80年代的40个部委,到98年的28个部委,裁撤了许多管制规定,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而居民抱怨最多的比如房产、教育、医疗;和国外企业抱怨最多的管制、保护、补贴,大都和尚存部委的KPI有关。高层早早强调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推动放管服、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依法治国、保护产权、发扬企业家精神、机构改革、乃至预备“央地分权”,这些政策和目标中,也绕不开相关部委权限、角色和定位的转型。


好了吐槽伤身,适可而止。最后再来一点吐槽:

普通人的思考往往局限于现象并做出简单归因,难以触及机理,这也无可厚非,不必去争吵什么。未经现代机制洗礼的首代居民,还习惯于把政府当作菩萨,以为摆一桌贡品、求一下,就能变出想要的东西来,不需要考虑成本、执行机构、规则和结果。而现代社会之所以能诞生,恰恰是政府角色大幅度后退的结果。

如果受过经济学训练,且工作或者利益相关,需要深度解析产业政策、管制干预与市场机制等几种力量交错演化的话,那视野还需要更开阔一些,储备的分析工具更多一些。

最近的争吵,没比十五年前郎旋风时期的争吵水准有多少提升,对市场机制的误解和偏见真是令人心碎,继续推荐《市场失灵的神话》,可淘宝搜索或者微信点击:网页链接  另外,吴敬琏教授主编的《比较》双月刊,是公共政策和制度研究领域的最佳中文期刊,内容一多半是世界前沿制度研究的译介。

这些都经过名家大师精细筛选,每篇1到3万字。翻看过三五十篇后再抬头看窗外,你所看到的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

@今日话题   @不明真相的群众  @江涛  @西峯  @宁静的冬日M 


全部讨论

天宇兄弟2018-11-07 19:51

Sam87652018-10-18 11:03

杰克迅2018-09-16 12:18

学总对税制的理解还欠些火候。税是政府对其提供的服务的对价。增值税这个税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具体的政府服务,消费税却基本看不到政府提供了哪些服务。前者激励政府提供有益于企业服务,后者却无此功能。说增值税抑制创新,难道中国经济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个堪称世界奇迹的事件,只是采用了“市场配置资源”这么简单?

风中造舟2018-08-09 16:40

给我答疑解惑了

anchor80282018-08-09 13:33

好文,要深度学习

成本是啥2018-08-09 12:13

但是很多部位都合到发改委了,国资委了

大苹果的飞飞2018-08-09 11:46

学经济家2018-08-09 11:40

智商一直欠费2018-08-09 11:31

讨论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