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立护城河的两个条件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2回复:9喜欢:82

如何理解“护城河”?

鼎鼎有名的沃伦·巴菲特或许并不是最早在投资领域内使用“护城河(moat)”的人,但他的确助推了“护城河(moat)”一词的流行,甚至是相关投资理论的诞生。沃伦·巴菲特关于“moat”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 年的《To the Shareholders of BerkshireHathaway Inc.》,其后又分别在1993 年、1995 年及1996 年的致股东信中反复出现过,但这几次均点到为止,相对系统的阐释出现在2007 年。

在2007 年的致股东信中,沃伦·巴菲特列举了成本和品牌两个例子,这恰好与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的阐述一致。因此,对“护城河”的理解,有两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护城河”甚至是“壁垒”都不意味着一定不可逾越,只是正面攻坚的代价较大,将其视作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或更为合理;

第二,沃伦·巴菲所列举的“护城河”因素虽然不宜直接引用,但其强调的“持续性”特点值得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在消费行业内谈论“护城河”更有意义,正如沃伦·巴菲特想要表达的那样,在变化越小的行业里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逻辑上被冲击甚至被颠覆的概率就越低,其持续性自然也更强。因此,本篇提到“护城河”时,想要表达意思是“难以复制的长期竞争优势”。

最后,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众多,有的时候关于“道理”的认知都极为充分,但在执行上的偏差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扼住“护城河”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持续强大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成功的企业往往有“护城河”因素,但有“护城河”的企业却不一定会最终成功,而没有“护城河”的企业持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则相对较低。

大空间造“城”,小变化护“城”

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够孕育出具有“护城河”的公司,如果以相对体系的方式去理解,真实“护城河”的产生,通常还需要“大空间,小变化”两个行业前提,这或是“长期”的根本来源。顾名思义,谈“护城河”之前,首先需要有座“城”,大行业造“城”的概率无疑更高,同时也满足了“发展”这个长期需求,毕竟股票投资极为看重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强调“小变化”则更多地是立足于“护”,变化小的行业弯道超车机会更少,马太效应明显,企业存在先发优势,因此也更难被颠覆,“长期”便成为了可能。

行业空间提供了造“城”的可能性,而决定“城”能建多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很多行业即便进入成熟期,龙头份额也比较低,格局分散;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但产品或服务标准化程度较低或是更有解释力的一个。

一般来说,标准化程度越高,规模效应越明显,行业集中的概率越大,反之相反。基于此,在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且空间较大的行业里,寻找具有“护城河”的公司最具有可行性;当然,小行业高市占的组合也足以为“城”,且狭小的空间会限制竞争,自带防“护”属性,因此也值得关注;同时,大却难以集中的行业,会阶段性地存在优势企业并呈现出不错的成长,虽然可持续性存疑,但也不失为博弈的乐土;最后,小又分散的行业基本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意义。

为什么“大行业”之后一定要强调“小变化”?因为大行业只保证了规模企业的产生,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却无从确定。标准品虽然容易因为规模经济走向集中,但如果处在一个变化非常快的行业,优势向劣势的切换可能在转瞬之间完成,如日本彩电产业的集体沉没、百年诺基亚的轰然倒塌等。如果都谈不上“长期”,也可以将其称为在某个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而非具有“护城河”的公司。从这个角度上看,“小变化”其实是在保证主要公司份额稳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格局稳定。

@今日话题 $伊利股份(SH600887)$ $五粮液(SZ000858)$ $中国平安(SH601318)$

全部讨论

Lucela2019-06-26 21:13

好好好,一般来说,具有历史属性、垄断特征(心智)的品牌会比较难以被超越。

风林火山-明德至善2019-06-25 07:03

学习

阅读思考2019-06-24 18:22

科技常常摧枯拉朽

FEDOZ2019-06-24 15:13

由于杠杆属性,就放大了这种变化

鬼三哥2019-06-24 14:24

只有大海里才能养出鲸鱼,小河沟是长不出鲸鱼的

渭尧2019-06-24 14:21

房地产复合:行业大 变化小

孤帆投资2019-06-24 06:57

maotai天生具有moat

松花里2019-06-24 06:18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