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飞:贝叶斯、禅与投资——价值投资者如何从概率看投资

发布于: 雪球转发:31回复:44喜欢:149

前言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追求极高的确定性,它的底层逻辑与概率紧密相关。我的好朋友老喻是研究概率的专家。去年他的一篇文章《真正的高手,都是贝叶斯主义者》风靡网络,我认真读了两遍,深受启发。

去年8月29日,在我的新书《乔布斯、禅与投资》的出版机构——湛庐的安排下,我和老喻做了一次直播(文末附有此次直播的视频),主题叫《贝叶斯、禅与投资——价值投资者如何从概率看投资》,本意是想看看价值投资和概率思维碰撞在一起,能擦出怎样的火花。为这次直播,我俩做了很多准备,非常感谢老喻!播出后反响不错,持续有朋友提出希望可以看到文字稿。

最近我花了两周时间,全面整理了文稿,保留了直播口语化的风格,删掉了大量与投资无关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我本想表达而当时没有表达的内容。

从概率的角度理解投资,很有价值,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贝叶斯主义是根据概率的变动进行决策

什么叫贝叶斯主义呢?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概率的变动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论。我就不列深奥的数学公式了,而是直接以投资进行举例说明。

过程是这样的:你决定买进一个股票之前,可以大致估算一下,赚钱、亏钱的概率是多少。还可以更具体一点,分几个盈利和亏损的倍率,例如赚钱五成,赚一倍,赚五倍,亏两成,亏五成等,估算一下发生的概率(这个概率叫作先验概率)各是多少。当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比如出了一个新财报,或者接到了一个很大的新订单,或者国家政策出台了很大的调整,这时我们根据这些新情况,对概率重新做出调整(调整后的概率又称为后验概率),然后根据新概率做出新决策,例如加仓、减仓等。这样一种决策方法论就叫作贝叶斯主义。根据贝叶斯主义所做的决策调整叫作贝叶斯调整。

贝叶斯主义有非常深刻的底层逻辑:

第一,这个世界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比例不同,形成不同的灰度。很多哲学,包括禅学,都强调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概率就是打破二元思维非常重要的工具。做一项投资,不能说一定成功,也不能说一定失败,而是有概率的,而且这个概率还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所有的决策都不是静态的、一锤定音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以各种理由不愿意接受改变的决策,往往是灾难性的。调整决策的方法论是什么?根据概率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贝叶斯主义的精髓。贝叶斯主义不仅仅是一门数学的原理,还是一种处世做事的哲学。

李国飞摄影作品《守本真心得大自在》

以我最近两年做的比较大的一笔投资——微软为例,谈谈贝叶斯调整。对云这门生意我研究了很多年,我觉得这是门槛很高、迁移成本很高、未来空间很大的业务。微软云增速约30%,而亚马逊云增速约12%,测算一下,大概在2025年,最迟2026年,微软云会从全球老二跃升为老大,而且微软云比亚马逊云的毛利要高得多,原因是SaaS(软件运营服务)占比较大。2022年上半年美国持续加息,微软股价一直在跌,跌到200多美元时,我估算了一下,当年市盈率(PE)大约二十三四倍,我觉得安全边际足够了,胜算很高,就买了很大仓位。这次操作算是第一次贝叶斯调整。

到了2022年底,ChatGPT3.5惊艳亮相,我试用了几次,惊为天人。我相信人工智能(AI)已经实现了从0至1的巨大飞跃,这对微软云未来的发展有颠覆性的影响。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呢?原因是,我多年来一直认为通过云来卖AI可能是极好的商业模式,但是,我多次询问腾讯云和平安云的朋友这事靠不靠谱,记得有一次得到回答说梦想很性感,但现实很骨感。因为当时的AI只有语音识别、面部识别、语义识别等廖廖几种功能,使用场景很有限,而且准确率不足够高,有这种需求的用户非常有限,因此卖AI占云业务的总收入比重一直就很低。但是这次ChatGPT3.5的突破,我感觉时机可能就逐步成熟了,因为它是一个通用型AI,理论上大部分公司都对它的能力有需求,这会给微软云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商机,微软云快速增长的概率提高了很多。剩下的一点仓位,我也全部买进了。这次操作是第二次贝叶斯调整。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只追求极高的确定性,皇冠上的明珠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只追求极高的确定性。实际操作中可拆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标的公司在竞争中的胜率有极高的要求,如果没达到极高就算了。多高才是极高呢?我拍脑袋说一个数字吧,95%,只有达到这种胜率才值得我们花时间深入研究。二是指建仓时判断盈利的确定性极高。

先说说第一部分。

老喻文章里经常有些计算题,比如说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1/6,某种条件下收益率是确定的50%,另一种条件下必赚3倍等,根据这样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用某种模型计算一下,看值不值得投资。然后可以套用一些公式,比如说用凯利公式(这是一种根据赌博赢或输的概率,计算出每次下注的资金占所有赌本的最佳比例的公式)计算一下该投入多少仓位。你会发现,哪怕一些看起来胜率很低的投资,计算完之后,好像也值得试一试。

但是在现实中,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到底是多少,到底能挣多少倍,很难有准确的数字,往往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可能会有很大的误差。根据这些拍出来的数字进行计算并决策,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只有极高或极低概率,或许我们能够模模糊糊地感知到(对价值投资而言,极低概率没什么意义,我就略过了)。举一个例子,我们怎么才能判断对方是不是一个巨人?190斤,算吗?200斤,算吗?好像不确定,但是迎面走来一个300斤的人,那还需要琢磨吗?就是他了。只有在极高概率的情况下,我们大致计算一下最终的成功率,准确率会高一点。

我用一个高度简化的模型,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只有达到95%的胜率,价值投资者才有信心建仓并长期持有。

A公司,对它的各种竞争对手,每年胜率都是50%,4年之后,胜率是多少?50%的四次方,0.5×0.5×0.5×0.5,结果是6.25%。

B公司,每年胜率都是80%,4年之后,胜率是多少?80%的四次方,结果是40.96%。

C公司,每年胜率都是95%,4年之后,95%的四次方,结果胜率仍然有81.45%。

可见,受基础胜率的影响,几年之后,差异极大。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你真的想做价值投资,想长期持有,那么唯有极高胜率的公司,才符合要求。否则,你会非常担心公司的发展,睡不好觉。

我想强调一下,95%的胜率,是指你自己认为的95%。不同的人对同一公司的认知差异非常大。你认为是95%,有人可能认为只有50%。哪怕是苹果公司,全球市值之王,近十年来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也被无数人质疑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对能力圈内的公司研究的越深入,你的判断才能越准确。

有位朋友问,你的这个胜率模型为什么只有4年,为什么不是20年?另外,为什么你拍出一个数字95%,而不是99%?我说这个模型只是一个意在化繁为简的高度理论化的模型。巴菲特、芒格等大师都说要坚持长期主义,但这个模型是告诉大家长期主义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如何在坚持长期主义后获得最好的结果。4年还是20年并不重要,4年只是为了计算简单易理解,95%还是99%也不重要,那只是一个数字游戏,重要的是想表达基础胜率非常重要,只有基础胜率足够高的公司,在长期的极度无常的竞争中,才可能笑到最后,才能给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

李国飞摄影作品《默默守候》

什么样的公司才有极高的胜率呢?巴菲特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抽象,就是护城河很宽的公司,别人要打败它很难。

什么样的公司护城河很宽呢?对此有研究的文章很多,我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垄断是最高级别的,其中垄断性最强的是互联网的产品,而且它是自然垄断而不是行政垄断,比如说微信、谷歌搜索、 Windows等;

·一些有强专利保护的公司,例如一些医药公司;一些需要很强的牌照的公司,尤其是金融公司,如Visa万事达、微信支付、Paypal等;

·一些成瘾性产品的公司,如烟酒公司,茅台是好例子,最顶级的奢侈品也会让女性上瘾,例如爱马仕、LV;

·还有一种,我后面会讲到,就是在某一两个维度做到极致的公司,我特别喜欢的是价格方面的极致低价,例如Costco拼多多、TjMax等。开商场卖东西听起来并不难,好像谁都能干,可一旦你能做到价格的极致,别人要赢你就很难了。

判断公司是否有很宽的护城河的一种检验方法,就是看它是否有提价的能力,尽管顾客不会喜欢。这个能力极其重大,因为通胀和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能长期跑赢通胀的资产其实非常少,跑不赢通胀就意味着资产的缩水,长期来看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能够长期战胜通胀,就会成为大赢家。微软的Office很容易提价,爱马仕、LV在最近几年甚至有过一年提价好几次的记录,这都是极好的研究标的。

我想强调一下,巴菲特买的一些公司堪称万里挑一,是投资皇冠上的明珠,极为卓越甚至伟大,这正是所有价值投资者共同的追求。一家公司如果资质平平,或者虽然也很优秀,但还远达不到极为卓越的程度,那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没什么关系,而且对这些公司长期持有,也未必是好事。

有一个估值模型叫DCF模型(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巴菲特是非常推崇的。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研究报告,阿猫阿狗的公司也做一个10年的现金流预测,再拍脑袋拍个折现率,然后算算值多少钱,这是对DCF模型很大的一个误解。DCF模型的应用门槛是极高的,因为你要预测未来10年。世事如此无常,竞争如此惨烈,预测未来10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什么样的公司能给你这种信心?只有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极宽、竞争力极为强大的公司,这种公司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没有这种特质,最好不要使用这个模型。一般公司不要说10年,就是下一两年会怎么样都很难说清楚,拍些数据用这个模型算一下,误差实在太大。

关于价值投资有很多种说法,很多似是而非,有的甚至很容易误导人。是否有超高的胜率是照妖镜,我试着来辨析一下。

“价值投资就是买行业龙头”。确实有些很好的价值投资的标的是行业龙头,但买行业龙头并不等于价值投资。例如,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本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经营环境非常恶劣,经常会有价格战,即使是这个行业的龙头,也不见得有些什么必胜的竞争优势。不少这种类型的公司的策略是把规模越做越大以降低成本,但如果碰到大的不景气,就会非常危险。

“买便宜的东西就是价值投资”。这个说法和巴菲特说的“雪茄烟蒂式”投资有一点类似,但巴菲特在芒格的帮助下进化后,就逐步退出这种类型的投资了。一家公司如果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力,那么即使估值很低,你也仍然看不清它长远的未来。而且这家公司之所以估值这么低,可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行业前景恶化,未来发展堪忧,说不定是一个价值陷阱。最近这两三年,中国一些银行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买成长股就是价值投资”。这种说法很流行。讲一个证伪的例子,在很多行业的初期,公司成长是非常快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宽的护城河,到了某一个相对饱和的阶段,就会面临激烈的价格战,业绩大幅下滑,市场给予这家公司的估值(PE)也会跳崖式下跌,从而形成戴维斯双杀。这种例子实在太多,光伏企业算是一个。

“不熟不做”。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对非常熟悉的公司进行投资是不是就是价值投资呢?当然不是。你和这家公司很熟,这和它竞争力强不强、竞争中胜率高不高没什么关系。

以上这些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什么不是价值投资”。但我们要看到,根据以上这些理念所买的公司可能也涨得很好,包括一些非常垃圾的公司。今年中国A股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名字中带有“龙“字的公司涨幅不错,听起来好像很搞笑,还有市值小的公司涨幅显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来解释的理论模型有很多,最有说服力的是一些博弈模型。市场上很多钱并不在乎长远的未来,它们只追求中短期的盈利。

市场的涨跌,最本质的动力是资本的运动,而不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理论只是很多种解释市场涨跌的理论中的一种。很多股票大涨了,其实和价值投资毫无关系,但是有些赚了钱的人会错误地归因为价值投资,这很危险,甚至可能会给未来的投资埋下一个大坑。其实,二级市场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投资理念,只要能做到极致,都能赚很多钱。不过,我还是最推崇价值投资,因为它真正做到了高收益与低风险并存,而且可持续,更容易让人拥有平静和快乐的人生。

拥有“极高胜率”这种特质的公司凤毛麟角,万里挑一。当你决定投资的时候,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家公司在竞争中真的非常厉害吗,总是能赢吗?第二,这家公司的确定性真的强到让我有信心预测它未来的10年吗?

如果回答很迟疑,那不妨再等一等。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它只追求极高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是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确定性。有些事件,例如某一季的业绩没达到预期,或者某一笔大订单没拿到,可能对这一年的业绩有影响,但如果对长期的发展没大的影响,我们就不必过分紧张。过份关注短期因素并频繁操作,会影响我们对长期确定性的判断。

对长期确定性影响最大的就是护城河,护城河是否仍然强大是要经常评估的。如果胜率没有95%了,不可抑制地往下滑落,也就是说超高确定性无法再维持了,那继续持有可能就不是最明智的决定。举个例子,阿里巴巴曾经是接近垄断的,但是拼多多把低价牢牢地植入消费者的心智,撕裂了淘宝的护城河,然后抖音直播又撕裂了天猫的护城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投资淘宝就会睡不着觉。判断一家公司在竞争中能否持续维持很高的胜率,要时刻放在心头,这非常重要,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精髓所在。

另外,对长期确定性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社会的经营环境是否稳定。市场化和法治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保障。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市场化和法治化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公司这几十年间得益于此,经营很不错,业绩大幅增长,股价表现也不错。近几年大家似乎有点信心不振,长期确定性系统性下降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体股票估值的大幅下滑。《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是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面对各种逆境的精神支柱。否极泰来,必有其时。

李国飞摄影作品《要有光》

降维思考,用奥卡姆剃刀原理进行决策

谈谈价值投资本质的第二部分,即建仓时如何提升盈利的确定性。换句话来说,你做出买入的决定时,认为这笔投资赚钱的确定性很高。谁不希望这样呢?问题是:如何才能提升你认为的这个确定性?

方法论有很多种。我所总结出来的一种叫作“降维思考”,是我因禅而悟的。

我去年出了一本书叫《乔布斯、禅与投资》,之后又在公众号里总结了禅思考问题的方法论,有三个特点:一是专注,二是极简,三是因极简而衍生的降维思考。降维思考有两个应用情景,我先介绍其中一个情景,可以表述为:一个事物有很多个维度,当其中有一两个维度的变化特别锐利,锐利到足以决定成败时,那我们据此做出决策,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这样的一种决策,我称之为“简单决策”,属于巴菲特所说的“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的那种决策。之所以说是降维,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考虑这一两个维度就够了。

这个认知和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奥卡姆剃刀原理”常被简化为〝删繁就简”,这种理解并不完整,它有很多个理解的角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是: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决策方案,需要最少假设的那个最有可能是最正确的。“简单决策”之所以“简单”,其本质是在无常中发现了一件确定性特别高的事情,而且这种确定性是由极少的一两个维度所导致的。

我来举几个例子。

2019年,华为受到限制,它最高端的手机芯片无法被代工生产。那个时候,华为高端机在欧洲的市占率已超过苹果,在中国更是比苹果领先很多。这次受限,等于把一个很大的市场拱手让给了苹果,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当时买入苹果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美股暴挫。有一个公开指标是美联储的流动性指标,当这个指标显示市场流动性极为衰竭的时候,无论多么优质的资产都可能会被抛售。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你长期跟踪的好公司也因此而暴跌的话,那么买入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19年,非洲猪瘟大流行,生猪大量死亡,当时中国只有一家养猪公司能够很好地解决仔猪繁殖的问题,这家公司叫牧原股份,买入它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2003年,韩国股市暴跌,巴菲特买了很多韩国股票。他说:“通过花旗寄来的韩国股票手册,大概花了五六小时,找到了20多家基本面稳健,市盈率只有两三倍的公司。我做了个组合分散投资,因为我不太熟悉韩国股市。”2007年和2008年,他把大部分韩国股票卖掉了,收益颇丰。巴菲特后来回顾这次投资说:“我们一直在寻找特别异常的机会。有时候,在证券市场中,会出现异常的机会。我喜欢开枪打桶里的鱼,而且最好是桶里没水了再开枪。”其实,股价足够便宜本身就是投资最重要的理由。对于巴菲特而言,这个决策就是一个“简单决策”。

以上这些例子似乎都是一些突发性机会,我只是想用这些例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什么叫简单决策。系统性来讲,应用简单决策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公司的业务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如果认为价格已经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那么就可以买入,这也是一种简单决策。但是,如果觉得还比较贵,那不妨再耐心等待以下几种机会: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带来的个股下跌机会,例如在熊市中后期,或者在重大事件(如疫情)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买入;二是当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袭击公司导致价格下跌,但评估后认为对长期发展影响有限时,就可以趁低买入,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曾经由于色拉油丑闻而股价大跌,茅台也曾经由于塑化剂事件而狂跌不止,这都是好的买点;三是很多行业会有一些显著的周期,等候周期底部的来临,看看有没有机会。例如,券商的业绩表现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在加息周期利润暴涨(主要原因是把钱借给客户的利差提高了),股价也高,在降息周期则相反,如果要买,不妨等待息口的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经营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动而创造了好的买点。例如,前面提到由于华为受限制而导致苹果出现买点,由于非洲猪瘟事件而导致牧原出现买点,还有2022年底由于ChatGPT3.5的面世而导致微软出现买点等。

能做简单决策的机会一定不会太多,如果遇上了,就意味着这是一次确定性很强的机会,值得加大筹码下注。以事后诸葛亮的心态看这些简单决策,好像很容易,但是人在局中之时,你真的能做出这种判断吗?别人的简单决策对你来说可能非常困难。当你觉得可以做出一个简单决策时,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重要维度?在当下,为什么这一两个重要维度发生变化时,根本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导致以上的判断失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事物的多个重要维度有深度认知,这样当适合降维思考的机会来临时,你才有可能抓得到,我总结为“唯有至繁,方可至简”。

巴菲特说过,有一个伟大的棒球运动员,他在球场上等待挥杆,很多个球朝他飞掷过来,他只对完全适合的那个球发动一击,别的都放过。这位棒球运动员所做的决策就是一个简单决策。对他而言,这一击,非常简单,别的放过的球,都太复杂。这个“简单决策”简单吗?很不简单,需要无数练习。

在我看来,你在做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时,如果这个决策不是一个简单决策,那么就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决策,甚至可能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决策。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所做的这个决策还不够简单,那么不妨等等看。

在我看来,我们一生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资料,考察了很多人,增长了很多见识,就投资而言,只是为了做几个简单决策。

巴菲特有一次在大学做演讲的时候说,这辈子你每做一次投资就在卡片上打一个洞,打完20个洞就不可以再打了,如果你投资的标准如此苛刻和严谨的话,那么你投资的业绩一定会提高。

降维思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太多维度都要同时考虑的话,变数太多,异常复杂,很难想清楚,但如果维度减少到一两个,那就简单多了,就容易判断。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只追求极高的确定性,我们通过这种方法论判断确定性,成功的机率就会高些。

降维思考判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前面说了降维思考有两个应用情景,另一个与公司经营有关系,在判断公司护城河是否足够宽、竞争胜率是否足够高时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它可以表述为:一个事物有很多个维度,可能只有非常少的几个维度是特别重要的。在这几个特别重要的维度里,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一两个维度做到极致,就可能会取得超强竞争力

举几个例子,商品零售讲究“多快好省”四个维度。好市多Costco)的商业模式极为独特,主要是靠售卖会员卡赚钱,而不是靠商品价差赚钱,所以它售卖的商品价格很低(公司规定商品的毛利不可以高于14%),而且每一个品类只提供很少的几个优质品牌供选择;合作的品牌由于能够获得大量订单,因此也愿意以较低的供货价与它进行合作。好市多放弃了“多”这个维度,也不太关心“快”这个维度,但极致解决了“好”与“省”两个维度,竞争力极强。

拼多多近年增长非常迅猛,它关心的维度只有一个:就是“省”!质量这个维度虽然不怎么样,但价格便宜到你不能相信。经济好时它固然受益,经济不好时它可能更好,这种商业模式的竞争力非常强。

海外有一家网络券商叫盈透证券(IB),只做交易,没有投行,也没有研究,软件很复杂,不太好用,但主打的是交易费用特别便宜,借贷利率也特别低,一些专业投资机构就很喜欢,2023年8月又创了历史新高。

美国还有一家公司叫TjMax,可以理解为美国线下版的唯品会,主打的是卖过气名牌,但就是便宜,一两折的一大把,历久上就是超级大牛股,屡创新高。

在价格这个领域做到极致低价,就会有超级护城河,这是我最喜欢研究的领域之一。

“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价格便宜只是表象,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底层的深度思考。好市多的产品又好又便宜,赶紧去抄它的作业呀!但现实是,在中国至今没有一家线下超市能抄到它的精髓,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好市多产品中大约三四成是自有品牌,这样能很好的控制成本和质量。其他一些品牌基本都是好市多深度定制的,包括选品、包装、分量、价格、数量、运输半径等,也就是说深度参与了供应链的管理。

拼多多有类似之处,以农产品为例,它会深入种植原产地以寻找第一手货源,帮忙解决物流、保鲜等问题,联系很多经销商。在各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报价最低的经销商会获得最大的流量,这会给它们带来巨额的订单。深度参与供应链管理,应该属于零售行业的第一性原理。淘宝在这方面做的比拼多多差多了,它对供应链并不足够重视,它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价高者得的策略来销售广告以获取流量收益,它现在被拼多多冲击得无比狼狈。

2023年暑假有个很火的视频综艺节目叫《乐队的夏天》,赞助商是京东。我看到舞台上有一横幅广告,上面写着4个字:“多快好省。”也就是说,四个维度它全要。这可能吗?以前京东的特点就是快,但随着快递行业越来越内卷,服务越来越好,京东的这个优势基本不存在了。最高效的是美团,下个订单半小时、一小时就能送货上门。京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是什么?既要又要还要,说明京东还没有想清楚。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年前QQ与MSN竞争如火如荼。白领们大多用MSN,觉得用QQ很low。QQ后来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叫文件断点传输,这个功能太好了。因为当时的网络很慢很不稳定,在MSN或者QQ上传文件,一旦传输失败,只能从零开始重新传,叫人非常崩溃。QQ这项新功能一出来,白领们传文件就很快转用QQ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海底捞。火锅生意讲究的是口味、价格和服务。海底捞的口味和价格两个维度只能说一般,但它特别强调“服务”(这个“服务”还包括食材的卫生和放心),而且做到了极致,因而吸引了无数回头客。

小结一下降维思考,前面谈过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它只追求极高的确定性,实际操作中可拆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投资标的公司在竞争中的胜率有极高的要求;二是指建仓时判断盈利的确定性极高。在这两部分,降维思考都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我总结的降维思考源于禅学,而中国辩证法所强调的“抓主要矛盾”其实也是一种降维思考,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差异。可见,不同的伟大的哲学总能殊途同归。

黑马策略有很多缺陷

现在来谈一种策略——黑马策略。黑马策略和只追求极高确定性的价值投资策略不同,所投资的股票的确定性并没有那么高(这里说的确定性不高主要是指公司的胜率并不太高),但是一旦成功,可能会涨很多倍,但如果没赌对,可能也会跌很多,也就是赔率很高。这种策略有点像一级市场VC(风险投资)的策略,二级市场上也有很多人采用这种策略。

我也尝试过,但发现效果并不好。我来分析一下,这种策略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精力,另外一个是仓位。

如果你买到一个确定性很高的公司,你其实不必经常去关心它,看看季报,读读新闻,偶尔看下研报就可以了。段永平买了很多茅台和苹果的股票,他至今都没有去过茅台,并且是在买了苹果股票很多年后才见了蒂姆·库克。

但是,如果你买一个胜率没有那么高的公司,你就要非常关心它,要经常去公司走访,要和高管交朋友,每一则行业新闻都要细细分析其中的利弊。如果你多买了几个这样的股票,真会忙得半死,精力是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仓位多少才合适。如果你买了一个确定性很高的股票,你敢下很重的仓位。如果你买的股票确定性没那么高,但很重仓,一旦失误了,就会有很大的亏损。这么做太冒险了。稳妥一点,仓位别太重,小一点就好。但问题是,仓位比较小,即使它后来涨了很多,对你业绩的贡献也很有限。而且这种稳妥的做法意味着你不得不分散买入很多公司。这么多只公司的股票,你买对几只是有可能的,但买对很多只是不可能的。只要买得足够多,你的判断的准确性一定会符合正态分布,整体趋向平庸,这是必然的。你这么一算,其实收益率很有可能未必太好。而且即使你今年你赌对了,收益不错,但明年说不定你赌错了,影响了收益,长期看你的收益可能会很不稳定。这样一来,你就不能很好地享受复利的好处。

投资者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买了股票之后上涨了不少,是否要加仓?对价值投资者来讲,这其实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的买卖决策都来自对自由现金流的预测,估算后如果仍然有安全边际就买入。但是遇到黑马公司,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不买吧,担心它涨得更高;买吧,又很担心被套,甚至时刻都要琢磨何时出货。另外,这种股票如果下跌,要不要补仓呢?这时所面临的困惑是一样的。在没有极高确定性的情况下,很简单的问题其实都很难解决。

当然,如果这种黑马股票只占仓位的一小部分,就当作在二级市场做了一次风险投资,那就没什么问题。

追求极高确定性的价值投资策略,并不押宝中短期股价的大幅上涨,而是追求长期复利的增长。很多人还看不上,觉得慢,他们不理解,慢就是快。开车开得不稳,越想快,越麻烦。

共识与上涨空间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一只股票的确定性很强,往往意味着大家的共识会很强,这样上涨的空间就很有限了。

这个说法的理论根据其实来自博弈论。如果大家普遍都很看好,也就是所谓的共识很强,那么买的人就会很积极踊跃,股价就会涨得很高。另外一方面,如果出了什么不好的消息,多头纷纷出货时,跌的也会深。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根据这个理论,有人会非常重视所谓共识的判断,认为超额收益来自于非共识,并据此制定投资策略。

但事实告诉我们,有极少数的一些“有广泛共识的明星公司”很多年都是大牛股,看看茅台好市多、TjMax、微软谷歌,LVMH等,持续取得了非凡的超额收益。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这些公司都有超级宽的护城河,在竞争中胜率很高,但支持他们长期大涨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是,它们未来的成长空间还很大,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雪坡还很长。因此在很多年中,尽管有时候涨多了一定会回调,但是伴随着业绩的持续成长,它们的股价仍然会屡创新高。

有位朋友问我:“你说的'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属于共识的一部分吗?”如果是,市场很快就会据此定价,很快这种股票就会大涨,长期持有就没有什么空间了。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共识到底是什么。

其实有好多种所谓的共识。

对短期股价有很大影响的是“彭博共识”。彭博会将一些主流的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对该公司下一个季度、当年或更长一点的业绩的预测,简单平均一下,公布为所谓的共识。基金经理关心的主要是下一季度或当年的业绩共识,当业绩真正公布的时候,如果与这种共识有较大差距,确实会引起股价的波动。至于第二年的业绩共识,影响就小多了,两年之后的就更小了,因为变数太多,可信度有限。因此,彭博共识实质上是极少数分析师的共识,而且主要是短期的共识。对价值投资而言,这种短期的所谓共识,其实意义相当有限。

价值投资者所最关心的长期成长空间有多大,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分歧普遍极大。多头们认为很大,空头们可能认为很小。同样是多头,极度乐观的多头和谨慎的多头,估测结果甚至也可能有数倍的差异。因此我们说的所谓共识,和我在前面所谈的所谓胜率一样,其实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至于这种主观判断对还是不对,要靠事实来验证。某人宣称的所谓共识,其实只是他或者他所属的某一个小团体所做出的预测。

而且我发现,即使是看起来很专业的分析师群体所达成的共识,也经常会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有规律可循,基本就是简单的线性推导。比如某一个季度或某一年的成长很快,那么所谓共识就会大幅调高,相反就会大幅调低。究其原因,是这些研究员习惯短线思维,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短线看得准不准”和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

回到之前那个问题, Costco微软、LVMH等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如果确实已经真正成为整个市场的共识,市场必然会迅速据此定价,股票涨幅就会一步到位,但从它逐年持续上涨的趋势可以断定,所谓的整个市场都认同的客观的共识是不存在的。

共识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很不可靠。把很多精力用来研判市场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其实意义不大。根据这种共识来进行决策,波动性会很大,确定性也不可能太高。

如何判断未来成长的空间,不同专业领域的方法论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有长期研究某一个领域,才可能洞察本质并做出自己的预测,而且未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是符合贝叶斯主义的。不过,预测未来实在太难,研究再深入也只能是毛估估。我比较喜欢研究这样的领域:一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趋势,已过了早期迷茫的阶段,曙光初现,只知道空间非常大,甚至大到一时难以估量;二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虽然每年成长速度不一定会很快,甚至已经平稳了,但是,某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极其锐利,它现在的市场份额还不算太大,未来可以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回过头来,我在前面所说的“有广泛共识的明星公司”,如微软茅台等,到底在说什么?很多时候,它们其实和所谓共识并没什么关系,而是通常指多年来股价表现很不错、因此经常被媒体报道、广大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公司。

所谓“广泛共识”还有一种使用的语境,是指市场变得非常乐观或非常悲观,实质表达的是一种市场的情绪,但大家误以为是所谓共识。研究市场的情绪对投资是有意义的,例如非常悲观的市场会为我们创造好的买点。

如果一家公司处于所谓广泛共识中,但其实是处于非常乐观的市场情绪下,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公司估值会比较高,甚至阶段性会很高。怎么办呢?我觉得,即使自己预测其未来成长空间还很大,但如果估值太贵了,还是要慎重,最好等到它有好的回调再买,这需要足够的耐心。我前面已经谈过这一问题,在此我再复述一遍:

如果觉得还比较贵,不妨再耐心等待以下几种机会:一是股市全面大跌而带来的个股下跌机会,例如在熊市中后期,或者在重大事件(如疫情)导致市场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买入;二是当一些大的利空因素袭击公司导致价格下跌,但评估后认为对长期发展影响有限时,就可以趁低买入,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曾经由于色拉油丑闻而股价大跌,茅台也曾经由于塑化剂事件而狂跌不止,这都是好的买点;三是很多行业会有一些显著的周期,等候周期底部的来临,看看有没有机会。例如,券商的业绩表现与利率有很大的关系,在加息周期利润暴涨(主要原因是把钱借给客户的利差提高了),股价也高,在降息周期则相反,如果要买,不妨等待息口的变化。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赚大钱不是靠交易,是靠等待。巴菲特在买入某些公司之前,曾经关注了几十年,例如可口可乐

现在苹果市值3万亿美元,10年前你知道它有多少市值吗?不到3000亿美元,当时已经是市场上最高市值的股票之一了,Superstar,这么受欢迎,所谓“共识高”,而且如此大市值的公司怎么还能涨呢?如果这么想,那很遗憾这10年就错过了。我想强调的是,是否有所谓的市场共识并非核心,是否有超强的护城河以保证它的极高确定性,是否还有很长的雪坡保证它的成长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朋友和我探讨苹果10年涨10倍的这个案例,他用非共识来解释。这10年间苹果的发展和当时的共识有好几处不一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非共识是,大家之前都把它当作卖硬件的公司,因此估值PE比较低,直到有一天,苹果非硬件产品的收入,包括30%苹果税的收入、 Apple Pay的收入,还有用户订阅手机资讯、音乐、视频等的收入,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可以用类似软件或SaaS的方式给它估值,因此把它的PE大幅调升了。

这样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还有更底层的思考逻辑。我的解释是:当苹果的非硬件收入不断增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能触发一次重大的贝叶斯调整,这次调整思考的模型仍然是DCF模型,思考的对象仍然是自由现金流,当觉得是可持续并且空间很大时,苹果的价值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它的估值PE也因此被调高了。在思考的原点,并不需要关心共识这个问题,思考的结论和当时主流的想法即所谓共识是不一致的,但那只是结果。如果认为之所以大涨,是由于非共识的话,究其根本,我觉得是倒果为因了。前面谈到微软由于有ChatGPT3.5的横空出世,极大拓展了它未来云收入的空间,从而触发了一次贝叶斯调整,这两者的思考逻辑是一样的。

证券市场可以容纳很多种不同的投资理念。用共识这种方法来思考是基于博弈论的,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传统上就是DCF模型,但我认为还要加上贝叶斯调整,思考对象始终是自由现金流。这个逻辑清晰简单,当然,要做到很不容易。

时间是价值投资的敌人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是价值投资的朋友。我有一个观点:时间是价值投资的敌人。

此话怎讲?

说时间是价值投资的朋友,是从复利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一家公司长期持续成长,股价长期复利增长,那么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说时间是价值投资的敌人,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熵。熵,用于度量系统的混乱程度,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科学家发现,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随着时间的增长,其温差必然降低,其熵必然增加,系统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温差为零,系统退化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状态(又叫“熵死”)。这个定律意味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的。看一看周围,眼前那些美好的事物总会衰败,火会熄灭,肉会腐烂,木屋会塌,人会老死。

有没有可能避免熵死呢?有,就是建立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一位叫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的科学家提出来的,他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熵会减少(也就是“熵减”),系统从而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这种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远离平衡,二是开放,三是非线性发展。

华为任正非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相同的规律,企业也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混乱并最终完全丧失活力,从而消亡。如何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呢?任正非认为,华为也要建立耗散型结构,持续的、系统的提升企业活力。

华为出了本书叫作《熵减,华为活力之源》,我非常认真的读过很多遍,这是我近10年来读过的最有启发的一本书。我把书的内容总结了一下,即要把公司打造成一个耗散型组织,要做到以下三点:

1.促使公司远离平衡;

2.促使公司更加开放;

3.集中资源发力突变性机会,从而让公司的成长曲线变得陡峭。这是指管理层对未来要有预见性,一旦觉察重大的机遇爆发点,要敢于集中资源出击,促进公司突变式的发展。

这三点,我称之为熵减三法则。熵减是华为最重要的管理思想,没有之一。我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发表在我的公众号里。

我看过一个统计,从20年的长度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从巅峰走向持续的衰落,时间在不断毁灭它们的价值。一家公司要有很高的胜率,它的护城河必须很宽,这还不够,企业文化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公司都必然熵增,活力都会或快或慢地流失,因此所有的公司都要做熵减。熵减应该是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你持有一家公司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最完美的就是巴菲特说的永远,这样的一家公司,如果不能持续保持活力,你的投资怎么会有好的回报?

我有一篇文章谈到熵增,我一位做投资的好朋友说我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显得自己水平高。我想了想,还真不是,熵增不是简单的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必然走向衰落的趋势,真没有别的词可以表达如此丰富的内涵。一些很老的公司的老板觉得自己还能干,员工对公司也很忠诚,工作好像也很努力,但为什么就是停滞不前了呢?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马化腾说过,你什么都没有做错,错就错在你太老了。如果一家公司不加大开放的力度,不注重引进新人、提拔新人,淘汰一些混日子的老人,无论曾经多么优秀的公司都很快会成为昨日黄花。

时间是长期价值投资的敌人,不是朋友。只有熵减能力很强的公司,我们长期持有它才能获得好的回报。

贝叶斯主义的本质是持续接受反馈

贝叶斯主义是根据现实所发生的情况调整概率,然后再做出新的判断,它的本质是持续接受反馈。反馈对做出决策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如果不愿意接受反馈,就会一条路走到黑。

有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世界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还没撞到南墙,有预警,还没撞就回头了,这很好;第二种,头刚撞到南墙,马上回头,所谓悬崖勒马,还好;第三种,头已经撞到南墙了,但脑里有个地图,指示还能往前走,因此继续撞,撞到头破血流,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还认为自己有信仰很勇敢。

2017年,马斯克有一个访谈,有人问他:“你这辈子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想了几十秒说:“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确保你拥有一个纠正性反馈回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这种纠正性反馈循环。即使别人不愿意告诉你你想听的。”

有反馈机制,愿意听取,就会有纠错机制。反馈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告诉你,第二种是自己就能意识到。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一旦你买了股票,就应该成为这个决策的反对者。你可以多看一些看空的文章,你还可以多和一些不喜欢这家公司的人交流,看看他们所担心的一些事情是否属实,是否有可能伤害投资的大逻辑。这真的非常重要。

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是反人性的。人总是喜欢和意见相同的人一起交流,看到赞同自己意见的就喜欢,看到一些反对自己意见的,心里就会烦恼甚至发火。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听取反对意见,你就一定会犯错误。

王小波在一本书中说,据史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拔,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结果是什么?这位国王只能听到好消息,没有人敢告诉他坏消息。他再也不能掌握自己王国的真实情况。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花刺子模国王,不走出自己建好的这个信息茧房,是没有办法做好投资的。

我在《乔布斯、禅与投资》这本书里谈到一种做法,美国有家对冲基金公司在开仓买入每一只股票之前,先要给这个投资举办一个“追悼会”,也就是先要指出,假如这个投资失败了,最有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一条一条列的清清楚楚,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对存在的风险做出预判,并随时警惕。

和老喻交流,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芒格说的格栅模型是指我们要跨学科地多读书、多思考,要建立起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世界的模型,多维思考。老喻说建立这个格栅模型,不是要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而是用于证伪,即我们做的某些事情可能在某一个维度里有很大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失败。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发人深省:摸到象鼻子的盲人,认为大象就是一根软管,摸到象腿的盲人,认为大象就是一根柱子,他们都对自己的认知坚信不疑并耻笑对方。有这样一种人,只读某一种类型的书,只相信某一种理论,并认为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别的理论,他既无法理解,也不愿意学习,甚至认为是异端邪说。这样的人是很难纠错的。

芒格说过:“我专门琢磨怎么否定自己。大多数人都是努力维护自己的想法,无论自己的想法多么愚不可及。”

李国飞摄影作品《Better and better》

贝叶斯主义其实和用于估值的DCF模型一样,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并不需要真的拍脑袋拍出一串数据,然后计算某一个确定的值出来(当然,你如果愿意这么做也可以)。贝叶斯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反馈及纠错系统,让我们用高度理性的概率思维来持续反省、纠错,实事求是,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新的决策。

黑天鹅、肥尾效应和幂律分布

再来谈谈和概率有关的几个投资现象。

黑天鹅是指一些极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出现,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地动山摇。如1998年,俄罗斯国债违约,导致以往业绩极为优异的长期资本公司破产,因为它从来没有预期这样极小概率的事情会发生。

肥尾效应,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写的同名图书《肥尾效应》中介绍过。以证券市场举例,发生暴涨暴跌的所谓小概率事件的概率,远大于传统的正态分布的概率,或者更通俗地说,你以为暴涨暴跌的概率很小,其实一点都不小。以事实说话,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A股大跌,2015年A股股灾,主要原因是人为政策导致牛市破灭加上过分杠杆;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人心惶惶,股市狠狠跌过一轮;2022年叠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和地产整治等诸多因素,中国资产大蓝筹普跌了7成。金融危机越来越频密了。

由黑天鹅和肥尾效应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脆弱。我做投资都快30年了,见过一些人做股票一直做的非常好,但突然间碰到一次很大的熊市,亏得很惨,之后一蹶不振,这就太脆弱了。巴菲特做投资几十年来碰到了很多个大熊市,账面同样深受损失,但总能触底反弹再创新高,这说明他反脆弱的能力特别强。

对价值投资者而言,如何反脆弱呢?我觉得一定要非常慎重的对待杠杆,能不用最好不用,非要用也只能是很低的杠杆,高杠杆是万恶之源。人一辈子富一次就够了,高杠杆最有可能让你富几次。有本很有名的书《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书的主人公利弗莫尔以高杠杆、敢拼杀而闻名,一生中四起四落,曾经在美国富豪榜上名列前茅,但最终穷困潦倒,自杀身亡。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要加杠杆的话,我觉得有一种工具比较好,就是期权,损失是有限的,但如果看对了,可能就会有多倍的回报。

塔勒布会买些极端情况下的看跌看涨期权以对冲极端风险。

另外,市场有些反脆弱的工具也很不错,例如可转债,既有债的性质,又有期权的性质,可攻可守。此外,还有优先股等。纵观几次大的金融风暴,巴菲特下场时也不知道形势会不会很快好转,优先股和可转债是他很喜欢运用的工具。

巴菲特反脆弱能力极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选股的策略。他投资的都是有极宽护城河的,竞争优势极为强大的公司,我总结为有95%的胜率。当遇到重大逆境时,具有这样特质的公司仍然有机会站稳脚跟,东山再起,再创巅峰。如果你买了胜率比较低的公司,在整体经营环境还好的时候,可能业绩也还不错,但如果碰到些行业灾难,这家公司就可能没有机会再翻身了。是巴菲特投资的公司反脆弱,导致巴菲特也反脆弱。

再谈谈幂律分布,也称为长尾分布,把这种分布画成图形时,就是一条向下的曲线,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通俗的理解就是二八原则,或者叫赢家通吃。特别好的例子是微信,占了社交9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会非常有价值,是价值投资最重要的研究标的之一。

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幂律分布图表的斜率变得越来越陡峭 。Facebook、微信、谷歌搜索、抖音、 Tiktok、维基百科、Youtube、Paypal等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淘宝也曾经占有很大的电商份额,但最近几年在拼多多、抖音等的冲击之下,份额大幅减少,这证明商品零售市场的消费层次和触达渠道是比较多的,一家公司很难全部垄断。画一张电商行业幂律分布图,曲线斜率这几年变缓和了。

重度奢侈品也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原因是每一个城市最重要的重奢商场只可能有一两个,而商场一二楼的铺面是非常有限的,是稀缺资源。LVMH公司已经拥有了LV和迪奥两大超级明星,旗下还签约了几十个一流的奢侈品品牌。一家重奢商场,如果没有LV和迪奥,还能运营下去吗?而你一旦签了LV和迪奥,LVMH公司就提要求必须将它旗下很多品牌都开到一二楼里,这样靠后的重奢公司如厉峰集团和开云集团以及一些独立品牌获得的机会就少多了。LVMH公司还在持续收购中,它的竞争优势还在持续扩大。

禅修不是驼鸟式的“心态好”

有人说,为什么要禅修呢?禅修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心态变好,即使股票下跌也不必慌里慌张的。

这样的理解流传很广,但其实是很大的误区。

禅修确实可以让人内心变得平静,但这种平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干,自己欺骗自己故作镇静,而是在这种平静的心态下进行非常理性的思考。股票如果下跌了,要反思当时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它的护城河有没有受到冲击,如果没有,你当然可以处变不惊,心平气和;但如果是护城河出了大问题,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赶紧止损,否则,越是所谓的驼鸟式“心态好”,处变不惊,可能亏损就越大。止损之后,由于你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你仍然能够心平气和,那才是真正的“心态好”。

李国飞摄影作品《岁月静好》

禅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心灵按摩,更不是自欺欺人,它让心处于宁静的状态,激光一般的专注,深刻洞察世间的规律。

另外,所谓禅修,并不仅仅是打坐,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理解。跑步也好,摄影也好,修图也好,埋头读书也好,奋笔疾书也好,当你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脑神经空前活跃,灵感不断,大脑高潮迭起(内啡肽在分泌),那样的状态就是禅修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的洞察力与创新力都会有大的突破。

禅不仅是一门修心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我在书里有很详细的论述,但毕竟全书的内容主要是2017年写的 ,为补充我最新的一些研究,后来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我对禅与投资的新的思考》,发表在我的公众号“李国飞哲学与投资笔记”里,如果有兴趣,也不妨看一看。

李国飞

2024年1月3日

网页链接

我和老喻2023年8月29日的直播视频

……………………………………………………………………

再次衷心感谢老喻!在写作过程中,谢强和我进行了深度交流,给了很多修改意见,感谢!感谢杨洁琼师妹精心的修改!感谢申文风、陈修竹、汪亦凡、酷鱼、高永杰、蔡川、张立明、陈峰,王彦的意见和支持!

另外,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所有评论中获点赞最多的前5位朋友(截至1月15日),将会获赠我亲笔签名的《乔布斯、禅与投资》新书一本。

点击阅读原文,入手《乔布斯、禅与投资》

精彩讨论

专注自己的印钞机01-08 23:15

只有极少数优质公司才能大概估计出未来几年的自由现金流,占比2%,这里面自己能搞懂的就是几家公司而已;98%的公司很弱势,买入就是送钱给别人花。

丰泽菊香01-09 14:54

禅不仅是一门修心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禅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心灵按摩,更不是自欺欺人,它让心处于宁静的状态,激光一般的专注,深刻洞察世间的规律。看完国飞兄的雄文,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肤浅。投资太难了,有时投资成功只是幸运而已。感恩分享。

全部讨论

03-02 13:45

很精彩

01-08 10:38

雪球现在想转发需要评论,那只能让一些人不转发,这篇我还是转发了,当看到灰度和概率,概率的动态变化时。

只有极少数优质公司才能大概估计出未来几年的自由现金流,占比2%,这里面自己能搞懂的就是几家公司而已;98%的公司很弱势,买入就是送钱给别人花。

01-09 14:54

禅不仅是一门修心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禅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心灵按摩,更不是自欺欺人,它让心处于宁静的状态,激光一般的专注,深刻洞察世间的规律。看完国飞兄的雄文,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肤浅。投资太难了,有时投资成功只是幸运而已。感恩分享。

01-08 14:01

李国飞对禅和《道德经》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存在一些误读,张磊也是如此,但是对投资就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佛法和《道德经》描述的是本质性的规律。

01-31 10:32

“美国还有一家公司叫TjMax,可以理解为美国线下版的唯品会,主打的是卖过气名牌,但就是便宜,一两折的一大把,历久上就是超级大牛股,屡创新高。”

01-26 19:27

总感觉现在美股微软等头部公司走势很像21年冲到700多的腾讯,chatgpt等基本面的变好不可否认,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美元加息后全球美元的回流导致市场流动的过剩给高估值提供了支撑。如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华尔街流传的一句话一样,科技股的基本面再好没有华尔街的贪婪来的快。

当年市盈率(PE)大约二十三四倍,我觉得安全边际足够了,胜算很高,就买了很大仓位。(看来价值投资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23、4倍PE我是不敢重仓的,当然,我是没有研究透)

05-15 16:51

总感觉把事情整复杂了,读起来头晕。运用段永平的模型“好生意模式+好企业文化+好价格”,去排除掉不合格的企业,同时给企业做演绎推演,上车后再结合贝叶斯原理,在演进的路上根据新产生的信息做适时调整,所要的结果就成为了一种调整后的必然导出......,事情就简单了。

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