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共享充电宝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42天时间里,12笔融资,超3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融资金额已达到将近12亿元人民币。

文│本刊记者 贺佳雯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点击借充电宝,芝麻信用600分以上的用户只需同意芝麻信用协议即可免押获得一块充电宝,整个过程不足三分钟。充电按照时间收费,一小时一元。如芝麻信用不足600分,支付一百元押金即可使用。这就是共享充电宝的取用流程。

共享单车之战正打得火热,市场又掀新的共享狂潮。共享充电宝正在各个城市铺陈开来。根据公开资料,截止4月份,“来电”已入驻80多个城市、铺设1600多台终端机柜,25000台充电宝;而“街电”称,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余城市,铺设1万多个商家。“来电”、“街电”和“小电”是目前共享充电宝市场里的三大公司,他们均表示,接下来要快速铺设网点。“小电”表示:2017年计划全国铺360万台充电宝……

资本的狂欢

在资本圈里,对于共享充电宝,投资者各自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些人认为共享充电宝真正击中了当下人们为手机充电的痛点,未来市场广阔。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共享充电宝不过是搭上共享经济的快车“火了”一把,一年之后“还剩几多”是个未知数。

无论如何,近两个月,资本疯狂涌入共享充电宝是事实。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从3月31日至5月11日,42天的时间里,12笔融资,超3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已达到将近12亿元人民币。要知道,这个金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4倍之多。更何况,此次“盯”上共享充电宝的投资机构还不乏腾讯、小米、360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现在,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从使用场景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来电”,主攻大场景大设备;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再一个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代表是“街电”,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还有就是以“小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有至少15家创业公司入局。其中,规模最大的正是“来电”、“街电”和“小电”,这三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

在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看来,充电是刚性、高频需求,如今线上流量枯竭,一些低成本、可快速铺量的线下“重资产”项目反倒成了流量入口。

“来电”相关负责人在回复《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称,来电共享充电宝平均每个充电宝每天流转率为 0.8 次,一次流转的平均使用时间为 3 小时左右,根据不同渠道差异化定价。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目前,商户是共享充电宝的主战场。但有不少商家对于共享充电能否成为高频消费行为存疑。“之前我们一直免费提供充电宝,不少座位附近本身就有电源插座,这两种方式完全能解决顾客需要。现在让人花钱充电,真的会愿意吗?”北京朝阳区某购物广场一咖啡厅的店员林瑞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据他观察,共享充电宝到店后,使用频率并不高,“有时顾客好奇试一试,尤其当顾客发现需交100块押金后大多选择离开”。

这正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共同的挑战:如何培育起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

变现之困

“以共享单车为例,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的问题。”小电创始人唐永波认为共享充电宝可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来电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用户在哪里,哪些网点就有价值。而量化网点的价值,来电有一套评估系统。根据人流量、充电需求、停留时间、用电焦虑感、替代方案等多个维度划分出十多种场景。根据每一种场景划分出相应的运营策略。

依然有不少分析人士对共享充电宝行业并不看好。互联网分析师钱皓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缺乏高频使用场景,且复用率低。易观IT分析师朱大林表示,“智能手机在2011年和2012年的时候飞速发展,充电宝的销量也在2012年的时候达到了井喷的状态。现在人手一个甚至两三个充电宝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不少人出门都会随身携带充电宝。”

此外,产品质量安全和用户隐私安全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个低门槛的产品,不少公司都希望在这个风头正甚之时分一杯羹,但这也导致了一些使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品质问题。

用户最为担心的是自己手机的数据安全问题。有技术人士认为,公共充电宝立柜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有内置的集成电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运行。有程序的地方就会有人,有电脑的地方就会有黑客。“我们普通的程序员写一段程序找机会置入,就相当于用自己的电脑对其进行接管,人们通过数据线将手机连接到充电桩上,其实就相当于把手机同时连到我的电脑上。这样一同步,我就可以接管其他人的手机,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该人士说。

借还共享充电宝扫描二维码时,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对其进行授权,但微信、支付宝其实都绑定了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在扫码过程中,不少用户也担心给信息泄露提供了可能。“即使共享充电宝的厂商并不会对个人信息挪作他用,但是数据库泄露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上述人士补充道。共享充电宝对于用户虽能解决一时急需,但其安全隐患却可能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专利纠纷也成为共享充电宝企业面临的问题。今年3月底,来电科技以专利侵权为由,对街电科技和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公司发起诉讼。

目前看来,虽然共享充电宝门槛低,但并未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获取用户流量并不难,但要留住用户并且激活流量价值却需要花不少功夫。而且要获得大量用户,还要在运营方面下血本。此外,共享物品损毁率较高,不断更换充电宝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此,也有人不愿意进入共享充电宝市场。据一位接近人士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透露,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早在去年年初就考察过多个共享充电宝项目,但最终没有出手投资。他认为,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尽管共享充电宝的出身就贴上了“共享”的热门标签,但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如何尚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