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进入“对冲”时代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加菲虎头  作品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杂志

       当市场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投资者上空时,国内首只公募对冲基金赫然面世。
 


  今年对冲基金业流年不利。11月初,对冲基金巨头SAC刚刚承认内幕交易指控,罚金达到创纪录的18亿美元,与此同时,晨星公布数据显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PIMCO资产管理规模10个月缩水375亿美元,拱手让出头名宝座。

  首家对冲园区成立

  当对冲基金在大洋彼岸风雨交加之时,中国对冲基金却迎来不错的好收成。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近150只对冲基金今年以来平均业绩为10.87%,其中一些对冲基金的业绩更是惊人,如某款管理期货策略的对冲基金产品今年以来上涨81.04%;某宏观策略产品今年以来上涨49.88%;多款投资定向增发类产品今年收益也是超过了40%。

  10月18日,上海虹口区成立对冲基金园区,首次由政府层面对对冲基金予以认可,并且给予扶持。此外,股指期权、个股期权等更多对冲工具年内有望推出。种种乐观信号或许意味着我国对冲交易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正是出于其较好的前景,今年一些实力雄厚的对冲基金公司借势扩张,而不少老牌的股票型私募基金公司也陆续研发出对冲基金策略,令对冲基金发行创出了历史新高。

  近日,国内首只在合同中明确采取对冲策略为主要投资策略的公募混合基金——嘉实绝对收益策略定期混合基金将发行。据悉,该基金主要通过做空机制,对冲市场风险,即在主动买入股票的同时卖空股指期货,以此剥离市场波动的系统性风险,获取与市场无关的绝对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对冲基金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在长安基金总经理黄陈看来,对冲基金热近期在国内兴起,也跟二级市场走势密不可分。“市场如果大势很好,股票在涨,对冲的人就少,当大面上机会不多的时候,对冲基金就会比较活跃,用这样的策略来捕捉投资空间。”

   对冲基金羽翼渐丰

  对于海外市场而言,对冲基金总规模已高达25100亿美元(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但在中国,这个“舶来品”依旧处在起步阶段,并且略显小众。

  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一样,有着基本相同客户群体,一直以来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投资品种之一。根据融智评级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自2003年中国对冲基金行业第一只产品出现,截至目前共成功发行了5760只产品。由于产品到期清算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提前清算产品总数为1344只。今年以来产品累计发行量为1707只,大幅超越2012年全年产品发行数量。随着产品基数的不断扩大,清盘产品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2012年产品清盘数量达到433只。今年1至9月份产品清盘总数为237只。

  在地区分布方面,北、上、广、深成为对冲基金的重要聚集地,自2007年以来,四个地区的产品发行量达到对冲基金整体数量的52.22%。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融智评级研究中心的调研,尽管广深地区集聚了大批老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早期阶段发行产品量最多,但上海则后来居上,近几年来产品发行数量快速增多,超越广深地区,北京则紧随其后。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加之此次对冲基金产业园和自贸区的双轮驱动,上海地区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产品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工具是非常成熟的工具,只是我们的制度还没跟上,相应的包括资本市场的一些特性也不太支持,未来随着市场的建设,对冲基金会迎来很好地发展。”

  来自海外市场的信息佐证了这一判断。据了解,受自贸区利好等影响海外对冲基金兴起了中国投资热。对冲基金跟踪机构Eurekahedg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专注中国投资的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29亿美元,超过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此外,前9个月,此类对冲基金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超过除日本以外的中国周边国家的回报率。

  


  “中国式”对冲

  之所以令众机构跃跃欲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我国的对冲基金领域中,他们始终无法大展拳脚。“在国内,对冲基金还是一个比较概念性的东西,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健全到这个程度。”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存在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在全球市场上大量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相关联的股票和债券等现代金融工具买多卖空,才能达到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条件下,无法为对冲提供施展空间。” 

  一直以来,对冲基金大佬在国际舞台呼风唤雨,狙击英镑,做空日元,在财富累积的同时,也让对冲基金名声大噪。而对冲基金蕴藏的强大力量,却让国内市场对它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和畏惧。及至2010年4月,股指期货的出台才让对冲有了第一个做空工具,并且是目前国内对冲基金最为倚重的做空工具。

  “理论上来说融资融券也可以用于对冲,但是实际操作上应该没有机构用它做空。”首善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连君表示,“首先是券源太少,其次是成本太高。”

  国金证券资管部门负责人石兵也表示,券源标的难寻是制约融资融券无法成为做空工具的主要原因。证券公司存量小,即使通过证金公司的平台,标的券源也要自己寻找,结果难料。“内地借一个标的一年的成本可能是9%,而在香港这种成熟市场可能只有2%~3%,如果做空的收益只有8%~9%,那就相当于没有收益了。”

  这也反映出对冲基金发展的另一个障碍:股票市场T+1的交易制度放大了对冲的不确定性,华尔街归来的很多基金管理人,模型策略就此搁浅。“对冲交易一天好几个来回,在国内当前的交易环境下还无法实现。”陈连君称,“行业在期待突破,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发展,如果制度跟上了,配套政策完善了,相应地,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也会提高,带动整个行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