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扩大内需,消化产能过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7月23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主讲经济日报集团主办的《经济大讲堂》,做了题为“实现双倍增的目标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演讲。郑新立指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三十多的经济结构累积的结果,需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将消化产能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合理分配制度。

  郑新立认为,要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首先要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讲,产能过剩是由多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的。目前,无论是钢铁、水泥、铝材、平板玻璃、家用电器等传统行业,还是风电、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战略型新兴产业都已超过国民需求。我国的造船能力超过了全世界的需求总和,而制造业生产能力则超过全球水平的30%以上。虽然发展市场经济已经20多年,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刻和全面。我国在计划经济阶段的突出的特征是短缺,而市场经济阶段的突出特征则是过剩,以往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时,通常以解决“短缺”的方式来解决“过剩”的问题,盲目的上项目、增加投资。

  郑新立直指,投资一家独大,“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从1978年到2012年的34年间,我国的消费率从53%逐步下降至34%,而投资率却在逐步上升,最终超过消费率,也就必然导致当下的产能过剩。他认为,投资的合理比例应该保持在25℅左右。对比发达国家70℅多的居民消费率,我们亟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郑新立用“艰难的爬坡阶段” 来形容当前的经济形势。他分析,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坚持通过增量调节和增量优化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另一种观点的实质则是通过存量调节,破产重组的方式来实现发展。他指出,一旦经济增速下滑到7﹪以下,将导致中小企业倒闭,就业受影响,冲击社会稳定等一系列后果,稳定的增量调节十分必要。

  他认为,对于政府来说,不宜过多使用行政手段,应该利用复杂的市场机制,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四个一批”的策略,牺牲一批、重组一批、淘汰一批、转移一批,逐渐消化过剩产能。

  郑新立对本刊记者指出,现阶段依然有很多可发展的新兴产业。对于某些大宗进口物资来说,可投资的领域和空间很大,可以着力发展替代技术。例如集成电路技术、煤制油技术等。每年,我国集成电路的进口额巨大,相当于石油的进口总额。对此,可以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政府和企业合力投资,招聘优秀人才,集中攻关。在我国,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已经成熟,属于可盈利产业,把煤制油变成一级燃料,可以摆脱石油依赖进口的局面。

  又如,PX(二甲苯)是化工产品的中间原料,60%依赖进口,国内市场被日本、韩国控制。郑新立建议,可以在人烟稀少的海边、岛屿上,集中力量发展PX项目。对于高铁、养老院、幼儿园、停车场等大量短缺的公共服务业领域,应该用特殊经营权的方式让民营经济进入,相信短缺的局面可在一到两年内得到解决。

  另外,郑新立强调,应当鼓励政府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对于政府刺激性措施一味排斥的做法,十分盲目。

记者陈芬 @养了一头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