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到类似评论,再加上谢的基金在我总持仓中占比不高。没动。
相当多的投资者判断一只基金好坏的标准一定是近期(几个月至一两年)涨跌幅。
2015年6月前,2018年1月底前,2021年2月前,上图中的这只基金一定是大家眼中的好基金。
“净值屡创新高”、“回撤控制很好、简直是画线派”这样的赞誉不绝于耳。
伴随着这样的赞誉,基金申购规模也不断创新高。
结局我们肯定都想到了,这样买“好基金”的基民大都被套在了山顶,至少是半山腰上。
而2016年2月前、2019年1月前、2022年4月前,上图这只基金一定是“烂基金”。
因为业绩差,投资者用脚投票,割肉、赎回,基金规模不断减少。
谁要是向你推荐这样的“烂基金”,你一定会觉得他没水平,甚至可能会骂他无耻。
基金涨得好,基金经理被捧上天。
基金净值不断下跌,基金经理被骂成狗。
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
可问题是,这种天经地义恰好是我们投资基金亏损的最重要根源。
都买在半山腰之上,卖在山脚下,这钱又如何能赚得来?
其实这种看似合理的现象背后,是我们的投资方法论在“根”上出了问题。
很多基民用感觉或感性进行投资,涨得好自然是好基金、理所当然该买,跌得多自然是坏基金、理所当然该卖。
事实是,涨得多了大概率会跌,跌得多了大概率会涨,只要资本市场还存在,均值回归定律就一定会有效。
如果我们理性一点,不管是指数基金还是主动基金都只是我们借以投资的一种工具而已。
你无论怎么努力、穷尽任何手段,都找不到一只只涨不跌的权益基金,或者一位能够适应所有市场风格的基金经理。
因为这样的基金、这样的基金经理无论中外根本就不存在。
所有基金、所有基金经理都要受到均值回归定律的约束。
把这个问题想通了、看透了,就应该在任何一只基金涨得很好、涨了很久时保持警惕,可以择机分批兑现利润;而对自己一直跟踪的基金跌得很多、跌了很久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正是下跌给我们带来了低成本买入的机会,可以用分批定投的方式慢慢积累筹码。
当然,这种方法只对积极乐观的人有效,因为他们会觉得大跌砸出了黄金坑。
消极悲观的人大概率会认为大跌是个无底洞,而这样的人也不适合权益投资,早一点离开股市反而是一种救赎。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结束本文:
巅峰产生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
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本文由 懒人养基 首发,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