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池擂台上胜负尚未揭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64回复:428喜欢:788

光伏电池领域正在上演一场拳击赛,老牌拳王PERC年龄大了,体力逐渐不支,可能还能在拳台打个三五年,但新秀的崛起已经是必然趋势,无法逆转了。所以有好事者,就组织了一场名将告别赛,让PERC这位老将守擂,让后期之秀们上场攻擂,场下的选手有TOPCON,HIT,IBC。第一场比赛PERC对HIT,两人站到台上,现场裁判还没挥手势说比赛开始,场边裁判直接敲了钟,并且给了现场裁判一个眼神,现场裁判举起了HIT的手,全场欢呼,所有媒体开始发消息,PERC廉颇老矣,不战而败,世界是HIT的,步调一致,充满默契。留下一拳都没出的PERC还有连场都还没上过的TOPCON一脸懵逼。

这就是近期电池领域路线之争的一个缩影,HIT还没比赛就要干掉TOPCON取代PERC的故事最近深入关注光伏电池的大部分的心,HIT阵营举出了一堆例子证明这个观点,但实际上我也看了一大堆资料,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

所以今天就从八个方面,尽量说点大家能听懂的话,来看看到底HIT是不是就能不战而胜。文中引用的数据来源很多,不一定能保证是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但引用出来的数据本身也是经过多方资料交叉验证的,能支持相对应的结论,能放原文的我会尽量放原文。

最终本文的结论,其实就是题目所说,胜负未分,HIT不光是炒作这一轮,后面还会炒作很多轮,以后可能每年都会炒一次,直到HIT真正上量实装的那一天。但目前的各种数据和多家龙头的观点,无法支撑HIT已经胜出的结论。

全文共8500字,连同文章中的各类资料,总的阅读时间理解时间约为2小时以上,嫌长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结论

一、HIT产能上量的先决条件以及HIT路线现在的数据情况

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发生变更,需要几个先决条件:

1.现有路线转换效率已经达到物理瓶颈

2.新路线单位投资额大幅度下降到电池厂可以接受的范围

3.新路线的转换效率对比现有路线或竞争路线有明显优势

4.新路线的生产成本对比现有路线或竞争路线没有明显劣势

第一点,PERC理论极限转换效率是24%,现在的量产线已经做到了23%,接近物理极限,所以确实有切换新路线的需求,但是PERC因为工艺成熟,现有产能巨大,成本低廉,良率高等问题,不可能马上退出市场,至少还能作为主力战斗3年,作为次主力继续发光发热2-3年。

第二点,今年perc新建产线单位成本是1.5-1.6亿/GW,最低可以做到1.3亿左右,topcon直接新建产线是2.3亿/GW,由PERC升级是0.6-0.7亿/GW。HIT产线单位投资4.3-4.5亿/GW,钧石能源说他们的设备明年能做到3.5-3.8亿,行业主流资料均预计24-25年HIT单位投资额可能达到2.5亿左右。

第三点,先看理论极限转换效率,PERC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4%-24.5%(理想条件下极限转换效率),topcon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8.2%-28.7%,HIT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7.5%(单体HIT电池)-29%(HIT电池叠加钙钛矿做叠层电池)。从转换效率极限来说,虽然叠加钙钛矿后超过了topcon,但是钙钛矿的应用现在远远看不到实际落地的时间表,5年究竟能不能做好并不知道,HIT对比TOPCON没有明显的优势,单纯看纯电池转换效率极限,topcon高。

现在已经公布的产线结果,topcon路线公布量产转化效率的企业太少,6月光伏展上隆基公布其新产能电池转换效率(目前仅公布了topcon路线),量产平均转化效率为24.24%,至21年4季度,会达到24.5%。HIT路线,安徽华晟新能源在M6可量产电池的基础上HJT转换效率25.26%,通威的第二条HIT路线250MW在合肥,设备以迈为和国外的设备为主,批次平均转换效率>23.7%,最高突破25.18%。通威曾多次在会议纪要中表示,HIT转换效率要比PERC高1%以上,成本高0.1元以内,HIT才有大规模上量的可能性,实际上现在HIT电池量产转化效率并没有这么明显的优势。

第四点,现阶段TOPCON与PERC非硅成本差距约为0.08元/w,其中包括0.03-0.05元硅料价差,能耗0.02元,其他0.01元,溢价可以达到0.1元左右,未来要将非硅成本降到0.04元/w。从中试线成本来看非硅成本要比PERC高0.3-0.4元/w,GW级别产线成本高0.2元/w,其中银浆高0.1元,靶材0.05元,其他设备,折旧,人工高0.05元

综上所述,PERC确实有一定的升级换代需求,但是目前这个阶段,HIT对比PERC甚至对比topcon并没有明显的设备投资优势,生产优势,转化效率也没有明显的投资优势。所以现阶段,从综合因素考虑,无法得出HIT即将取胜的结论。

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一个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市场上新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手机,售价是现有手机的一倍(设备单位投资额),只是会让玩王者荣耀的效果略微提升一点(转换效率提升),现在的手机一个月要付50元使用费,新手机要付100元以上(生产成本差距),并且卖新手机的自己说了,3-4年后,这个新手机价格会掉到跟现在的手机一样(设备投资额下降),那就请问,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买新手机?

回到电池行业,问题就是,既然电池企业很明确的知道24-25年单位投资额只有现在的一半,并且现在生产工艺不成熟,生产辅材贵,那为什么电池企业要在这个时间点,花大价钱去投以后一定会更便宜的设备,花更多的钱去生产更贵的电池?

作为电池企业,现在最好的路线就是趁着光伏爆发疯狂的赚钱,利用一切方式赚钱,PERC不行了少花点钱改造成topcon然后继续赚钱,等HIT设备便宜了,技术成熟了,生产划算了,一把砸下去一步到位更换产能更划算。

二、有人说,但我们看到的资料全是说HIT数据持续超预期啊,这怎么解释?

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很多,但这些资料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基本是把HIT的固有优点拿出来,分门别类进行拆分罗列,然后把每一个优点的最新进展讲了下,文中缺乏对于其他技术路线的对比,用一个路线动态的进步,和对另一个路线相对静态的观察视角,来分析一个路线的优势,这本身就容易对不明所以的投资者构成误导。自己说自己好,那是不够客观的。好于不好,必须要放到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两种路线各种属性的直管对比,客观分析后的数据才能给人更明确的优劣对比。

三、既然HIT现在并不划算,为什么几乎全行业都在推HIT呢?

因为行业需要一个故事,投资市场持续的需要故事来推进题材炒作。这里可以参考招商策略的这篇资料,了解行业炒作的共同利益所在:

网页链接

总结下来,赛道投资的法则是什么?一个中期较好的赛道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故事,即确定的产业趋势(Blueprints for Industry)、业绩,即将要/正在爆发的业绩(EPS Jumping)、共识,即分析师的深度推荐和美好的技术图形(Analyst
Recommend and technical Analysis)、标的,即有一组股票容量足够大的投资标的(Targetswith Liquidity),即我们总结的“BEAT法则”。

光伏有碳中和和技术路线切换这种最好的故事题材,行业在疯狂扩产所以预期设备赛道将会爆发,光伏行业的爆发以及设备的需求量大增,再结合技术路线切换的故事,又给了分析师绝佳的推票炒作的题材,各种研报层出不穷,都可以推波助澜助推HIT起飞,光伏未来十年巨大的市值承载空间及增值空间让每一个故事看起来都充满想象与诱惑。

推进HIT符合全行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媒体有炒作的素材,投研卖方有观点,行业里落后的公司城头变幻大王旗,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理论支撑,缺钱的公司找到了融资的合理理由,设备厂在毛利率一样的情况下,卖更贵的设备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辅材厂有更高的市场需求,有了更多突破的可能性,HIT唯独不一定符合的就是电池厂的利益,以及组件厂的利益。

一个金矿边上,有一个卖铲子的人(设备企业),金矿最近发现金子,很多淘金者(电池厂以及相对应的组件厂)慕名而来,他们首先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买工具,买铲子,这个时候买铲子的人周围就形成了一定的商圈效应,有各种相关的店铺,卖水卖吃的的(N型硅片及各类辅材)还有气氛组给每一个买铲子的大声加油“相信你呦,你一定会挖到金子的”(媒体、证券卖方造势)。卖铲子的肯定也是给推荐,这是最先进的钛合金全自动带探测器的新铲子,有了这个挖金子最轻松,当然这铲子也会贵一些(HIT设备高收益)。至于淘金者买了铲子,是不是真的能挖到金子,只要淘金者交了钱,那怕是倾家荡产贷款的钱,铲子拿到手里,卖铲子的,卖水的,加油呐喊的,哪个还会管淘金者的死活?

四、那不对啊,能看到各种HIT产线落地的消息,新玩家都选这个路线,而且看很多新玩家数据都很好啊,难道厂家都是傻子么?

光伏这个行业,之前特别喜欢讲的一个事情,就是后进者优势,越后面进来的人,采购的设备越先进,选择的路线越明确,先期存在的公司,面对自己巨大的产能包袱,有严重的沉没成本风险,所以这个行业旧不如新,老玩家随时会被新玩家颠覆。这在前些年的光伏行业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但是,这个看似正确的伪逻辑只能存在于前些年行业萌芽无序发展的时候,别看光伏行业看似发展了20多年了,感觉整个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了,但实际上一个行业的成熟,不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国内这种重点发展的制造企业,基本的发展路径都是国家确定大方向,给高额补贴无差别扶持行业多年,把整个行业的公司基本都拔起来,然后国家看时机成熟,补贴退坡甚至逐渐消失,给行业一记重拳,然后整个行业出现重大调整,之前鸡犬升天的行情不复存在,弱势企业淘汰,真正能跑出来的企业开始一骑绝尘往前冲,最终行业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大幅改善,走出几个到世界上都能打的公司。光伏行业是这样,新能源车行业也是如此,包括之前的通讯企业,也是如此。在补贴时代的龙头都不是真龙头,行业的发展也只是在蓄力而已,真正的龙头都是在补贴消失,行业经历大阵痛期之后走出来的,隆基是531之后走出来的,宁德也是电动车补贴退坡,直至取消,电动车真的有了市场需求的时候走出来的,补贴取消后,行业的成长才是真实的成长,所以531之前的光伏,都只是萌芽期,现在的光伏,才是真正进入了成长期。

说HIT为什么要说上面这么一段,看起来好像和HIT没什么关系,其实有关系,上面这段说明,经过国家的补贴退出,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这个阶段能活下来的公司,都是身经百战靠自己拼杀出来,现在的龙头都靠着企业经营能力,有属于自己的几板斧功夫。放到生产设备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对于生产设备和工艺的know-how,如果能用自己的独家装备,就能和同行拉开差距,如果没有自己生产设计独家装备的能力,也会想尽办法用各种方式形成自己的定制化设备。后来者想要靠通用设备超过龙头,已经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HIT整个工序4道,非晶硅膜沉积和TCO膜沉积两道工序设备价值量占整条产线的75%,这就意味着一个电池企业,产线完全买通用设备,就很容被中间两个环节占主流的设备厂卡脖子。就跟奶茶加盟店一样,加盟的时候各种好,等到真的加盟进去了就开始各种高价原材料,强制多订货,培训费,管理费一个接一个的上,这里不是说设备厂商会后面多问电池厂多收费,而是技术掌握在设备厂商手里,电池厂本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拿么如果后面的订单设备厂没拿到,是不是可以在调试设备的时候人为降低一些微小的设备参数,从而影响电池厂利润呢?是不是可以在电池厂出问题的时候,工程师解决问题变的更慢一些呢?是不是可以在电池厂提出定制化要求的时候,稍微配合度弱一些从而控制电池厂呢?

Topcon有11道工序,
topcon设备中,扩散设备,气象化学沉积设备,印刷设备占产线价值量是33%、17%、15%。工序多,每道工序设备价值相差不大,而且设备本身相对HIT设备国产化程度更高,成熟度更高,就意味着对于电池厂来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设备厂,每个环节都能选择最好的,然后拼成一条自己个性化的产线,这样一方面避免被设备厂卡脖子,因为设备厂无法垄断,这等于是一个基于自己公司能力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个拼产线方案,本身就是有利于保密和跟对手做区分的,很多厂都会把通用设备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当做自己的一个秘密,工序越多的路线这样做越容易。

再回到新进入厂家都选择HIT的问题,没有技术沉淀的新进入者,可以把产线顺利搭起来,生产出片,但后面如何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做到降本增效,如何用通用设备跑出自己的优势,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行业,永远都是新进入者占优势,那这个就没有龙头这一说了,只要做个牛逼的新进入者就可以了,但这明显不符合商业商业常识,起码不符合光伏现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商业常识。

新玩家进来就是被设备厂收割一波,因为企业自己不懂,必须依赖设备厂,之前204tian甚至还听说券商研究员去给电池厂商培训HIT生产流程的故事。这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最近迈为要自己下场跑电池片生产,并且HIT电池转换效率还创造了一项纪录。要让新进入厂家买单,设备厂得自己先玩明白了,玩出效果。而同样毛利率条件下,卖越贵的设备,设备厂赚的越多。这就是为什么设备厂极力推荐HIT设备的原因: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能卡脖子还能多赚钱。

五、然后又有人要说了,topcon工序多制作复杂良率低,HIT工序短制作简单良率高,这还不能成为选择HIT的理由么?

topcon在perc上加了两道工序,根据路线选择不同加的工序不一样,topcon11道工序,hit4道工序,确实topcon工序多,一个环节良率差一点,会影响整体,目前PERC的良率大致为98%-99%,topcon94%左右(隆基大约96%)HIT良率97%,但这个结论是不考虑具体公司情况的静态分析。

好的公司好是好在方方面面,topcon本质上就是在PERC上加了两道工序,对于好公司来说,能做好PERC,经过一定时间的产线磨合和技术工艺改进,大概率可以做好topcon,好公司能把各个环节的良率都做到很高,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体有一个高良率,各方面做不好的公司哪怕就是4个步骤,他良率做不上去,成本做不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通用的概念还是要放到具体公司的层面去分析,让华为去做一个事情和让后排不知名的小公司去做同样的事情,结局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六、那不对啊,你说这么多,就像说明HIT没有胜出,但最近迈为涨的特别好,肯定是因为HIT啊?

迈为现在这个规模,再赶上光伏产业链都在快速扩张的节点中,出业绩本身并不困难,本身盘子就不大,订单也比较足,迈为自己是丝网印刷的龙头,这一块PERC,TOPCON,HIT都要用,他出货最多的就是丝网印刷的成套机,而且炒作HIT符合全市场利益,题材合适,大家有炒作意愿,所以正常增长都会变成火爆高增的预期,虽然迈为押注HIT路线,但是目前实际上给他提供业绩的还是丝网印刷设备。迈为涨本身一点都不奇怪,在设备领域迈为是优秀的工资之一,当前节点就算市值直接冲到800亿也并不奇怪,但不能把迈为涨等同于或者说归根于HIT要成为主流路线。

原因是从迈为股价上涨的结果去反推是成立的,迈为涨了,说明市场看好HIT,但迈为涨了还有可能是市场就是在炒作HIT,还有可能是因为正好借助HIT有游资在炒作迈为,还有可能是市场觉的光伏要大扩产能所以要买设备,市场觉得迈为管理团队比捷佳伟创好,看好HIT只是迈为涨起来其中一个可能性的原因,但这个只能从涨了以后的后视镜去看,从正面推,结合本文第一部分的结论,是推不出来HIT要胜出的结论,推不出这个结论,就得不出迈为要起飞的结论。

简化点说,某个公司涨了,可能是因为原因ABCD,但现在就说这个公司是因为原因A涨的,忽略BCD,那在这个公司涨起来的时候,怎么说的都是对,你可以说因为A,其实也能说是因为B,也可以是因为C。但单纯来看原因A,目前阶段并不成立,所以没有办法得出结论因为A所以公司涨,同理,迈为赚钱可能是因为A/B/C三种路线,但不能说迈为赚钱一定是因为A。

就是类似于充分必要条件的问题,市场可以享受迈为涨了,但如果你是一个看重逻辑的人,那迈为涨就说明HIT路线要胜出了,这个逻辑链条本身并不对。

典型的结果正确,逻辑不正确,一次两次可以,真正的市场参与者,能保证每次都用错误的逻辑推导出正确的结果么?对9次可以,可能错一次就损失惨重离开市场了。

在技术路线还没分出胜负的时候,去赌某一个技术路线必然成功,这个行为本身,和赌场里摇骰盅,听骰子的声音押大小有什么分别?押中了自然皆大欢喜,那如果后面topcon明显强势,投资者因为押宝带来的损失也没人赔的,不要老想这鱼头到鱼身子都吃到,技术路线真正确定后,放过鱼头,只吃鱼身子也够赚了。

七、你说这么多,不就都是你自己想的么,行业里的公司不是这么想的,行业里都看好HIT,那我们就来看看行业龙头的选择

隆基自然不用说了,新路线其中之一明确是topcon了,并且近期各种官方场合集中站topcon,之前隆基HIT破转换效率世界记录的时候,市场上都在说,隆基表面不爱HIT,但实际上身体很诚实,口嫌体正直,最后还不是悄悄的搞HIT,说明HIT路线要成功了。具体这里,可以参考 @beiguoqishi的这篇文章: 网页链接

这篇文章里详细列举了隆基在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可以看出来隆基长期在多条技术路线上进行布局,早就持续投入了相应的研发力量和经费,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研究HIT。实际上对于现有龙头来说,本身研发投入就极高,为了防止自己颠覆前面龙头的剧情再次上演,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行业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的研究布局方向,并且自己每个方向都去投入进行研发,从不同路线中优中选优,然后在某个路线要成功的时候一把打方向盘切换过去。隆基覆盖多路线是常规操作,这个不能证明隆基认为HIT要成功了。

当然我不知道隆基什么时候做HIT,隆基没公布的一条路线也可能是HIT,也可能是IBC,从用途上来看,我觉得IBC可能性比较大,但现阶段就出来IBC的量产线,这个事情过于魔幻了,我还理解不了。所以隆基什么时候真正拥抱HIT,我也不知道。

再来看晶科,以下是晶科CTO分析topcon和HIT优劣势的文章,从这个文章里能看出晶科的态度,在晶科眼中topcon对比HIT简直就是六边形战士,短时间内根本不具备HIT成功的条件。

网页链接

最后看一下通威,通威的态度是最有趣的,通威之前给自己的定位是HIT扛大旗者,基本很少说到自己布局topcon,一直都说自己是hit最先进的公司,但6月通威的交流里,通威开始着重说明自己同时布局了topcon和hit,然后悄悄的,基本没怎么没宣传的情况下和微导装备签了1GWtopcon中试线的设备协议。并且在近期的几份通威交流纪要中,通威多次表示HIT现阶段并不具备足够的性价比,还没办法和PERC完全抗争,这也就是说,即使现阶段topcon生产成本依然高于PERC(与HIT相比,高的幅度并不是特别多),HIT相比topcon,也还没有足够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并且通威计划当中新扩展的30GW产线,依然是PERC产线。这里的逻辑很有意思,可以自己多想想。

顺便说一句,东方日升原本规划了10GWHIT产线,在隆基的topcon产线信息出来后,东方日升在环评数据里显示,产线变成了1GWHIT产线和10GWtopcon产线

顺便说一句通威最新的电池HIT产线金堂线,采用公开比标的形式,1GW分三条线全行业设备招标的形式,用高调招标的形式选出行业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hit线,但这种招标方式,侧面说明在设备端通威是缺乏自己的技术储备的,用通用设备,结果就是,很容易被设备企业卡脖子。

八、那到底出现什么样的标志才能说明HIT真的要成功了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条需要重点关注的变化:

1.     隆晶晶什么时候开始明确表示站队HIT:现在整个电池环节规划产能加现有接近400GW,电池最终要变成组件,组件市占率高的几家没有明确站队HIT,靠着后面零零散散的GW级别HIT产线建设,是不可能掀起太大风浪的。就拿华晟线为例子,产能2GW,下线后并没有说成本问题,产能占比低就以为这没有市场份额,成本没有明显优势就意味着没有需求空间,怎么去和成熟路线竞争?算是转换效率达到26%,产能不够还是不行。

2.   有10GW级别的HIT产线落地:近两年所有HJT计划,大部分都是PPT产线,此前统计大60+GW,现在可以看到90GW的计划。但是从今年招标落地的情况来看还在10GW左右,很多厂家就是说我要扩产10GWHIT,雄心壮志,但实际落地就是1GW,后面慢慢建,具体建不建也不知道。目前HIT产线主要就是华晟2GW,爱康3.4GW,金刚玻璃、明阳各1GW,均石和当地政府的合作还有1-2GW项目落地,以及其他主流电池厂商的中试线。通威的第三条线HIT产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HJT产线,已经达到GW级别,更靠近量产的真实状态。注意这里,即使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产线也才GW级别,而隆基银川新的topcon产线已经确定3GW了,还有33GW路线不明,其中一部分必然是topcon线,从隆基一家的情况就能推断,topcon产线短期上量一定快过HIT产线。标志节点就是隆基今年11月topcon产线产能开出来,这个产线开出来后,会有大量观望的电池厂开始站队选路线。

3.    降本超预期:这个就更加难跟踪了,因为不能光跟踪HIT的情况,HIT在进步,topcon同时也在进步,双方降本同时在进行。具体可以参考下面这篇资料,从这个资料里可以看出HIT的降本路径,某种程度上在TOPCON身上也适用,减少银浆用量,MBB技术的应用等。HIT必须降本速度高速超越topcon,才能在决战当中占据优势,毕竟topcon用7年的发展时间,基本快赶上HIT发展了20年的发展进度。如果没办法降本远超过topcon,未来HIT的道路会更加艰辛。

网页链接

4.    可以观察连城数控子公司连银的生产进度:是否在银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为这个公司就是隆基为了HIT准备的辅材先头部队,这个公司产生重大突破,HIT就有大面积降本的物质基础,类似当年的金刚线替代砂浆线运动。

洋洋洒洒写了8000多字,把近期HIT和topcon之争的逻辑梳理下,HIT的炒作,一定不会就是这一波结束,后面还会有很多波,可能每年都会来一次。不否认HIT可能是未来电池最终选择的路线,但现在说HIT就胜出绝对为时过早。个人认为,HIT可能成为中期的路线之一,与topcon路线产期共存,但短期内,topcon路线会占据明显的优势,无论是成本,生产成本,改造成本都会优于HIT,转换效率也没有明显差距。后面具体情况,还是要看两条路线各自的降本增效路径到底如何。

一个人一天写完的文章,中间一定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觉得文中的观点不对,可以带着数据连同质疑一起发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如果拿不出数据,上来就开喷,对不起,直接拉黑不商量。

文中所引用资料及数据,均为公开发行的资料,如有侵权,可私信联系,删除

 @今日话题   #hit#   #Topcon论坛#   $隆基股份(SH601012)$   $迈为股份(SZ300751)$   $通威股份(SH600438)$  

精彩讨论

沁影相随2021-07-22 17:02

$隆基股份(SH601012)$ $通威股份(SH600438)$ $迈为股份(SZ300751)$
本来想自己写一篇类似的分析,看到有老哥已经有这么全面的分析就不重复了,只是几个地方可能有差距想补充一下。注:下述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想法,不做投资建议,不做辩论,每个人在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就好。
一是HJT的辅材成本远比想象的高。ITO靶材的铟产量是有限的,目前主要用于面板企业,一旦大规模上HJT,铟的价格会迅速上涨,目前铟产量远远无法满足未来几百GW组件的安装(参考的是ITO靶材企业交流口径),对于整体成本产生明显冲击,目前来看所谓的减少铟的做法还没有实现有效突破。选择稀有金属作为下一代技术应用光伏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未来大范围应用很容易出现原材料大规模上涨的问题,如果还有人记得当年尚德的失败。
其次低温银浆是讲了好多年的故事了,但目前来看都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点跟踪行业很久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二是目前来看TOPCON设备基本上已经完全国产化了,实际产线良率也已经提升到97%左右(94%是很早的数据了,隆基股份的实际良率早就提高到97%左右),目前来看每GW增加的设备约为5000万左右,一旦量产效率能够达到24%以上,已经比目前的PERC具有性价比了,这也是我认为隆基敢于率先上TOPCON的原因。

三是我一直不是很理解很多人就觉得TOPCON只是适用于旧产能改造,HJT适用于新产能。目前在量产效率和良率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TOPCON每GW需要2.5个亿,HJT需要4个亿,你们是觉得光伏的企业家都傻吗?光伏企业的本质就是降本,一个技术连降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你跟我谈什么应用?同时根据隆基股份的最新公告,它70个亿投的18GW的电池是新产线呀,它在自己有几十个GW的老的电池产线情况下选择的是继续新建而不是改换旧产线不是就能说明TOPCON哪怕是新建都已经具备性价比了嘛?

四是资本市场过于相信故事而忘了实体企业的真实布局。目前来看电池和组件龙头中,隆基股份偏向TOPCON,晶科偏向TOPCON,爱旭股份偏向TOPCON,天合光能目前中性偏向TOPCON,通威股份从HJT领头羊目前掉头说自己中性。按照现在资本市场的理解,HJT可能马上都要大规模上产能了,这个时候通威怂了去研发TOPCON是为啥?难道刘老板在HJT都要大规模上产能的时候才想起来家里还有几十GW的PERC产能?目前整个光伏企业的实际偏向还不够明显嘛?但是资本市场更愿意相信外部所谓的一些企业进入会有优势也不愿意相信这些在光伏干了十几年的公司,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所谓的大家一直所谓的后发优势。

五是市场过于低估了隆基股份的影响能力和研发能力。首先声明我不是隆基的脑残粉,我甚至对于隆基明年的硅片环节的利润保持一定的担忧。但是我不喜欢市场所谓的隆基和晶科研发TOPCON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存量产能。因为其实隆基电池片的存量PERC产能其实远低于通威,连通威都能狠下心来去研究HJT难道隆基不可以嘛?要知道隆基的起家就是从多晶硅片到单晶硅片的代替从而成为光伏的王者,难道一个做技术转变而崛起的企业还不如一个饲料企业有研发的决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隆基确实对不起它那五千亿的市值。

六是HJT更符合设备厂商和资本市场的利益。不止一次跟行业里人交流了解到,他们认为HJT把所有扩产的限制因素和降本手段实现后,真正的HJT元年可能还要到2023年左右,而二级市场HJT的故事从去年就开始炒上天了。我记得我当时也觉得很不可思议还反问了对方为啥会这样,对方说了一句话,你问我了关于对于HJT的想法,我说了你又不相信我,那你何必要问我?
我思考了很久资本市场是不是错误的估计了HJT。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部分是对于设备厂商更愿意讲HJT的故事,因为这样他们的想象空间更大,尤其以迈为股份为首,如果下一代技术为TOPCON他们能有现在这个市值?
另一部分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TOPCON核心设备厂商都没有上市(我指的是隆基TOPCON的那家设备供应商,捷佳伟创和北方华创虽然也能做但设备跟那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像隆基之前也不愿意过多交流自己的电池技术,他们就只能听着那些设备厂商讲那些HJT未来的故事,像很多研报关于TOPCON都是几年前的数据,这么一对比自然是觉得HJT蒸蒸日上,然后JJJJ互相买,股价又一直上涨,大家都很开心,何乐而不为?

同样对于股民来说也是一样,迈为股份的股价上涨就可以了,又有几个股民知道1GW设备TOPCON和HJT差距有多大,对应的电池成本差距有多大?又有几个股民会关心为啥隆基都要量产十几个GW的TOPCON了,HJT目前还是处于中试线阶段(我个人认为至少10GW左右的产线才能称为大规模量产,毕竟你可以拿4-5个亿去研究一两条线,不会拿几十亿去投资成本算不过来的产线)?同样,又有几个股民会关心迈为股份和华晟背后的关系?很多东西懂得人都懂,不愿意的懂得能赚钱就行了,这个市场不一定需要明白这么多的。

神九夜2021-07-22 09:25

雪球就该是这样的文章,情绪的,技术的真意义不大

蓝色双子2021-07-22 17:25

我仔细把回复看完了,说的很多,我基本都同意,补充了很多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我写文章的时候没有太多涉及技术上的问题,因为单纯说技术,很多人看不懂,所以我把大部分人能看明白的部分拿出来,按照内在逻辑梳理了一遍,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实际上内在真实的逻辑就是朋友你说的这样。关于你的第五点,我6月9号发过一篇长文,解释了这个问题,隆基的硅片其实不用太过担心,11月隆基新电池产能出来,对硅片的依赖会下降,后面随着新电池产能的陆续释放,隆基会从一个硅片盈利为主的公司,变成一个主要靠组件盈利的公司,而硅片和电池,都会形成组件端的成本优势,这一点不用太担心,隆基对比同行,优势是在扩大的,而不是在缩小,希望以后能和朋友多交流。

蓝色双子2021-07-21 19:45

这是平时自己一步一步看完积累下来的资料,具体一些,找研报可以去“发现报告”网站,找数据可以去“乌龟量化”,一些行业的公众号每天会有各种信息,经常逛雪球标注感兴趣的公司,会有一些,还有一些付费的知识星球,另外想找什么知道关键词用好百度,很多东西都能找到

蓝色双子2021-07-22 20:35

关于这个,我的态度一直都是,尺寸问题不重要,尺寸只是在行业发展陷入阶段性瓶颈后,短时间内没办法出现重大技术突破,没有大幅度降本增效的时候,才会在边边角角犄角旮旯里找一些所谓的细节,去改进细节达到微弱的降本作用,尺寸大小本身没有壁垒和技术难度可言,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要看下游电站方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到底对安全性等有多高的要求,符合电站需求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你可以去翻翻今年开始所有的电站招标的标书,所有的标书都是限制组件瓦数,而不是限制组件尺寸,近期还有一些电站招标限制了电流,等于就把某些过大尺寸的超高功率超大面积组件直接挡在门外。这个行业下一个阶段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电池,电池路线上实现重大突破,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才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尺寸本来只是一个选择不同的问题而已,但因为符合我文中说的绝佳故事性,被不少别有用心的企业拿出来当成法宝在用了,但这个就是主角的大招一直没放,所以底下的杂兵群魔乱舞都觉得自己行了,大招出来,世界就安静了

全部讨论

心似明镜台---2021-07-24 07:45

心有戚戚

葱油饼58e2021-07-24 02:11

都是预留,短期内不会上的,2年以后再说吧,工艺成熟成本合算了就补上后2道工序。大家都这样的

好的剧场版2021-07-24 01:05

说得中肯

蓝色双子2021-07-24 00:47

这种文章不好写 产量会很低

成都东城根2021-07-24 00:40

雪球就是要这种文章和作者。天天发鸡汤的实在受不了。

隆基弹射起飞2021-07-24 00:40

海螺水泥

蓝色双子2021-07-23 23:10

最近整个大盘都不好,资金从各个板块抽出来,涌入新能源车,光伏和半导体,这种性质的资金,进来时不会去买隆基这种大块头龙头的,都是挑后面的小票猛怼,谁都知道怎么涨上去的后面会怎么跌下来,但没人在意,反正在自己手里没跌就行

蓝色双子2021-07-23 23:04

通威后面需要观察他电池片的情况,硅料方面没问题,但硅料后面的价格趋势一定是持续下降的,下降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到时候还是看哪家成本最低,产量最大。但通威自身有电池,现在面临电池升级,行业不同的企业会在电池上拉开差距,所以要看这一波通威到底怎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