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分散各有好处。绝对的集中和分散都不行。小米IOT紧密围绕手机入口,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完整生态链。
二、小米京东自营数据
本月京东自营线上出货量为177万部,在我们过去统计一年的数据中,该出货量仅次于2020年双十一的192万部,线上表现非常强势,在前5的出货量数据中,小米11京东自营出货量为42万部(未计算京东会员链接),在1月21日公司宣布小米11销量过百万时,京东显示数据约为60万+,当时我们对出货量数据感到很诧异。
在2月1日统计是京东显示出货量已经变成42万,京东具体的算法尚不清楚,根据现有的出货量数据与我们自身的比例去换算,得到1月小米11全渠道出货结果为127万(42/33%),加上8.8万京东会员单独链接,换算后为135万,得到的结果与官方在21日公布百万销量在节点上具有衔接性,我们换算比例紧贴上一季度京东自营线上占比,暂未考虑一月线下扩张的情况,即使存在误差,预计偏差范围也不会太大。
1月除了小米11系列,降价后的小米10再度表现出强势的一面,销量攀升至7.1万部,且销量还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降价后的小米10补全了公司3000-4000的价位空白区间。在简单的换算后1月京东线上自营的销售单均价达到2342元,环比四季度上升794元,已达到我们统计中的最高值,一月开局所表现的情况非常顺利。
目前全国除了北方部分地区有疫情影响外,其他地区基本表现正常,小米线下渠道在春节之前扩张了一轮,在春节的消费热情下,我们对2月整个出货量抱有乐观态度,2月中下旬公司将发布K40系列,预期将补全note9 PRO与小米11之间的价位,按照公司的产品理念,大概率会继续延续小米11的很多特性,若是2-3月线上能保持1月水平,我们认为一季度小米国内出货量有望上升至1500万部左右。
此次小米11虽然维持了小米10的定价模式,但我们认为小米11的成本未必有小米10的高,很多配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会出现下降。我们整理了小米商城官方的配件维修价格,以8+256G的配置为例小米10维修配件成本为4794元,而小米11维修配件成本为4354元,小米11除了显示屏的维修成本高于小米10外,其他配件维修价格均要低于小米10,即使是主板升级了高通888最终维修成本也要低于小米10使用的高通865。
我们对比了四个产品的特性,最贵的配件基本属于该产品最强的特性,小米10PRO在配件维修成本上最高,主要是屏幕是三星AMOLED在价格要高于10至尊的华星OLED,本次小米11采用了更高级别的三星AMOLED屏幕,同时带有2K+120HZ但最终的成本只略高于小米11PRO,随着时间与技术的前推其他配件维修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我们目前无法肯定配件维修成本能完全指引该机型的成本比例,但假若具有一致性,我们认为在11月小米10PRO结单后,销售10至尊的毛利率可能要高于10P,加上小米10四季度持续的销售,四季度集团手机业务的毛利率或许会改变前2个季度同比下降的状态,毛利率同比变为上升,同时也推导出一季度毛利率也能小幅度的攀升。当然一个系列、一个市场能否影响全局,我们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验证,部分可能亏钱的机型如K30S的售卖,也会影响我们上述的判断。
三、估值
经过适度的修正,维持前期对今年经调整净利润的判断,其区间预期在123-130亿之间,对于2021的营业收入也进行适度修正,其预期基础在手机出货量为1.9亿级别,尚未达到我们预期2亿低标准,单均价为1050元,可能只略高于2020单均价,综合看预期基础比较保守,两项指标任何一项均有很大概率超过我们门槛值,若一季度出货量达到5000万以上级别,我们随时会提高其判断标准,使其合理化。
在10%的折现率下,预期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20%,永续增长5%,给予PE为37.7倍,以2020年的基准测算对应价格为18.47元,换算汇率后对应约22.16港元,该估值标准仅作为参考值,小米潜力极大,目前股价可能存在轻微的透支,但未来2年手机业务的发展尚未见到明显的阻碍因素,IOT的发展也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挖掘,其发展随时可能超过我们预期。
“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小米科技
推荐阅读
首发于公众号:知常容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文章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不构成对证券的推介,投资者因依赖上述资讯进行投资决策,需自行承担相应风险
@今日话题 @徒步三萬里 @雪球私募 $小米集团-W(01810)$ $腾讯控股(00700)$ $快手-W(01024)$
能对标苹果吗?苹果在乔布斯带领下,将业务从100多品种砍成几个品种,即使到现在,也还是聚焦于iphone为核心的小部分产品。小米,说好听点全面开花,但对产品的关注度肯定远远不如苹果,产品再多外观再漂亮,能有划时代的伟大产品吗,不会的。两个企业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竞争肯定有的,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做电器类智能家居,有天然优势,品牌,渠道自己都有,消费者认知度也比较高,大品类上还是他们在引领,在大品类电器上上小米是有差距的,但小品类与新品类小米是有优势的。不过未来IoT的价值可能在于入口与平台,这是传统家电企业的最大缺陷,比较难弥补,这方面海尔虽然自己推出了海尔智家,美的与华为合作,但都不如小米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