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又称安纳托利亚半岛

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个好的指路者,当你拿到地图,理解了重点,就会知道路线与节点,当然,没有地图,就不要出远门了。

。。。于罗似贯穿安纳托利亚半岛南部,西接爱琴海,治所在东部;从南度萨卡里亚河,西安行为士麦那或以弗所

【古丝绸之路有几条路线-业百科】网页链接

古代“丝绸之路”有四条路线。

其一,若从帕米尔以西取道索格底亚那,西南行经号为“小安息”的重要商业城市木鹿、旧都和椟、阿蛮(Acbatana,今伊朗哈马丹)、冬宫斯宾,即达斯罗,自斯罗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可达于罗(Uruk)和条支(Antiochea,即CharaxSpasinu),西行可达安条克、帕尔米拉(Palmyra)、大马士革,乃至犁(埃及亚历山大城);

其二,若另从皮山启程,越悬度,经罽宾、乌弋山离,再经喀尔马尼亚、波斯,也到达波斯湾头的条支;

其三,若走更北的道路,即自天山以北经乌孙、大宛以西河中地区,亦须通过安息的东方门户木鹿;

其四,若走海路,自南亚次大陆西岸诸港西航,经波斯湾至条支的海路,则比渡阿拉伯海、红海至大秦的海路要近得多

《后汉书》:“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渡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魏略》:“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珍珠。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

。。。于罗似贯穿安纳托利亚半岛南部,西接爱琴海,治所在东部;从南度萨卡里亚河,直西为拜占庭,西南为为士麦那或以弗所。

2、萨卡里亚河Sakarya:  824km , 190m3/ 55300km2    

  (2 条消息) 甘英出使的条支、安息、大秦的确切位置?它们到底是不是国家名字? - 知乎   网页链接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又称安纳托利亚半岛

亚洲西部的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陆地面积约为约50万平方公里, 位于土耳其境内。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

南缘是托罗斯山脉,北缘是克罗卢山和东卡德尼兹山(两山合称庞廷山脉),东侧是亚美尼亚高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地形特征。半岛内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海拔800~1200米,是平坦台地和断陷盆地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广布。高原西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山脉走向多与海岸线垂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半岛主体为安纳托利亚高原,北、东、南三面被第三纪褶皱山脉环绕:北侧有庞廷山脉,海拔2000~2500米,南侧为托罗斯山脉海拔2000~3000米。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夹有陷落盆地和平原。

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山地向东汇合为亚美尼亚高原,高原大部为3000~4000米,地势高耸多山,熔岩广布。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与陷落谷地相间分布的里亚斯式海岸。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隔内托罗斯山与亚美尼亚高原相邻,西至土耳其西部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高原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地势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海拔800~1200米。多湖泊、泥沼,广布荒漠草原。

重要城市与历史

米特拉达梯战争_百度百科   网页链接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在其存在的历史之中曾拥有过很多个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受该市统治者的文化、语言和宗教所影响。而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堡)这些旧名现时仍然是某些国家经常使用的名称。除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布尔亦曾被称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罗马帝国的纯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异教徒充斥的罗马城。 伊斯坦布尔亦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以与罗马的七座山丘相映衬。这七座山丘在市徽内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由于伊斯坦布尔在整个中世纪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丰厚的财富,所以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别名是Vasileousa Polis“众城市的女王”)。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发音:[isˈtanbuɫ],口语[ɯsˈtambuɫ])时常被认为来源于中古希腊语短语“"εἰς τὴνΠόλιν"”,意为“进城去”。这反映了该城为这一区域中的唯一主要城市,就如今日人们时常将临近的城市中心称作“城”或“城里”一般。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名称直接来源于“君士坦丁堡”,只将此名称的第一和第三个音节去除。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科斯坦丁尼耶”(奥斯曼土耳其语:قسطنطينيه)实际上是首都的正式称呼,但和“伊斯坦布尔”并列为通用名称。从1930年开始,“伊斯坦布尔”正式成为该市的唯一名称。在现代土耳其语中,该名称写作“İstanbul”,其中“İ”带一点(土耳其语字母中带点与不带点的“I”为不同字母)。”中文译名方面,官方以音译为“伊斯坦布尔”。 [2] 

首先必须清楚,“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这一事件从来都不存在,存在的是“科斯坦丁尼耶”改名“伊斯坦布尔”,即使不改名伊斯坦布尔,那它今天的名字也应该是“科斯坦丁尼耶”。


其实不止İstanbul,其他以İz开头的土耳其城市名可能也来自εις+希腊语名称/俗称,比如İzmir是εἰς Σμύρνην “去士麦那”,İzmit是εἰς Μήδειαν “去米底亚”,İznik是εἰς Νίκαιαν “去尼西亚”

拂菻,istan polin ,(希腊, eis tan polin 康士坦丁),拜占庭只是一个城市的名字(By zan tiyn)
拜占庭由来

古时墨伽拉最有名的居民是拜占斯,他在前七世纪建立了拜占庭。六世纪的诗人特奥格尼斯(Theognis)亦来自墨伽拉。在前四世纪,欧几里德(Euclid)建立墨伽拉学校(Megarian school),以逻辑及辨证法闻名,足足辉煌了一个世纪。墨伽拉人慷慨于建造及捐助寺庙众所周知,耶柔米是这样形容他们的:“关于墨伽拉人有一个普遍的说法……他们在世一日,他们就不会停止建造;他们第二天消逝,他们也是这样生活。”[

以弗所_百度百科   网页链接

以弗所,又译艾菲斯,(希腊语:Έφεσσος)是吕底亚古城和小亚细亚西岸希腊的重要城邦。位于爱琴海岸附近巴因德尔河口处。 古代为库柏勒大神母(安纳托利亚丰收女神)和阿尔忒弥斯的崇拜中心。阿尔忒弥斯神庙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罗马时代以弗所是亚细亚省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


因风光秀美“士麦那”

古希腊文学家卢西奥诺斯(Lucionus)和古罗马雄辩家普林尼(Plinius)的眼中成为美丽和光明的代名词。考古发掘表明,该城的最早定居者是希腊人,由伊奥尼亚人建立,后被爱奥尼亚人夺取。公元前1500年,伊兹密尔被赫梯帝国统治。公元前1000年,城市发展进入第一个鼎盛期,据信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定居于此。公元前600年,小亚细亚强大帝国吕底亚征服伊兹密尔。吕底亚国王阿利亚特下令消灭希腊人的文化痕迹,伊兹密尔进入长达300年的衰歇期。此间,吕底亚帝国被波斯大帝居鲁士所灭,伊兹密尔依旧破败。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打败波斯人,占领伊兹密尔,下令在帕哥斯山(今伊兹密尔市卡迪菲卡莱区)附近地区重建新城,伊兹密尔进入第二个全盛期。全城以财富、美景、图书馆、商贸市场、医学研究等闻名,引得亚历山大大帝数次来该城巡视。


位于伊兹米特湾东端。人口19万(1980)。始建于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二世纪曾为俾斯尼亚国都城。


尼西亚早期历史

尼西亚古城建城很早,相传是归于酒神或半神赫拉克勒斯的领地。一说是古马其顿王国时期建立,当时的名字是angore(Ἀνγκόρη)。

城市的第一批移民应该是迈西亚人,而后安提柯一世统治这一地区,与公元前315年重建了此城,当时称为antigoneia(Ἀντιγονεία)。

安提柯一世在伊普苏斯战役(公元前306年)失败后失去了大片领土,并于公元前301年逝世。此后这一地区被利西马科斯统治,为纪念早逝的妻子尼西亚而将此城命名为尼西亚。

罗马时期

公元前72年归属于罗马共和国比提尼亚行省,后比提尼亚和本都合并为比提尼亚本都行省(Bithynia et Pontus),公元110年小普林尼担任比提尼亚本都行省总督,重建了被烧毁的剧院。

公元123年,帝国皇帝哈德良视察地震后的尼西亚,并再次重建了尼西亚。新的尼西亚成城墙为长约5公里的多边型。不过城墙直至3世纪才完成,但是新城墙并未能挽救尼西亚人,258年尼西亚被哥特人洗劫后再次焚毁。

拜占庭时期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就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大公会议,史称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不过随着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和363年和368年的两次地震尼西亚成再次衰败,直至查士丁尼一世时期才得以恢复。

716年和727年,尼西亚成功抵御了倭马亚帝国的两次入侵。

740年,尼西亚再次遭遇地震。

787年,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七次大公会议,史称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由于临近君士坦丁堡,在10世纪和11世纪尼西亚一直被作为叛军进攻首都的基地。

1077年,苏莱曼沙阿(Suleiman ibn Qutulmish)占领了小亚细亚大部,自称塞尔柱苏丹。史称罗姆苏丹国,定都尼西亚。

1097年6月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军队攻陷了时为罗姆苏丹国首都尼西亚,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威尼斯人的怂恿下攻占并劫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提奥多雷一世建立了尼西亚帝国,定都尼西亚。

1261年尼西亚帝国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拉丁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迈克尔八世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尼西亚的重要性骤然下降。

1290年,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加强了了尼西亚的防御。

奥斯曼时期

1331年,奥斯曼首领(苏丹这个称号直到1383年才开始使用)奥尔汗一世占领尼西亚,并暂时定都于此,1335年迁至布尔萨。此后尼西亚的被称为伊兹尼克,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后,伊兹尼克就愈加失去了其重要性。

在15-17世纪,由于得到奥斯曼皇室的支持,以及早期帝国大规模建设使需求上升,,伊兹尼克成为了土耳其重要的制砖、制陶中心。其中位于伊斯坦布尔的鲁斯坦帕夏清真寺和托卡比皇宫均大量的使用了源自伊兹尼克的瓷砖。

  1921年,伊兹尼克大部分市区被毁于希土战争

土耳其和外国历史学者对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塞尔柱帝国的建立时间持有不同的主张Mehmet Altay Köymen认为该国第一次在1073年建立,然后1077年和1092年重建。Mükrimin Halil Yinanç认为1077年,Zeki Velidi Togan 和 J.Laurent认为是1080年建立。İbrahim Kafesoğlu比较常讲该国第一次在1092年建立的主张。以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塞尔柱帝国历史研究而出名的Osman Turan提出的时间是1075年



Osman Turan提出的1075年为该国建立时间是有根据的,所以提出的这时间更有可能是真实的。他用Mihail,Anna Kommena和Zonaras的作品中的记录来揭示Süleyman Şah(苏莱曼·沙阿)在1075年宣布独立并获得了“Sultan(苏丹)”名称。此外,同一年与拜占庭签署的条约也是足以证明该国在1075年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