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1喜欢:6
格力研究摘录
1.格力过去十年非空调营收不断增加,但空调依旧贡献80%的收入以及超过90%的利润。海外销量占比一直低于10%,中国大陆的利润贡献也一直在80%~90%区间。
可以说格力过去的利润几乎都来自于空调内销。
2.一是不抓主要矛盾。产销均衡当然有助于产能利用率更高,降低生产成本,但问题是影响大吗?我认为以前可能是重要的,因为那时候利润很薄,成本控制是一个空调企业的关键能力。但是今天可能未必。
下图分别是格力和美的的营业成本构成,可以看到大头其实是原材料成本,而人工成本和折旧占比都非常微小,根本不足道。而产销平衡逻辑反映在报表上恰恰就是人工和折旧。在当前一个占比如此微小的量纵使你比我节省一半,也就影响了可能两个点的利润率,谈何影响竞争力?也解释不了格力和美的相差7-8个点的利润率。在现实世界里,很多时候不是是不是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0
2.16.8%的营收增速,其中空调业务销量15%增长,主要来源于13.5%的行业销量增长,提价带来的影响只有1.5%,而市占率格力从08年到18年几乎没什么提升
1.销售增长若是保守的估计,在未来的十年只有0.8%。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中国10年空调增长超过日本15年,并且使用年限为9年),也只有6.1%。
3.格力08年时市占率就超过了35%,这10年格力的市占率提升实在有限。目前格力空调的市占率接近40%,要知道大金过去十年的空调占有率在商用也不超过40%,家用不超过20%。可以预见未来格力市占率提几乎再难增长。
4.格力净利润率从2008年的4%增长到2018年的13%实属奇迹,大金只有8%不到。而制造业达到13%这个净利润率,格力能维持不回落就不错了,随着目前格力多元化,和空调外营收越来越高,可以预见未来净利润率增长同样再难增长。
5.格力未来十年年化回报率
=销量增长(X%)+价格提升(2%)+净利润率提升(0%)+红利再投资带来的股权增长(3.2%)
=X%+5.2%
格力未来十年收益率=国内空调业务(6%-11.3%)+海外扩张+估值提升+分红率提升+其他业务惊喜
1.在《空调行业的天花板确实快到了》一文中,我说过保有量和销量是不同的概念。有可能保有量还在持续增长,但销量的增长远低于保有量的增长。从目前情况看来,空调保有量我国城镇为123.7台/百户,农村47.6 台/百户,参考日本272 台/百户,我国应还有一倍的空间。但销量就不太好说了,随着天花板的接近,传统的新增需求增长越来越少,除了存量替代这个未来可能最大的增量以外,包括消费升级带来的中央空调替代,商用空调以及其他细分领域将是未来的看点。
2.日本家庭空调年销量一图可以看出来,大致1990年就接近了800万台的销量,然后后面的销量基本体现了一定的周期性与微弱的增长。对照美元计价的日本人均GDP曲线,是不是看到了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看图一,90年-2004年,日本空调保有量还是在保持着快速的增长的,而此时空调的销量增速基本保持极微弱的增长,而且还保持着一定的周期性。从1986 到2016 年,美元口径下日本人均GDP 实现接近3%的复合增长。空调销量增速也就这样差不多这样。接着来对照中国数据,2016 年,中国家庭空调保有量不足100 台/百户,差不多相当于日本1986年。而从上面的数据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空调保有量肯定还会继续地提升,而我们的空调年销售量可能很快也要和日本一样进入周期波动了。因为空调的更新周期很长,保有量增速和销售量的增速不同就很容易理解。从格力这几年的复合营收营收成长也可以得到佐证。格力近4年复合增速不到6%
1.我国城镇空调的保有量基本达到日本90年代中期了,农村地区还有一定增量。但增量也不多了。空调配备其实和气候关系更大。日本北海道目前百户空调保有量也才46,而考虑到空调的基本功能——制冷,我国的发达地区基本都集中在夏季平均温度较高的地带
7、空调占比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占比达到40%,世界各国的社会用电量中,唯独暖通空调系统一枝独秀占比最高,说明这个行业市场是有多大。
8、空调除建筑外,还有非建筑的。人类在开发的产品中有,新能源汽车空调、核电空调、深海空调、军旅空调、荒野荒岛光伏空调、飞机空调、航天空调,火星空调。单说全球所有种类汽车就有10亿辆,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25亿辆,大多以新能源电机车形式存在。新能源革命下汽车空调用电量占比全车电池总能耗30%~40%,空调产品与技术又将走在汽车这种部件的前列(天哪,我把下一篇文章内容透露了)。
冰洗小家电从用电量看就是个鸡肋行业!是最早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廉价劳动力市场以求保命的落后产业。
2.所谓空调制冷是本分,制热才是本事。要想空调能在动辄-30度的地方 有效制热,关键还得靠它的“心脏”——压缩机。
3. 2015年美的内销毛利率30%,外销毛利率20%,2015年格力内销毛利率38%,外销毛利率17%,同理,国内汽车、家具、其他家电行业里,都是一样的商业逻辑,能在国内卖出去,就不会出口,内销利润远高于出口,格力、美的的毛利率就能说明问题。
4.怎么看也是空调赛道更优,冰箱饱和连续5年衰退,洗衣机饱和低速增长。
如果嫌空调接近天花板,不是好行业,那洗衣机、冰箱岂不是更差?格力在高速赛道上,嫌快到天花板了;美的在旁边走着低速赛道,且已经到天花板了,同时跨几个低速赛道,就成优点了?这什么逻辑。明明就是早年,美的空调做不过格力,只能选择其他领域维持业务增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跟今天格力做冰箱、洗衣机是一样的逻辑。怎么看,这都不能是优点吧。
1.@滚一个雪球:关于美的和格力的估值差异,其实早已有之,也并非现在才存在,既然存在了这么久,我们暂且认为存在即合理,没有必要去争对还是错。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样的情况如果延续下去会对我们的投资带来什么影响?
一。假设两者的估值都是合理的,也将长期停留在这个水平,那么今后的股价提升就要靠业绩的推动,那么对于长期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只要关注它们今后的业绩表现即可。美的这两年通过并购推动了很大一部分的利润增长(因为是用现金并购不摊薄股权),加上两次大规模的回购,消耗的现金大概有500亿之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类似的大规模并购会少很多,也就是公司业绩主要靠内生增长来实现,所以要保持前几年的利润增速的压力会增加。而格力前期多年主要靠的是内生增长实现的利润增长,未来也有外延式并购的动机,即使没有并购,维持原有的增长路径难度并不大。所以,从2019年开始,双方的增长模式会形成一个交叉,美的从外延式并购推动转为内生增长,而格力在维持内生增长的同时考虑外延式并购。
二。假设两家公司的增长也都维持目前的水平,估值也维持目前水平,那么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格力的低估值带来的再投资回报率也会高于美的,这也是低估值带来的好处。所以从长周期角度来说,格力美的维持这样的估值落差,对投资者来说反而是利大于弊。
三。假设有一天,两家公司的实际经营表现出现不同于目前市场一致性预期的情况,那么估值差异将发生逆转,但是短期某一年的变化我认为还不足以扭转,加上美的的管理风格更迎合资本市场,也会动用譬如回购、并购、股权激励等多种市值管理工具,所以这种估值差异转变的条件是苛刻的,只有当双方经营表现出现长期、明显的变化时才会发生。而当这种逆转发生时,投资者将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短期的大量收益,但同时降低未来长期的投资回报,也会使得很大一批格力的长期投资者考虑卖出。
所以,关于投资,我觉得比市场定价的对错分析更重要的是考虑这些存在和变化会对我们的投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不试图教育市场,而是读懂市场。
1.格力电器的护城河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竞争者可以造空调,但能迅速拥有那么大规模吗?能拥有对上下游的议价权吗?大规模带来议价权,议价权形成低成本,低成本+低毛利率形成家电业坚不可摧的行业壁垒。能自由占用上下游资金,无息负债率高,这就是议价权和低成本的体现。在低毛利率之下,志高等其他企业亏损退出而格力却能保持高ROE,这是格力在家电市场贴身肉搏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优势,所以我说格力的护城河不亚于茅台而高于张裕。事后几年证明,格力的利润增长和股价表现远远优于南车。
2.国人被灌输了谁研发费用多,谁就光荣的价值观。但对股东而言,是不对的,少花钱才是真理。那格力是重研发吗?不是,格力是轻研发型公司,花小钱办大事的公司。
因为涉及的行业不同,研发费用自然便不同。但格力的研发费用,花小钱,短时间把工业革命落后几百年的历史差距给填补了,是一件很伟大的事迹。这归功于中国工程师红利,非互联网企业保证了用人成本不会特别高,格力自己培育人才,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华为2018年1015亿的研发费用是格力70亿的14.5倍;但利润呢,华为2018年593亿只有格力的262亿的2.26倍。从授权量来看,差距也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说明格力的就是一个花小钱办了大事的公司。
2.@林奇法则 我复盘历史,其实空调行业真的赢在售后和渠道,其次是技术,价格是最差的,至于原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3.@滚一个雪球 是的,不光光是空调,其他很多消费品行业,渠道都是一个需要企业特别重视的工作,所以我曾和别人说,朱江红对格力的贡献在于质量和研发,而董明珠在于渠道管理,两个都很重要,合在一起才成就了现在的格力。
4.小家电在快消品化,技术门槛低,消费者对品质的感知不强,新兴厂商只需要在外观上做好功夫就可以吸引到消费者,这导致小家电产业长期处于同质化竞争、价格战之中
5.综上所述,销售返利的存在以及其以出厂价结算的方式,使得格力电器财报上体现出来利润会有所低估。又由于销售返利也会记入负债端的其他流动负债科目内,所以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虚高”,所以投资者在阅读格力电器财报时要注意以上这些特点。
6.空调的领域无限多,我们讲述了很多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工业空调、城市移动交通空调还有其他各种,而不断创新开括的制冷与供暖空调领域并不像小家电、厨房电器一样停留在民用建筑领域这么简单。 因为创新,目前人类在开发的空调项目中,有新能源车空调、高铁地铁空调、海上空调、深海空调、核电空调、沙漠荒岛光伏供电空调(用于探险、地震救灾)、飞机空调、航天空调、外太空的月球火星空调。人类的活动空间越伸越大,欲望也越伸越远,贸易物品的运输量也随着全球经济的扩张而增加,全球商品数量的上升又扩大了工业生产时空调的使用量,等等。这种多场景的设定全部都安装上了空调需求,所以温度调节器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行业,而且各个应用技术本不一样,不能再归类于“家”电行业。像大金、英格索兰联合技术本身就不是家电行业,格力也不是。国内机构对日立三洋飞利浦过于关注,喜欢把他们的多年衰落强加在格力的头上,但只字不敢提英格索兰与大金,这种只专注于本身就多元化的气温解决方案的技术行业,从没美国机构会要求英格索兰多元化再去搞小家电的,这才显得国内机构的无理要求有多无知,本身行业属性就够多元化了还不自知。
2.而新能源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不需要过于沉重的车身及复杂的产业链,如果大家没概念,可以简化地想象一下传统的摩托车的构造有多复杂,然后看看目前的城市里的电动车有多精简(因为摩托车外部看得到,汽车看不到造成了感觉汽车没变化),就能概括新能源车产业链减少了多少。选车技术重点最后落在了电机、电控、电池、空调上。是的,原本在传统汽车不是优先考虑的空调技术,居然挤进了前四的位置,空调在电池耗电上能排进前二。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机会。
4.空调占全车的耗电率达到30~40%左右,是极高的耗点大户
5.综合以上因素,银隆长期会赢,因为银隆顾及了社会各方的利益。而银隆对格力各种技术与配套的采购也会助推格力的业绩,各种汽车空调市场也会开始发力。
6.整体的公用建筑空调用电量是大于民用建筑的,如果算公用建筑+工业空调更是大于民用建筑。而民用建筑中商品房建筑的空调占比又全面高于非商品房建筑,所以未来,我们整个行业处于消费升级的上升过程中,当然这会伴随城市化推进而进行。人类社会需求就是消费升级的过程,空调不会例外。
7.从集装箱卸货到冷库,从冷藏展示柜到食品柜,商品在生产、流通、销售,各种环节都有温度保鲜需求,银隆也在做新能源冷链运送车,岂是套个房地产天花板论就能解释全部需求的?格力的技术产品无所不在,试问,空调技术延伸出的市场是不是无比开阔?但长期不具备技术积累的公司就只能待在家用空调领域搞组装产品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8.这种情况下,未来格力的收入中暖通系统占比上升会快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高价位的产品自然就助推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例如相同的格力五千万台销售额,暖通空调系统比例占空调比例到40%时,营业额的数字是不可能低于10%时候的收入的,那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种消费升级,直接就推翻了天花板的逻辑。目前市场上的机构喜欢用销售多少台,来定义一切,显然认知过于业余,虽然销售数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消费是会升级的。
9.T+3主观上是为了解决因层层压货导致的产销脱节,而客观上却改变了库存在不同环节的分布。执行柔性生产,要么放弃大规模备产之利,整个供应链降低库存,响应终端需求波动时,承受高昂的直接成本;要么保留大规模备产,将库存从渠道转移至上游供应商,以原材料、零配件的形态存在。如果库存只是从渠道转移到上游供应商,那么供应商备货由于缺少销情信息而多出的“浪费”依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上升,由消费者最终承担。
1.上述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成本结构中折旧比例高,且熔炼环节因火法能耗高不能随意停产,因此,生产线的产销均衡(即开工率)对铜杆生产成本至关重要。
2.现在没有共享单车的地方买自行车的人,要求是能骑,质量还可以。至于你跟他讲一些花里胡哨的技术,别人不懂,也不需要。别人就想要一辆质量还行,价格便宜的自行车。
硬件物质或不具有精神属性的产品逃不脱摩尔定律的宿命,只会越来越便宜。享受不到精神属性的溢价
3.2015年美的内销毛利率30%,外销毛利率20%。2015年格力内销毛利率38%,外销毛利率17%
同理,国内汽车、家具、其他家电行业里,都是一样的商业逻辑,能在国内卖出去,就不会出口,内销利润远高于出口,格力、美的的毛利率就能说明问题。
因此,出口业务占比高并不是优势,是劣势。至少在空调领域,美的是在国内卖不过格力,为产销均衡,提高产能利用率,才多接出口订单,出口业务比例就这么高了。同样的产能,格力选择内销,美的选择外销,毛利率差距这么大,
3.如果嫌空调接近天花板,不是好行业,那洗衣机、冰箱岂不是更差?格力在高速赛道上,嫌快到天花板了;美的在旁边走着低速赛道,且已经到天花板了,同时跨几个低速赛道,就成优点了?这什么逻辑。明明就是早年,美的空调做不过格力,只能选择其他领域维持业务增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跟今天格力做冰箱、洗衣机是一样的逻辑。怎么看,这都不能是优点吧。
1.@拍拍拍12:大开眼界,以前忽略了护城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对节能环保的不断提高的要求,哪怕消费者个人可接受低技术高耗能的低价劣等品,但政府从全民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允许这种产品长期存在

全部讨论

a大卫哥2019-06-30 00:14

看得出来楼主研究的很深透, 不过机构们对格力的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格力一路走来一直都是业绩推动估值的降低, 从而吸引投资者注意力再推动股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