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晨财智:人民币基金主场时代来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时代的钟摆来到了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民币基金这里。”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刘昼感叹。

2023年6月2日,达晨财智宣布最新一期综合基金创程基金的首关——总规模 80 亿元,首关金额超 50 亿,历史投资人复投率超6成。至此,达晨财智执掌近500亿元。

一路走来,达晨财智这家本土创投拓荒者,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军工等领域布局超730家企业,累计138家公司顺利IPO。过去三年,达晨财智共有48家企业挂牌上市,向LP分配超过百亿元。

达晨财智最新这期基金从2022年年中开始。IR团队先从各个维度梳理达晨财智的数据,同时与所有行业线的主管合伙人深入沟通、提炼差异化,接着摸透LP的诉求、资金情况、投资方向等基本情况,梳理出一份最全LP地图。

首先,达晨财智团队及其控股股东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电广传媒继续高比例出资新一期基金;其次,国资LP占比进一步提升,头部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市场化母基金持续加码,上市公司及产业资本继续投下信任票。此外,达晨财智连续三年(2020-2022)以高分获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险资 VC/PE 白名单 A 类机构,多家知名保险机构加入到创程基金 LP 矩阵。

国资成为资金市场的绝对主力,而超高净值LP群体因为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比例减少。比如2021年,达晨财智首次与招商银行合作,通过私人银行渠道募集10亿元,彼时份额“秒空”。但这次双方合作规模下降,周期也更长了。至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渠道,整体出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似乎降至冰点。

具体来看,新基金背后出现了多地国资的身影,包括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云南等地的省级金融出资平台。而跟国资LP打交道往往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推动。

不同以往,达晨财智投资线团队也更为密集地参与到了募资工作中。随着LP机构化,LP对于投资专业程度更为严苛,不能只是粗线条地介绍一下策略,而是要聊到特别细分的技术方向、产业观察。

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资LP必然绕不开返投的话题。正如眼下,返投和招商摆到了所有VC/PE的面前。对此,达晨财智的做法是理解、尊重、落实。大多国资LP承担着培育地方产业的重任,如果你有意寻求合作,那就要理解对方的诉求,尊重对方的具体情况,当然最关键的是切切实实完成返投落地指标。

2023年初,达晨财智内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名字是“生态与产业赋能办公室”。部门职责很明确:协助已投企业推动生态合作及产业落地、帮助政府LP招商引资,完成基金返投、产业落地要求。

这时候,达晨财智730多个已投项目成为重要资源。团队根据项目所在的细分行业,梳理出产业图谱,通过产业寻找突破口,大大减少了返投压力。不久前,达晨财智组织了一批医疗被投企业与北京大兴区对接交流,最后有两家企业达成了落地合作意向。

不过,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如何平衡财务回报与产业落地的矛盾?如何保障其他市场化LP的利益?这也是所有投资机构正在面临的问题。

达晨财智的底线是——永远把为LP赚钱摆在第一位。其实无论是国资LP还是市场化LP,资产增值都是核心诉求。即便是国资LP,也是需要在资产增值基础上实现其他产业诉求,所以大家的目标本质上并没有分歧。

被投企业也有不少产业落地需求,比如达晨财智多年投资的优势赛道智能制造,里面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往往有着需要建设生产基地的实际需求,对厂地、用电、税收、用工、原材料等方面都寻求最优组合,达晨财智作为两边都了解和信任的专业投资机构,如果能够把企业需求的解决与地方政府资金的诉求匹配上,那么返投和招商落地就能带来多赢效应。这一点,达晨财智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实践。

相较返投,DPI带来的压力可能更大一些。最近一些投资人反馈,受到DPI的压力,不得不将更多资金配置到Pre-IPO轮。对此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肖冰坦言,此次达晨财智新基金边募边投,也将一半资金配置到后期轮次,预计今年将有10家左右申报IPO,争取在四年内就有DPI。

无论是个人命运,还是投资机构亦或是创投行业的命运,终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正是达晨财智投资策略的缩影。

在达晨财智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肖冰的判断中,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这类大安全领域的产业,将会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二级市场的主旋律。因此,达晨财智内部定下投资基调,将安全领域相关提到关键位置,形成“科技+安全”的投资布局。

随之而来的是在投资部门做起“加减法”。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军工、信创等重点赛道被进一步细分,增加人手布局;另一方面,战略收缩消费团队。

科技赛道日益细分,投资门槛也越来越高。达晨财智在招聘投资人员时,细分领域里的科班出身已经被列为必要选项。专业的人看专业的项目。达晨财智不去赌一个外行人是否能投出好项目,而是要追求系统性的成功。

达晨财智的投资打法被概括为“⾏业线引领投资、区域线覆盖项⽬”。自创立23年来,达晨财智已经投出一个“生态朋友圈”。团队将730多家被投企业划分到各个赛道,沿着这些企业来发掘项目,这便是达晨财智的“准产业化投资”模式。

在区域上,达晨财智针对硬科技项目分散的特点,在全国21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投资网络,用以挖掘有价值的水下项目。

在估值方式上,达晨财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判断逻辑,即要赚“企业成长+二级市场”的钱。比如2018年,达晨财智6000万人民币领投中望软件后又追加一轮对中望的投资,并给出远远超出企业收入体量的10亿估值。由于达晨财智团队笃定工业软件在中国市场的稀缺性和中望的未来市值,2021年3月,中望软件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以当日收盘价计算,达晨财智账面回报超过20倍。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谈到退出路径,肖冰直言,目前只考虑在A股IPO退出。随着注册制施行,A股IPO是退出最合适的选择。为此,达晨财智资管部门将不定期分享改成定期,为一级市场投资团队分析二级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行业洞察。透过二级市场视角观察一级市场,这也许是以后VC/PE都必备的一门常修课。

新生代成员能否拿稳接力棒,是一家投资机构保持生命力的关键。“警惕团队断层”这是达晨财智核心高管一直保持的紧张感。为此,达晨财智要求每个创一代合伙人选择一位接班人进行培养,以此持续培育内部的核心力量。达晨财智今年继续对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进行提拔,其中中层干部提拔超6人,业务骨干提拔超过15人,以保持着核心团队年龄层的丰富度。与此同时,在招聘方面,达晨财智也是层层严格挑选,为团队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内部不断进行优化,实行“适者生存”。

如何调整姿势,正在拷问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投资人。中国创投行业已真正进入“募资-投资-上市”的内循环时代,人民币基金成为主流。过去,美元基金是中国创投舞台上最耀眼的一群人,凭借着“募投两端在外”缔造了不少经典互联网回报案例。如今,纯美元基金几近式微,本土化成为仅剩不多的选择。

创投这个行业有着亘古不变的道理:适者生存。当大环境变化时,适者生存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作为投资机构唯有积极适应变化,不要让过去的成绩变成了改变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