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基建怎么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们认为,2024 年基建投资形势研判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一、中央加杠杆。考虑到明年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继续维持 3.8%赤字率水平的可能性较高。

二、地方控杠杆。显性债务方面,我们认为 2024 年地方专项债额度较 2023 年基本持平,即继续维持在 3.8 万亿元的水平。隐形债务方面,我们假设在“隐债管控”的方针下,本轮发行过特殊再融资债的省区市 2024 年城投债净融资额度下滑 1/3,即 2024 年净融资同比下滑约 2500 亿元。

三、房地产“三大工程”配套基建。2024 年“三大工程”带来的新增投资或在 1 至 2 万亿元之间,相关改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比例为 7:2。

四、其他因素方面,剔除“三大工程”的土地出让金下滑继续制约配套基建开支。同时 PPP 监管趋严,社会资本投向基建不太可能明显新增。

综合来看,乐观、谨慎假设下 2024 年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8.7%、6.3%。节奏上全年基建投资或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在 11 月 19 日报告《2024 年,房地产的三重变化》中,我们分析认为,2024年房地产投资仍面临三方面掣肘:①新开工面积增速下降;②竣工高峰结束;③房企资金链压力下,施工强度回升困难。上述因素共同导致 2024 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如无额外说明,以下“增速”均指“同比增速”)难以明显回升。

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托底经济增长存在现实必要性。从历史来看,2016 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与房地产投资增速存在一定负相关性(图 1),反映出宏观管理部门通过财政开支与基建投资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特点。2023 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决定增发 1 万亿国债,主要投向“防灾救灾”等基建领域,也显示出中央对于 2024 年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

但是另一方面,在土地出让收入下滑、隐性债务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地方财政对于基建的支出力度有所减弱, 2024 年“中央加杠杆、地方控杠杆”将成为大趋势。在此背景下,2024 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会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因素一:中央加杠杆

2023 年四季度 1 万亿国债增发后,年内财政赤字率将提高至 3.8%。我们认为,考虑到明年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继续维持同一赤字率水平的可能性较高。以赤字率 3.8%为中枢,我们假设:

积极情况下,2024 年财政赤字率提高至 4.0%。若地方一般债额度维持 7200 亿元不变,则国债净融资约 46000 亿元,同比 2023 年(不考虑 1 万亿增发国债)新增约14400 亿元。

谨慎情况下,2024 年财政赤字率略回落至 3.6%。若地方一般债额度维持 7200亿元不变,则国债净融资约 40700 亿元,同比 2023 年(不考虑 1 万亿增发国债)新增约9100 亿元。

我们认为,2024 年国债同比 2023 年新增部分将主要投向政府工程领域,对冲地方财政对基建支持力度下滑的影响。参考专项债投向比例,我们假设新增部分的 60%投向基建领域。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23 年四季度 1 万亿增发国债,使用节奏如何?

在 2023 年 10 月 26 日报告《国债增发,如何影响债市?》中我们判断,财政部所表示的:“今年(增发国债)拟安排使用 5000 亿元,结转明年使用 5000 亿元。”——此处的“使用”二字,我们认为是国债资金下达至项目单位,而非立刻形成实物工作量,并计入固定资产投资和 GDP。2023 年四季度增发的国债,对于当季度基建投资提振作用可能不大,将主要计入到 2024 年基建投资和 GDP 当中。

近期基建相关高频数据,也间接佐证了我们的判断。10 月以来,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同比新增、水泥发运率同比新增均未转正(图 3、图 4),反映出基建开工节奏尚未显著提升。

因素二:地方控杠杆

一是控制显性杠杆,即专项债部分。受地方偿付能力影响,2023 年地方专项债额度较 2022 年有所回落。我们假设 2024 年地方专项债额度较 2023 年基本持平,即继续维持在 3.8 万亿元的水平。

二是控制隐形杠杆,即城投债部分。根据Wind口径,截至11月22日已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的26个省区市(不含计划单列市),其中13个省区市2023年1-11月城投债净融资为正,总计7483亿元。考虑到发行特殊再融资债意味着当地财政情况存在一定压力,我们假设在“隐债管控”的方针下,上述省区市2024年城投债净融资额度下滑1/3——即2024年城投债净融资缩量约2500亿元。

假设城投债净融资部分投向基建比例参考专项债,也为6成,则同比制约2024年基建投资约1500亿元。

因素三:“三大工程”配套基建

“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新的增量。除了支撑房地产建安投资以外,城中村改造等项目也会带来配套基建需求。

参考《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分配办法》,相关改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比例为7:2。对此我们做出两种情景假设:

积极情况下,假设2024年“三大工程”带来的新增投资为2万亿元,配套基建投资为4400亿元左右。

谨慎假设下,假设2024年“三大工程”带来的新增投资为1万亿元,配套基建投资为2200亿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大工程”主要是在超大、特大城市展开,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资金或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与PSL,财政预算内资金介入较少,与国债资金投向基本不重叠。

其他因素

2022年以来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较快。截至2023年10月,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同比下滑20.5%。

我们假设,在剔除2024年“三大工程”对土地出让收入的支撑作用下,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继续同比下滑20%。进一步假设其中15%投向配套基建开支,导致2024年土地项目配套基建投资下滑1600亿元左右。

此外2023年中PPP项目暂停审批。尽管近期有望重启,但PPP项目审批进一步规范和趋严,我们认为2024年社会资本投向基建不太可能明显新增,在此不作考虑。

计算结果

综合来看,乐观、谨慎假设下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8.7%、6.3%。

从节奏上来看,2024年基建投资增量,主要由2023年四季度1万亿增发国债带来。我们认为随着2024年初1万亿增发国债对应的新增基建项目陆续落地,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全年基建投资或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风险提示:基建政策不及预期,房地产政策不及预期,“三大工程”落地不及预期,估算结果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

相关报告

1、《2024年,房地产的三重变化

2、《短 债 机 会 有 多 大 ?

3、《本新规正式稿,债市关注 3 点变化

4、《资本新规,如何影响银行投资基金行为?

5、《国债增发,如何影响债市?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2024年,基建怎么看?》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6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吕剑宇 SAC编号:S035052104000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