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去年,本轮债市负反馈的异同点相同点:银行自营及理财在止盈诉求下,部分赎回公募基金,引发赎回潮。不同点:理财不再是本轮负反馈的核心,且当前机构对未来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弱于去年赎回潮阶段。
哪些债券品种影响较大? 公募基金遭遇一定抛压,基金的主力定价品种:1-3Y信用债和20-30Y利率债预计将受到较大影响。
后市怎么看? 无论是市场对基本面的预期,还是理财资产端的久期水平,都逊于去年,所以本轮负反馈影响将显著小于去年,不过仍会导致公募基金的购买主力——银行自营及理财的赎回行为。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届时逢高配置胜率将明显提升。
1、赎回潮会重演吗?
本周 ,继短端利率持续上行后,长端利率也已基本回到降息前的水平。从现券交易看,公募基金遭遇赎回压力或是行情推手之一,本周对利率债及信用债均转为净卖出,抛盘压力较大。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去年11月赎回潮重演的担忧。那么,当前机构行为与去年有何异同?本轮“赎回潮”又将产生多大影响?
1.1
相比去年,本轮债市负反馈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银行自营和银行理财在止盈诉求下,部分赎回公募基金,引发赎回潮。中长期纯债基金的机构投资人占比基本维持在95%以上,商业银行自营及理财作为主要的机构投资人,面对债市的快速调整,出于止盈目的会赎回公募基金,导致公募基金净卖出规模大幅增加,引起债市的负反馈。
(2)不同点:
①理财不再是本轮负反馈核心
2022年11月初,赎回潮启动后,理财对利率债随即转为净卖出。而近期,理财对各券种仍保持净买入,尤其在本周,理财分别净买入利率债和信用债140.4亿元、345.4亿元,较上周增加12.4亿元、184.7亿元,增配力量仍然稳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今年以来,理财配置短期化趋势明显,目前整体持仓久期应显著低于去年“赎回潮”前夕,对利率变动敏感性也将不及去年11月时期强。另一方面,理财破净率已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积累了一定的净值“安全垫”,负债端尚没有出现大规模系统性的赎回。
②机构对未来经济基本面预期,弱于去年赎回潮阶段
去年11月,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落地、地产政策“三箭齐发”,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高涨,市场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的状态。而当前,虽然地产利好政策不断加码,但效果仍有待观察,且经济数据表现始终偏弱,市场已进入“弱预期、弱现实”的行情。
1.2
哪些债券品种影响较大?
本轮公募基金遭遇一定抛压,因此,基金的主力定价品种将受到较大影响。从过往的现券交易情况看,基金对1-3Y信用债和20-30Y利率债的净买入占比中枢始终较高,分别在50%和30%左右,为相应券种的主要参与方,对其有主要定价权。因此,在基金遭遇赎回、大量抛售主力券种的情况下,3Y信用债及30Y国债收益率将有较大上行压力。
1.3
后市怎么看?
总结而言,目前无论是市场对基本面的预期,还是理财资产端的久期水平,都逊于去年,所以本轮负反馈影响将显著小于去年。品种上,参考去年的走势,利率债将率先企稳(30Y国债),信用随后企稳(3Y信用)。
不过,债市利率上行仍会导致公募基金的购买主力——银行自营及理财的赎回行为,负反馈仍将持续。短期内,理财对基金的赎回将对债市产生一定冲击,但赎回完成后基金的抛盘压力将明显减轻。而进入四季度,银行自营对基金仍有止盈诉求,但一旦利率调整到位,这部分资金则会产生再投资压力,将对主力券种10Y国债形成支撑。此外,在超长债配置上,30Y国债收益率上行至3%后,对保险较有吸引力。对债券投资者而言,届时逢高布局胜率将明显提升。
2、机构现券成交监控
2.1
谁在买,谁在卖?
1)利率债市场,本周空头集中度明显增加,背后主要原因是公募基金大幅净卖出,本周净减持利率债936.0亿元。
2)信用债市场,本周空头集中度同样上行,净减持机构主要依旧集中于基金等产品。
3)同业存单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有所回落,主要表现为基金对存单由净增持转为净减持,本周累计净减持427.9亿元,较上周增加606.2亿元。
4)其他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本周空头集中度大幅上行,主要表现为基金净减持力度增加,本周累计净减持545.6亿元,较上周增加529.1亿元。
2.2
广义资管买什么?
3、机构资金跟踪
3.1
资金价格
本周跨月流动性仍然偏紧。R007和DR007分别收于2.04%和1.86%,较上周基本持平。6个月国股转贴利率收于1.60%,较上周上行25BP。
3.2
融资情况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逆回购余额101003.4亿元,较上周减少10.5%。从广义资管来看,本周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分别净融资-2215.3亿元及-1827.8亿元。
4、机构行为量化跟踪
4.1
把脉基金久期
本周市场绩优和一般利率债基金久期测算值分别为3.16和2.94,较上周分别下行0.30和0.22。
4.2
“资产荒”指数
4.3
机构行为交易信号
4.4
银行理财破净情况
本周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率较上周略有下降,全部产品和理财子公司产品破净率分别收为3.2%及4.3%。
4.5
机构杠杆全知道
本周全市场杠杆率为108.1%,较上周降低1个百分点。广义资管方面,本周保险机构杠杆率录得114.4%,较上周降低0.6个百分点;基金杠杆率录得103.6%,较上周下降3.0个百分点;券商杠杆率录得194.7%,较上周下降0.5个百分点。
5、国债期货走势跟踪
6、广义资管格局
风险提示:需要警惕流动性的“退潮”;历史数据不能完全作为未来市场走势参考;模型测算可能存在误差。
相关报告
1、《2023中期机构行为观察》
2、《农金社交易能力强吗?》
3、《国债期货定价了什么预期?》
4、《降息后的机构百态》
5、《利率型债基还在加久期吗?》
6、《选久期还是票息?》
7、《如何看二级资本债的交易机会?》
8、《如何提升长债交易胜率?》
9、《保险欠配改善了吗?》
10、《“资产荒”演绎到哪一步了?》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赎回潮会重演吗?—机构行为周观察》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联系人:
刘 畅 SAC编号:S0350122080146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