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本轮稳增长政策效果?

近期稳增长政策落地后,市场进入“政策观察期”,我们认为有3个高频指标较为关键:

(1)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数据,直接反映稳地产政策成色。不过地产成交改善有时只是暂时性的,而非周期性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同时需要关注一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地产成交行情的分化。

(2)城市二手房挂牌价数据。若在成交回暖过程中,挂牌价环比持续为负,房地产市场继续表现为“价减量增”,我们认为地产成交数据的回暖大概率也不可持续。同时,二手房挂牌价中刚需性住房与改善性住房的价格分化也值得关注。

(3)票据转贴利率,可以另外观察压降存量房贷利率减缓提前还贷压力,以及专项债集中发行促进基建信贷的效果。

复盘2023年3-4月基准利率开始下行的过程,我们发现二手房挂牌价对于债市行情最有领先性,其次是30城数据,最后是票据利率。就本轮而言,市场对于宽信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方面,我们认为后续可以重点关注二手房挂牌价的变化。若地产成交回暖时,二手房挂牌价环比继续位于0以下,或意味着本轮地产回暖持续时间较短,在当前赔率之下,反而或是一个加仓机会。

在8月15日报告《降息之后,追涨还是止盈?》中,我们曾经总结过降息之后的10Y利率行情,发现较易呈现倒“N”字走势。长端利率“先下-后上-再下”,分别对应:①降息初期追涨拉久期;②宽信用预期渐起,利率上行;③宽信用不及预期,市场定价下一轮宽松到来等3个阶段。

当时我们表示,8、9月份为宽信用政策出台的密集期,政策利空可能会给债市带来扰动,因此短期内相比于追涨,及时止盈可能是更优策略。现实如我们所料,8月下旬以来债市出现明显回调,与近期稳地产政策密集落地,推升宽信用预期不无关系。

同时我们表示,政策密集出台期后至少2 个月时间为政策观察期,意味着接下来即将进入政策落地后检验效果成色的时间段。那么对于债市投资者而言,我们当前应该通过哪些指标观察政策效果?哪些指标出现新变化后,是下阶段做多窗口重新打开的信号?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重点分析。

1、政策观察期,债市的3个要点

要点一:地产成交高频数据。

近期“认房不认贷”、部分城市取消限购等稳地产政策落地,首先有利于购房需求释放。对于债市投资者而言,我们通常会关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高频数据(以下简称“30城数据”),并与历史同期进行对比,观察地产复苏节奏。

但是随着房地产进入“新阶段”,我们发现30城数据改善有时只是暂时性的,而非周期性的。例如2022年4月政治局会议表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2023年1月首套房利率新政推出后,30城数据均出现2个月左右的回暖,但此后再度下行(图2)。

就本轮而言,若政策落地后地产成交数据改善,是否依旧只是暂时性的现象?我们认为,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详见“要点二”)。

同时我们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核心城市取消限购,主要是利好基本面较好的一线、强二线城市,对已经取消购房门槛的三四线城市作用不大。在8月6日报告《本轮地产政策效果如何?》中,我们曾统计过实施“认房又认贷”城市(即开始享受本轮政策利好的城市)的地产销售占全国比重仅为16.2%。

因此除了观察总量成交数据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地产成交行情的分化。若更为广大的三线城市地产成交数据回暖乏力,我们认为不排除后续仍需要包括降息在内的增量政策进行托底。

要点二:房价高频数据。

如何辨别地产成交数据回暖,是暂时性的还是周期性的?我们认为房价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辅佐指标。例如周频的城市二手房挂牌价数据。

可以观察到,2021年下半年以来二手房挂牌价环比长期为负,仅在2023年2月份短暂回升至0以上,但3月再度回落至0以下(图3)。房地产市场“价减量增”,我们认为可以部分解释为何2022年5-6月份、2023年2-3月份的成交量改善行情,不具有持续性。

截至目前,二手房挂牌价环比仍为负值。我们认为,若后续挂牌价环比无法回升至0以上,房地产市场继续表现为“价减量增”,则本轮地产成交数据的回暖大概率也不可持续。

同时,二手房挂牌价中刚需性住房与改善性住房的价格分化也值得关注。可以注意到2020年下半年以来,144平方米以上改善性住房价格表现总体优于90平方米以下刚需性住房(图4)。我们认为,本轮“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将提振市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意愿以及促进“房屋置换”行为,边际增加刚需房抛售压力,短期内两者的价格表现或将进一步分化。然而在“房屋置换”的链条中,若刚需房价格持续下行、购买力量不足,中期来看也将制约改善性住房的购买力量,削弱本轮回暖的可持续性。

要点三:信贷高频数据。

除了关注近期稳地产政策对地产销售的促进作用外,压降存量房贷利率政策即将落地,以及8、9月份地方专项债加快发行,也将起到支撑地产、基建信贷的效果,并对债市产生影响。

在这一方面,市场通常通过跟踪高频的票据转贴利率,来观察当期银行信贷投放情况。可以注意到2023年8月下旬以来,在地产成交数据尚未明显回暖的背景下,票据转贴利率已经开始上行(图5),我们认为这反映出压降存量房贷利率减缓提前还贷压力,以及专项债集中发行促进基建信贷的效果。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月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年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年-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年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降低房贷利率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新增房贷利率下调,即LPR下调;二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新增房贷利率方面,8月4日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央行发言人在回答“降息降准是否还有空间时?”,提出“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我们认为短期内短期内LPR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央行发言人同时表示“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表态引起市场关注。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空间有多大?

根据央行数据,2018-2021年房贷利率平均为5.53%,2023年6月末为4.11%。扣减掉2021年末至今5年期LPR下调的45BP后,2018年-2021年存量房贷利率较2023年6月末利率仍高出97BP,这一幅度体现为房贷利率“加点”,不会随着LPR变动而调整。

2、如何判断下一轮做多机会?

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二手房挂牌价、票据转贴利率,均为市场高度关注的高频数据,哪一个对债市行情更有领先性?

复盘2023年3-4月基准利率开始下行的过程,我们发现二手房挂牌价对于债市行情最有领先性,在3月5日当周全国二手房挂牌价环比转负时,债市利率同步走进下行通道。其次是30城数据,3月底开始表现弱于季节性。最后是票据利率,4月起票据利率总体下行,反映信贷投放转弱(图6)。

经过近期行情回调之后,截至9月8日10年期国债利率相较于MLF利率高出13.75 BP,距离2023年初高点18.31BP(1月20日)已不远(图6),我们认为后续上行风险相对可控,并且赔率逐渐显现。

关键在于,何时新的做多机会能够出现?

就本轮而言,市场对于宽信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方面,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二手房挂牌价的变化。

我们认为,若下一阶段地产成交回暖时,二手房挂牌价环比重新回升至0以上,做多机会仍需等待。若地产成交回暖时,二手房挂牌价环比继续位于0以下,或意味着本轮地产回暖持续时间较短,在当前赔率之下,反而或是一个加仓机会。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政府债务发行超预期、资金面收紧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贷投放超预期、税收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及计算过程仅供参考。

相关报告

1、存款降息的“东风”

2、存款利率还会调降吗?

3、《债市“追涨”手册

4、《本轮地产政策效果如何?

5、《降息之后,追涨还是止盈?

6、《同业存单的新机会

7、《资金面扰动浮现

8、《“资产荒”持续到何时?

9、《9月,资金面怎么看?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如何观察本轮稳增长政策效果?》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0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吕剑宇 SAC编号:S035052104000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