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用债交易有何特点? 8月以来,信用利差整体呈压缩态势,短端高评级品种利差下行尤为显著。此外,受“一揽子化债政策”规划与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预期升温的影响,部分短端中低评级品种利差也出现了明显下行。从机构净买量来看,信用债收益率的下行主要受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配置行为驱动。
信用债还有机会吗?从需求角度看,9月1日存款利率下调将导致银行表内资金流向表外理财,同时理财今年在资产配置上的短期化趋势明显,因此对短端信用债仍有较强的配置需求。从资金面角度看,预计9月资金面整体无需担忧,流动性不会太紧。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无需担忧信用利差的大幅上行,可以持续关注短期限中低评级城投债,以及相对更稳健的同业存单。
1、信用债还有哪些机会?
1.1
最近信用债交易有何特点?
(1)近期信用利差走势
8月以来,信用利差整体呈压缩态势,短端高评级品种利差下行尤为显著。截至9月1日,1、3、5年期 AAA 中票利差分别处于历史22%、26%以及26%分位处,较8月初下行34、15和15个百分点。1年期AAA-二级资本债利差处于历史13%分位处,较8月初下行24个百分点。此外,受“一揽子化债政策”规划与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预期升温的影响,部分短端中低评级品种利差也出现了明显下行。例如,截至9月1日,1、3年期AA城投债利差分别处于历史10%、27%分位数,较8月初大幅下行33和46个百分点。
驱动信用利差压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参照在《信用利差还能压缩吗?》对信用利差变动的拆分,以中票和二级资本债为例,8月以来,“资产荒”行情持续演绎下的需求高增,是导致信用债利率下行的主要原因。
(2)谁是本轮行情的推手?
从机构净买量来看,8月份以来,信用债收益率的下行主要受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配置行为驱动。其中,1年以下现券利率,主要由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增配所压低,而1-3年现券则大多数由公募基金增配所压低。
1.2
信用债还有机会吗?
从需求角度看,近期多家银行宣布,自9月1日起下调部分中、长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幅度在10-25个基点,参照今年6月,及去年9月的情况,在存款利率下调、存款吸引力下降后,短期内在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更多的资金将流入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再配置。从理财资产端配债行为的数据上来看,2022年4月、2023年6月存款利率调降后,均观察到银行理财大幅增配信用债的情况。
此外,今年以来,受前期“赎回潮”影响,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上的短期化趋势明显。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对1年以下中票净买入占比中枢显著高于2022年,6月初净买入占比一度达60.1%。因此,本次理财获得资金流入后,预计仍将主要投向期限在1年以下的短券。
从资金面角度看,8月以来,受地方债发行、缴税等因素扰动影响,流动性有所收紧,导致短端收益率上行。但正如我们在《9月,资金面怎么看?》中所分析的,在财政净投放、政府净融资规模环比下降、信贷增速放缓的三重逻辑下,预计9月资金面整体无需担忧,流动性不会太紧,但受季节性因素扰动,流动性分层现象可能阶段性重现。
因此,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我们认为短期内无需担忧信用利差的大幅上行。
而在具体券种的选择上,一方面,在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预期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仍可关注短期限中低评级城投债。另一方面,目前同业存单利差历史分位数,相较于短端二永、中低评级城投相对较高,利差保护更足。因此在短期内资金面偏宽松,但非银资金面有季节性扰动的判断下,我们认为同业存单会更加稳健。
2、机构现券成交监控
2.1
谁在买,谁在卖?
1)利率债市场,本周空头集中度有所下降,背后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机构由净减持转为净增持,本周净增持利率债747.9亿元。
2)信用债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与上周基本持平,净增持机构主要依旧集中于理财、基金等产品。
3)同业存单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明显上行,主要表现为理财对存单的增持力度有所增强,本周累计净增持474.8亿元,较上周增加243.6亿元。
4)其他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本周多头集中度有所下行,主要表现为基金由净增持转为净减持,本周累计净减持16.5亿元,较上周增加297.0亿元。
2.2
广义资管买什么?
3、机构资金跟踪
3.1
资金价格
本周跨月流动性有所收紧。R007和DR007分别收于2.01%和1.80%,较上周分别下行11BP和15BP。6个月国股转贴利率收于1.35%,较上周上行21BP。
3.2
融资情况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逆回购余额112842.5亿元,较上周增加8.5%。从广义资管来看,本周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分别净融资462.7亿元及2037.8亿元。
4、机构行为量化跟踪
4.1
把脉基金久期
本周市场绩优和一般利率债基金久期测算值分别为3.46和3.16,较上周分别下行0.36和0.30。
4.2
“资产荒”指数
4.3
机构行为交易信号
4.4
银行理财破净情况
本周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率较上周略有提升,全部产品和理财子公司产品破净率分别收为3.6%及4.9%。
4.5
机构杠杆全知道
本周全市场杠杆率为109.1%,较上周增加0.8个百分点。广义资管方面,本周保险机构杠杆率录得115.0%,较上周增加2.0个百分点;基金杠杆率录得106.6%,较上周增加1.6个百分点;券商杠杆率录得195.2%,较上周下降10.4个百分点。
5、广义资管格局
风险提示:需要警惕流动性的“退潮”;历史数据不能完全作为未来市场走势参考;模型测算可能存在误差。
相关报告
1、《2023中期机构行为观察》
2、《农金社交易能力强吗?》
3、《国债期货定价了什么预期?》
4、《降息后的机构百态》
5、《利率型债基还在加久期吗?》
6、《选久期还是票息?》
7、《如何看二级资本债的交易机会?》
8、《如何提升长债交易胜率?》
9、《保险欠配改善了吗?》
10、《“资产荒”演绎到哪一步了?》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信用债还有哪些机会?—机构行为周观察》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4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联系人:
刘 畅 SAC编号:S0350122080146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