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期机构行为观察

回顾今年债市演绎,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①年初至春节:交易复苏“强预期”;②春节至“两会”:静待政策落地;③“两会”至3月跨季:弱现实逐渐主导债市;④4月至6月跨半年:债市逐渐对数据脱敏;⑤7月博弈“政治局会议”:从交易“弱政策”,到博弈“拐点”与“买点”。

整体来看,今年债市在机构行为上整体呈现以下5大特征:

① “钱”多。杠杆套息或已成为债市共识;

② “理财”赎回风波已过,但偏好趋于谨慎。资产端,缩减中等期限信用债配置。负债端,大量发行现金管理类产品。从而加剧了本轮结构性“资产荒”现象;

③ 保险欠配,且具有季末增配效应。保险“扫”债在季末往往会有季节性放量,背后原因在于“偿二代”考核下,保险可以通过增持国债来提高资产端流动性要求;

④ 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农金社机构行为,既具有配置盘的逢高布局,也具有交易盘的逢低止盈操作,从而充当起了债市稳定器的功能;

⑤ 基金交易热情浓厚。公募基金热衷于交易超长债,是2023年以来超长端利率债表现整体优于长端的原因之一。

1、2023中期机构行为观察

2023年以来,债市从原先交易“强预期”到慢慢接受“弱现实”。随着宏观变量的“明牌”愈发清晰,基本面的波动也趋于平稳。因此,今年以来的债市行情中,“机构行为”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关键变量。

回顾今年债市演绎,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① 年初至春节:交易复苏“强预期”;② 春节至“两会”:静待政策落地;③ “两会”至3月跨季:弱现实逐渐主导债市;④ 4月至6月跨半年:债市逐渐对数据脱敏;⑤ 7月博弈“政治局会议”:从交易“弱政策”,到博弈“拐点”与“买点”。

本期报告,我们将简单复盘上述阶段中,债市的主要矛盾以及机构行为特征,以供参考。

阶段一:交易复苏“强预期”。在年初至春节前这段时间里,市场主要的交易逻辑仍然是国内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自2022年末防疫政策优化以来,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预期较强,与此同时这段时间内相关表态较为密集,国债利率不断上行。

机构行为方面,在经历了2022年“赎回潮”后,理财市场进入弱企稳阶段。在此格局下,1月份信用利差呈现“先下后上”的走势。具体来看:

1月上旬,信用利差主要因为国开债利率的上行而被动压缩,1月中旬,利差呈小幅走扩态势,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理财需求偏弱,整体对中长期信用债呈净减持态势。

阶段二:静待政策落地的平静期。进入2月份后,随着相关政策表态节奏趋缓,以及理财赎回后续影响逐渐企稳后,债市进入债幅震荡模式,在2月至“两会”召开前期间,10年期国债利率波动幅度不超过3BP,市场等待观察“两会”期间政策落地情况,来进一步为后续交易提供方向。

在此期间,信用利差呈现先下后上走势,整体小幅下行。背后有两方面因素驱动需求端压缩信用利差:

① 大行放贷,小行买债行情初见端倪。一季度“开门红”导向下,社融数据表现亮眼,但是大小行在信贷项目上,并非“雨露均沾”。小行可获取的贷款渠道相较大行而言相对有限,这造成了一季度小行负债端有较大压力。以农金社为例,一季度农金社新增负债与新增贷款差值为近5年来最高值,这也造成了2月份开始,农金社增持债券节奏加快。

② 理财赎回企稳后,信用债性价比凸显。2月份起,公募基金开始逐渐入场,加速配置信用债。以中票为例,2月份公募基金和农金社净增持中票量,占据全市场的47%。需求端的回暖是2月份信用利差得以压缩的主要原因。

阶段三:当“弱现实”主导债市。“两会”落幕后,债市对于国内经济复苏的“强预期”逐渐开始调整。与此同时,海外银行业风险事件的爆发,也对国内市场风险偏好产生一定影响。

回顾3月份债市走势,长端利率表现尤为亮眼,一方面是对于基本面的预期调整,另一方面则是以保险为代表的配置盘加速入场。对于保险而言,由于负债端久期偏长,叠加负债对回报率有刚性需求,一般而言,保险以配置超长端利率债,或是5年期左右高评级信用债为主。

2月以来,信用利差不断压缩,叠加今年“非标超预期缩量”格局下,保险欠配现象难以改善,是促使保险在3月份加码配置超长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得,即便在3月跨季行情下,流动性较为紧张,但是对于长端利率影响相对有限。

阶段四:债市走势逐渐对数据脱敏。进入4月份后债市做多情绪逐渐浓厚起来,即便是出现诸如3月份的社融数据超预期,但市场对数据可持续性始终持怀疑态度,这也形成了二季度以来债市对经济数据“脱敏”的现象,伴随存款利率补降–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降息,债市利率开启单边下行走势。

在此期间超长债由于本身高久期的特点,叠加利率下行幅度不输长端,成为博弈利率下行的一大“利器”。以农金社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入场,是超长端期限利差(30Y-10Y)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信用利差处于低位盘整态势,主要由需求因素驱动。今年机构行资产荒行情下,银行间流动性不紧,监管层面又对杠杆又呈现出了一定容忍度,杠杆套息成为债市主流策略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6月降息后,债市演绎了一轮较为迅速的利多出尽。但是利率上行幅度整体有限。我们在《降息后的机构百态》中曾经分析过,由于二季度权益端出现了一定程度调整,6月末出于“偿二代”流动性考核要求,保险大量增持国债满足流动性要求,而公募基金再度入场交易国开,因而再度压底了利率。

阶段五:博弈“政治局会议”。进入7月后,债市继续博弈政治局会议后政策落地节奏偏缓,并且在政治局会议落幕后再次“复刻”了一轮6月降息后利多出尽的行情,利率整体上行幅度同样有限。而这次背后的主要“买家”是农金社,我们在上期报告《农金社交易能力强吗?》中曾经指出,政治局会议后农金社逢高买入的长端利率债,从而充当了债市“缓冲器”,进入8月后,利率再度进入震荡下行格局。

而信用利差方面,7月份整体小幅收敛,背后需求是主要驱动因素。从7月中篇净增持情况来看,公募基金和理财依旧是信用债的主要需求方,一方面,进入7月后理财进入传统扩张期,规模开始逐渐回升,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则继续杠杆套息,逢高布局,结构性“资产荒”持续演绎。

整体来看,今年债市在机构行为上整体呈现以下5大特征:

①“钱”多。2023年以来融资需求结构偏弱,叠加存款定期化使得资金在银行间存在淤积现象。资金宽松格局下,债市又存在结构性“资产荒”,杠杆套息或已成为债市共识。

②“理财”赎回风波已过,但偏好趋于谨慎。面对去年赎回潮,银行理财重点在今年1季度积极调整了资产及负债结构予以应对。资产端,缩减中等期限信用债配置,并且抛售波动较大的二永债。负债端,大量发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因而造成了,理财规模虽然整体下降,但需求集中于短端,从而加剧了本轮结构性“资产荒”现象。

③保险欠配,且具有季末增配效应。今年保险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是非标到期超预期,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资产荒格局下的配置难。与此同时,保险“扫”债在季末往往会有季节性放量,背后原因在于“偿二代”考核下,保险可以通过增持国债来提高资产端流动性要求。

④大行放贷,小行买债。由于小行缺乏优质信贷投放渠道,为了满足负债端要求,资产端上只能通过增配债券予以弥补。在此格局下,农金社机构行为,既具有配置盘的逢高布局,也具有交易盘的逢低止盈操作,从而充当起了债市稳定器的功能。

⑤基金交易热情浓厚。二季度以来,基金买入卖出超长债愈发频繁,利用久期进行波段交易的特征愈发明显。一方面是利率做多情绪浓厚,利用久期博取资本利得较有吸引力,另一方面, “资产荒”格局下,杠杆套息实属不易,需要其他手段来做厚收益。公募基金热衷于交易超长债,是2023年以来超长端利率债表现整体优于长端的原因之一。

2、机构现券成交监控

2.1

谁在买,谁在卖?

1)利率债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大幅下降,其中农金社增持力度下降是主要原因,本周累计增持利率债70.0亿元,较上周下降870.0亿元。

2)信用债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继续上升,主要表现为公募基金大幅净增持,本周累计增持380.1亿元,较上周增加172.8亿元。

3)同业存单市场,本周空头集中度有所上行,主要表现为货币基金大量减持存单,本周累计净减持622.2亿元。

4)其他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多头集中度显著上升,主要表现为公募基金大量增持二永债,本周累计增持174.6亿元,较上周增加208.4亿元。

2.2

广义资管买什么?

3、机构资金跟踪

3.1

资金价格

本周流动性有所收紧。R007和DR007分别收于1.79%和1.76%,较上周分别下行9BP和12BP。6个月国股转贴利率收于1.31%,与上周基本持平。

3.2

融资情况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逆回购余额114800.6亿元,较上周降低2.4%。从广义资管来看,本周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分别净融资-318.5亿元及-977.8亿元。

4、机构行为量化跟踪

4.1

把脉基金久期

本周市场绩优和一般利率债基金久期测算值为3.42和3.21,较上周分别上行0.07及下行0.03。

4.2

“资产荒”指数

4.3

机构行为交易信号

4.4

银行理财破净情况

本周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率较上周小幅下行,全部产品和理财子公司产品破净率分别收为2.2%及2.9%。

4.5

机构杠杆全知道

本周全市场杠杆率为109.3%,较上周下行0.3。广义资管方面,本周保险机构杠杆率录得111.6%,与上周基本持平;基金杠杆率录得108.5%,较上周下降1.1个百分点;券商杠杆率录得197.9%,较上周上升1.5个百分点。

5、广义资管格局

风险提示:需要警惕流动性的“退潮”;历史数据不能完全作为未来市场走势参考;模型测算可能存在误差。

相关报告

1、“资产荒”演绎到哪一步了?

2、如何提升长债交易胜率?

3、《如何看二级资本债的交易机会?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2023中期机构行为观察—机构行为周观察》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周子凡 SAC编号:S0350523050004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