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疫情后消费的快速复苏,主要是由疫情期间政府面向居民的直接现金补贴引起的。而在没有现金补贴的地区,疫情“伤痕效应”对居民消费信心的持续抑制,才是影响消费趋势的主线,呈现“服务消费复苏、商品消费受挤压、总量偏弱”的特征。
“伤痕效应”导致居民消费相对疲弱,对债市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内需不足、生产回落,加速信贷向下拐点出现,有利于资金面宽松。(2)核心通胀若出现向下拐点,1到2个季度后将加速降息落地。
本轮疫情期间政府纾困措施主要面向企业而非居民的做法,将提升居民的预防风险心理,衍生出的高储蓄和“去杠杆”行为,可持续数年之久。并由此带来低消费、低通胀、提前还贷、地产销售走弱等现象。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可能并不是暂时性的。即使后续经济环境好转、失业率重新回落,居民的长期去杠杆行为也难以得到彻底扭转。参考美国案例,这将在较长期间内推动货币政策转宽,与债市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
5月15日,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疫情“伤痕效应”对居民消费、通胀的影响,引发市场关注。
“伤痕效应”或者“疤痕效应”(scarring effect),指的是过去遭受创伤,即便伤口愈合后,仍然会对人的心理和外界认知等产生影响。经济学上,通常也指经济遭受冲击后,产出出现长期缺口,无法得到修复的现象。
我们认为,“伤痕效应”产生的低通胀、弱消费等结果,正在成为当前债市的交易主线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其对居民行为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观察:
短期:居民信心修复缓慢,短期内消费疲弱,还贷行为加剧。
长期:“新冠”疫情期间政府纾困措施,改变了居民应对危机的认知,居民“长期去杠杆”阶段或已开启。
1、“伤痕效应”的短期影响
4月年初时,投资者对疫情后消费复苏多有期待。特别是市场研究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发现,疫情后居民消费通常会出现集中释放的过程,其增速一度高于疫情前水平(图1)。
然而就国内情况来看,4月份尽管涵盖了部分“五一”假期,居民消费并未在3月基础上继续走高,两年平均增速反而出现了下行的情况,低于预期。
这是为何?
仔细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疫情后消费的快速复苏,主要是由疫情期间政府面向居民的直接现金补贴引起的。而在没有现金补贴的地区,疫情“伤痕效应”对居民消费信心的持续抑制,才是影响消费趋势的主线。
以中国台湾、越南为例,当局在疫情期间并未推出大规模的现金补贴措施,而在2022年的疫后修复阶段,两地居民服务业消费总体复苏,但实体商品消费却受到挤压(图3、图4)。从消费总量上来看,疫后消费总额增速并未像欧美地区一样,超过疫情前水平,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下行(图5)。
这一消费复苏形态,也与目前中国大陆消费复苏形态一致。4月份尽管旅游项CPI走高,但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核心商品CPI项继续走低,反映出当前大陆居民消费“服务消费复苏、商品消费受挤压、总量偏弱”的特征。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将其归因为“伤痕效应”是十分准确的。
展望未来,参考中国台湾、越南,我们认为本轮中国大陆的疫后消费复苏或已结束。若无更强力的内需刺激政策推出,或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明显好转,扭转消费者信心,商品消费受挤压的情况还将阶段性延续。
1.1
债市影响
“伤痕效应”导致居民消费相对疲弱,对债市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内需不足、生产回落,加速信贷向下拐点出现,有利于资金面宽松。
4月社融数据中,企业端信贷表现仍较好,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速上行,结构继续优化。但是若居民商品消费持续疲软,将带动企业生产边际回落,信贷需求走低。
4月PMI数据中,“新订单”项由3月份的53.6大幅回落至48.8,部分源于居民商品消费的再度走弱。由于PMI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先行指标,若居民商品消费持续疲软,制约企业生产,本轮企业信贷向下的拐点或加速到来。
对央行而言,从历史上来看,当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向下时,央行通常需要宽松资金面,利用企业短贷与票据工具予以对冲(图7、图8)。对债市而言,这则意味着短端利率空间再度打开,收益率曲线走陡的可能性提升。
2)核心通胀若出现向下拐点,将加速降息落地。
稳定通胀预期、促进温和通胀,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尽管央行并未公布过核心通胀的政策目标,但从历史来看,相比于名义通胀,贷款政策利率一直对核心通胀更为敏感。2014年8月、2019年4月,当核心通胀出现加速下行势头时,我们均看到了一到两个季度后的降息落地(图9)。
在当前商品消费较为疲弱的背景下,若下阶段旅游等服务业通胀季节性回落,叠加上外需再度衰退,我们不能排除核心通胀再度向下的可能性。若果真出现,将改变央行对于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的判断,并在一到两个季度之后(核心通胀向下需要得到持续验证)加速降息政策的落地。
2、“伤痕效应”的长期影响
“伤痕效应”除了指代居民信心修复缓慢外,也指向居民在经历本轮疫情后长期心理行为的改变。我们认为,本轮疫情期间政府纾困措施主要面向企业而非居民的做法,将提升居民的预防风险心理,衍生出的高储蓄和“去杠杆”行为,可持续数年之久。
以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之后,美国各部门杠杆率为参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纾困措施主要面向金融部门及企业,例如注资大型银行解决坏账问题,救助通用汽车等大型公司等。但美国政府对失业个人的帮扶措施较少,期间美国房屋拥有率从2006年的69.1%下滑至2016年的63.5%,意味着至少5%的美国家庭因为破产等问题失去住房(图10)。
美国政府在危机期间的纾困措施,主要面向金融及企业部门、而非居民部门的做法,提升了美国居民的防风险心理。从杠杆率观察,从2009年至新冠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美国居民进入长期去杠杆周期。尽管2015年后美国失业率已经回落至5%以下,就业形势好转也未能阻止居民的去杠杆行为。
这一趋势,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才得以扭转。
新冠疫情发生后,美国政府分多轮给予美国居民现金补贴,加强了危机期间对于个人财务状况的保障,扭转了美国居民心理预期。因此可以看到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居民重新大幅加杠杆,但也相应带来了高通胀等问题。
反观国内,新冠疫情期间政府部门的纾困措施主要面向企业而非个人,也明显影响了居民的危机应对策略。由于预期危机期间政府对个人的财务帮助有限,居民后续主要通过提高储蓄、降低负债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并由此带来消费不及预期、低通胀、提前还贷、地产销售回落等现象。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可能并不是暂时性的。即使后续经济环境好转、失业率重新回落,居民的长期去杠杆行为也难以得到彻底扭转。想要扭转这一趋势,需要政府在个人财务方面加强保障,例如危机期间对多数民众直接派发现金、兜底部分家庭负债等,但目前尚没有这种先例。
因此,我们提示居民去杠杆这一现象可能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参考美国案例,其可能在较长期间内推动货币政策转宽,与债市利率中枢的不断下移。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资金面收紧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贷投放超预期、居民消费超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消费支持政策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报告
1、《“两个拐点”正在显现》
2、《存款利率下调,影响有多大?》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伤痕效应”如何影响债市?》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1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毅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吕剑宇SAC编号:S035052104000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