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三大扰动”浮现

近期值得关注的三个债市扰动因素中:

对第二轮新冠疫情的担忧,暂时压制投资者风险偏好,带来对债市的短期利好。但从境外案例来看,第二轮疫情实质上难以对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不足以推动新一轮利率下行行情。

5、6月份银行同业负债、政府债务供给高峰或来临,叠加上5月份资金面波动可能依然不小,将带来些许扰动和利空。在短端“杠杆套利”空间较薄,以及长-短端期限利差也较薄的背景下,无论是收益率曲线短端还是长端,进一步向下突破均存在难度。

本周(4月23日当周)债市延续4月以来的两大主线:(1)票据利率下行,或预示信贷投放回落;(2)地产销售高频数据超季节性下行,地产回暖遇波折。做多情绪继续升温,各期限基准利率均有小幅下行。

同时,本周五(4月21日)“第二轮新冠疫情”担忧再起,当天股市明显回调,“跷跷板效应”进一步推动债市利率下行。投资者关心,所谓的“第二轮疫情”,是否能带来一轮新的债市做多机会,还是只是一个暂时扰动项?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近期还有两大扰动因素——债市供给、资金面值得关注。

1、近期债市的三大扰动

1.1

扰动一:第二轮疫情

我们认为4月末至5月份,第二轮新冠疫情有可能到来,市场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从境外案例来看,第二轮疫情较第一轮疫情平均间隔4-5个月左右。以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为例,2022年以来三地均出现三轮疫情高峰。中国台湾疫情高峰出现在2022年6月、10月、2023年1月;韩国疫情高峰出现在2022年3月、8月、12月;日本疫情高峰出现在2022年2月、8月、12月(图1),每轮疫情高峰基本间隔4-5个月左右。

我们认为这一特性,主要是由于上一次感染后,人体对新冠免疫力随时间逐渐下降造成的。平均4-5个月后,群体免疫力降低到一定水平,使得新冠存在第二轮传播的机会。而中国大陆上一轮疫情高峰出现在2022年12月-2023年1月,后推4-5个月,则对应着2023年4、5月可能会迎来第二轮疫情高峰。

不过我们认为,所谓的“第二轮疫情”虽扰动市场情绪,但不足以支撑新一轮做多行情出现。

首先,从高频数据看,目前“第二轮疫情”尚未完全兴起。目前卫健委已不再公布每日新冠确诊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百度“发烧”搜索指数进行侧面验证。从数据来看,3月初“甲流”疫情以来,“发烧”搜索指数整体呈下行趋势(图4),尚未再度反弹,反映出“第二轮疫情”尚未完全兴起。

其次,即使“第二轮疫情”进入高峰,也不足以对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影响政府防疫政策;(2)居民居家避疫,影响线下消费情绪。

从防疫政策的角度,目前国内针对新冠病毒已经“乙类乙管”,再度回归“甲管”的可能性不大。

从居民消费情绪的角度,中国台湾、韩国第二轮疫情期间餐饮消费数据反映出,民众消费意愿基本不受第二轮疫情的影响(图5)。

1.2

扰动二:债市供给

在4月9日报告《银行融资高峰何时来临?》中,我们提示二季度银行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商金债、二永债)供给有可能出现高峰。从数据来看,4月23日当周,银行同业负债净融资4631.2亿元(Wind口径),规模明显开始放量。从历史数据上看,信贷高峰之后银行同业融资高峰通常持续2-3个月左右,或意味着4月底至5月,银行同业融资需求依然不小。

同时,5、6月份专项债融资可能也迎来高峰。4月1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已全部下达,各地正抓紧履行预算调整程序,将新下达限额尽快分解至市县。”

从历史数据来看,两会后随着全年专项债额度下拨, 5、6月份通常会迎来专项债融资高峰,单月净融资或在6000亿元左右。叠加上地方一般债与国债融资,我们测算2023年5月份政府债务净融资或在9000亿元左右,6月份政府债务净融资或在11000亿元左右,明显高于3、4月份。

在即将到来的5月份,银行同业融资高峰与政府债务融资高峰“双峰叠加”,可能会对债市产生一定扰动。

1.3

扰动三:资金面

另一个债市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资金面,我们认为其近期主要受3个因素扰动:

(1)政府债务发行缴款,短期内虹吸流动性。5月份政府债务发行高峰到来,从政府债务发行到政府资金下拨期间,融资资金短暂停留在国库,形成对于流动性的虹吸和扰动。

(2)缴税因素。在4月2日报告《4月,资金面有哪些看点?》中我们持续提示,2023年税收对资金面的影响总体利空。从最新财政数据上来看,3月份国内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32.07%,保持较高增速。

经过4月份的“缴税大月”后,在增值税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5月份财政可能依然处于“净缴税”状态。参考2019年、2021年数据,全月净缴税规模可能在0-1000亿元左右。虽然从全月规模来看,净缴税对资金中枢整体影响不大,但是在当前资金面已经从降准后的“偏宽松”回归“中性”的状态下,5月15日增值税缴税时点之后,资金利率的波动可能仍然不小。

(3)央行呵护态度边际收敛。经过一季度创新高的信贷投放后,央行在4月14日货币政策例会中的态度变化值得关注。央行货币政策表态从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转变为“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表态边际收敛。

在就业情况持续好转的前提下,我们认为不排除接下来一段时间,央行降低资金面呵护力度的可能性。同时叠加上政府债务发债缴款、缴税因素扰动,下阶段资金面波动可能不小。

1.4

总结

总的来看,近期值得关注的三个债市扰动因素中:

对第二轮新冠疫情的担忧,暂时压制投资者风险偏好,带来对债市的短期利好。但从境外案例来看,第二轮疫情实质上难以对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不足以推动新一轮利率下行行情。

而5、6月份银行同业负债、政府债务供给高峰来临,叠加上5月份资金面波动可能依然不小,将带来些许扰动和利空。在短端“杠杆套利”空间较薄,以及长-短端期限利差也较薄的背景下,无论是收益率曲线短端还是长端,进一步向下突破均存在难度。

2、机构现券成交监控

2.1

谁在买,谁在卖?

1)利率债市场,本周空头集中度大幅上行,主要是城商行和股份行对利率债进行减持,本周分别累计净减持839.2和573.6亿元。

2)信用债市场,本周多头集中度有所上行,公募基金和理财为主要增持方,分别净增持434.2亿元和372.6亿元,较上周分别增加15.0亿元和143.9亿元。

3)同业存单市场,空头集中度仍较高,券商自营和货币基金为主要减持方,本周累计净减持存单764.8和423.5亿元。

4)其他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多头集中度小幅上行,公募基金对“二永”的增持需求较强,本周累计净增持233.7亿元。

2.2

广义资管买什么?

3、机构资金跟踪

3.1

资金价格

受税期影响,本周流动性边际收紧。R007和DR007分别收于2.25%和2.17%,较上周分别上行12BP和上行15BP。6个月国股转贴利率收于1.89%,较上周下行32BP。

3.2

融资情况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逆回购余额97379.2亿元,较上周降低9.0%。从广义资管来看,本周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分别净融资-1618.1亿元及-7200.2亿元。

4、机构行为量化跟踪

4.1

把脉债基久期

本周市场中长期纯债基金久期测算值为2.02,较上周上行0.03;绩优中长期纯债基金久期测算值为2.18,较上周上行0.07。

4.2

银行理财破净情况

本周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率继续改善,全部产品和理财子公司产品破净率分别收为3.0%及3.4%,较上周下降0.5及0.4个百分点。

4.3

机构杠杆全知道

本周全市场杠杆率为108.6%,较上周下降0.9个百分点。广义资管方面,本周保险机构杠杆率录得110.2%,较上周下降0.2个百分点;基金杠杆率录得105.4%,较上周下降2.0个百分点;券商杠杆率录得191.8%,较上周下降21.9个百分点。

5、广义资管格局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资金面收紧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信贷投放超预期、税收超预期、金融监管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模型测算可能存在误差。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债市“三大扰动”浮现——机构行为周观察》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5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吕剑宇 SAC编号:S0350521040001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