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风靡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多家企业公布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
今年3月,机器人公司追觅公布了其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了高度仿生,身高178cm,体重56kg,全身共44个自由度,可以完成单腿站立,同时集成了AI大模型,具备高质量的对话沟通能力。
今年8月,曾拥有百万年薪的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联合成立了智元机器人公司,并发布了其最新首款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远征 A1,身高175cm,体重53kg,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49个自由度,可以执行双足行走、智能任务、人机互动等,并采用上下肢分体的模块化设计,成本价不到20万元,预计明年快速切入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正受到两大影响:一是AI的快速发展使机器人能理解并执行人的指令;二是关键部件成本的迅速下降。这预示着行业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转折点。”智元公司高管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其本体的国产化率能够达到80%-90%以上。除了一些个别芯片之外,基本上都是用国产零组件,应用于汽车工业领域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公司提到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核心是利用本体、小脑和大脑三部分,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今年一场半导体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 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随后这一概念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在AI大模型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可作为优质载体,提升自身的‘自主功能’,实现 AI '具身化'。现在机器人上的许多关键技术节点已经突破了,加上 AI 大模型技术,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提升机器人的产品智能化体验。例如能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变得更加‘像人’,这都会极大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刘宇龙表示。
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大规模商业化难题。尽管中国每年生产数千台硬件产品,但都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多在实验室研发和测试。业内预测,可能需要未来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则直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真正形成量产规模,至少需要10年的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