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大规模商业化难题。尽管中国每年生产数千台硬件产品,但都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多在实验室研发和测试。业内预测,可能需要未来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才能进入家庭。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则直言,人形机器人企业真正形成量产规模,至少需要10年的一个周期。

如今,“世界首富”马斯克正遭遇一道难题:无论是 AI 大模型,还是“具身智能”概念,也很难实现人形机器人行业规模化落地。网页链接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全部讨论

德信亨养股10-01 13:53

“作为AI大模型爆发元年,2023年对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遇见‘iPhone时刻’的奇点。”刘宇龙告诉钛媒体App。
自2023年起,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风靡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多家企业公布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
今年3月,机器人公司追觅公布了其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实现了高度仿生,身高178cm,体重56kg,全身共44个自由度,可以完成单腿站立,同时集成了AI大模型,具备高质量的对话沟通能力。
今年8月,曾拥有百万年薪的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联合成立了智元机器人公司,并发布了其最新首款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远征 A1,身高175cm,体重53kg,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49个自由度,可以执行双足行走、智能任务、人机互动等,并采用上下肢分体的模块化设计,成本价不到20万元,预计明年快速切入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正受到两大影响:一是AI的快速发展使机器人能理解并执行人的指令;二是关键部件成本的迅速下降。这预示着行业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商业化的转折点。”智元公司高管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其本体的国产化率能够达到80%-90%以上。除了一些个别芯片之外,基本上都是用国产零组件,应用于汽车工业领域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公司提到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核心是利用本体、小脑和大脑三部分,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今年一场半导体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 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随后这一概念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在AI大模型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可作为优质载体,提升自身的‘自主功能’,实现 AI '具身化'。现在机器人上的许多关键技术节点已经突破了,加上 AI 大模型技术,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提升机器人的产品智能化体验。例如能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变得更加‘像人’,这都会极大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刘宇龙表示。

德信亨养股10-01 13:53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在演讲中表示,计算能力的挑战非常重要,即使谷歌研发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机器人控制的话,只能达到三个赫兹的水平,和通用人形机器人需要的500个赫兹差的很远,距离实际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从动态角度看,人形机器人需要实时控制系统,所有的伺服关节也要同步运动,传感器的数据也要同步采集,从而保证算法的输入和输出都始终处于一个节拍,从而保证算法的性能。所以,实时算法急需高算力的支撑,让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计算。
优必选北研所高级算法工程师董浩曾提到,在算力层面,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为开发者提供最多三个主控板卡,每个板卡可以选择Arm、DSP和X86不同的硬件平台来进行配置,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位置、姿态、速度和力,都是人形机器人需要高算力能力的重要原因。而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目标是要走进千家万户,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算法,包括走路时对地面的适应性、手臂工作时对障碍物的适应性、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时的适应性。这些复杂算法都对控制器的算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德信亨养股10-01 13:52

然而,作为新兴科技产物,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链齐全、应用规模广泛,但目前国内市场上诞生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层面上还停留在新产品对外发布阶段,商业层面上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而且企业自身亏损严重。
钛媒体App经过多个企业、行业走访交流发展,要想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目前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企业研发高亏损严重,基础技术能力薄弱、从而产品力弱造成市场需求减少,算力能力需求大,以及机器人数据安全体系不足。
首先是人形机器人造血难、研发高、亏损严重。
“人形机器人是 AI 领域中最烧钱的产业,可能资本市场投入100个亿在短期内也很难会有产品和技术产生。”澎湃新闻引述的一位行业人士这样表示。
今年2月,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9月的33个月内,优必选总净亏损额高达24.03亿元,同期研发总支出达12.7亿元,相当于优必选每赚1块钱其中超过一半要放研发当中。造血能力弱、高额亏损、研发投入高,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常态。
另一家由软银资本投资的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达闼科技”,于2019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8年净亏损达到1.57亿美元,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 4770 万美元,同期毛利润640万美元,运营亏损达7240万美元。而2018年该公司研发支出达541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8.5%,甚至超出了毛利润。
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些人形机器人企业大都是政企领域,回款长、客户依赖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