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勋:古道履新 基业常青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971年,徐万茂从四明山深处的一个小竹编厂白手起家,几年后便转型成为专门生产教具、学具的文教科技器材厂。

1989年,羽翼渐丰的华茂飞出大山,整体迁移到宁波市区。

这成为集团第二代掌舵人徐立勋记忆里,华茂四十八年风华蹁跹的最关键一步。“如果父亲当时没有出走四明山,华茂永远在山沟沟里,偏居一隅。”

徐立勋眼中,父亲这一步迈得果敢,迈得坚定,也为他日后的种种选择和决策指明了方向——

每一次出击都看似不按常理“出牌”,但每一次都能稳稳地把华茂带入一片新的天地。如今,华茂已发展成为一个立足教育,拥有教仪装备、学校、国际贸易、金融、东钱湖教育论坛等多种业态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1

临危受命

1999年,徐立勋学成回国。

很长一段时间,他犹豫着是否进入华茂,“一旦进入,就意味着签了卖身契,不可能再出来,我性格崇尚自由,不喜欢交际,这样的性格在中国不适合做企业。”

一年之后的一场“意外”,徐立勋猝不及防地被推到台前。

2000年,华茂美国分公司被内鬼冒用徐万茂签名转移了资产。徐万茂闻讯火速赶往美国启动法律程序,结果反被内鬼诬告。事件一时间演化得扑朔迷离,徐万茂无法如期回国。

华茂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

为了稳定企业,当地政府与徐万茂取得联系:你最信任的是谁?徐万茂回答:徐立勋。随即召开的华茂临时董事会上,徐立勋被任命为集团副总裁,全面主持工作。

“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接了父亲的班。”徐立勋说。

他回忆道,“接班的过程十分痛苦,从接班开始,公司的业绩就逐年下滑。2005年年底,华茂出现历史上第一次亏损。从接手时的两个多亿利润,一路下滑到5年后的经营出现赤字,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

更苦恼的是,2001年,教育部门突然颁布旨在为学生减负的新政,把学具用品从教育系统的采购目录中取消了,致使华茂的主营业务受到冲击。

同时,父亲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放手,由于用人权、财权的额度以及投资理念等方面的分歧,他和父亲之间摩擦不断,“关系一度紧张到,两个人有一次两个月没说一句话。”

华茂内忧外患,连徐立勋自己都说是跌落到了“至暗时刻”。但往往最黑暗的时候,人总是最清醒的。

徐立勋明白,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政策的改变其实不足以解释华茂长达5年的持续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华茂必须要转型。

“转型是迟早的事,早转比晚转好,只是由于我的接班,把转型提前了。”徐立勋说,“我需要轻装上阵,专注于新的增长点,找到好产品、好市场,给华茂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证明自己。”

实际上,那时的他也只有转型这一条路可走。

正是在那时候,徐万茂意识到自己才是影响儿子实施决策的主要牵制因素,便果断放权,对公司的事情“不问,不听,不理”。

徐立勋也不断反思,调整自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掌舵人这个位置,就像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他带去无上荣耀的同时,也给他的双肩掷去了莫大的压力。无论如何,徐立勋心里最清楚,他必须为父亲的信任和家族的荣誉而坚持拼搏。

2

一破一立

产品、业务模式的升级,首先是人的升级、团队的升级和思想的升级,单从体制内去推动转型是不够的。为此,徐立勋采取了有破有立、内外并重的方式推动变革。

一方面,他推动了公司体制和组织结构变革,将公司的整个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把实体企业的每一个板块业务都分成一个子公司,是为“破”。

短短数日内,他一口气成立了十几家公司,再把这十几个子公司组合成一个集团公司,之间用资本纽带相连接。

“这意味着华茂的下滑变成了可控的下滑,只要触及底线,华茂就可以断然切掉失血过多的子公司。”

另一方面,他腾出了精力专注于新团队、新业务的构建,是为“立”。

如果人没有变、观念没有变,华茂就谈不上转型。于是,他通过投资平台先后投资了智慧校园、幼儿益智玩具等十几个新兴项目,不断将这些新产品整合进华茂为学校提供的探究型科普实验室里,推动着华茂的产品、商业模式的升级。

2006年,徐立勋凭着自己对中国股市复苏的预判杀入股市,并在随后的“大牛市”中收获颇丰。当时,由股市中产生的利润覆盖了公司80%的利润,他一战成名。

即便如此,徐立勋仍选择回归实业。

2007年,经济宏观面上一片火热,不少企业家都选择“退二进三”,从实业中抽身,下场进入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行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靠着卖小小一块土地,甚至比赚一辈子的钱都要多。

“看到这种现象,我感到痛心。真正做实业的企业,不太轻易会倒下。比如说中美贸易,经济不景气,只不过订单量少了而已,但它不会倒闭。熬几年可能又回来了。真正可怕的是,不少企业放弃了实体经济,忘记了初心……”徐立勋说。

2007年年底,经济风险步步逼近,他果断砍掉了部分投资项目,收缩投资战线,保持旺盛的现金流。

此后,他又大手笔收购了一家新材料公司,同时在教育产业方面也萌生了做智能桌椅的想法。

“新材料和智能桌椅,正是华茂未来战略中,发展工业的两个重点。我认为实体工业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工业做扎实了,整个华茂就稳了。”徐立勋说。

破立之间,腾挪跌宕,不仅让华茂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狼烟”的裹挟,其销售收入与利润反而逆势增长。

同年,徐万茂宣布正式退出,不再过问公司经营。至此,徐立勋真正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当然,徐立勋依旧把父亲当做参谋长,视父亲为自己的偶像,积极坦诚地沟通。就这样,华茂的两代管理者不但顺利实现了交接班,而且逐步实现了新旧管理观念的融合。

3

长路求索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作为“创二代”,既要守住父辈创造的荣耀,更要续写新的辉煌,他们没有选择、没法逃避,能做的只有迎难而上。

徐立勋说:“在接手家族企业的时候,二代们就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在没有为家族企业创造出足够业绩贡献的情况下,企业的格局不可能按照自我的思路去实施。只有不断去证明自己,企业的员工与元老们才会真心接纳你、认可你有带领公司走出困境、走向美好的能力。”

而披荆斩棘、突出重围后的徐立勋也在父辈“三三一”战略的基础上,为华茂的明天,规划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的战略。

首先是短线。“短线的一个特点,华茂不参与经营,不参与管理,甚至有一些董事会我们都不进入,就负责金融投资。这一块在一定程度上为华茂贡献了部分活跃健康的现金流。”

其次是中线,这一块领域里,绝大部分都是工业。“中线是个‘现金奶牛’,也是华茂发展的基石。但它是细水长流的,需要坚持、需要创新,因为做实体经济都不可能是暴利的。”

最后是长线,即华茂一直坚守的教育事业。“长线是重资产投入,回报周期偏长,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这也是华茂一贯以来坚持的理念,用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也为华茂带来了很好的品牌效应。”

如打造华茂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以及东钱湖教育论坛……作为宁波代表性的商业家族,华茂一直试图努力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些可以传承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短线、中线、长线各有配比,各有侧重。这几年,我大部分的精力会集聚在中线。”徐立勋坦言。

但这并不代表华茂放弃或是削弱了教育事业。相反,有了工业强基,华茂在“教育之路”上的步伐会走得愈加稳健。最近一项大手笔投入便是落户于东钱湖畔的世界级教育论坛。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中西方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宁波这片土地上,向世界发出中国教育的声音。”

2010年,东钱湖教育论坛正式破土奠基。论坛项目总投资20多亿元、占地面积276亩,核心功能设施包括艺术教育博物馆、国际会议中心、配套酒店、大师工作室、创意小镇等。

2016年12月,国际会议中心和配套的希尔顿酒店建成并启用;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目前大师工作室、创意小镇正在建设当中……

事实上,东钱湖教育论坛的构想源于徐万茂十七年前的筹谋,也是他最深厚绵长的夙愿。

“父亲是一个在教育事业上开荒的老汉,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毅力。现在常说,不忘初心,但我更想说,初心易得,贵在坚持,凿孔千口不如深挖一孔。”徐立勋如是说。

低调稳健、坚韧不拔的意志——他理想中的甬商群体或许也该是这样。

点击查看专访视频

文字:王心怡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

视频:周子豪 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