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识才:从“三无”民企到国之重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如今,在中国高铁、神舟飞船、5G基站……这些“国家重器”的背后,都赫然站着一家宁波的“隐形冠军”——专注合金新材料的博威集团。

“材料,是工业企业的粮食,是科技革命的先导。我们的使命很明确,要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要竭尽全力服务社会,并与社会共享由此带来的成就。”自1987年白手起家,博威集团董事长谢识才,一直把这份初心当成信条。

正是这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博威从一家做铜材生意的乡镇企业,蜕变成主板上市、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而它的成长历程,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制造进步的缩影……

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1987年,26岁的谢识才还在家乡鄞县“跑供销”。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位“肯学习、会打拼”的业务骨干。这一年,等待他的是命运的转折:乡镇党委决定要办一家企业,相中谢识才做厂长。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凭票供应、物质短缺的年代,而一场民营企业腾飞的机遇,即将在刚获批实行计划单列的宁波拉开序幕。

接手操盘的谢识才,一下就瞄准了当时的“高端产品”——自行车辐条所需的铜材,供给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然而,没过多久他就深深地体会到,和下游强势的国营企业相比,他经营的乡镇企业力量实在渺小,甚至称得上“三无”——

“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要想生存,力量从哪来?只能靠不断地整合资源、引进人才、拼成专家!”

怀着这一股“拼”劲,谢识才从银行贷款50万元,同时积极招聘引进人才。他邀请到了上海国营企业的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专业知识和生产工艺,解决了当时的生产技术问题。

与此同时,光有国内市场还不够,谢识才坚信,唯有将产品推到海外广阔的天地,才有技术锻炼的可能。

当时的进出口经营权尚未全面放开。但谢识才毫不畏惧,从1991年起,即便只能挂靠浙江省有色进出口分公司,也要将厂里的产品展示给世界。

在收获外贸的“第一桶金”时,谢识才的心里满是“高兴”二字。

“一开始,我们生产的都是难度不高的合金,主要供给国内的家电、五金和电子产品。慢慢地,我们的客户遍及了世界500强的华为、泰科、三菱、苹果,延伸到了高新技术领域……”回首创业历程,谢识才的每一步都选择了“hard模式”:要做,就要盯准全球顶尖客户;客户有需要,哪怕夜以继日地研发也要争取满足。

十年磨一剑,在此期间的技术革命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为谢识才催生了更广阔的客户群体。而下游厂商对合金需求的不断升级,也成了博威推陈出新、立足行业前沿的动力。

2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历程。最早,是通过国际贸易,但要想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必须要做到国际经营。”

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为外贸带来了春天,谢识才再次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路。

2005年,在博威的年度战略会议后,谢识才拍板决定在越南购买225亩土地建厂。2年后,博威越南工厂正式投产。

在他看来,“走出去”最重要的目的仍是“服务于客户的需要”,而从长远看,全球布局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是迈向世界舞台的必然。

另一个影响博威的节点,莫过于2015年收购全球密电极丝行业冠军——德国贝肯霍夫。在公司董事万林辉的记忆中,这场“成败在此一举”的谈判前期历时4年、经常一谈就谈到凌晨2点,最终皆大欢喜。

从此,博威在切割丝领域正式跻身为世界冠军。这根直径仅头发六分之一的细线,为全球的精密模具和零部件带来“硬核”的助攻。

“一开始,德国的工会对我们的并购不太欢迎,要求收购后不能裁掉一名员工。为了说服他们,我们邀请他们来宁波看我们的企业管理、制造产品、战略规划。反复沟通之下,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并购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技术和品牌。”

谢识才还记得,2017年他收到了一份来自博威德方工会主席的邮件:“谢先生,感谢你,我们被评为联邦德国工会奖。”这时,一阵浓烈的民族自豪感涌上了他的心头:

“我们是当年获评的唯一的中国控股企业。很多老外,对我们管理有怀疑、不理解,能得到工会的认可非常难。”

回想近期纪录片《美国工厂》呈现的冲突,在博威的“走出去”过程中,为何几乎没有发生?

谢识才坚信,并购一定要为企业负责、要懂得当地文化才能有共同语言:“关键在于管理方式的融合,需要智慧和时间。我们的德国企业,没有一个中国人,完全授权给本地人,让他们来中国指导我们技术。”

正是这些前瞻性决策,让博威面临全球大环境的压力时,仍能游刃有余。

2008年经济危机,有赖于团队对每一位客户的筛选和评估,博威并未遇到太多“下游倒闭”的困境。

2018年贸易摩擦,得益于越南工厂的成熟和高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博威的“大船”依然能扛过风浪。

“应对经济压力,首先要解决心态问题。与其消极抱怨‘环境这么糟’,不如直接去想对策想思路,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抵御风险。”谈及多变的国际形势,谢识才已是波澜不惊。

3

器乎国,为民为荣,所以创之

如今的博威,已是一个集新材料、新能源、精密切割丝、精密零部件等产业于一体的科技型、国际化制造业集团,在全球共布局了6个生产基地,博威集团去年营收突破90亿元,其中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博威合金(601137)”去年营收突破60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它的核心竞争力何在?谢识才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首先要研发创新。谢识才解释道,所谓新材料,一是国外有但中国没有的;二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发明专利。这一片一卷的合金,要想确保这些不同燃点的金属能“融”成具体行业的需要,研发起来短则3年,多则10年。

为了实现研发创新,博威成立了国家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大量引进了国际国内的人才,光是国际的专家就有23个。正因如此,目前全球的航天设备、高铁马达、智能手机、5G基站、半导体芯片,背后都离不开博威的力量。

“比如5G手机,它需要抗辐射干扰的材料,保证人们打电话后大脑不受影响;需要储量芯片解决数据传输的材料;还需要冷却材料,防止手机因发热而爆炸。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谢识才说。

其次,是管理创新。早在2003年,博威就引进ERP系统,规范企业的内部运作。2013年,博威引进咨询公司IBM为信息化改造“把脉”,实现系统全面升级。今年,博威引进了咨询公司Accenture为数字化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我们的目标是在企业标准化、自动化的前提下,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谢识才说。

目前,博威旗下的不少工厂已通过宁波智能制造的验收,还得到了广大世界500强客户的认可。

“打造国际一流企业,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不是花钱买设备就能解决。有的研发,还需要考虑到3年以后行业变革的趋势:比如未来的智能汽车会有什么新材料、电子元件?我们不单单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做,更要和客户一起研发,这样才能在科技进步中制造出好产品。我们要从‘为客户解决问题’转为‘为客户创造价值’。”谢识才说。

当问及前行的方向时,谢识才坚定地告诉东南商报记者,他依然会倾尽所有资源,把有色金属材料的行业做大做强,“因为想做到国际领先,必须专注做好一件事,做到服务于社会、回报于股东。”

2019年,中国正式迎来了5G商用元年,并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在这“水大鱼大”的激荡岁月中,谢识才坚信,技术革命将催生无数的新兴行业,而作为工业“食粮”的合金材料,将继续成为引领变革的“先锋”。

文字:严瑾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