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低波动——23年回顾与24年展望-20240201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23年回顾

-> 2022年2月5日,《常识与现实——牛年记忆》

提出2022年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速的“L”下hua的起点,比照2011年。

“从一个更大的角度进行思考,2021年会不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速的“L”下hua的起点,出现经济潜在增速的第二个拐点?”,“2021年中国卸掉了房地产和互联网平台两股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较碳排放率先实现“达峰”,经济开始面临巨大的xia行压力。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11年,那时中国经济跨过刘易斯拐点、走出四万刺激,制造业产能从短缺走向过sheng,投资对经济的驱动力量有所减ruo,经济增速随着投资增速出现“L”型下hua。”

-> 2022年2月26日,《如何进行长期的预判?》

提出未来1-2年A股将很难有较好的行情。

从更长期的角度对行情进行了预判,“站在当下,我个人认为未来1-2年A股将很难有较好的行情。未来一段时间,我觉得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面临将面临诸多考验,中国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的“量”与“质”之间的关系、需要处理好房地产问题、处理好中美关系、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间的关系,还需要解决机构投资者规范发展等问题。这些因素/变量都是趋势性的、是中长期存在的、是影响国运的、是需要经历时间验证的

->2022年9月5日:《秋季总结与未来展望——随笔0905》

正确判断了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的全面恶hua,以及板块的股价和业绩顶部。

新能源板块估值和业绩增速的中长期大顶可能已经确定。中下游产能的快速投放(5-10倍量级)叠加需求的逐步回落,最快就可能发生在今年年末”

-> 2022年12月7日,《关于措施的二十条变化》

2023年初,关于疫qing防控,中国上演一场从一个ji端迅速走向另一个ji端的闹剧。

“在各种抵触之下,措施出现了被动的妥协。需要承认的是自己确实理解错了,大的目标确实变化了。但事情似乎又在从一个ji端迅速走向另一个ji端,令人担忧这一过程是否会变得无序。相似的故事已经在历史上多个领域多次重演

->2023年3月5日,《需求反弹还是产能过剩》

对全年宏观经济的主线做出判断,市场期待的“需求恢复”,和现实经济发生的“产能过sheng”,以及通shuo。2023年中,这一判断被充分印证,随着市场预期的修正,A股迎来又一轮加速下die。

2022年投资与消费增速的缺口,意味着2023到来的大概率不是需求反弹,而是产能过sheng。这在新能源和汽车行业已有所体现”

->2023年3月27日,《内卷的经济学含义》

从基础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热议的“内卷”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中长期隐患。内卷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同时中国式工程师红利,让更多有思想的人从事无思想的工作,给社会埋下更多不wen定性。可以从网络上观察到,社会上的戾qi似乎正在越来越接近一点就着的地步。

2023年8月,青年人失ye率连创新高,而政fu选择遮住双眼,停止数据公布。

“这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于内卷的环境,如果每个人缩短工作时间10%且工资不变会有什么影响?从经济整体的角度,1)年轻人增加10%的工作岗位;2)上班的人增加10%的休息和消费时间;3)企业人力成本增加10%,但同时收入增加~10%(更多人就业以及闲暇时间带来更多的消费)。这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福利相较于内卷的环境会增加,或者说内卷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

“如果每个人缩短工作时间10%的时间能够带来社会福利增加,那为什么不去这么做呢? …劳动者之间的囚徒困境,如果我减少了10%的工作时间而我的同事没有,这只会让我自己失去工作;中国缺少工会,它是能够让劳动力之间形成合作的组织经济发展进入垄duan资本主义阶段,小生产者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劳动力;经济增速的新一轮经济增速的“L”下滑开始。劳动力逐渐出现供过于求。老一代人占尽发展红利,而年轻人面临的是“阶级gu化”和“存量经济” …”

中国式工程师红利,让更多有思想的人从事无思想的工作,这回给社会埋下更多不稳定性,比如最近讨论的鲁x和孔yj。”

->2023年5月15日,《制造业投资能否拉动经济增长?》

对当前产能过剩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制造业投资能否拉动经济增长,能否作为经济政策工具?

“地产和基建投资成为过街老鼠,而制造业的投资似乎变成了一种政z正确而不论其具体内容。由于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GDP的传统套路开始逐步失效,地方政fu对制造业投资也是趋之若鹜,试图把制造业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极低的融资成本和地方政fu给予的极低的土地成本极大地放大了制造业投资的规模。然而进入2023年,制造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以及半导体等前两年进行大幅进行资本开支的行业”

宏观经济不是简单的加总。地产投资不行了,制造业投资加把劲补回来,这是一种错误的线性思维。2023年,制造业面临的盈利下滑和产能过sheng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非理性的产能扩张,另一方面来自于产能扩张后缺少对应的需求扩张。消费修复乏li、出口xia行压力加大,导致制造业出现产能过sheng,产品价格下跌,经济面临潜在的通shuo$压力,带来反噬”

->2023年5月24日,《3000点保卫战?》

“预计沪指未来1-2个月将再次跌至3000点关口”,迟到但未缺席

同时建议“降低存量住房利率、普惠性的扩大消费政策、正视问题”

2023年10月,第一项降低存量住房利率落地。

->2023年8月8日,讨论

股市完全沦为企业甚至政府融资工具,而不具备使投资者财富增值的能力。大的宏观背景是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债务和政策制度的无能为力,这终将会有反噬

->2023年8月8日,《经济转型的代价和成本》

对中国经济转型以及面临的中长期问题的思考,包括经济转型产生的冲击以及政府应对、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具体分析了平台经济与互联网、房地产、工程师红利、新能源

“转型的方向是高技术型产业,此类高技术型往往是资本密集和劳动非密集的,这可能意味着其实只有少部分劳动力可以真正从经济转型中获益,以及后续的经济通缩压力。…经济转型的动机可能更多在于应对外边环境变化以及维护统zhi阶ji,而不是为了大多数的百姓的福利,这就是经济转型的代价。”

“政府需要做好再分配和保障工作。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多党制民主国家的经验,为了保障社会稳定以及政党之间为了选票的竞争作用下,政府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保障就业和社会福利,比如工会等反内卷机制,政府投资,高昂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来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缓解百姓的痛苦,同时这一定程度也导致了这些国家高政府负债和低利率的经济特征。当然,对于某非多党制非民主国家,也有其他特殊手段维护社会稳定,比如教育宣传等

中国的股票市场的建立目的主要在于制造业企业融资,而非实现居民的财富增值,背后是过度依赖于投资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理念。而这种过度融资导致市场的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进行消化”

“中国的新能源基本是脱离发达国家的主流方向、依靠政府推动走出的路子。但这是质上是替代逻辑(电替代油、风光替代煤),而不是增量逻辑(比如像计算机、智能手机),主要是投资逻辑(新能源属于重资产投资),而不是消费逻辑,依靠政府来主要推动的技术进步可能难以带来整体生产率的提升。”

->2023年10月27日,《制定规则的人可能已经脱离基础社会规则》

“从这次春节的放假安排就可以看出,制定规则的人可能自身已经脱离基础社会规则,他们已经不能与普通百姓同感了,似乎也不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近几年来zf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di水平的,甚至错误和脱离实际的,这可能是核心原因”。

从生育政策和人口、疫qing、债务等宏观政策,到房地产、互联网等产业政策,不得不让人怀疑政fu到底是否有能力引导中国走出泥潭,这是导致目前信心不足的底层原因。

中国目前似乎正在处于“塔西佗陷阱”,公众和市场对政fu失qu公信力和信心;仅从A股市场来看,2023年已经出现了多次利好消息后的股市大跌。

2024年1月,A股大跌的同时,日经ETF和美国ETF脱离基准,接连出现涨停。

->2023年12月14日,《长期逻辑无法解决短期问题》

对于经济工作会议的观点。

“科技创新是长逻辑和大方向,是需要逐步和有序推进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一方面,比如中国号称电动车、光伏技术全球领先,存储也取得突破,但步子迈得太快太急,最终造成的是严重产能过sheng和资源浪fei。…而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现阶段的现实问题和核心矛盾。同样也是步子迈得太快太急,过度的房地产打ya政策导致居民资产贬zhi且失去流动性,地方政fu财政kui空,居民收入下jiang,社会预期减ruo,年轻人大量失ye,社会有效需求不zu”

“科技创新与提振居民需求,二者并非不可兼得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这才是一般均衡,才是有效的经济循环”

二、进一步分析——通往奴yi之路

三、24年展望——重回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