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2012年投资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97回复:99喜欢:113
#2012投资总结#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总结时间,以下为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的仓位及表现:
网页链接

总体来看,投资组合在2012年较大幅度的跑赢上证指数,得益于最后一个月金融股的强劲反弹。但我想凡是在最近两年超配金融股的投资者,应该都没有错过年底的纠正行情,甚至有更佳的表现,所以没什么特别。

跟去年相比,投资组合的最大变化是大幅降低了招商银行的配置(2011年65%仓位至当前约20%的仓位)并清仓了苏宁电器(仅留100股做观察)。虽然金融板块仍旧占据最大比例,但基金的仓位有所增加,主要是ETF和封基,约占总仓位的30%。

投资理念的成长:

去年我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归纳为:好股好价,仓位管理。
今年,我将其修正为:价廉物美,仓位管理。

先说“价廉物美”和“好股好价”的区别。“物美”和“好股”其实是一个意思。而“价廉物美”,是把价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这也是我今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事,然后才是“物美”。甚至可以说,如果价格足够低廉,物美不美,都没那么重要了。

判断一个公司或一个行业的好坏,有没有护城河,在博客上有很多高手,高手到我实在没有办法出来献丑。有些大师对银行股如数家珍,有些大师对消费板块面面俱到,有些人甚至只研究一两只股票,对手中股票分析的无比透彻,我很感谢这些朋友的分享,我从他们的博客上学到了很多,他们对这些股票的能力圈远远大于他人。但请务必小心“能力圈”这个词,它背后隐藏了太多的陷阱。

能力圈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感念,正如《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所言的认知的局限性,没有人的能力圈可以足够大到覆盖所有的未知,而对未知最好的缓冲,就是安全边际,即价格。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对自己非常有限的能力圈耿耿于怀,再选择股票时也似乎变得更轻松了,15倍PE以上的股票会令我不放心,2倍PB以上的股票会让我觉得不划算。能力圈可以慢慢提高,便宜的股票也要多多买。

再说说“仓位管理”,其实也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仓位的比重”以及“买入股票的方法”,“仓位的比重”是个老话题。有人会选择把所有的钱买入一只或两只股票,理由是这两只股票在他们的“能力圈”之内,我曾经也是这样。还有一些人,会设定买入单只股票甚至行业的上限,比如单只股票15%,行业不超过30%等。博主@管我财 在我去年投资总结的第一条评论中就说:过度集中于一只股票是不好的。那时我不认同他,现在我非常感谢他。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命题,因为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尝试说服对方。我自己的感觉是,在分散还是集中的讨论中,许多人忽略了资金量的问题。
如果一名投资者只有10万元或20万元的资金在股市中,那么他把这笔钱买入一两只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此时适度分散的好处难以体现,而投资者很迫切的希望这笔“赌注”能帮其尽快扩大本金。
但试想如果你的资金量有1000万,你会拿600万去买招行一只股票吗?我想这样的投资者会有,但可能会比较少。再加上我刚才说过,“能力圈”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确定性,而适度的分散则是除了价格安全边际之外的另一层保护。

“仓位管理”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买入股票的方法”。也许有人会问,买入股票需要什么方法?看好了买入就是了,可这样的方法我并不认同。当经过分析判断并决定买入股票之后,曾经的我也喜欢一笔头杀进去,比如看好招行,就直接买入自己的极限,事实证明,这也是对未来不可知性的不尊重。现在的我更喜欢慢慢的建仓,尤其是发现自己经常买在半山腰后更是如此,慢慢建仓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摊薄自己的成本。可如果买少了但股票开始涨怎么办?那便继续等待好了。买少了并不会让我亏钱,买多了却可能让我没有回旋的余地。关于建仓,我从sosme的博客里学到了很多。

价值投资的谎言与误读:

在刚刚接触投资之时,许多人会热衷的寻求前辈们的指点。老巴,格雷厄姆,彼得林奇这样的大师自不必说,博客中也是卧虎藏龙,有许多民间高手。但是在接触民间高手的博客时,我认为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盲信。

我观察到价值投资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当一个人形成一种观点,他常常不顾一切的去捍卫这种观点,能够真正敞开胸怀博采众长的投资者凤毛麟角。所以各个投资论坛常常就会形成各类的“银行帮”,“保险帮”,“基建帮”,“白酒帮”等等。我想这背后既有思维模式的问题,也有一个人成熟度的问题。就拿年底的白酒塑化剂事件来说吧,小小塑化剂,一个大舞台,多少价值投资“高手”现了形,这市场的精彩和美妙,如果不参与其中,又怎么体味?

个人认为,价值投资者之间的交流,很重要的两点是“尊重”和“开放”。观其文,察其言,如果一个投资者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许多年,并且有据可查其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那我想这样的“幸存者”首先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才能活下来,无论他说的话你喜不喜欢,多听听也不会有害处。再比如,有一位投资者对海螺水泥有着非常细致的研究,但对金融股的分析我实在是不敢苟同,那不妨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一下他背后的逻辑。投资者的交流不是擂台赛,大家都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下注,未来只能“师母以呆”。当然,还有一些投资者,以一些私募大佬为甚,基本说的不是人话,这种情况下把他们忽略即可,千万别当真。

那么看大师们的著作是否就一定正确呢?这也未必。就拿巴菲特大神来说吧,其实巴菲特的每句话基本都是对的,但要看你如何去理解。如果理解不当,反而会成为投资的羁绊,当我发现这一点时,已经付出了不少的学费。所以读大师的东西,要常读常想,切勿形式主义。

举例来说,误读第一名“长期持有”。所谓“长期持有”,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价值反映到价格上常常需要很久,所以为了等待价格回归,大部分情况下必须“长期持有”,但许多投资者就以此为信条,死拿住自己的股票不放,基本面改变了不放,价格高估了也不放,硬是放弃了作为个人投资者灵活进出的优势。

误读第二名“人生打孔机”,巴菲特说这句话是为了强调在买入股票时应该谨慎分析,而不能盲目。许多大仙将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要么不买,要么买了不卖,好像自己的人生真的只有20个孔,这也是对个人投资者灵活优势的放弃。

误读第三名“能力圈 / 护城河”,这两个词在过去几年在各个博客中可能都要被用烂了,我常常看到几位大侠用几万字的长文来分析招商银行的好,民生银行的不好,又或者反之。有理有据,读来大快朵颐,写得的确是非常赞。又或者深入分析万科A的好,保利地产的不好;中国平安的好,中国人寿不好;江铃汽车的好,长城汽车的不好等等。首先我很佩服这些作者,因为他们的确有很强的能力圈,很专业的精神,让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全面的了解这些公司。但我不认为他们能比这些公司的CEO更好的经营公司,就如同我也不认为这些公司的CEO本身能清楚的知道公司5年之后会怎样。“能力圈”在一定范围内是必须的,但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可能陷入“能力圈”的陷阱。在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后,我做出了自认为很英明的决定,就是别再纠结,只要觉得好风险又可控就可以买。例如:买入20%的招商银行,买入15%的民生银行,我觉得两家银行都不错,哪里会有公司经营起来没风险呢?反正仓位都在可控范围内,涨了我都开心。倘若招行真的那么好,涨了四倍,民生风险那么大,亏个精光,最终我还是赚钱的。但我想实际的结果是两个都会给我赚钱。若要我真的再花几十个小时甚至十几天的时间去分辨哪家银行更好再动手买入,第一我仍旧做不到,第二我不如花这些时间再去了解一下别的我不懂的公司或机会。别忘了,这也是个人投资者的优势,灵活一些吧。

关于这种误读还有很多,我推荐大家去看看一个叫@微光破晓 的朋友写的博客,有一个系列叫被误读的巴菲特,我觉得写得非常好。里面有一个例子我很认同,他说如果有一天巴菲特跟你是对手盘,你怎么办?即假设巴菲特卖出你持有的股票,你还会拿着吗?我想我的选择也是会立刻卖光。也许会有人说你太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了,但我想在独立思考之前,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反过来想,这与跟着史玉柱买民生是一样的道理。

当前持仓的一分钟分析:

老规矩,又到了彼得林奇的一分钟自问自答时间(每只股票自言自语为何买入,记得买入的理由,这样将来就知道是否该要卖出),让自己看看,手里的股票是否能继续买,还是应该卖掉。

1,招商银行:

2011年一分钟自问自答我是这样写的:“银行业本身是一座金矿,其商业模式是绝对赚钱的买卖,整个行业仍将分享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行业目前所有的风险经过分析都属于可控制的范围。银行业的核心优势是能够持续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招商银行在这一点上具有竞争护城河。股价仍旧低估,买入时五年四倍的目标仍可实现。”目前看来,我没有什么好补充的,五年四倍的目标似乎不需要改变,由于已经是20%以上仓位,不打算再加仓。

2,民生银行:

作为2012年新持有的股票,民生银行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焦点。我认为其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优势非常大,这种先发优势并非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可以轻易追赶。更重要的是,这一领域带来的回报可能会远远超过看衰民生银行者的想象。我认为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和稳健程度方面的确逊于招行,但是这世间上没有稳赢的赌局,关键看的是赔率。而且在当前中国讨论银行业的风险我觉得就像讨论房地产泡沫一样,只要民生在小微领域维持领先优势并且不良率可控,我愿意长期持有。只可惜我认识这一点晚了些,明年择机可能仍会加仓。

3,金融ETF:

平安好还是人寿好?民生兴业浦发还是招商?中信证券能不能买?看了太多这样的争论,但一个共识是金融板块的低估。在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之后,减仓招行的部分买入了这个由29只金融股组成的ETF,作为不敢继续加仓银行个股但是又想分享金融股价值回归的投资者,我感觉非常好。

4,万科A

2011年一分钟自问自答我是这样写的:“房地产业目前只是进入调整周期,并不是该行业已经没有未来。相反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空间仍旧很大,龙头企业将受益于本次调整。万科股价低估,未结算收益已经可以支撑未来两年业绩,买入并陪伴其走出寒冬,将来赚钱是大概率事件。我愿意继续持有并加仓。”今年看来,我觉得仍旧没什么好补充的,甚至寒冬都没看到。2013年仍打算择机加仓,并考虑在加大地产仓位时分散一些个股配置,包括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富力地产都可进入考虑范围。

5,苏宁电器

2011年一分钟自问自答我是这样写的:“苏宁的大幅度下跌来源于市场对其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总体来说,我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一家霸王级别的零售业尤其是家电零售业公司。电子商务仅仅是一个渠道,这个渠道无法吃下整个零售业的大饼,更重要的是其本质仍旧是物流和商务。苏宁的重置成本非常高,其已经打下的坚固物流基础和优秀的管理层使其维持竞争优势是大概率事件,这同时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未来发展的如何,苏宁的敌人只有自己。我愿意继续持有苏宁,赌一把中国的家电零售业。在未来进一步情况确定时,会考虑加仓。”现在看来,在苏宁上我错了,第一错在仓位过重,第二错在用个人经验误判了电商对实体渠道的冲击(我个人不太在网上购物),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层今年的行为让我看不懂,管理层似乎什么都想做,进一步让我对苏宁的未来看不懂,这种感觉和招行不停下跌我却勇于不停加仓是完全不一样的。苏宁曾经占我仓位的20%,并与买入价相比让我实打实亏损了接近40%,极大拖累了账户的表现。今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情是在苏宁大幅下跌之后当机立断的卖出(仅留100股纪念),而不是幻想着反弹,然后把这部分钱买入了万科A和格力电器并摊薄了损失。我不认为这样的错误在未来我可以避免,但吸取教训,以后我将不再用个人经验去判断公司的情况(尤其是到公司转一圈看看生意旺不旺这种),此外我也已经开始使用仓位控制的方法来减少此类错误带来的冲击。

6,格力电器

2011年一分钟自问自答我是这样写的:“空调制造业本身不是一个让人最舒服的行业,但是目前该行业的情况是想赚这个钱的没能力进入,有能力进入的不愿意把钱投在这个领域。这个辛苦钱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同时,格力电器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已经连续多年通过不可撼动的数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将持续这一优势。不同于美国,未来中国最有可能形成国际大型企业的行业是科技制造业,这是中国的优势。空调市场仍旧有较大潜力,格力的股票价格也非常好,可谓难得的好股,我愿意继续持有并加仓。”去年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次增持后,格力已经接近我持股的上限。从大方向上来说,我仍旧看好格力,也算是跟城镇化搭边了。但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格力有点热,价格虽然不算高估但也不低,关于格力强势占据上下游资金吃利息的问题看了许多分析也看不懂到底是安全还是危险,基于此,不打算加仓了,拿住吧。

7,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是今年新增加的股票,我认为水泥行业是无法被取代的行业,尤其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水泥的需求仍旧是刚性的。水泥业最大的问题是竞争激烈,利润较低,并且有较强的地域性。海螺水泥的核心优势是其良好的管理,超低的成本,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保证其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仍能赚钱。尤其是当前水泥已经形成两大巨头垄断的情形,这笔钱赚起来很辛苦,但确定性很高,再加上行业处于低谷,配合未来行业景气度的提升,有机会形成一次确定性较高的戴维斯双击。海螺水泥只是象征性的买入了少许,买入后就直线上升使我没机会加仓,2013年或许会择机增持。但由于整体估值已经反弹不少,所以增持力度应该有限。

8,中国神华

中国神华是今年新增的股票,能源股其实是很棒的投资标的,谁又能离开能源呢?与两桶油受政府强烈管制以及海外油价影响亏钱不同,煤矿的自由度高很多,且中国的煤矿储备非常丰富,在可以看见的未来,中国能源对煤的依赖仍旧很强。煤矿当前处于行业景气的低点,买入不景气的行业本身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再加上神华独特的竞争优势:产业链完整(包含大量的火电厂),抗周期性强,其销售主要是合同煤等等。神华的估值仍不算高,2012年表现最差的就是它了,2013年我会找机会增持,相信大宗商品再次起舞的那天(一般是在股市升天之后),神华也会有不俗表现。

9,其他

上证50ETF和基金裕隆完全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买入的低估值高确定性品种,自己的投资历史仍旧很短,还不敢自信满满的说我已经找到了在市场活下来的方法,所以我仍旧需要这些稳健的品种来分摊我的仓位。基金裕隆2014年中即将到期,可能接下来会适度减持。上证50ETF就安心拿着吧,反正里面的许多股票如神华,大秦和各家银行等也是我喜欢的东西。

剩下的话和2013年:

2012年在投资上花的时间不多,连年报都没怎么看过,一些书也是随便翻翻,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是定性为主,定量的没有。最大的投入可能是每天晚上2个小时看看各位高手的博客,但这2个小时其实对我来说完全是种休闲的美好时光。想要感谢的投资前辈有很多,一如既往的如小兵,@管我财 兄等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别是“时间的玫瑰”),读他们的文章让我学到很多,但他们自己也许并不知道这一点。心中一个小小自私的念头,就是希望他们可以继续长久的写下去。因为自己当前还很菜,怕误人子弟,所以以阅读为主。未来随着能力的增强,我也会多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2012年终于开了港股账户,接下来可能会加大在港股的试水。2013年希望把美股账户也开了,今年工作上的最大收获是增长了全球的视野,资本市场无国界,哪里便宜就去哪里,自己的投资也应该如此。另外,希望2013年能够多读几份财报,把手头几本好书认认真真的读一下,做一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

全部讨论

管我财2013-01-06 18:24

个人感觉辛巴对于商业常识还是比较欠缺一点,sosme我非常欣赏,对于股票投资勤奋、认真而且严谨,必成大器!
那些鸡鸭狗屁精常说学习巴菲特,tmd没看到几个学习老巴一半的勤奋,大都只会用咀巴放屁!

管我财2013-01-06 18:08

苏宁的例子很好。其实很多人都有能力判断一个企业的好坏,但是你可以很了解一家企业,却可能完全不知道它潜在对手的可怕。
我记得从前有一位朋友说过这个世界不可能有比蓝莓更适合商务人士的手机了,结果最近见面他正用着苹果的iphone5。

大洋一生2013-01-06 17:56

有没有考虑过行业看走眼的情况?石头兄如此重仓银行/金融行业……

潘潘_策略投资2013-01-06 17:27

我也在朝管兄的方向努力。2011年投资苏宁的失败,让我认识到自己(可能也是大多数散户)并不具备深刻认识企业、准确评估企业价值的能力。如果集中投资一两只企业,只要看走眼了,造成的损失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