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在以命博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回复:34喜欢:6


 #建设机械#   #URI #联合租赁#    #华铁应急#   #海伦哲#   #TEX#  

       在国内长年大手笔的基建投资下,设备租赁向来是草根阶层的最佳致富途径之一,也是草根阶层吸收到时代红利的最佳方式之一。

       做这行的老哥往往一个人在外打拼能带动一条村甚至一个县城的产业形成,例如挖机租在上海做吊装的往往来自安徽。赁行业闻名遐迩的江西广丰,路机租赁行业的徐州背包客,在北京做吊装的往往出自河南。

      很多年长的设备销售业务员都能津津乐道客户上演华丽的逆袭,出身贫寒一路靠打拼实现财富阶层跃升的掌故。买菜的变成身家过亿的泵车租赁商,小学文化的搬运工历经二十余年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吊车大户,跟着项目部玩铁锹的临时工一路跟着建筑单位成为坐拥几百台挖机的大型建筑商。这些不是故事,不是神话,而是简单的事实。

      这个事实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时代的红利,而另外一个层面则是PDD合作方的误发言: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这段话放到设备租赁行业,虽然难听,基本上也是事实。

讲两个自己认识的客户的故事:

       一个客户出自于早年间一家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企业,而后自己出来打拼,小夫妻开了家小的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公司,历经三年拼搏,赶上了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高租金,回款快的红利期,攒下了100多台高空平台,净值一千多万。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眼光,这批设备以臂式设备为主,在剪叉平台竞争血流成河的时候,他还能坐享臂车的高租金。

        这些设备不仅仅是赚来的,一部分也是省来的。为了尽量节省费用,基本上,管理、销售、维修都是小伙子一肩挑起。在一次维修臂车的过程中,他忘记给臂车做一个支撑保护,在他给臂架的液压油缸泄压后,臂架突然下降,直接压在正在臂架底下专心致志拧螺丝的年轻人的脖子上,当场身亡。

       那年的前一年,他拿攒下来的钱在老家湖南的省会—长沙市买了一套大房子,这套房子,从购买到交房,他不仅没有住过,他都没有在现场看过。

       另外一个客户的故事讲起来则更简单一点,这个客户是从废旧机电回收起步的,所谓的废旧机电回收当然就是从到各个厂房收废旧的机电转手卖到回收站赚点价差。在一次去在建厂房的工地办事的工程中,不经意间,他发现了工地上高空作业平台的租金好高,月租7000。而当年手推高空作业平台的采购价不到3万。

       有心的他晚上去工棚找工头希望能租设备,工头做事情也简单粗暴,拿白酒慢慢倒在一次性塑料杯中,喝一杯租一台车。连喝七杯后,当场倒下,还好送医院洗胃及时,安然无恙,回头去找工头,工头很爽快一次给了7台车的租金和押金。年轻人拿着这笔钱跑到厂家当首付提回一批设备,从此发家。当然,他不仅有自己的房子,不仅有一套,也当然看过,当然也住过。所以你看,老人家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挺有道理的不是。

      太史公在史记中说过一句话:无财做力,少有斗智,即饶争时。意思是说没有财富的时候就应努力劳动创造财富,稍有财富以后就要凭智慧去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去争取获利的时机。这句话对不对?太对了

      你看建机租赁行业的建设机械(庞源租赁),如果不是在塔机租赁行业大滑坡的15-17年持续发力,又怎么能大幅享受到市场出清后18-20年租价暴涨的红利。对于建设机械的管理层而言,精准的抓住塔机租赁行业的周期性就是持续扩张市场占有率,扩大盈利水平的不二法门。

      但是有一点:那些刚开始起步做设备租赁的”无财做力”的小租赁商实在太努力,太勤奋,太拼搏了。这就造成了大租赁商极难进一步做大,通过大批量集中采购而来的供应链成本节省往往抵不上小租赁在运营成本上的极度节省。所以形成了一种很怪的局面,但凡是门槛低,可以简单粗暴靠规模的钢管脚手架,高空作业平台设备租赁反而容易市占率做的比较高。但凡是操作,技术门槛高的产品,比如吊车,塔吊,道路设备市占率要做高真是千难万难。以宏信建发为例,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一路风生水起,市占率接近3成,设备突破五万台。周转材料据说也是国内第一,唯独一开始选择的道路设备,年年亏损始终难以做大。

      那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局面会改变呢?即什么情况下人的努力在绝对实力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呢?

        不知道,也许是像马斯克那种不世出的罕见天才推出的新技术才能吊打一切吧。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