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夫子:十五年股市风雨路,我的看见和得到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14回复:194喜欢:754

06年他因机缘巧合接触了股票,幸逢牛市,两笔投资均以解套告终,也算少交了学费。“不满是向上的年轮。”他开始大量阅读学习并反思,但知识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此后他又在市场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不断固化自己的交易模型,终于探索出一条新路,成就了自身投资路上一块重要里程碑。但他逐渐发现,这种寻找驱动的短线策略,虽然能赚到不少利润,但非常辛苦。他继续求索进阶,终是回到价值投资这条真正的康庄大道上。

他称自己是一个带点书生气息但也并非不谙世事的中年人,他的雪球昵称也与这一描述非常契合。平日里,他爱好读书与写作。除了股市书籍以外,也喜欢看一些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之前他会写一些诗歌、短文或者短篇小说,现在更多的是在雪球上写一些关于股市的文章。他认为总结积累自己在股市上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有利于自己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对别人也会有点参考意义。他相信,这条路自己会坚持下去。

我是 @江南老夫子  ,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一个“组合”。江南,是因为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边学习和工作过,我特别喜欢那个地方。我的普通话也是在南京学的,不知不觉中说话还有一点南京口音,算是半个江南人吧;老夫子,是因为自己比较爱看书,喜欢钻研,也爱好文字,颇有一点书生风范。不过,这种书生,既没有江南才子的那种“风度翩翩”,也不是孔乙己那种的“迂腐不化”,比较折中吧,一个带点书生气但也并非不谙世事的中年人。学生生涯中,我也发表过一些文字;研究生毕业时,还差点到大学里任教。所以,把两个名字组合在一起,也算是对自己经历的纪念。

和很多球友一样,我是在政府机关上班的。具体什么部门,其实不说也罢。所有的机关人员,画像几乎都是一样的。早九晚五,每周双休,日出而行,日落而归,但却“两点一线”,每天来回走的是差不多的路程。如果单位离家近一点,甚至都可以测量出“两点一线”的步数。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风吹雨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文件贯彻、会议落实、年初部署、年终总结,做的也是差不多的事情,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到退休。但我又不甘平庸,总觉得自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才华”的,总以为自己还是能够做出一点点事情的,总相信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实现一点梦想的。这一点,也决定了一旦走入股市,我就只能越走越远,永远也不会回头。

缘起:“师兄”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说实话,以前我对股市是有很大偏见的。大概在学生时代,我就听过因为炒股亏损而跳楼的故事。当时我认为股市就是一个投机场所,和赌博没什么两样,赚不赚钱全靠运气,而且风险巨大,稍不留意就可能倾家荡产。现在,也许还有很多人会这样想。

不过,凡事都讲究机缘。2006年初,有次校友聚餐,有位师兄说道自己在股市已经大赚了一笔。我讲了自己对股市的偏见,师兄笑着说:“股票虽然是虚拟的,但其实和商品一样,也是有价值的。能够赚钱!”然后就把自己的一些笔记给了我。他的理念是“洼地理论”,就是找一些跌破净资产的品种,买入后坚定持有,等待价值回归。师兄说,这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方法,非常管用!

就这样,我对股市一下子产生了兴趣。我是农村出来的,当时刚参加工作没有太多积蓄,凑了2万块钱就扎进了股市。买什么呢?当然是根据师兄的“法宝”按图索骥。2006年6月,我以3.80元的价格买入南钢股份。但一个月过去了,这只股票几乎没有什么波动。后来实在拿不住,就亏了手续费,原价卖出了。7月份,凯恩股份大跌,这也是一家破净股,我又以4.50元的价格买入,后来又陆陆续续把工资投进去,将成本降低到4.20元左右。我想这次可以试着多拿一段时间。结果半年的时间,股价都是在3.80—4.40元的箱体里徘徊。眼看着大盘从1700点涨到了2800点,我却仅仅赚了个吆喝,后来确实产生了厌恶。2007年1月中旬,在又一次快解套时,我就把它卖掉了。就这样,两笔投资都是以解套而告终,但毕竟没亏,也算少交了学费吧。

为了找到原因,我开始买一些书来看。其中有一本尼古拉斯·达拉斯的《我如何在股市赚了200万》(看书名大家可能觉得很幼稚,这也体现了自己当时的眼界,不过对我的成长还是很有帮助的。)给了我很大启迪。我开始意识到,仅从基本面选股其实是不够的,还要从技术面上把握时机。尼古拉斯·达拉斯的方法,是找刚刚突破箱体的股票。随后,我在师兄的洼地品种(破净股)中引入了这种方法,自己选了1只股票:海信电器。2007年1月中旬,我大概以6.90元价格买入这只股票。果不其然,刚买进就开始了上涨,到4月底就快翻了一番。那时候心情真的不错,毕竟自己真真切切的从股市赚到了“第一桶金”,别提多美了!

但我很快发现,周围的人好像都在赚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两三个月内,赚了两倍!我赶紧问他买的什么?他说江西铜业。当天晚上,我翻开公司的资料,吓了一跳,它的股价是每股净资产的好几倍,真不明白为什么会涨那么多?!结合前两次失败经历来看,我隐隐发觉师兄的理念也许并不适合我,我需要走一条自己的路。

就这样,“师兄”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逐渐尝试着脱离师兄的影响,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买一些看起来并不是“洼地”但符合通道理论的品种。靠着尼古拉斯·达拉斯的“一招鲜”,买过苏宁电器招商银行、振华港机(现在的振华重工)、长江电力天津港、北京巴士(北巴传媒)等等,都或多或少赚了些钱。2007年9月份,最高峰的时候,前后投入的5.8万资金,竟然盈利达12万!自己也开始飘飘然起来。记得有次和朋友聊天,我说:“到年底,股市还会再翻一番,你信不信?”朋友想了想,有点疑惑地问“你是说大盘会达到一万点吗?”我笑着说:“肯定可以!”那时,我根本没想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疯狂。不过,我想疯了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在打了鸡血的牛市里,谁又能保持清醒呢?

探索: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但知识转化为实践确实需要时间

2007年国庆过后,大盘一如既往地冲锋,但好多股票已经不涨了。我没有觉察出有什么不对,继续坚持交易,后来就进入了买啥啥不顺的阶段。我依然按照通道理论选股,但原先的“一招鲜”却开始失灵了。比如2008年1月18号,张裕A放量突破前期高点,自己买进以后,股票并没有出现预期的上涨,先是震荡几天,就开始拐头向下。2008年3月3号,TCL放量突破前期高点,而且跳空缺口三天不回补,走势相当强劲,我一头冲了进去,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一贯笃信的通道理论,一次又一次失效呢?没办法,一条路不通,只有另找他路。

我开始买来大量的书籍进行疯狂充电。在交易理念方面,除了研究巴菲特、凯恩斯、彼得林奇、利菲摩尔以及中国的杨怀定、林园等大腕儿以外,我几乎收齐了白青山老师所有的《民间股神》系列,钟麟、何学忠、王伟、殷保华、简凡、东莞小文、落升等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让我血脉贲张,他们的投资理念也给了我启迪。在基础知识方面,光《证券投资学》这本书我就买过三个版本,技术指标研究过KDJ、MACD、SAR、CCI、布林线、江恩线等不下几十种,《缠论》读了很多遍,甚至还试图自己编辑选股公式。我也开始反思,到底为什么当初买入的股票没有跑赢大盘的问题。我发觉,这些股票其实是边缘化的,并不是当年的热点,于是痛下决心开始研究中国股市完整的历史。当时我找到一本名为《股票18岁》的书,又到网上收集了其他材料,认真研读,写下了18篇心得体会——《中国股市历年热点评析》,当时还赢得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的高度肯定。

不过,知识转化为实践,确实是需要时间的。我觉得自己并不是聪明的人,悟性不高,别人很快能懂的东西,自己可能要花很久。我将自己学到的方法,进行了大量尝试,有赚有赔,效果并不好。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的方法,这次管用,下次就失灵了呢?换其他方法,再坚持一段,还是不行。有时管用、有时又不管用,或者是,方法似乎没有错,但股票就是拿不住!比如,利用技术分析时,一个洗盘,很多指标都走坏了,必须止损离场,但过几天再看,奇怪了,指标又修复了,想买回来,股价已经走高,又不甘心了!根据消息买股也是一样,同样一则“利好”,有时高开高走,有时平开低走,有时甚至快速跌停,好像也看不出什么规律!根据基本面选股呢?有些股票业绩真的很好,可就是涨不起来,气死、恨死!一句话,理论走不进实践!对应的就是:时赚时赔,年底算算,却没剩几个钱。就这样到2013年6月,三年过去了,收益几乎还在原地踏步。

但是,我肯定不会认输。既然进入了市场,再苦再难,都要坚持。我不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就闯不出一条血路来!

始有小成:经历摸爬滚打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2013年6月份,也是自己进入股市的第7个年头,我忽然茅塞顿开:在这个市场里,自己不过就是一个交易者而已,并不是搞学术研究,只要能归我所用,何必拘泥什么基本面、技术面、还是消息面呢!管他什么白猫、黑猫、花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赚钱是唯一的硬道理!自己所有读过的书籍,也忽然相互贯通了:我觉得,所有对股市的解释,反不如牛顿运动定律更为彻底——股价波动说到底也是一种虚拟的“运动”,到底上涨还是下跌,就是合外力的结果!这种合外力,你可以理解为是基本面、技术面和消息面的共振,也可以解释为市场环境、行业政策、企业成长的共同作用。也正因如此,同样方法选中的股票,后面市场环境不同,走势也就自然千差万别,因为其他的力量发生变化了。而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段内,要想让股价上涨,背后就至少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向上的力量。剩下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驱动力量而已。

于是,我把自己所有成功的、失败的案例进行了一次集中大梳理,尝试着从理论高度对交易方式进行梳理和固化,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短线交易理念。简单来看,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坚持动态的选股理念。我依然坚持选择一些“洼地”品种。但这个洼地,并不是K线图中的低位,也不是市盈率上的低估值,更不会拘泥于某个具体指标或者具体形态,而是通过与大盘指数的对比进行寻找。因为,我觉得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当某一个阶段,整个市场都平均上涨了20%以后,再找没启动的股票,就好比刻舟求剑,有点不太现实了。找一些涨幅稍微滞后于大盘的,可能更为科学、可行。第二,着眼于寻找背后的驱动力比如,在年报披露之前,一些成长性好,有业绩增长预期的股票,可能存在着业绩驱动;对一家公司来讲,当研发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新产品投向市场,好评越来越多,就会受到广泛关注,这可以叫产品驱动;在节假日来临之前,旅游、电视影院等受到的关注也会越来越多,也会产生节假日驱动。第三,从多个视角综合权衡。就像前文所说,股票上涨是合外力的结果。因此,具体实操中,要试图从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尽可能选择多头力量汇集在一起的品种。

看得出,这些理念,有我师兄“洼地投资”的影响,但与他的锁定破净股又是完全不同的;有从股市历史中得到的启迪,有融会贯通的股票知识,也有自己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真正经过摸爬滚打、感悟出来的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理念打通了,交易方式也就固化了下来。2013下半年之后,我靠着自己的理念,开始拼杀股市。2013年7月-8月,做过中报预期股搜于特华帝股份、双钱股份。2014年,做过匹凸匹(ST岩石、P2P概念)、恒生电子(互联网金融)。2015年春节前,做过电影股光线传媒华谊兄弟。2015年3-4月份,做过脱星摘帽的*ST东数(华东数控)、*ST民和(民和股份),等等。特别是2015年9月,通过媒体消息,我了解到10月份国家将研究“十三五”规划。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决定集中潜伏“十三五”概念,而且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到长城非好汉。”——在《十三五规划》正式公布前,不能脱离主线,而且要尽量向龙头股靠拢!结果,自己潜伏的二胎概念、农业机械化概念等一个个兑现,当月操作了26只股票,出现了17次涨停,收益率也在5周内成功跑赢大盘51个百分点。也正是在2015年这个年度里,我从股市里取出了大部分利润,交了首付,买了一套小面积的学区房。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固化具体的交易模型。比如:年报交易模型、脱星摘帽交易模型、捕捉热点交易模型、法定流程(影子股、定向增发等)交易模型、突发利空交易模型等,把这些方法固定下来,也就为每年的交易找到了投机机会。就这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思路稳定的时间里,自己的收益也在不断提升。当然,前提是每天我都要不断地搜集各种信息,寻找各种驱动,并且时刻捕捉着起伏不定的各种短线交易机会……

2018年7月份,也就是上证指数大概2600点时,我经过深度研究,感觉股市进入了一个底部区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2015年投资的那套学区房卖掉,准备全仓追加到股市。事后来看,这次判断也是成功的。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房价持续下跌,直到2019年3月份才顺利出手。拿到房款的当天,我就全部买成了股票。

毫无疑问,这次决定,是我股市投资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自己的资金跃升了一个数量级,但随之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倍增了。我逐渐发现:原先那种寻找驱动的短线策略,虽然赚到了不少利润,非常辛苦,并且是更适合于小资金的。“船小好调头”,资金少,短线进出就很容易。对于相对较大的资金来说,就很难那么自如了。而且大资金做短线,也不利于心态的稳定。怎么办?只好再次进行自我修炼、求索、进阶。

价值投资: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随着岁月的积累,很多交易者总是会转向价值投资。遗憾的是,自己的故事并没有脱陈出新,走出一条别于常人的“传奇路”;同样庆幸的是,历经艰辛探索,自己最终还是回到这条康庄大道上来。为什么自己会选择这条道路呢?因为我认为:短期来看,股价波动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政策、风格转换、企业信息、潜在预期等等,这些也是我此前盈利的主要来源,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些力量其实都是企业成长中的一些浪花,并不是主要的。长远看,股价的上升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成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长春高新10年涨了100倍?如果看看每股收益,2008年时每股收益0.15元,2020年时每股7.53元(中间进行过10送10,复权就是每股盈利15.06元),不偏不倚,刚好就是涨了100倍!业绩成长100倍,股价自然就翻了100倍。所以,如果能从基本面找到这些优秀的股票,一样可以取得成功。甚至与短期投机相比,这种价值投资的方法,更省心、更省力,并且更适合于大资金投资。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形容一点不过,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回头来看,我对于股市的探索,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我觉得,这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己对股市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或者是自己价值投资的不断进阶。

(一)寻找价值洼地。也就是说,寻找一些市盈率很低,同时业绩也在成长、至少比较稳健的股票。很明显,这里面还是有我师兄的影子。就具体股票来说,比如中国平安万科招商银行海螺水泥等等。但以笔者现在的思维来看,这种方法比较稳健,因为有业绩支撑,也不会有大的亏损,但要实现快速的、巨额利润也很难。为什么呢?股价上涨的动因,我们前面说过了,从长远来看,企业成长是唯一推动力。从成长性来说,这些股票基本都属于成熟性的行业,盈利稳定尚且可以,但要高速成长就很难了,最起码很难实现每年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当初笔者选择这种方法,更多的就是因为安全、稳健,不需要太大的折腾,收益慢没关系,没有太大的风险,慢慢来即可。但实际来看,效果不佳。

(二)寻找成长投资。就笔者来说,从价值洼地到成长投资,心理上是有了一定突破的。因为成长性很高的股票,市盈率一般都不便宜。当资金比较大的时候,敢于在这些高估值的股票中下注,确实需要一定勇气。当时支撑我敢于突破的,就是引入了PEG这个指标。我问自己:既然成长性是股价上涨的重要驱动力,那就必须去找成长性更强的股票啊,不去尝试怎么行呢?最大的问题在于,未来如何看得清楚?哪些股票可以实现高成长呢?最初笔者的想法是:参考往年收益情况以及行业内在属性。比如,公司所在的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同时,过去三年,公司都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那么未来也大概率可以延续这种趋势。按照这种方法,笔者也确实发现了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紫光国微等一些不错的股票。但也有太多太多的股票并没有成功,比如紫光股份浪潮信息千方科技三六零工业富联等等。原因就是思路的局限:过去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并不代表未来也可以保持这种速度啊!另外,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时间成本问题。有时进入过早,经不起反复折腾,反而容易把股票卖掉了。用我的话说就是,“早革命一天,就成为了烈士”。

(三)寻找关键变量。成长投资之后,再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就是从基本面的角度,寻找一些关键变量正在突破的企业。虽然,物质的运动取决于合外力。但哲学还告诉我们,我们要看问题要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在基本面分析的时候,有没有一些蛛丝马迹,一些重要的变量,或者是先行指标,可以启示我们,公司随后的业绩会大幅提升呢?举个例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业绩的先行指标是订单。如果订单大幅增长了,基本可以带来业绩的大幅提升。再深一步,订单的先行指标,可能是技术突破或者行业回暖。当公司率先在某一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已经形成了宽阔护城河以后,很可能意味着后续会持续赢得大量的订单,比如宁德时代。同样,当行业景气的东风来临,或者上游产业链开始景气的时候,也很可能会带来整个板块的复苏,比如前两年的智能手表、消费电子等等。所以本着这样的思路,如果事先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变量(主要矛盾的变化)的话,很可能会发现一些随后会爆发的一些股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更深入地寻找了一些基本面的爆破点,可以一定程度上事先预知基本面的变迁,并且也比较节省时间成本。这就是笔者采取的基本面分析方法,目前来看也确实帮助自己走向了稳健投资之路。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开始寻找AR、VR、车载电子、芯片、国产替代、新材料等行业的一些机会,而且涉猎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仅2021年度就成功在联创电子歌尔股份东方通兆易创新苏大维格等股票中获得了良好收益。以联创电子为例,今年5月份时,我发现他在车载镜头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取得的订单数量约占智能汽车的70%,特斯拉、华为、小鹏、理想、蔚来、长城、大众、吉利等很多汽车生产商均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个人判断,他的成长周期已经来临了。于是5月17日介入,最高收益接近翻番。最最关键的是,自己的理念得到大幅跃进,收益率也更加稳定了,心态更平和了,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强了。

股市里没有天气预报:回顾几个应对股市风险的案例

市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收益和风险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股市里没有天气预报”,再精确的科学和理论,都不能预告明天的涨跌。这是股民最困惑、最无奈之处,也是市场最迷人、最精彩之处。最后,回顾几个应对股市风险的例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一)2007年的“五月惨案”。在股市一片欢腾的氛围中,2007年5月30日的半夜,证监会突然公布了证券印花税上调的消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股民都会知道,在随后的5个交易日之内,好多股票连遭5个跌停,股市哀鸿遍野,十分惨烈。而我虽然一直满仓,总损失却没超过10%。当时出于股指上涨过快的担忧,我在5月中旬进行了一次调整,换成了工商银行、广州药业(现在的白云山)、苏宁电器。原因就是这三支股票是刚刚突破箱体的,没有经过大幅上涨,所以跌幅也并不大。我当然不是先知先觉,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本能,当股票快速冲高时,总是担心煮熟的鸭子会飞了,会有一种落袋为安的冲动。

(二)2008年的长熊漫漫。2007年股价创出6124点新高后,开始了一轮漫长的大熊市,截至2008年10月份,已经跌到了1664点,跌幅高达72.82%。相当一批股票,甚至跌到了不足当时的1/10,比如云南铜业从98元跌到了6.81元。而当时我又是如何避开的呢?2008年4月,我全仓买入*ST春兰,去赌“资产重组”了,当时的平均成本大概5.30元,后来虽然错过了最佳卖点,但以7.50元卖出,也成功避过大跌。因为研究春兰,当时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名气,自己的文章也曾被媒体转载过。

(三)2013年的“钱荒”。2013年5月29日,股市开始下跌。随后,市场中开始出现一个词叫“钱荒”,就是到处没钱,缺乏流动性了,下跌也开始加速。6月25日,大盘创出了1849点的新低。一个月之内,大盘下跌20%,多数股票跌幅达30%以上。实话说,这一波下跌,我并没有成功躲开,只记得操作过超跌股中国远洋和一汽夏利。最终的结果基本与指数相当。留给自己最深的记忆是,连续一个月没有反弹,天天都是阴线,自己也天天唉声叹气,觉得永远没有明天。但越是这样,自己越不能放弃。如今回头再看,当时的黑暗恰恰是黎明来临前的征兆,1849点成为了熊市最底部,一年后一波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就开始了。

(四)2015年的股灾系列。2015年6月12日,大盘创出5178点的新高后,随即开始调整。当时大家都毫无准备,本来以为仅仅是正常的调整。没想到后来越跌越惨,特别是6月24日以后,在查配资、去杠杆的影响下,演变成股灾,相当一批股票连续六七个跌停板,惨烈程度超过了2007年的“半夜鸡叫”。这一次我又是如何避开的呢?主要有两个决策:第一,在4月底大概4200点附近时,因为大盘上涨过快,我就抽出资金去打新股了(当时打新股,是需要预先支付资金的),仓位降到一半。第二,自己手里持有的股票,2/3换成了中国平安,1/3买入了海南橡胶。之所以买入中国平安,是因为当时很多股票已经鸡犬升天了,而中国平安是白马蓝筹股,尚没有大幅拉升。后来,中国平安果真比较抗跌,由于自己仓位布局相对好一些,资金最高损失大概20%左右。与整个股灾相比,也算是“平安”度过吧。

(五)2018年的经贸摩擦。由于众所周知的经贸摩擦,行情一次次低开低走,市场一次次见证了千股跌停。在这个年度里,我已经初步形成了当时的短线交易体系,基本上每天都做短线,甚至好多操作都是“一夜情”,今天买了,持有一天,看看形势不好,就卖掉了。经贸摩擦消息出来时,买过农业股、黄金股,也买过芯片股、软件股。行情好转时,又买过其他超跌股,由于短线比较灵活,很多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2018年度也算差强人意吧,没赚什么大钱,也没亏什么大钱。

(六)2020年的新冠肺炎。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先是国内疫情大超预期,后是国外疫情愈演愈烈,市场一次又一次遭遇黑天鹅。这次我不仅没回避,甚至还积极参与。2020年春节前交易过星湖科技、普罗药业、苏州科达等,春节期间明确了“科技+肺炎”的主题,接连操作了卫宁健康思创医惠二六三光环新网等一大批股票,3月份时又围绕疫情后的政策预期,坚决做多新基建、老基建。自己不仅没受影响,资金还创了新高。这次对利空的应对,体现了自己的理念更加成熟,效果也有所进步吧。

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持续不断的反思

在股市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反思能力”。有句话说的好,经验和经历是不一样的。经历仅仅是代表着你走过那么一段路,而经验是你从这段历程中感悟出的东西,学到的东西。比如有的朋友,买入股票亏损以后,就选择“休眠”战术,死死捂着等解套,中间甚至连看都懒得一看。我觉得,以这样的心态投资,哪怕投资10年、20年,也仅仅是有这一段经历而已,并不代表着你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所以,反思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不管长线、中线、还是短线,一笔交易做完以后,我们要学会去反思和总结下经验和教训;有时候,由于个人的思维很难脱离当时的市场环境,可能仅仅一次反思还不够。现在你觉得反思到位了,过上一段时间再回头来看,又会感悟到不同的东西。所以,就要不停的反思下去,随着交易的次数的变多,对股市的理解才能不断加深,自己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习惯。也正因如此,我对自己交易过的股票印象很深。不瞒大家说,有时候我可能会忘记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个重要日子,但一旦想起这一天自己买卖过哪只股票,再回头看一眼走势图,就会知道具体是哪一天。

对于初入股市的投资者,我想说的是:江湖行走,一定要打造好自己的“独门绝技”。通过努力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交易体系。大家到股市来都是想赚钱的,有些人是看到别人赚钱被吸引过来的,有些人是听了别人推荐来试试水的。想想自己,当年不也是在师兄引导下进来的吗?但股市赚钱,哪里会那么容易呢?到股市来的,都是有两个闲钱的;有两个闲钱的,也多数都是工作生活中相对比较成功的。与他们同台竞技,一定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要多想一想,身边的人赚钱了,人家靠的是什么呢?是刚好遇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呢?还是因为人家勤学苦练、掌握了求生的技能?如果是牛市,牛市会不会结束?什么时间结束?如果是人家技术好,自己掌握这种技术吗?这种技术是否适合自己?诸如此类问题。我认为这些东西,也就是独门绝技,是要通过多读书、多交易、多反思而来。

投资是实现梦想的一个途径,甚至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第二份工作;但生活就是生活,自己的吃穿住行,缺少不得。我觉得生活和投资两者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觉得两者会引起摩擦。如果非要把两者进行排序的话,当然首选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只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投资要想取得成绩,固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我决不会因为忙着投资,而不去参加亲朋好友的重要活动;也决不会把生活中要用到的钱,拿去投资股市。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生活当中急用的钱,是绝对不能用来投资股市的。一个原因是因为风险和利润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股市中几乎不存在“包赚不赔”的买卖;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朋友,拿着买房钱去做股票,最后原本可以买一套房子的,结果只能买一个阳台或者卫生间。另外,即便你的判断非常正确,因为资金是急用的,也会影响到你的心态,股票可能只是一点点回调,你就承受不住卖掉了。所以,我个人目前的做法是,对股市资金采取封闭式运作,这笔钱基本都是自己多年的股市盈利(2019年卖掉房子的那笔钱,其实也算是来自股市。因为当时房子的首付款,全部为股市盈利),不追加、也不取出,最终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水平,失败了就相当于自己压根没进过股市,也可以接受,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自己的工资,则全部用来生活,和股市不再有关系,哪怕股票跌了,也不会用工资再去补仓。这样两者分得清,才能有好心态,最终才会有好收益。

市场虐我千百遍,我待市场如初恋。我觉得这句话形容自己对股市的态度,真的特别贴切。不管市场怎么涨跌,也不管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我是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市场、爱这个市场,甚至一天不看,就觉得心里缺少了什么。因为正是在股市里,自己凭着勤奋和努力,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慢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展望未来,我也依然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看好国运、看好中国经济。我觉得,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股市不走好是不可能的。我也始终坚信,只要肯努力拼搏,只要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只要坚持不断地走下去,股市一定能够给你一个满意的回报。

当然,这些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也才能得到。

全部讨论

碧水清风12021-08-26 09:27

心声!感恩分享!

元昉2021-08-26 09:16

学习!

江南老夫子2021-08-26 08:40

深有同感!这个我觉得和资金有关,也和阅历有关。不管怎样,赚钱是硬道理。要想成功,不经历摔打是很难的

刘旺旺同学2021-08-26 08:33

士大夫-2021-08-26 08:29

牛,一开始进入市场就不断赚钱,天才

企鹅小哥2021-08-26 08:26

从前辈身上学习经验和教训,入坑小白受教了

股民小丑2021-08-26 08:18

非常厉害。你这样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成功都难。很佩服。

杨百万叫我来炒股2021-08-26 07:58

赚了没有啊?

芧台19602021-08-26 07:53

l

双鱼座小股民_w2021-08-26 07:52

波动从来都不是风险,试图管理波动才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