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个95后聊了聊基金投资,发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前言

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2020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达到52.9%。最近市场震荡,有些基民连连叫苦,也有些年轻基民通过写段子自嘲等方式苦中作乐,有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 为了搞明白这事儿,小编特意和三个95后基民朋友聊了聊,却发现每个人都陷入了不同的投资难题。

投资者A:两度入市 ,波动时“只求回本”

经受高点入场打击的朋友A与小编耐心分享了他的基金投资经历。

2017年底,朋友A携款入市,在收集各类教程指南后,理智选择了每周定投两只基金这一投资方式。定投了四个半月之后,他以不到3%的亏损割肉离场。

A同学基金定投实况模拟图

数据来源:Wind,2017/12/01-2018/04/15,定投方式为,每周五对基金A、B各定投200元,红利分配方式为红利再投。定投起始日为2017/12/01,最后一期为2018/04/13,共定投20期。

上图是A同学投资的实况模拟。实际上,经过我们后续测算,如果A同学继续坚持每周定投这两只基金,持有至今,累计收益率将超过90%。 

即使考虑这两年行情的特殊性,假设A同学在2015年5月29日这个近几年来上证最高点入场,以同样方式定投同一组合,持有至今也将有超出150%的累计回报(该结果仅为数据模拟测算,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真实收益)。

注:模拟定投方式为:自2017年12月1日起,每周五对基金A、B各定投200元,红利分配方式为红利再投。定投起始日分别为2017/12/01和2015/05/29,最后一期均为2021/07/22。 数据来源:wind。

故事还有后续。三年后,A同学在2021年2月份还是按捺不住周边人都在买基金带来的躁动,再度进入基金市场,却正好遇见下行行情。A同学持有到五月终于回本,基金收益变红当天,就选择全额赎回,虽然没有亏损,但可以说是“空手而归”。

投资者B:收益率还不错,但好像用处不大

接下来,小编想到了朋友B。这位朋友B时常吹嘘自己有一笔成功的中长期投资,据说累计收益率超过150%。但小编仔细观察,发现这位朋友的生活水平毫无进步的态势,反而经常聚餐吃饭都面有难色。经小编细细盘问,这位受访者最终不太好意思的揭开了真相。

原来2018年初他申购了一元的新基金,经比例配售后,只确认了相当于几毛钱的份额。在之后的日子里,B彻底忘记了这笔投资,被动地践行了长期投资,这只基金业绩也不错,带来了超过150%的收益。 

B同学实际基金收益图

“如果当初我申购的是10万就好了……”午夜梦回,B同学忍不住这么想。不过,如果投入的金额多了,他又能不能扛住中间的波动,和那只“对的基金”长期相守,相忘于江湖?

投资者C:每一个风口,都要有他的身影

当然除了前面两个投资效果欠佳的朋友,小编还是找到了一个在行情中屡次有所斩获的朋友,白酒、黄金、猪肉等板块,到处都有他的身影。

2016就关注白酒基金的他自当年6月入市,在单边上涨行情中频繁操作,尽管比一直持有的效果差太多,但勉强也算有所收益;2019年1月左右,经细细盘算市场消息,他又盯上了黄金和猪肉板块,果断买入黄金和农业基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过再问下去,他突然支支吾吾起来。

原来是今年6月初,他认为银行板块很有盼头,迅速全仓跃上了银行基金的大船,结果终于是稳稳套牢。

“这次没跑掉”的实际原因或许很多,但回到本质细想,抓住每次风口是不是真的可行?毕竟,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发现,假设踩对一次风口的概率是80%,那两次连胜的概率就降低到了64%,三次就降低到51%。

结语

我们常说,好的基金投资,方法很简单,优质资产+长期持有。为什么身边有些人的真实投资故事,常常差强人意?

频繁交易,可能会像C同学一样,踩遍风口却“一朝被困”;对投资逻辑一知半解,可能像A同学嘴上挂着长期投资,却屡次没有做到;而就算做到长期持有的B同学,也是因为本金较低而“忘基”,如果随着本金的加大,他是否还能抗住波动而长期持有呢?

因此,基金投资,其实难在认知——基金投资赚的什么钱,可能的波动有多大,我们该拿出多少钱“上车”,投资的合理期限到底多长,“勤劳操作”和“相忘于江湖”哪个更好,这都是我们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相信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好,相信优质企业能在长期创造可观的回报,相信专业的人更能做专业的事,这些朴素的逻辑或许会提供一些答案。

温馨提醒:

本文来源 | 兴证全球基金

诺亚财富精选是诺亚财富所属一站式理财资讯平台,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投资理财服务:公募基金、VC/PE、二级市场、房地产、类固定收益、保险及海外投资相关的最及时的市场资讯、最深度的原创干货以及最实用的投资配置建议。

关于诺亚财富    $诺亚财富(NOAH)$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以“诺亚财富”为品牌,源起于中国。2010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与资格的综合金融服务管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