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躺平与内卷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一考定终身,鸡娃现象不止;一房定终身,躺平主义盛行。鸡娃是一种内卷化,城市中产的父母与娃深陷教育焦虑之中;而躺平主义是对内卷化的一种消极反应,城市青年在表达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该如何理解这两类社会现象?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鸡娃、躺平与内卷。

本文逻辑:

一、鸡娃:一种社会现象

二、躺平:一种社会思潮

三、内卷:一种社会形态

01

鸡娃:一种社会现象

鸡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如今,城市中产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辅导作业,督促考试,用惩罚、鼓励及各种方式让孩子刻苦读书、努力拼搏。这就是鸡娃。不幸的是,我也是鸡娃父母的一份子(愧对孩子)。

鸡娃行为,被认为是教育焦虑,更深层次说是代际的生存焦虑。古代的父母鸡娃不?农耕时代的生存极为残酷,鸡娃也更加残酷。在收成糟糕的年份,杀婴、弃婴颇为普遍。在收成好的年份,鸡娃的方式主要是棍棒、体罚与管教,旨在拔苗助长。

《圣经》上说:“愚昧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仗可以远远赶除。”菲利普·阿利埃斯在1960年出版的《儿童的世纪》中指出,在16世纪之前,父母在情感上对他们的孩子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由于儿童死亡率很高。古代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但是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显得冷酷无情。育儿是一个长周期投资,没有足够储蓄的家庭根本承担不起教育的成本与风险。迫于短期生存与生计,古代父母往往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小孩,旨在催促孩子尽快进入宗教与伦理的稳定通道,快速成长成年,早日结婚生子与下地生产,以确保繁衍后代与养活家人。这就是人类残酷的鸡娃极简史。

直到20世纪,人类才真正进入属于儿童的世纪。二战后,欧美世界的儿童开始踏入现代儿童教育的通道正常成长,一定的家庭储蓄支撑孩子享受天真与烂漫的童年。战后婴儿潮一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他们更少地遭受鸡娃的“祸害”。

不过,从80年代开始,鸡娃现象在美国家庭也逐渐升温。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在1969年出版的育儿经典《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道:“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我头顶……我也只有在打喷嚏时可以不打报告了”。此后几十年,“直升机育儿”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调查数据显示,在1976年,美国的父母平均每周花2个小时陪孩子,其中17分钟辅导孩子写作业。到2012年,美国父母平均每周花6.5个小时陪孩子,其中1个半小时辅导孩子写作业。

美国父母的鸡娃倾向虽有所强化,但与如今中国的父母相比,那简直是弱爆了。在中国,很多城市家庭的父母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培训班的接送。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几乎都处于被“鸡娃”状态。

鸡娃为何盛行?

美国经济学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其《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中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这两位教授认为,经济不平等是父母鸡娃的重要原因。收入不平等程度与父母鸡娃程度成正比。

二战后到70年代,欧美世界的不平等程度走到历史低谷,那时的父母给予了孩子更加宽容的环境。从80年代开始,不平等程度迅速上升,美国家庭的鸡娃程度明显上升。美国最富裕10%家庭和最贫穷10%家庭的总收入比率从1974年的9.1上升到了2014年的18.9【1】。最近30年热衷于鸡娃的美国父母,恰恰是在六七十年代享受了快乐与宽容童年的一群人。

但是,这里我们需要分两个角度看问题:

一、收入不平均不等于不公平,最近半个世纪高收入人群崛起,有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果。教育回报率的提升让更多家庭意识到教育的溢价,从而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工资与仅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者工资之比从80年代的1.5提升到现在的2。

二、贫富差距扩大更多是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最近三十年,尤其是进入千禧年后,美国货币超发洗劫了中产家庭的财富,膨胀了富人的金融资产,扩大了贫富差距。同时,不公平的扭曲的全球化秩序促使大量工厂转移到海外,本土小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80年代以来,中等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变化,而最富有的1%的家庭的收入翻了一倍。

第二点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在全球范围来看,竞争越不公平,阶级越固化,社会流动性越低,父母越努力鸡娃。过去,城市中产是打破阶级固化的重要力量。当中产父母意识到收入停滞不前时,发现阶级愈加固化时,焦虑逐渐蔓延到下一代,渴望强化密集教育、使用代际组合的方式进入社会的上升通道。

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两位教授的研究发现,社会公平度越高的国家,如瑞典、挪威、芬兰、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越宽容;社会公平度越低的国家,如土耳其、俄罗斯及其它国家,父母对孩子越严厉、越苛刻,鸡娃现象越严重【1】。美国、英国是居于中间层次的国家,但最近几十年,随着不公平程度加剧,鸡娃现象明显加强。

社会制度越是平等的国家,父母越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想象力;社会制度越不平等的国家,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勤奋品质和争胜能力。为什么?在一个公平度不足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抢占赛道是第一位的。只要占住了位置,就意味着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财富的分配权,独立性、想象力、专业天赋都只能甘拜下风、被动服从。

而鸡娃是抢占赛道最高效的手段。两位教授的研究发现,在英国,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应的向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最高。权威型教养方式将提升阶层的可能性提高了13%。

我在《教育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逐渐演变成为智力选拔竞赛,成为中产家庭向上阶层流动的最渴望的通道。在一个“行行出状元”的公平竞争的社会里,父母不会执着于让孩子拼命读书、考试和上大学。父母不敢让小孩放弃学业专心打球、专业唱歌,打球、唱歌亦或是其它领域,说明这些领域的上升通道太窄、太不稳定和公平度欠缺。唯有考试是相对公平、稳定与可预期的。一些大城市入户的条件提高到本科学历,如果不鸡娃、考不上本科,这些孩子将来在这些大城市竞争与生活的资格都不具备。反过来,拥有本科文凭,才能摸到进入大城市的门槛。如今这条道路越来越清晰,拼小学,拼重点高中,再拼重点大学,然后直通公共型企业、公共机构及大型机构。他们在大城市为下一代购买优质学位房,继续鸡娃、鸡娃、鸡娃,如此反复循环。

拼教育拼的是智力、毅力和家庭资源,如今越来越向取决于家庭资源。如果算上学位房,父母为孩子投入了极高的教育成本。房价越高,房贷越重,教育成本越高,投资回报压力越大,教育焦虑越严重,鸡娃越流行。

02

躺平:一种社会思潮

躺平,是一种社会思潮。

当今,城市中产家庭天天鸡娃,社会上却掀起躺平主义之风。谁是躺平一族?深圳的三和大神,还是全国各地的啃老族?其实,社会上流行的躺平主义,并不是指某个人或某些群体,而是泛指流行于城市青年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理。

躺平,可能是佛系、丧文化的扩大化,带有自黑、颓废、悲观、无奈的情绪,表现为低欲望、无兴趣、逆传统与不合作,对精英主义、犬儒主义、功利主义表示不屑,暗藏着一种无声抗议与不合作的态度。

躺平族中存在自我放弃的一群人,但是这群人不能完全代表躺平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或社会心理来看,躺平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达。他们中不全是没有高学历、高竞争力的青年,有些人赚得不算太少,但买房无望,不想加班,不想为老板拼命,无力考虑结婚、生孩子和买房子;有些人可能已经有房子、家庭和孩子,他们曾经是奋斗者,如今不再努力赚钱,不再图谋晋升,不再有追求;有些人是对巨大社会惯性的一种暂时回避,不愿意被各种意识洗脑,不愿意被内卷化洪流席卷;有些人则试图建立一个小小的但属于自己的空间,做一个脆弱的但不被裹挟的独立个体。

为何流行躺平主义?

躺平主义流行,说明社会激励机制出了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激励机制就会出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我们看过去美国两种典型的社会思潮:嬉皮士和雅皮士。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群体中流行一种社会思潮叫嬉皮士。这群年轻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反对一切束缚,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与躺平族不同,嬉皮士善于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张,如奇装异服、行为怪诞、街头艺术、吸食大麻、听摇滚乐、跳摇摆舞、支持同性恋和群居村。美国社会对嬉皮士保持着宽容态度,也有人视嬉皮士为堕落、放荡与污秽的代名词。

到了80年代,嬉皮士逐渐衰退,雅皮士兴起。与嬉皮士截然不同的是,雅皮士是一群积极上进、努力奋斗的城市中产。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追求新知识与新技能,注重自己的着装、行为与生活品质。

嬉皮士为何消失?雅皮士为何兴起?

嬉皮士文化是当时美国平权运动的一部分。这波平权运动冲击了美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同种族、宗教的人以及移民,如黑人、无宗教信仰人士和亚裔移民,在众多领域享有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晋升通道。到了80年代,嬉皮士文化逐渐被主流社会吸收,青年人包括原来的嬉皮士在体育、唱歌、艺术、商业、金融、技术等领域获得一定成就,晋升到城市中产阶层,甚至跻身精英朋友圈。这就出现了雅皮士。

比如篮球教练菲尔·杰克逊、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他们年轻时都是叛逆的嬉皮士,后来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蒙代尔在60年代被业界称为“疯子经济学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时经常饮酒、抽烟和打牌,把教员休息室弄得像矿区的酒吧。但如今说到蒙代尔,很多人会尊称其为“欧元之父”。

进入千禧年后,雅皮士文化在美国也很快消失了。只有在华尔街金融圈,我们还能看到那些西装革履的年轻精英,但已没有了雅皮士的味道。这是为什么?

最近20年欧美世界的中产阶级在萎缩和下沉。我们知道有一个“大象曲线”【2】。这个曲线反映了1988年到2008年不同收入阶层人的实际收入变化。结果显示,这20年处于75%到85%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长最低,实际收入累积所得接近于零。他们多数是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而富人收入增长最多,他们多数来自全球性富豪及贫穷的亚洲国家中上阶层;其次收入增长较大的是中下阶层的人群。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进一步萎缩,富人的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更加膨胀。

中产阶级萎缩和下沉的主要原因是遭受不公平的制度冲击,主要是货币超发洗劫财富,以及扭曲的全球化秩序打击工资收入。中产阶级面临的问题说明阶层晋升的通道越来越窄,晋升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阶级更加固化。

2008年金融危机击穿了数百万中产家庭的资产负债表,雅皮士思潮彻底沦落。取而代之的是福利民粹主义和特朗普主义。福利民粹主义在美国底层民众中流行,民主党的媒体力量为他们发声,民主党的进步派将他们揽入票仓,主要是黑人、少数裔、移民者、低收入者。美国本土工人、小企业主、商业经营者、中产阶级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他们在2016年支持特朗普上台来表达他们的主张以及捍卫他们的利益。

这就是2008年以来美国两大社会思潮。最近20年,社会制度不公和阶级固化的倾向愈加严重,底层民众与中产阶级都无力从经济领域改变现状,但是他们没有躺平,而是使用选票工具与新闻权力进行博弈。

全球货币超发与全球化秩序扭曲,加重收入分化与阶级固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两大社会思潮不同的是,躺平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佛系的思潮。躺平,是对高压生存、通道固化一种被动的反馈,亦或是暂时的主动的回避。躺平族中有教育竞赛的失意者,他们没能通过考试进入到名校通道及对应的社会阶层;也有教育竞赛的胜者,但是教育竞赛和安逸通道扼杀一切兴趣、乐趣、责任、渴望与梦想,他们累了厌倦了只想躺下。当然,前者是大多数。

一考定终身,将多数人隔离在存量争夺的海洋里;一房定终身,让多数人望洋兴叹、望房绝望。从一考定终身到一房定终身,这两次通道的关闭对个人的惩罚浩荡。与攻占华尔街的福利民粹主义和占领国会大厦的特朗普主义相比,躺平主义似乎更加和谐与稳定,但又更加无奈与悲情。

有些人指责躺平族为无能、懦弱、没担当、找借口、缺乏责任心与“废柴”。这种指责在忽视规则的前提下似乎占据了道义上的正确。如果我身边的亲人“未富先躺”,我不会指责他,不会过度干涉他的自由选择,但可能会鼓励他去改变与努力。但是,一旦把规则纳入进来,这种指责便骂错了对象,这种鼓励显得无力。

当一种社会思潮一旦兴起,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是个人。在一场一千米的赛跑中,一位选手光腿跑,一位则开跑车。然后光腿选手退赛了,观众在台上骂他为懦夫,他的朋友鼓励他跑下去。但是这位选手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也没有对裁判和赛事主办方表达一声抗议,只是默默地走回跟更衣室。但这又是另一种抗议。

03

内卷:一种社会形态

内卷,是一种社会形态。

一考定终身,鸡娃现象不止;一房定终身,躺平主义盛行。鸡娃和躺平是内卷化社会的两大现象。鸡娃是一种内卷化,父母与娃都深陷内卷之中;而躺平主义是一种消极的回避,他们试图在内卷化社会中做一个渺小而独立的自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内卷化是边际效用持续递减的过程,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在18世纪之前,人类一直处于阶级固化、存量斗争的社会形态之中。这是一段残酷的杀婴、弃婴与鸡娃史,也是一段躺平即死亡的内卷史。

我曾在《内卷化焦虑》中指出,内卷化是人被锁定在边际效用持续递减的制度环境中争夺存量。

如何突破内卷化社会?

在人类社会千万年里,内卷化是无解之题。边际理论告诉我们,改变边际递减的唯一方法是改变技术水平。新技术、新知识源自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在万古长夜中,人类任何可能突破的想法、欲望、观念,均被一整套制度(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及法律习俗)锁定。改变制度与思想需要靠信息与教育,但是古代掌握信息与教育主导权的统治者不会给民众觉醒的机会。这就是一个无解之题。

中世纪的欧洲阶级固化、等级制度森严,中间没有任何晋升通道,农民和农奴永远在城邦最底层中内卷。从13世纪开始,一系列外部力量,如13世纪的蒙古骑兵西征、14世纪席卷欧洲的“黑死病”、15世纪末开始的意大利战争、16世纪的宗教改革,逐渐冲垮了欧洲的城邦体系。到了15、16世纪,西欧迎来了史上空前的宽松环境。接下来才有但丁、威廉三世、约翰·洛克、艾萨克·牛顿、亚当·斯密,思想启蒙、自由交易与近代科学迅速瓦解了延续千年的内卷化制度。人类从存量争夺转为增量创造,从阶级固化转为社会流动。

西欧为人类打开了“天窗”,其中存在诸多偶然因素的交集。它不是教育的结果,更像是人的意识、观念逐渐演化的结果。教育,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制度的源泉,是打开内卷化社会的关键钥匙。但是,这个教育,必须是培养人的教育,而不是筛选人的教育。

古代中国也是阶级固化的等级社会,但与中世纪欧洲不同是,其中存在阶级晋升的通道,那就是文官系统。如何才能走入文官赛道?那就是科举考试。古代中国也有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是培养人,而是筛选人。科举考试筛选出最高智力、最忠于皇权的一批人进入文官系统,然后文官系统将皇权统治输送到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可见,科举筛选出来的“智者”,如翁同龢,反而加强了社会的内卷化。

有人拿出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劳动力市场筛选人。在斯宾塞的模型里,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3】。

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在供求上存在匹配关系,但是这不会扭曲教育的本质。因为市场自发秩序不是简单的筛选人、匹配人,而是通过自由和公平的竞争,激发人的各种天赋,创造纷繁的价值和多元化的社会。如果人为地扭曲教育的本质,将教育变成筛选人的工具,而不是培养的园地,那么不可能出现边际递增,社会永远内卷于存量斗争中。因为边际递增源自曲线右移,而曲线右移的唯一动力是源自教育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制度。

教育正如运动,运动的目的是强健身体,而不是比赛。只有运动能力出色的才进入专业比赛的通道,力大无穷的投铅球,健步如飞的跑短跑。人的神经元在7岁之前基本发育完成,神经元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如果小孩过早地承担考试压力和生活压力,会对其智力发育造成伤害。芬兰、挪威、瑞典和德国对7岁之前的小孩给予相对宽容的环境。小学和中学主要培养的是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及激发不同类型的天赋。中学后,各自根据自己的天赋从事不同的职业,只有一部分高智力的人进入大学深造,从事科学及学术研究。比如,德国父母不执着于孩子上大学,不少孩子上产业技术学校,然后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德国的产业工人,逻辑思维好,技术功底扎实,工作时间不长,工资收入不低。

但是,假如规定100米赛跑在13秒以内的人,或者拥有本科文凭的人,才能进入城市生活,那么运动和教育会变成筛选人的竞赛。这两条赛道就会变得越来越拥挤,鸡娃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这场竞赛的多数失意者,在高不可攀的房价下,在没有其它选择时,容易自发地萌生躺平主义心理。

可见,筛选人的教育,边际曲线难以右移,社会内卷于存量斗争,同时躺平主义流行;培养人的教育,创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制度,打破阶级固化,创造财富增量,促进社会流动。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激发人的独立的思维和自由的思想,而不是筛选人。人类在12-16世纪期间的意识与观念演化,其实是遵循了教育的本质。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主张人“做回自己”,人不是上帝的附庸、国王的工具和意识的奴隶。这是教育培养人的源头。“鸡娃”则走了相反的道路,进入了考试竞赛、智力筛选的内卷通道之中。而躺平主义是被动地消极地无意识地触及到了这个源头。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我每天晚上“鸡娃”时,每当看到“躺平”一词时,容易想起这句话。

参考文献:

【1】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吴娴、鲁敏儿、王永钦译,格致出版社;

【2】全球不平等,布兰科·米兰诺维奇,熊金武、刘宣佑译,中信出版集团;

【3】Job Market Signaling ,Michael Spenc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7,No.3(Aug.,1973);

【4】泰阿泰德,柏拉图,詹文杰译,商务印书馆。

温馨提醒:

来源 | 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 | 清和社长

诺亚财富精选是诺亚财富所属一站式理财资讯平台,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投资理财服务:公募基金、VC/PE、二级市场、房地产、类固定收益、保险及海外投资相关的最及时的市场资讯、最深度的原创干货以及最实用的投资配置建议。

关于诺亚财富    $诺亚财富(NOAH)$    

诺亚控股有限公司以“诺亚财富”为品牌,源起于中国。2010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与资格的综合金融服务管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