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马云:装X心理分析指南!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11

源 | 博士学者圈

张大千,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毫不讳言自己早年曾大量作假,专仿石涛、八大的画,骗了不少大富豪的腰包

越出名的越假

杭州市消保委邀请了9位市民,做了一场咖啡“盲喝”测试,参试的咖啡分别来自于KFC、瑞幸、星巴克、可莎蜜儿、COSTA、全家(湃客)、麦当劳7家咖啡品牌的门店。

测试结果却大为出人意料。在“整体评价”这一项,得分最高的是“全家便利店”出品的湃客咖啡(最便宜的),得到了2.77分。其次是KFC和COSTA,分别得到了2.11分。之后是,星巴克和可莎蜜儿,都得到了1.88分,而麦当劳和瑞幸分别以1.66分和1.44分垫底。

且9位市民“盲喝”时对咖啡品牌的判断,全部都不正确

有人在穷到快没钱吃饭时,仍要每天去星巴克买一杯咖啡,然后发张朋友圈。很好笑是不是?但这真的是现实,还是格外流行的现实。

若有一天星巴克不再提供杯子,需要顾客自带保温杯来装咖啡,那还会有这么多人蜂拥入店吗?

张大千,20世纪最传奇的画家,毫不讳言自己早年曾大量作假,专仿石涛、八大的画,骗了不少大富豪的腰包

有个著名段子:一位富商请了几位大收藏家,观摩他花重金新买的石涛册页。结果张大千看了第一页,就轻松讲出后几页的内容,然后告诉这位富豪:惭愧,这是俺前天刚画的。

近年来,他的作品仍多次以不菲的价格拍卖成交。而且,当年他造假,现在还有人造他的假。

可还记得轰动一时的尼斯湖水怪,那张照片明明已被证实为造假,但是依然是最有名的照片

名不副实也好,人们好像并不关心真假

你要什么我都能编

诸葛亮一直是个被推上了“神位”的人物,但当客观地去了解历史后,你会发现他其实没做过什么。

比如,“空城计”赵云用过,曹操用过,就诸葛亮没用过;人人皆知的草船借箭,实际上的主人公却是曹操,被小说作者某移花接木了……当时因偏向蜀国正统,便事事往诸葛亮脸上贴金

历代统治者都需要这样一个厉害又衷心的标榜,于是,一代代地推波助澜,诸葛亮就在人们的笔下和口中成神了。他到底是什么样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会推崇什么样。

这样的事件其实屡见不鲜。

学生写作文经常引用这样一个例子:爱因斯坦从小的数学成绩很烂,经常考一分。可事实是,他是德国人,而德国的成绩评分为6分制,1分是满分

为什么会传播成这样呢?不过是为了想让人相信,要好好努力,不气馁不言弃,就能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呵,多好的心灵鸡汤!

还有华盛顿砍樱桃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童年时的住所种过樱桃树,这不过是他的同路人为了政治需要编造的故事。多年以后,为了抵抗西方国家这个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苏联也研究出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

社会就是这么神奇,你想要什么,我就能有什么。

马云都上当了?!

这倒还好,图个开心也就罢了。可有些虚假,是在领人跳坑的。

王林“大师”,自称用气功能做到空盆来蛇、空杯来酒等绝活,还有为外国首脑高官治病的特异功能。如此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却还是风靡了一时,甚至受到许多名人的推崇。

骗局揭晓后,果不其然,就是个非法敛财的败类。

人类与生具来的便是求同本能。很多人也许一开始也不信,但出于求同凑热闹的心里,慢慢也会受到感染。

事物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逐渐夸大歪曲,尤其是现在网络媒体发达,利益群体更容易煽风点火。古往今来,三人成虎从未变过,再假的东西也能越来越强大。

现在教育愈加普及,人们明明在逐渐变聪明,可为什么,当今的骗子却越来越多?满街都是“大师”“专家”?

大概,因为骗子更聪明,至少比群众的平均智商高。

之前人们很不解,为什么像马云这种人物也会上当?他自称是想探寻“非科学”的事物,纯属欣赏和好奇。想想也很合理,一个已经站在“真实”顶峰的人,腻了便会开始打“非真实”的主意。宇宙奥秘无穷,谁又能断言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不过更有道理的,应该是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别把上层社会当傻子。也许老百姓是真信了骗子,但像马云这种人物,不过看中了其中的利用价值。为什么很多名人齐刷刷的去结识王林这样一个人?因为他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人脉中介人”。在上层社会,人脉是个好东西。王林可以作为权贵以及巨富之间的搭桥人,结识他一个就等于掌握了一张权贵网。所以,那些结识王林的人,也许根本没几个在乎他气功的真假,甚至不介意他一直招摇下去。

既没有损失,还能获益,就当我信了你,又何妨?

至于老百姓,就算教你不要信,你大概也不会听。那只能说,信不信无所谓了,只要别送人头去就好。

遍地是“权威”、“专家”

营销也是一个道理。为了让人更加信服,商家也会想要借助权威。特别是销售过程,比如为了说明一个锅多么多么牛,都会用一些权威证据来渲染:拿到XX专利、运用了XX前沿技术等等。

但总有一些人,运用的假权威,还试图让你信服。最常见的就是新闻报道里的专家说……”。然而,这个专家是谁也不知道,是哪个领域的也不知道,但不少人还真的就轻易信了。

类似的,还有很多人都说……”,把所谓的“很多人”当成了权威,好像说的人多了,就一定没错。或者,都是这么做的,那我这样也没问题。

歌唱演员能假唱,电影演员能找替身, 教授与作家能抄袭,官员能搞学历……几乎没有花钱买不到的,反正在市场经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是真是假?看利益

然而,社会上盛行的欺骗大多是会害人的。

比如刘洪斌,2014年-2017年活跃在地方卫视的各类养生节目中,先后推销过多种药品和保健品,身份也是花样百出、极尽“权威”。且不说诈骗了多少人的钱财(可能还有贫苦人家的救命钱),假药会怎样伤害健康、耽误病情?大概只有受害者们才知道个中滋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骗局太小儿科了,其实一般人都不会上当。他们当然也知道这点,所以把目标锁定了信息接收单一、分不清真假的中老年人。这可不是个小群体,哪家哪户没有几个中老年人呢?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不过是一位金融精英的妈妈,非要买骗人的理财产品,怎么劝都听不进。

娱乐至死的年代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任何英雄都是比不过小丑的。

网上,曾有一人自称是切·格瓦拉,就因为面对镜头讲了几句骚话,就一爆而红,甚至还被追捧为精神领袖。而真正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却渐渐被遗忘,因为国家已经不需要革命精神了,人们也只需要玩得开心

很多人都会吐槽当今的时尚,比如T台上夸张、反日常的审美,简直丑到不想吐槽。但一转身,不少人又会去抢购这些难看的奢侈品。

所谓大牌商品,就是要成功洗脑的设计,才能竖起自己的大旗。“我这是XX风,这是高端品位”,终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获得定义时尚的权力。

而很多消费者,每天枯燥地工作、单调地生活……难得有这种“高人一等”的品位指引,再加上舆论的造势,会觉得自己买的并不是一个物件,而是一种高端生活

曲高虽然和寡,但和寡才够小众,够小众才显得独特,独特的才有资格显得高级。

这种品位,只有少数人懂,你敢说不懂?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各种高级设备是很受欢迎的,比如音频线,烧着上万块钱,优越地告诉别人自己能听出不同的质感。于是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你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听自己两百万的Hi-End系统上播放的马勒和布鲁克纳。你听音室里的唱片总价能买三辆奔驰,你有十三种工具调整自己唱机唱臂的位置。你告诉朋友,玩音响最关键的不是音源,也不是音箱,而是电:水电偏冷,火电偏暖,核电偏硬。你只用来自新疆阿克苏的风电,宽松而醇厚!

现在MBA很流行,听上去多高大上,但事实是:入学不考试,一个月上一趟课,16个月就毕业了。学的人何尝不知道有多水,但花了大几万块钱,就是秀给外人看的!

“假vans和真vans有什么不一样的?”

“假vans不开胶。”

跟风找归属

曾经有人就"跟风现象"进行过调查,在"您认为当今中国人跟风的程度如何"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22.0%;选择"一般"的占2.4%;选择"不好说"的占0.3%。

人生来便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从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用"抱团"的方式温暖自己。然而,路走多了早晚会歪几程,多少都逃不过跟风。

再一个,便是"虚荣心"作祟,比人有的我也要,甚至要更好,彰显自己的独特。别跟我说你享受“身居陋室,惟吾德馨”,吐了……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物质和高端,人之常情,不必装模做样。精神世界容不下单调,也需要很多非真实的东西来美化。只不过……脑子要放清醒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

加入500人大群

全部讨论

股海禅宗2019-09-16 00:43

shit

博大精深的酒鬼2019-09-15 23:00

果断拉黑,集愚蠢之大集,就你这心灵早已病入膏肓,还拒绝心灵鸡汤的滋养,你的人生晦涩,赚钱都不会快乐。

smag2019-09-15 22:27

不听不信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