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银行股分红100万要投入多少钱?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7回复:499喜欢:290

前几天在头条刷新闻的时候看到一篇帖子,说的是某个老大哥从2010年开始就投银行股,现在退休了每年分红超过100万人民币,一年四季和老婆到处旅游。我的关注点从来都不是帖子本身,俗话说网上看帖乐趣就是逛评论区。

我在评论区看到一堆质疑吐槽的。其中点赞最高的说:分红100万那本金需要1500万以上,普通人哪能这么容易挣到1500万?这个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评论的人应该是代表了社会里大多数人,他们对于股票的理解还停留在静态认知层面,完全无法理解复利效应和股票是权益资产的符号,人持有股票是享有了公司利润分配的权力。

下面我就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给大家演示一下靠银行股分红100万要投入多少钱?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这十几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招商银行的筹码,所以我对招行的情况非常熟悉。那么后面的例子就以招行为剧本。

韭菜们所说的银行股要分红要达到100万需要投入1500万本金的说法那是指现价买入银行股马上参与当年分红的情况。目前国内的银行股估值极低,分红率在6%-7%之间。用100万除以分红率基本就可以得出所需的本金。但是,如果这些股权是10年前买入的呢?

招商银行在2023年即将进行的分红是每股分配1.738元,根据我的评估到2024年分红的时候每股分红大概率可以达到每股分配1.98元。那么,明年分红100万所需要的股数大约是50.5万股。

在2014年招行比较低迷的时候我印象中非常深刻,股价曾经打到过每股1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在2014年花500万元买入50万股招行,到了明年分红就差不多到100万了。

这就是优秀企业所拥有的特质,时间的复利效应,随着持有时间的拉长,优秀企业不断成长,最终对股东的回报远远高于投入。红利达标的投入的本金直接从1500万降到了500万。你以为这就是极限了,不,这只是入门级。下面的方法可以让你用更少的资金达成效果

红利再投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分红再次买入股票。通常企业分红后,股东拿到股息无论是消费还是存银行都无法将资金效率最大化,从2014年买入10万股招行进行红利再投的效果如下表1所示(由于表格太长我隐藏了2017-2021这几年的数据):

表1

从表1中我们看到场景设计是初始持有10万股招行,成本10元。然后每年分红所得全部用于购买招行的股票,购买的价格我们就傻一点按照当年的最高价购入。24年的每股分红是估测值,23-24年的最高股价是预测值。

从表2可以看到最初投入100万元人民币,买入10万股招行。之后分红全部用于购买招行股票到2024年持有股数会从10万股增加到13.19万股,分红达到26.12万元。如果想要达到100万分红,只需要在10年前投入383万购买招行股票,然后执行分红全部再投资的策略。那么,到了2024年分红的时候就可以达到100万分红的。

这一方法在招行上得以成功的关键有3条:1,持续成长。招商银行在过去十年净利润从2013年的517.43亿上涨到2023年的1573亿(预估),增长了204%,年化增速11.76%。2,稳定的分红比例。招商银行是上市银行中第一家将现金分红比率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30%写进公司章程的银行,而且还在2019年将实际分红率进一步提升到33%。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招行为例,每股分红从2014年的0.62,增加到2024年的1.98(预估),增长了219%,年化增速为12.31%。3,没有进行股权再融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投资者忽略。无论是可转债,配股还是定向增发都会摊薄每股收益,有的甚至还要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银行的再融资。只有长期不融资,分红才能真正成为对股东的回报。

回头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过去十年要么是增长逐级放缓,要么是分红不稳定,还会经常进行股权再融资。所以,这些商业银行进行分红再投资的效果就比招行要差一些。按照红利再投法,持有10万股招行的分红金额从2014年的6.2万,增长到2024年的26.12万,增长321%,年化增速15.47%,基本和ROE保持一致。

融资+红利再投法

你认为分红再投资就是最佳策略了?非也,非也!其实还有更激进的办法,当然对应的风险就要高不少。这个方法就是我采用的融资+长持。我是在2014年10元左右满融的招行,我们按照这个场景对表1进行改造,输出如下表2所示(由于表格太长我隐藏了2017-2021这几年的数据):

表2

假设2014年在股价10元时融资100万买入10万股,之后不再融资,也不偿还融资。融资利率平均7%。10年前融资利率偏高基本是8%以上,现在基本在6%左右。总分红额为扣除融资利息后的股息,其他假设跟风法2:红利再投法一样。

利用了融资+红利再投后,2024年可以分配到的股息会高达40.11万,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达到2024年分红100万,只需要在2014年投入250万本金再做等量融资持续持股收息即可。

当然,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一方法用到了融资,势必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关于融资的用法和风险提示我在《融资心经》系列中已将分享过,这里不再赘述了。融资不适合90%的投资者,但是对于极少数价值投资者,在绝对低估的价格对于优质资产动用融资就像是在20年前按揭买房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银行股只要选对标的,坚持价值投资,红利再投就可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复利效应。往小了说可以作为退休金的补充,往大了说可以让投资者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全部讨论

2023-06-01 09:22

看完也不纠结了,2014也没钱买380万招行,无需自责

目前每年的股票分红已经超过了年薪,在央企上班年薪本来就还可以,所以挺知足。一多半拿的是银行股,看重的就是股息,持股以年为单位,几乎买了就不动了,跟性格有关,发不了大财。

看了后有两点想法:1,不建议用PE最低点2014来举例。很少有人能够买到最低点,当然谷子地大神做到了。然而,对普罗大众,这样极端的举例容易被误导; 2,银行业毕竟是高杠杆,过往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一切都好说,假如业务下行,10倍杠杆意味着1%的利润损失就侵蚀了10%的净资产。当然招行是国内风控最好经营最稳健的银行之一,但银行业天生的高杠杆属性不太适合单吊。所以,大V在描述极端例子下的最大的投入产出时,还是多多提示风险为宜。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没错。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每股股息的增长率,尤其是十年级别的投资看,每股股息增长率的差异会造成每年收到的股息差异巨大,长期复利的效力显现。我经常贴这个图出来:$中国银行(SH601988)$ 2013年的每股股息是0.196元,2022年是0.232元,只增长了18.37%;$建设银行(SH601939)$ 2013年的每股股息是0.300元,2022年是0.389元,增长了29.67%;$招商银行(SH600036)$ 2013年的每股股息是0.620元,2022年是1.738元,增长了180.32%。

就没一个人把关注点放在2024年68块上吗?

2023-06-01 09:42

问题是,2014年的500万,基本相当于与今年的1000万了

2023-06-01 09:32

悔之晚矣啊,05 年开户,买的第一支股票就是招行,就是因为大学时,招商发行的一卡通,招行营业厅是唯一有客户经理的银行,服务好,效率高!在招行上也挣了不少钱,可是 08 年一直跌实在扛不住了,清仓了!不过后来还是又买回来了,但一直没有遇到像谷子地这样能把招商银行说这么透彻,并且也能长期持有的专业人士,到现在也就 1 万多股,不知道还要买多少年,啥时候能达到分红 100 万的小目标啊?

2023-06-01 08:59

挖掘优秀公司,与价值同行,复利再投。获得公司成长,股息复投股份增长,外部融资杠杆,三重增长,创造复利指数增长的奇迹。
但低头拉车久了,不断的巴普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强化,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千万不要忘记抬头看路!
天堂与地狱有时只在于方向的一念只差。最优的道路方向在不同阶段和外部环境下可能有变化。
努力和方向是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2023-06-01 10:19

2014年最佳策略还是首付3成买三套房,待2017年卖出,3倍杠杆的快乐,炒股想象不到

14年拿500万买房子,现在大概也很难超过1500万,这样比较下来,其实从14年到现在房子竟然没跑过股票,而且还无法享受每年的分红,这么看下来股票投资更稳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