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成本:物业项目5大实操要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引言

物业行业微利的特性决定了成本管理既是顶层的公司经营战略,也是基层项目盈收的重要手段。

物业项目成本因发生不同,可分为人力成本、能耗成本、维保成本、物耗成本、行政费用、税费等科目。其中尤以人力成本、能耗成本、维保成本突出,占比在90%以上。

某标杆企业内部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上述三项也被认为是与年度预算偏差最大、标准制定最难的成本项。可以说,实现了对人力、能耗、维保三项成本的有效控制,就实现了物业项目的整体成本控制。

然而,现实的困境却是人工成本逐年涨价、维保压力不断加大。既有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物业费调价困境也意味着项目靠涨价实现扭亏为盈将难上加难。

01

物业项目成本困局:

无标准、轻管控、难执行

据统计,物业企业有超过85%的成本发生在项目层面,因而项目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将直接决定物业企业的盈利前景。而项目各项成本逐年上涨、收入与支出不成比例的盈利性困局已经摆在了每家物业企业的面前。

一是无标准。物业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非标品”,不同项目间硬件设施与客户偏好千差万别。与此相对,物业行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人员配置标准、能耗标准、维保计划、费用标准等常常缺失或不适用。

更严重的情况是,物业企业往往不具备因收定支的能力:从1元/㎡/月到5元/㎡/月,针对不同收费标准的项目,物业企业并不具备明确分档对应的服务标准,导致低端项目服务过度、高端项目服务不足,也影响了项目成本控制。

二是轻管控。专业协同不足,制度与流程缺失。物业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项跨专业、跨条线、跨层级的工作,需要财务、招采、人力、品质、工程、安全等多个条线配合,然而实际运营中,物业企业往往缺失成本管理的主责部门,也鲜少有跨专业协同,仅由业务经验不足的财务单一条线人员负责管控。此外,成本管理过程中也缺乏流程文件作为落地指引。

三是难执行。在接管阶段,测算误差过大,导致定价失效,后期经营收入无法覆盖经营成本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运营阶段,计划预算对成本变动的反馈存在滞后性,难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导致控制措施不够及时,应对计划外支出的能力较弱。如未达到大修基金动用条件的计划外维修需求,其支出直接计入经营成本中,不仅降低了公司盈利水平,也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

在结算总结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案例积累与培训,导致资深项目经理的经验无从推广,而新人员工又缺乏落地手段与操作经验。

02

物业项目成本管理

5大实操要点

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入场、大小物业企业以价格战“狭路相逢”之时,物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将为企业赢得先机。

1.成本管理前置,前端介入控制成本发生

物业项目的成本管理必须从物业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就开始,对物业出入口设置、绿化面积与品种选择、设施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监控予以特别关注,以免出现功能过剩或功能不足的情况,降低后续物业服务的运营成本。

策划阶段,物业前介应当关注各类配套配比与整体布局。消防监控室、管理用房、宿舍按需设置,削减不必要的会所设置,并参与商业布局优化。

设计阶段,物业基于运营经验,充分参与各类施工图评审。建筑图纸方面,介入各类强弱电、安防等耗能系统的布局与选型;园林图纸方面,介入交通路网布局、车库布置、园林设计等。

以出入口设置为例,由于每个出入口均需配置保安门岗、安装安防装置,对后续人力成本、维保成本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应当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入口,将多个临近的出入口整合。

采购阶段,基于前期图纸评审需求落地,为各类设施设备、绿化植被树种品类选择提供建议。

2.提升人均效能,降低人力成本

物业项目的人力成本与人员编制直接相关。如何提升人均效能、降低人员编制是人力成本管控的关键。

首先,建立全覆盖、成体系、可推广的人员配置标准,并将这一标准整合为项目经营模型的形式,通过输入各类项目条件基础指标,测算项目运转所必需的人员编制,严格按编制进人用人,保证人岗对应。

其次,可将保安、保洁、绿化等专项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自身作为服务集成商,将精力聚集于客户服务、工程管理、多种经营方面,并实现社保、福利成本的转嫁。

再次,可通过项目硬件升级、自动化设备引入,实现设备抵岗;利用巡逻机器人、扫地车、滴灌机等替代部分岗位,提升人员工作效率。

对于高端项目而言,人力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其收费标准与项目毛利率并未呈现理想中的正相关关系。在这类项目中,由于附加服务内容较多,所需的人员(尤其是客服/管家条线)大幅高于常规项目。

因此,在这部分项目中,应当通过旁侧观察法、事件记录法等方式,确认各岗位人员工作饱和度,减少不必要、不饱和的岗位设置。旁侧观察法是通过对目标岗位抽样人员进行连续跟踪观察记录,统计被观察对象的有效工作时长,计算每日有效工作率;再计算多日平均值,得出平均有效工作率。事件记录法如下示例:

对于大盘项目而言,由于规模较大,设备抵岗效果较为显著,一方面应引入自动化设备替代部分岗位,大幅减少保安、保洁、绿化条线的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分析园区类岗位尤其是保安巡逻类岗位的班次是否合理,确定是否存在减员空间。

对于小盘项目而言,受限于规模较小,难以享受边际效应红利,部分岗位人员存在工作不饱和现象。对于这类项目,应推行人员公用,与邻近项目共享工程岗等部分服务中心职能;注意“因价设岗”,削减在现有收费标准下不必要的服务内容与相应人员设置。

可通过设置多维度指标对项目进行阶梯式分级,不同项目情况、物业类型与收费标准,对应不同服务档次与频次,并对应阶梯化的人员编制。

3.推广节能意识,落实节能改造

推广节能意识与节能手段,可通过能源统计、分析、诊断与优化整合,制定节能运行管理标准值,并配合节能设备改造实现合理用能。

项目能耗由项目设备设施产生,因此通过盘点项目设施清单、准确掌握项目的设备设施数量与功率,结合各类设备的日均负载运转时间,便能准确掌握项目的能耗。

一旦掌握项目能耗,物业项目即可监控分系统能耗异常情况。对于若干系统能耗数据出现异常或高于行业水平的,即可考虑推行节能设备改造,关闭或降低高耗能设备的运行时间。

以龙湖物业为例,2017年全面推行了地下车库LED灯改造,平均单项目年度节约用电150,000度。按1000个服务项目,一般居民用电平均0.6元/度计,则该项改造每年最高可节省成本0.9亿元。

此外,在项目访谈过程当中了解到,有部分物业项目甚至还存在按工商业用电电价缴纳电费的情况,仅通过转为居民用电,便可减少一半以上成本。可见,节能意识培养与节能改造同样重要。

4.计划性维保与预防性维保

项目的维保计划决定其维保成本。项目维保包括日常维保、定期维修、更换大修、升级改造四类,而除了升级改造具有典型的外源性,前三者作为内源的维保行为,具备一定的内生周期性。维修维保缺位或维修维保不规范会直接导致后续维保成本的上升,甚至导致设备设施的损耗。因此,标准化的计划性维保、预防性维保对于整体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计划性维保依赖标准维修维保计划来实现。

物业企业可通过盘点现有各类设施设备的历史维保需求与维保记录,统计年度维保次数,拟定近似周期,以制定对应设备的标准设施设备维修维保计划,实现计划性维保的达成,并做到维保成本的有效预估。

预防性维保则需要依赖标准设备台账、物联网标签和线上工单系统共同实现。

通过动态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维保作业记录、预防性维护制定与管理、标准作业和智能工单,可实现设备设施标准化管理,提高建筑运营管理效率,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在物业公司自身维保能力有限的情形下,可通过外部招标采购,聘用优质维保单位提供维保服务。对于大中规模物业企业,则可考虑内部成立专业维保公司,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降低维保成本的同时扩大业务收入范围。

5.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事后纠偏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前提是基础数据统计准确及时、真实完整,这对会计记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提出了高于现状的要求。物业企业应当逐步改变基层普遍存在的收付实现制记录方式,明令杜绝财务科目挪用借用现象,对接国际标准会计准则体系。在业务事项发生时,依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标准科目及时记录业务发生数据,以便有效计入会计系统。

此外,物业企业在布局内部管理信息化系统时应当提前考虑,梳理唯一可靠的财务数据口径,与财务信息化系统有效精准对接。原则上做到财务账套与经营实体(项目)一一对应,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严格对照,通过准确真实的第一手业务资料,结合预算完成情况及时纠偏考核,为后期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结语

物业项目成本管理涉及到人、财、物管理的各方面,物业行业微利的特性决定了成本管理既是顶层的公司经营战略,也是基层项目盈收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物业企业制度先行、全员参与、因地制宜,制订成本管理目标,落实考核,以保障公司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高成;来源:赛普地产研究院。


延伸阅读

有效开会,项目不累——跟标杆房企学会议管理

合作开发效率低、决策慢?5种方法打破僵局

合作项目风险高?在发奖金上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