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独家丨特斯拉扩大 4680 电池产能,进口中国电池正极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76喜欢:29

《晚点 LatePost》独家获悉,特斯拉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采购两家中国二线电池公司生产的正极极卷(电池电芯的零部件)再运到美国得州工厂生产 4680 电池。两家公司是特斯拉去年审核了数个中国动力电池公司的圆柱电池生产线后选择的供应商。正极极卷约占整个电芯 35% 的成本。

普通圆柱电池构造图。电芯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其中,正负极材料是糊状物,它们涂在金属膈膜上后会构成极片,正极极卷就是卷好的正极极片。来源:吉林大学学报。

这种从中国采购极卷再做成电池的做法可能会持续到今年第三季度。一位接近特斯拉的人士称,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松下要在今年三季度才开始投产 4680 电池。

接近这一交易的人士称,特斯拉曾希望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等公司采购正极极卷,但被拒绝。最大的电池公司希望特斯拉直接购买完整的电芯。

只单独采购正极极卷的做法确实罕见。因为生产电芯需要严苛的环境和流程,一般一家电池公司会在同一条无尘产线上制造整个电芯。

单独从中国采购正极极卷,再运到美国的成本也比较高。极卷对运输的密封性要求高,需要做特殊包装;且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被做成电芯——一般的极卷放置约 1 周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为保证时效,特斯拉应该会空运极卷。

特斯拉之所以大费周折地进口极卷,是为了扩大 4680 电池的产能。

4680 电池是特斯拉在 2020 年发布的自研电池。按特斯拉当时的说法,4680 电池能让电池成本降低 50% ,这能帮特斯拉推出更便宜的下一代车。

大幅降本的关键是 4680 采用了干法电极工艺。原本的电池极片采用固液混合的糊状材料,生产中有个环节是烘干材料水分。而干法电极采用干粉状材料,省去了烘干。

仅靠这一改进,特斯拉就能将单位产能的设备支出减少三分之一,将电极生产车间的占地面积和能源损耗减少 90%。

不过也是因为这个改动,特斯拉需要重塑从材料开发、设备研发到产线设计的整个流程,研发难度超预期。

4680 电池原计划在 2021 年量产,但直到 2023 年年中才小规模量产。这也是特斯拉 2019 年发布的皮卡 Cybertruck 上市时间从 2021 年底跳票至 2023 年底的原因之一。

Cybertruck 开始正式交付后,4680 电池产能依旧不足。据媒体去年 12 月报道,特斯拉得州工厂目前的产能每年只够供给 2.4 万辆 Cybertruck ,不到特斯拉此前计划的十分之一。

据了解,4680 电池产能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其制造方案还未完全定型。“问题不只在生产,产品设计也在修改。” 一位特斯拉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

特斯拉目前只做出了干法负极,还未攻克干法正极,所以需要外购普通的电池正极来生产电池。

在得州工厂里,特斯拉会用买来的湿法正极搭配自己的干法负极。这是一种没人尝试过的制造方式,其产品良率和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尚不清楚。

产线设备也是一个难题。据了解,特斯拉目前在部分关键设备上已放弃中国电池设备供应商,转向欧洲供应商,但欧洲供应商的报价高于特斯拉预期。

特斯拉电池业务负责人德鲁·巴格利诺 (Drew Baglino)去年 10 月表示,特斯拉已在得州工厂安装了两条 4680 电池生产线,并计划在 2024 年下半年将产线数量扩张至 8 条。

4680 装车 Cybertruck 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特斯拉能否完全攻克干法电极工艺、扩大 4680 产能,关系它能否继续大幅降低电池和整车成本,在 2030 年实现每年卖 2000 万辆车的目标。(文丨李梓楠 编辑丨程曼祺)

全部讨论

好消息是億緯鋰能總算搭上特斯拉了,壞消息①是特斯拉去年審核了多家中國圓柱電池廠,億緯只是被選中的兩家之一,牛逼性大幅下降了;②是如果億緯的4680能夠達標,還用得著特斯拉買半成品回去組裝?特斯拉cybertruck訂單已經累積到200多萬輛,急需電池交付。可見億緯4680沒達標是大概率,良率與效率可能皆未滿足特斯拉要求。

高镍正极容百科技,结构性科达利,看看明天有表现不

01-18 22:46

mark

特斯拉 4680 电池太关键了,终于有个好消息

$亿纬锂能(SZ300014)$ 如果是其中一家供应商,另一家二线电池厂家会是谁?

01-19 07:12

4680大圆柱电池风又起,谁将受益?
目前,正在研发、投资建设,以及已投产的4680大圆柱全球电池企业有(确切的说是46系或异形大圆柱电池):特斯拉(部分量产)、LG化学、松下、三星SDI、亿纬锂能(小部分量产)、宁德时代、比亚迪、比克电池、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力神等。关于这些本人并不想多分析,而是对4680大圆柱电池结构件更感兴趣。去年调研了某家A股上市公司,专做锂电池结构件,结合早先某券商对该公司的电话调研纪要、公司深交所互动交流平台的回复,大致总结如下:
一,早先的券商调研纪要(摘录)、公司互动平台上的回复、美国IRA法案对公司结构件的影响
1,美国IRA法案对公司的影响:“科达利3月3日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目前,IRA法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电池领域,仅对电池组件以及上游关键矿物进行了限制,尚未对其他零部件提出约束,暂未对公司的业务产生影响。”
2,机构和本人调研纪要:实际上科达利一直在向美国市场销售4680、2170大小圆柱锂电池结构件。请参阅机构调研纪要:“15.大圆柱进展和明年(23年)预期?
A:我们现在已经(22年)在出货了,明年(23年)增长幅度很大,因为基数低,多少数量就不便透露了。”
“18.北美产能有什么预期?
A:产能规划都有,目前主要在欧洲,北美我们相信未来也会去,只是目前时机还不够成熟。”
“26,4680除了T之外还有哪些明年(23年)会供货?需求量多少?
A:需求多少GWh这个我没有统计,目前最大的需求还是T。”
“35.小圆柱钢壳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
A:小圆柱我们主要外销的,90%多都是给日韩的动力客户,都是车载客户(我们份额最大),没有3C客户。国内的竞争格局我不了解。”
追溯到22年末机构调研纪要就显示,科达利正在与T、P、EVE、LG、宁德时代、三星SDI等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联合开发4680大圆柱电池结构件。
2,23年底与公司交流46系大圆柱电池时获悉:
公司已具备 46 系大钢壳的技术实力,可批量生产。
公司针对市场需求和痛点,储备众多研发项目,包括结构件的轻量化和安全化、46 系大钢壳和自动组装线研发等项目,有望进一步增强公司竞争力。
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动力电池结构件安全性的大钢壳(φ46)研发,通过预镀镍的钢材进行连续多工位的拉伸,形成有不被破坏的光亮镀镍层的薄壁钢壳,不再需要表面电镀处理,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目前技术开发基本成熟,进入批量验证阶段,可实现批量生产,有望受益于 46 系大圆柱电池的大批量产。
公司的 4680结构件产品使用预镀镍后连续拉伸工艺,性能更优秀。
4680大圆柱电池与 21700 圆柱电池的结构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产线不能共用,公司 4680 大圆柱电池结构件产线均为定制化产线,其生产效率、自动化水平、产品良率等方面都将会更高。
公司目前生产的圆柱电池结构件主要采用预镀镍钢壳工艺,此工艺技术是使用预镀镍材料,再经过相关连续拉伸等工艺使产品成型,相对于目前国内先拉伸再电镀的工艺来讲,镀层更均匀,提高了产品的抗腐蚀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使产品具有更安全及使用寿命更长的特点。
交流中还获悉,目前T公司是将4680大圆柱电池电芯材料交给科达利公司,经科达利用镀镍钢外壳结构件封装后电芯才运回美国。即便这样,外壳结构件的成本(生产+运输)还比在美国生产结构件便宜10倍!
至于2170小圆柱电池结构件,科达利主要是供货给LG化学、松下电池生产商,由后者装车特斯拉。公司不生产3C消费级2170小圆柱电池,只生产车规级2170小圆柱电池,且90%都是出口。这与A股刚上市的另一家企业-金杨股份明显不同,虽然金杨股份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2年,圆柱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按销售数量统计,公司市场占有率28.5%,位居国内第一,但公司绝大多数产品是小圆柱形电池结构件,如18650、21700,而且,大部分是用在3C消费电子领域。相反,科达利的产品93%是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结构件。
3,最近公司4680大圆柱生产情况: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4680大圆柱电池相关的结构件产能是否有所增加?是否也对生产设备、制造工艺提出相应的新的要求?
科达利(002850.SZ)1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相较于其他圆柱电池,4680大圆柱电池产品结构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对制造工艺要求也更高,生产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公司4680电池结构件目前处于批量生产阶段,将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规划产能,配套生产。
注:截止目前为止,科达利是唯一家能实现汽车动力4680大圆柱电池结构件批量生产、供应的企业。
二,A股其他上市公司46系大圆柱电池生产情况
1,斯莱克:23年机构的调研纪要(摘要):
Q:DWI工艺在4680中是否可以取代传统工艺(钢壳和铝壳)?
A:斯莱克提出的工艺,制造圆柱钢壳或铝壳,生产效率会更高、降低成本。斯莱克有给亿纬锂能提供1860、2170的小圆柱钢壳,现在4680钢壳要求特殊,外面要镀一层镍。钢壳制造过程种要先把钢切出来,用模具减薄拉伸做成圆柱形,4680需要镀镍,斯莱克之前在1860、2170上用易拉罐技术做出钢壳、铝壳圆柱,但镀镍还不成熟,还在开发钢上镀镍的工艺,一个是减薄拉伸前镀镍,一个是做完钢壳后镀镍,大圆柱上应用DWI 工艺需要等镀镍工艺产业化,下半年会送镀镍4680给亿纬锂能测试,现在还不成熟,后续可能会有优势,4680现在还不能应用。
Q:4680的钢壳用科达利的?
A:基本都用科达利的,镀镍工艺比较成熟。壳的价格一分钱-wh左右,占成本比例小,没有提价也没有提高成本占比。之前1860、2170大部分也是用科达利的,也有用其他家的,如斯莱克。斯莱克现在报价便宜10%,但影响不大,因为科达利毛利比较高,可以降价。斯莱克做易拉罐的,锂电池进人晚,客户绑定、规模效应没那么强,可能跟科达利竞争难度较大。
注:这个公司吹嘘的DWI工艺(易拉罐生产工艺)欲颠覆传统的结构件生产工艺,此话已开讲许多年了,曾放出豪言:22、23、24年的收入目标是6亿元、30亿元,3年内达到百亿收入。结果怎么样?投资者自己去查阅,本人不做评论。一句话: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2,金杨股份:先引用几份资料,然后再做分析:
格隆汇8月31日丨金杨股份(301210.SZ)于2023年8月30日接受特定对象调研,就“公司当前电池结构件出货中消费和动力的占比,未来在动力电池结构件上有哪些战略规划?”,公司回复称,2023年上半年,公司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其中动力和储能终端应用占比预计在20%-25%,其余75%-80%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以及3C消费电子等消费类业务。未来3年,动力和储能有关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是公司发展的重点,公司计划通过方形封装壳体、方形盖板以及46系列大圆柱电池精密结构件产品的产能建设,带动终端应用中动力和储能占比不断提高。
金杨股份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圆柱封装壳体产能日产可达1200万只;圆柱安全阀产能日产可达600万只;方形封装壳体日产可达30万只;方形盖板日产可达1.5万只;46系列大圆柱电池精密结构件日产可达6万套。
公司募投项目计划投入7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投入4.5亿元,剩余资金公司计划投入大圆柱产线,目前公司已有2条大圆柱封装壳体冲压生产线,公司46系列大圆柱精密结构件生产线规划10条,部分冲压产线和全自动装配线将于年底陆续到达,计划到2024年下半年,46系列大圆柱精密结构件产能达到30万套/天;同时公司将用自有资金投入方形盖板产线,目前公司拥有1条方形盖板产线,计划年底前新增5台,安装调试完毕后,方形盖板日产可达10万只。
控股子公司东杨新材目前拥有年2200吨镍带加工产能,目前正在新建2000吨镍带及铜镍复合材料项目,已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下半年建设完成投入使用。
控股子公司湖北金杨新建日产450万套圆柱精密结构件及10万套方形精密结构件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分析:不难发现,金杨股份主营结构:20%是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结构件(其中又大部分是储能电池结构件),80%是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以及3C消费电子等消费类业务。具体到营业额大致是,23年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结构件收入约2-3亿元,多大点事?且按行业友商运营规律,这点收入下的利润基本上是微利或亏损。再与汽车动力、储能结构件大户:龙一科达利、龙二震裕科技比较一下:23年科达利结构件营收预计约106亿元(占主营93%);震裕科技预计30亿元(占主营50%)。金杨股份的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结构件只占科达利的2%、震裕科技的7%,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少得可怜!
可能有投资者不服,公司IPO上市了,圈到钱了,可以进入到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并最终分到一些份额。让咱们仔细分析一下金杨股份未来会是什么样?
本人23年初曾调研过结构件公司,包括震裕科技也提到,进入结构件行业最佳窗口期已过,现在虽然进入容易,但要做大,难;盈利,更难。金杨股份此次IPO发行募集资金10亿元,其中投向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结构件的资金约6-7亿元。再对比一下科达利和震裕科技的投入:科达利已投或拟投资约166亿元;震裕科技已投或拟投资约50亿元。
而且,金杨股份称,公司的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结构件24年下半年才出产品(暂且相信,说不定会推迟生产),根据友商的运营经验,结构件企业新项目前2年因试产、产能爬坡、产品认证基本上是亏的,因此,金杨股份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结构件真正能产生利润估计最快也要到26年了,多大的收入和利润?按照友商经验,产值:投资=2:1,也就是说,金杨股份汽车动力+储能电池的26年预计收入约14亿元。按照现阶段科达利的利润率10%,即,利润1.4亿元;按照震裕科技的利润率1.4%,即利润 0.20亿元,因此,不管金杨股份如何蹭小米题材,也不管它如何高调表述计划产能(注:曾问过科达利、震裕科技,为何不像金杨股份一样一一列明、告知产能规模呢?得到的回复是,“告知产能计划有什么意义吗?产能不等于产量;产量不等于销量。公司值不值钱、有没有投资价值,最终得看销售收入和利润。”)
调研中还了解到:能够做3C消费电子电池结构件的并不代表它也能做好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结构件(低端产品另当别论);能够做小圆柱电池结构件并不代表它也能做大圆柱电池结构件。
金杨股份和斯莱克一样,都声称公司的4680大圆柱电池还只是在研发、客户认证、小批量生产阶段,只有科达利敢说“批量生产、供应”,而且有机构预测该公司46系大圆柱电池结构件23年出货量约4亿元。
3,长盈精密、领益智造、宁波方正、东山精密等。
长盈精密主要是3C消费电子产品,如果链产品,近年来部分业务转型做电池封装,即pack件。做电芯结构件的量非常少,目前估计也就是1-2亿级别,未来超过10亿都比较难。
领益智造2年前公告计划跨界做电芯结构件,目前没有消息了。
宁波方正和金杨股份都声称向比克电池供应锂电池结构件,但据本人了解的情况是,目前比克电池主要产品是3C消费电子电池和二轮车电池低端产品。比克电池自称能够生产4680大圆柱电池,可是现在它的电池用在汽车动力和储能上非常少。
一家锂电池结构件企业如果不能向锂电池头部企业供货,就意味着它不是优秀企业或未来前途堪忧,因为目前锂电池头部企业Top10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中比克电池前20名都排不上,且该公司财务状况不好,拖欠供应商货款。
东山精密称收购了一家墨西哥做结构件的企业,媒体也报道特斯拉与东山精密接触,于是,投资者联想到墨西哥的东山精密子公司能回避IRA法案,从而东山精密受益,到目前为止,可能东山精密并未向特斯拉电池供应结构件。

01-19 10:03

在美国买tesla有7500刀的补贴,前提是电池必须在北美生产(refined and produced)。直接进口宁和比的电池应该拿不到,所以只找亿纬锂能进口正极,然后在美国组装,以符合补贴要求?但是一周时间真的很紧张,哪怕空运,就凭美国物流的效率,真的是捏一把汗

01-18 21:34

因为直接采购成品,美国不给补贴,

01-19 14:06

$亿纬锂能(SZ300014)$
这种国内的野鸡新闻,也就亿纬锂能的韭菜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