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融机构变革大年,18年延续至今的一行一委两会的监管格局要变为一行一局一会了,银保监局在自身基础上吸收其他监管业务,改名为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局,原来的三会只留下证监会,并且将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职责交给监督管理局,证监会加大债券监管范围。我记得翟东升老师说过,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资本项目开放,为了应对资本项目开放我们必须对国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来满足国际化资本流动需求和防范国际资本冲击的风险,当下金融机构变革的目的之一应该有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准备。

我国最初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混合监管,央行一家负责所有监管,后来分别建立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担央行监管负担,形成一行三会监管格局,从混合监管转变为分业监管。18年成立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并将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减少监管业务重叠的资源浪费;近些年来跨业经营越来越多,分业监管已经不再适应当下混合经营的实际,于是今年金融机构再次大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大多数的监管业务,以前证监会和央行的部分监管责任转交给金融监管局,而证监会只需要对证券类业务进行监管,央行仍然负责宏观调控、政府金融。另外证监会由事业单位转为直属机构,对监管的意义很大,国务院直属机构有着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证监会的监管职责和能力会更强,对它们的ZZ地位意义应该不是很大,因为事业单位和直属机构的地位都差不多,都略逊于组成部门。

金管局不仅是管理银行和保险行业,还要管理AMC、AIC、消费金融、租赁、信托等业务,基本上涵盖了除证券外所有金融业务,金管局的责任当下来看远大于证监会,如果未来我国融资结构能得到改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话,证监会的地位和责任会慢慢追上来。

这次改革中还有一个比较有看头的就是企业债,这是很多债券基金除了银行永续债外最喜欢买的标的,我们一般是把央企、国企(很多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称为企业债,民企发行的称为公司债。以前企业债是由发改委审批,发行门槛高,审批流程复杂,同时企业债募集资金用途99%都是用于规定的地方,违约率极其低,20年494支违约信用债中企业债只有20支。现在企业债的审批划给了证监会,证监会那里发债的要求本身就比发改委低,因为它主要是面对公司债发行的,后面企业债的违约率大概率是要上升的。

企业债发行门槛下降,对债券基金的影响很大,因为很多债基持有的大部分头寸都是企业债,或者银行永续债,债基应该没法无脑买了。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 #硅谷银行# #美联储、美国财政部联合出手干预硅谷银行事件# $第一共和银行(FRC)$ $硅谷银行(SIVB)$ $招商银行(SH600036)$ 

·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全部评论

认知饕餮03-14 15:21

研究下宏观,银行和宏观的一些东西联系比较紧密,顺便看看而已

繁锦似花03-14 14:50

认知老师转行研究银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