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乳业——资本并购型成长乳企

结论:按平均综合所得税率9.6%计算,2032年净利润大约9.59亿, 给他30倍pe大约是287.7亿元的估值(但是新乳业本身问题也比较大,各地区域型乳企增长确定性比较弱,属于高赔率低胜率,90~110亿附近具有安全边际)

新乳业原来只是新希望集团里的一个乳业事业部,11年才从新希望剥离出来,完成股份改革,成为现在的新乳业。新乳业的风格与新希望集团是一样的,都是走资本扩张路线,不断收购同产业链特别是同行业的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个路线好处是扩张很快,容易占到先手,坏处是收购太多子公司容易造成管理脱节,管理混乱。

新希望最开始步入乳品行业时是01年,在其后的两年中新希望收购了重庆天友,四川华西、杭州双峰、青岛琴牌、长春苗苗等全国各地的乳企,一口气布局全国乳品市场。之后主要收购细分乳品公司比如宁夏夏进(水牛奶)、一只酸奶牛(乳饮料)、现代牧业(奶牛养殖),这种不断收购地方乳企的模式会带来很大的商誉,新乳业目前商誉有11.9亿,占总资产12.5%,甚至和新希望集团的商誉一样高,同行业的伊利是3.54%,光明是3.4%。商誉是可辨认净资产变动后首先抵减的项目,只要子公司不亏损,商誉不会减值,但是它收购的子公司太多了,以后难免会有亏损的地方乳企。

新乳业实际控制人是新希望集团的掌舵人,新希望未来有难的时候新乳业一样要承受一些伤害,比如新希望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新乳业可能会被出售或者被拿去质押融资,当然这个发生的可能性暂时不大,新希望那边暂时还不会出现问题。

新乳业和伊利蒙牛、光明的打法不一样,伊利这些以前本身就是乳企巨头,在抢占全国市场的时候是直接跟地方乳企拼价格,拼渠道。以前他们抢占西南市场的时候有一个很出名的打法,高进低出,在北上广地区卖的好的奶价格更低,在云南、四川这种还没开发的地区卖的价格更高,等地方乳企跟进的时候就大幅降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枣酸奶,当年北京卖1.2一瓶的时候,云南卖2元一瓶,等地方乳企跟进红枣酸奶后,蒙牛直接降价,然后再用其他口味的酸奶盈利,打退只有单一品种的地方乳企。

新乳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直接收购地方乳企,和地方乳企合作,相当于集结各个地方乳企一起抵抗内蒙乳企伊利蒙牛的进攻 ,这种模式的好处除了能抢占先机外,还能减少培育地方市场的投入,坏处是管理可能会比较脱节。

产能利用方面,西南地区产能还没完全释放,其他地区产能基本接近极限,同时西南地区的产能设计是最大的,新希望的销售主阵地就是西南,其次是华东和西北,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增速最快,高达25%+。

目前新乳业鲜奶营收占比20%+,低温酸奶营收占比25%~30%,常温奶营收占比40%(注意这里是营收占比,营收是包括了外贸和控股投资业务的,里面有6个多亿左右),2017 年以来,鲜奶收入CAGR 高达25%+,低温酸奶收入CAGR 约中高个位数,常温奶由于并表夏进收入CAGR 达到20%左右。(我国低温酸奶这个品种增长就比较缓慢,常温酸奶消耗量是低温酸奶的2.5倍左右)

常温奶竞争非常激励,伊利蒙牛两大巨头的中端奶(老版的特仑苏和金典)现在价格跟当年低端奶差不多了,新乳业的常温奶品牌很多很杂,因为收购了很多地方乳企,就西南地区这块来说,各个地方喝的奶都不太一样,比如成都这边主要是华西,绵阳主要是天友(以前我在绵阳读书也天天喝这玩意儿,确实便宜又好喝),云南那边是雪兰。地方品牌在当地是有一定优势的,对于很多本地经销商和终端来说他们更信任本地的老乳企,并且消费者与本地乳企也有一定的情感连接,但是这种地方乳企的存在时间很长,消费规模也比较稳定,也就是说靠他们自己增长其实不太容易,新乳业要实现在常温奶的增长,更多还是靠并购

巴氏乳是新乳业第一大看点,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2016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1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根据奶业协会2021年的报告,现在是42.3公斤),液态奶消费结构中,巴氏杀菌乳占10%,超高温灭菌乳(又称常温奶、UHT奶)占40.6%;发酵乳占21.3%,调制乳占28.1%。而1998年巴氏杀菌乳消费比例为70%。

为什么巴氏乳份额下滑这么厉害我还认为巴氏乳是第一大看点?

首先巴氏乳下滑的首要原因是高温灭菌乳在奶企的普及,高温灭菌乳的生产线和包装第一次引进是在1984年,但当时伊利还是个小厂,蒙牛还没出生,很多有优质奶源的(内蒙、黑龙江等地)乳企没钱买,后面他们有资金实力的时候,开始大力出击,高温灭菌乳短短两年时间就铺满全国市场(当年巴氏乳都是订送,不知道各位还有没有印象,基本每个小区门口都有一个业务员,高温灭菌奶出现后订奶的就越来越少了,因为高温灭菌乳方便太多了)。其次是其他乳制品的增长,比如酸奶,特别是常温酸奶,常温酸奶的出现直接使酸奶的份额赶到了鲜奶的一半(09年光明发明莫斯利安,13年伊利蒙牛推出安慕希和纯甄,你们看看13年之后酸奶的爆发增长

巴氏奶目前的份额基本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并且近几年冷链发展的特别快,巴氏奶所需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完善,未来中老年人人口比例增加还会带动巴氏奶来一波增长,当下巴氏奶份额翻50%的话,肯定有超过50%的市场空间的增长,届时巴氏奶的市占率才15%。巴氏奶取代常温奶我认为不太可能,毕竟方便这个因素对饮奶习惯影响很大,不过巴氏奶未来也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日本和西方国家巴氏奶占鲜奶90%+,很多人觉得我们也会到那一步,把驱动因素归因为消费升级。我对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我个人认为酸奶和常温奶比巴氏奶更有优势,无论是口味丰富度还是方便程度,巴氏奶只能从新鲜度进行迭代升级(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所谓的功能性巴氏奶本质来说还是新鲜度的问题),但酸奶和常温奶可以多维度升级,比如功能性(添加功能性菌种)、口味、方便度、甚至包装形象。

按照三季报测算,今年新乳业的巴氏奶收入大约是20多亿,今年市占率暂时不知道,19年市占率是6.1%,光明是12.1%,三元8.7%。巴氏奶重点在周转率,流转越快越新鲜,全国化布局必须是先建厂再渠道推广,需要的资金很大,并且要维持渠道优势的话必须对过三四天的巴氏乳进行促销,最常见的是捆绑,把低价位巴氏奶捆绑到高价位巴氏奶上销售,用买一送一的形式(买高价巴氏奶比如优倍松低价巴氏奶)

根据招股说明书,新乳业低温奶(巴氏乳和酸奶)的综合毛利是43%,低温奶毛利25%,但是21年会计准则变更运输费用计入营业成本,这两个毛利率肯定是要下降的,根据21年年报,液体乳的综合毛利率在24.82%,我们按照上面的品种比例来倒推,新乳业的低温奶毛利大约在32%左右,常温奶毛利大约在15%左右(关于毛利率的方程是解不出来的,只能大约估算)

根据我在伊利那篇文章上的乳制品行业规模推算,2032年乳制品销售额大约为7839亿,假设巴氏奶达到15%的市场份额,低温酸奶达到12%(当下是10.8%)的市场份额,低温奶的消费规模大约能达到2116.53亿,当下新乳业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光明,这几年光明在低温奶上的市占率已经达到13.1%,相比之前提高了1%,新乳业仍然在6.1%左右的市占率,假设新乳业保持6.1%的市占率不变,2032年其低温奶营收大约为129亿左右,按照32%的毛利率,大约能为企业贡献41.28亿的毛利。假设常温奶按照5%的行业增速来估算,未来常温奶业务的规模大约62亿,毛利9.3亿

2021年新乳业销售费用率13.9%,管理费用率5.7%,财务费用率1.3%;2022年销售费用率14%,管理费用率5.2%,财务费用率1.41%;假设三费率不变,一直保持在20.9%,未来三费的费用是39.92亿,按平均综合所得税率9.6%计算,净利润大约9.59亿, 给他30倍pe大约是287.7亿元的估值

新乳业有实力去拓展酸奶的品类,当下新乳业在和国内外顶级科研研究院一起研究乳酸菌菌种和其他有益菌种;不过新乳业自身的问题也比较大,最大的问题就并购了太多的子公司了,资产负债率高达71%(伊利是60%,光明是57%,蒙牛是57%),商誉有12亿。

《伊利——高确定性的慢增长的稳定增值资产》

《伊利深度研究》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新乳业(SZ002946)$ $光明乳业(SH600597)$ $伊利股份(SH600887)$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5

全部评论

用户180446442104-26 04:31

人家现在哪儿还用巴氏奶呀,巴氏奶只有7天保质期,现在都是esl技术,加长了储存时间到15天,低温奶是未来,因为低温奶更新鲜好喝。2013年我在美国留学之前没喝过低温奶,到美国发现全是桶装低温奶,跟我们之前喝过的兑了水的纯牛奶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现在的esl技术做出来的牛奶和美国的完全一样,别人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将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水平质量总会到那一步的。

巴林弟子02-23 18:32

我觉得你的预测太死板了,缺乏大局观

认知饕餮02-22 13:39

商誉太高了,主要是都是地方乳企,未来竞争格局真不好说

汉堡小王爷02-22 12:44

商誉,长短期负债高的可怕。收并购的项目竞争也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