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的基因治疗 CRO 和 CDMO 客户相对独立,且存在 较大差异,CDMO 业务主要服务于新药研发企业(深圳亦诺微、复诺 健、康华生物、江苏万戎),CRO 业务主要服务于科 研类客户(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不需要商业化,新药研发企业很多是买的授权,所以他们业务的转化较少。
18、19年净利润亏损主要是因为收入弥补不了研发投入,20年大幅盈利是卖了艾迪斯39.9%股权,21年扣非利润增长一倍至4000万左右,22年增长50%,利润增幅非常可观。目前的CMDO业务主要是Pre-IND阶段、临床 I&II 期生产,暂时没有商业化阶段 CDMO 订单(商业化阶段CDMO业务订单更大,产品需求量是吨级,药物发现的产品需求量是毫克级,临床研究的产品需求量是千克级),当下和元生物的增长空间非常大。
按产品分类,公司CDMO业务主要分为三块——:①质粒、腺相关病毒、慢病毒等载体产品;②溶瘤疱疹病毒、溶瘤痘病毒等多种溶瘤病毒产品;③CAR-T 等细胞治疗产品的技术 研究、工艺开发和 GMP 生产服务
质粒是游离在细胞质里的DNA分子,有线性的也有环性的,最初的遗传物质递送主要通过质粒,随后才使用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载体。质粒与病毒的生产是独立的,质粒是直接转染细胞或通过共转染组装病毒载体的重要原材料;用质粒制备重组病毒后,再用病毒去转染T细胞,使得T细胞拥有我们想要的基因,再将T细胞打入患者体内。(CART疗法)
质粒的使用范围较广,既可以直接使用作为DNA疫苗(不能有杂质,安全性很高),也可也作为病毒载体生产的原材料或者转染细胞的原材料(AAV、慢病 毒的质粒),作为原材料的质粒生产标准按照原料药标准来,不用那么严格。不同用途的质粒工艺要求、技术门槛不一样
病毒载体可分为整合型与非整合型病毒载体——整合型病毒载体将治疗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实现编码转基因的长期表达;非整合型病毒载体的治疗基因在细胞核中表现为独立的染色体外元件,表达水平较高但表达时间短。从生产方式看,同样还可以分为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病毒,复制型病毒载体可将RNA逆转录为cDNA,在整合酶介导下将cDNA插入到核区,再通过宿主细胞对cDNA的转录完成新病毒的复制;非复制型病毒 则需要包装系统,通过共转染的方式得到病毒组装所需的各类组件,完成病毒载体的组装。
整合型病毒中慢病毒是主流,非整合型病毒中腺病毒是主流——2020年英国ATMP(前沿治疗药物) 临床试验中的基因递送载体,腺相关病毒占比达39%(非整合型病毒),慢病毒占比为37%(整合型病毒)。慢病毒相对逆转录病毒有更强的嗜性,能够感染非分裂细 胞,同时在安全性上较逆转录病毒有所进步;腺相关病毒(AAV)的宿主范围极为广泛,可长时间稳定地表达目的基因,同时其免疫原性较低,因而在非整合型病毒中应用较多,但AAV 的安全性问题受到FDA 的持续关注,未来不确定性较大。
慢病毒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1)序列片段的随机插入导致致瘤性;2)复制型慢病毒(RCL)的产生 导致额外的感染性病毒颗粒。优化手段——通过敲除非必需的HIV辅助蛋白、HIV tat基因同时让促进HIV基因表达的Rev基因单独表达,并将包装质粒的 5’LTR启动子替换为CMV等启动子,形成4质粒系统以降 低RCL风险。
慢病毒生产较难主要是因为质粒瞬转的工艺控制与GMP工艺放大困难,对纯度滴度的要求较高。
三个业务中,质粒与病毒的生产可以标准化、规模化,细胞治疗产品具有特异性,所以细胞治疗产品如CART的生产成本很高,外包率较低,除非未来出现通用型细胞疗法。当下来看,未来质粒、病毒相关生产是企业扩张的主要道路,生产工艺的优劣决定企业能否抢到客户资源、毛利能否维持。(22年上半年CGT的CRO增长仅2.17%,CDMO增长近50%,在手订单超3.5亿)
公司未来有两大增长力——业务扩张的能力:研发更多的基因治疗载体比如非病毒载体或者更高效的病毒载体,拓展商业化阶段订单等等;降低成本提高净利润的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打造规模效应,提高设备材料国产替代率。
竞争对手主要是药明康德、金斯瑞生物科技、博腾股份、康龙化成等在CGT中的布局。(2022 年 3 月,药明康德正式发布 TESSA™技术,这是一项用于规模化生产无转染的腺相关 病毒(AAV)的革命性技术。工艺现扩张至 200L,与传统的基于质粒的生产相比,利用 TESSA™ 载体生产的 AAV 是基于质粒方法生产的 10 倍以上)(康龙化成的CGT业务规模还很小,只有不到2个亿,并且还是亏损状态扩张,)
近三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速高达60%,22年增速放缓至30%左右,扣非利润增速维持50%以上,研发费用占收入比11%,销售费用占比9%,在建工程3.88亿,临港项目预计投入是15亿,还差12亿左右,当下企业货币资金14亿左右,负债总计1亿多一点,不存在资金问题。至于新设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占比不超过10%,5亿的规模,我个人觉得对业绩影响不大,能否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打个问号。
和元生物最大的优点就是当下规模小,CGT这个赛道增长又很快——根据Nova one advisor的报告,21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为23亿美元,预计在2030年达到83亿美元,复合增速大约24%左右,CGT(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融资总额由2017年的约7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99亿美元,并且目前CGT领域外包率高达78%以上,即使全民CDMO也阻止不了和元生物的高增长,因为CGT领域CDMO的门槛远高于其他领域的CDMO。(和元当下业务几乎全部是国内业务,国内CGT增长速率甚至是高于全球增长速率的)
假设和元生物扣非净利润保持50%增长2年,30%增速维持3年到2027年和元生物扣非净利润3.04亿,给与80倍合理PE(CGT领域CDMO给与更高估值),合理市值大约为243亿,对应价格49左右。
和元生物当下规模足够小,市场空间足够大,我个人觉得达到这个增速的可能性较高。
#今日话题#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和元生物(SH688238)$ $药明康德(SH603259)$ $康龙化成(SZ300759)$